【屈原《九歌》《九章》《招魂》《天问》的体载】
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九歌》是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九章》:《楚辞》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
《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间招魂习俗写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存在争议,一说宋玉"哀屈原魂魄放佚",因而作。但是多主张为屈原作。"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来。词句即为凄婉,情景交融,对后世伤春传统影响很大。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全诗共373句,计1560字;语言以四言为主,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句式富于变化,诚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如今憔悴赋<<招魂>>"出自哪个典故】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两句,是词人
蘸着血和泪写的,向南宋议和派迫害爱国志士提出强
烈控诉,表现出作者极其痛苦和复杂的心情。词人认
为,他之所以会弄到如今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
大概由于自己是个儒生的缘故吧?似乎,他百思不得
其解。“招魂”,是《楚辞》的篇名,词人使用此典
故,表明自己满腹哀怨牢骚。“儒冠多误身”,是借用
杜甫的诗句“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
丞丈二十二韵》),来表现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
两句,语调低沉,感情凄怆,读之令人垂泪,引起了
对词人的无限同情。
【战国时宋玉所写的《楚辞招魂》是为谁而写的?】
.
上图为宋郡太子熊玉(襄王元年接替三闾大夫之职)所绘
是复盖在恩师棺椁上的“招魂幡”
.
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初4,流放长沙郡为右史的屈冤大夫,收到随流亡宫廷东逃
至安徽陵阳的楚襄王室大夫、弟子宋玉的来信《哀郢》后,绝望而彻夜不寐。次
日一早走出汨罗邑,在汨渊前脱下帛衣,跪地面东给楚襄王写下了离世骚言(即
千古绝唱《离骚》)。汨渊邑是屈冤大夫二次流放地,时在故乡上庸郡和汉北郡
割让于秦之后。二次流放的原因是他写信给楚襄王,责怨他丢失两郡,即《楚辞》
名篇《抽思》。信中口无遮拦的怨责楚襄王:“初我所陈之耿著兮,岂至今其庸
亡!”楚怀王从未流放过东宫之师屈子,两次流放皆为昔日东宫太子、今日襄王
之所为。
.
写完后砸碎心爱的组玉佩吞下后投身汨渊(楚人善泳,所以吞玉屑),由一直伴
随他流亡的长妾女媭(屈子的同林鸟在大难临头时飞回澧县娘家去了)把帛书带
去陈郢。宋玉大夫见到后,第一时间给在郑郡为相的同窗好友景瑳写了一封长信,
即《楚辞》名篇《招魂》。
景瑳大夫収信后悲而回信,即《大招》,共悼恩师。
(三闾大夫屈冤称三闾大学第一期高级班为“九畹班”,学员九人皆大子,郑郡
大子景瑳与宋郡大子子玉感情最为要好,所以宋玉只写信给他。)
现在大多数所谓楚辞学者认为《招魂》作者是屈冤大夫,说是为楚怀王招魂。
简直不可思议,作者宋玉说得明明白白:“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招唤
恩师游魂回到其躯干,中国士大夫从彭咸到王国维,自尽时多采取投水而亡。
为什么呢?他们的信念是“不能为国尽忠,也要为父母尽孝”,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也。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投水者不易找着尸体,魂不知何附体,所以,宋玉《招
魂》、景瑳《大招》。而楚怀王是全尸入土为安的,还招什么魂!再者,宋
玉明言“去君之恒干”,没说“去王之恒干”。屈冤大夫可是上庸郡君之世
家,又曽为楚怀王室左尹,理所当然的君子。宋玉大夫又言:“魂兮归来,
返故居些”,君之故乡曰故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哪来什么故居呢!
宋玉大夫最后说:“魂兮归来,哀江南”,怀王和屈子谁死在江南?!
湘楚为何有“赶尸风俗”?就是源于《招魂》文化。曾文公于湘军士兵的尸体,
皆要花钱雇人送回湘乡。清朝有"秋决"的惯例,各州府县衙门每年秋分时节都
会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中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在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
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则需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个人来抬运,
花费较大,而请老司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因
为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赶尸兴于清代,盛于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屈冤大夫流放的沅湘一带。
一部《楚辞》,被二千多年来所谓的楚辞学者诠释得千奇百怪,八零以后君读得懂
才怪!
【“招魂”的典故是什么?】
《招魂》这篇诗歌,司马迁说是屈原的作品,而东汉的王逸却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哀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刺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
司马迁未说屈原招谁的魂,而王逸却明确地指出是宋玉招屈原的魂,并不厌其烦地说明宋玉写《招魂》时的心态和目的。前者是史学大家,后者为楚辞大家,本文站在《安福县志》立场,从王说。
《招魂》在楚辞中是颇具特色的。首先它用幻想形式叙述招魂的原因,接着用神话传说写东、南、西、北,天上地下的险恶,再诱以故乡的居室、饮食、音乐、娱乐之美等等来招唤流浪的灵魂返回故土,将全篇笼照在一层悲哀虚幻的气氛中,最后在篇末点明“魂兮归来哀江南”的主旨,嘎然而止。
全篇结构有序,语言生动,行文笔触细腻,夸张大胆,铺叙层迭,感情丰厚,哀婉动人。对后来“汉赋”体的产生起着直接影响。
楚辞招魂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