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中有哪些作品】
《楚辞》的作者是屈原、宋玉、严忌、刘向、王逸。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贡献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广的影响,几乎每个文学领域,各个不同的体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
郑振铎在《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文中给予《楚辞》极高的评价:“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qkaamALS63hvqgT044ADg
?pwd=qdbr提取码:qdbr??
【屈原的《天问》是什么意思?】
意思: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请问: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什么将它识别认清?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斗柄的轴绳系在何处?天极遥远延伸到何方?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八个擎天之柱撑在哪里?大地为何低陷东南?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天的中央与八方四面,究竟在哪里依傍相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边边相交隅角众多,有谁能统计周全?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十二区域怎样划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何如?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太阳早上从汤谷出来,夜晚在蒙汜栖息。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然能够死而再重生?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对月亮有什么好处,而有玉兔在其腹中?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神女女岐并没有丈夫,为何会有九个儿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和气又在哪里?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关闭什么门使得天黑?开启什么门使得天亮?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如果鲧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仍将他推举?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既然都说没有可担忧,为何不让他尝试?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太阳的运行靠鸱龟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治理川谷马上大功告成,尧帝为何对他施刑?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长久将鲧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继承前人未竟事业,终于完成先父遗志。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为何继承前任遗绪,所用谋略却不相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洪水如渊深不见底,怎样才能将它填平?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土地肥瘠可分九等,怎样才能划分明白?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应龙如何以尾画地?河海如何顺利流通?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鲧经营了哪些事业?禹是什么使他事成?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共工勃然大怒,东南大地为何侧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九州大地如何安置?河流山谷怎样疏浚?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水流东海总不满溢,谁又知这是什么原因?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东西南北四方土地,哪边更长哪边更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南北形成狭长地势,长出地方有几何?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昆仑山上玄圃仙境,它的居住在哪里?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山中还有增城九重,它的高度有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昆仑山的四面门户,什么人物由此出入?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太阳光辉怎会有哪里照不到,何需烛龙用其神光照耀?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羲和的神车尚未出行,若木之花为何便大放光芒?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什么地方冬日常暖?什么地方夏日寒凉?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什么地方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能把话讲?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哪有着无角虬龙,背着熊罴游乐从容?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雄的虺蛇九个头颅,来去迅捷生在何处?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不死之国哪里可找?长寿之人持何神术?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萍草蔓延叶分九叉,枲麻长在哪儿开花?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一条长蛇吞下大象,它的身子又有多大?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黑水之地玄趾之民,还有三危都在哪里?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长几时终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奇形鲮鱼生于何方?怪鸟鬿堆长在哪里?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后羿怎样射下九日?日中之乌如何解体?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大禹尽力成其圣功,降临省视天下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哪儿得来涂山之女,与她结合就在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怜爱涂山女与之匹配,儿子诞生得到继嗣。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为何嗜欲与人相同,求欢饱享一朝之情?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启代伯益作了国君,终究还是遇上灾祸。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为何启会遭此忧患,身受拘囚又能逃脱?
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都是勤谨鞠躬尽瘁,没有损害他们自身。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为何伯益福祚终结,禹的后嗣繁荣昌盛?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夏启急于朝见天帝,得到《九辩》《九歌》乐曲。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为何贤子竟伤母命,使她肢解满地尸骨?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帝尧派遣夷羿降临,变革夏政祸害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持有宝弓珧弧套着上好的扳指,前去把那巨大的野猪射猎追赶。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为何羿将肥肉献上蒸祭,天帝心中却并不以为善?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寒浞娶了羿妃纯狐氏女,又迷惑她合伙把羿谋杀。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为何羿能射穿七层皮革,却被其妻与浞合力杀戮?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道路险阻,向西而行,山岩重重,如何穿越?
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鲧将身躯化为黄熊,巫师如何使他复活?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地上都已播种黑泰,芦苇水滩也已开垦经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为何鲧遭驱逐如同四凶,难道他真的恶贯满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嫦娥白虹披身作为衣饰,为何打扮得如此堂皇?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从何处得到不死之药,却又不能长久保藏?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天的法式有纵有横,阳气离散就会死亡。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大鸟金乌多么肥壮,为何竟会体解命丧?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雨师蓱翳号呼下雨,他是怎样使雨势兴盛?
撰体协胁,鹿何膺之?
有着驯良柔顺体质,鹿身风神如何响应?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巨鳌背负神山舞动四肢,神山怎样才能安然不动?
”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龙伯巨人舍弃舟船行走陆地,又是怎样将灵龟钓离大海?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浇来到嫂子门口,他对嫂子有何要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为何少康驱赶猎犬,趁机就能将他斩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女歧借着缝补衣服,而且与浇同宿一房。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为何错砍女歧首级,使她亲身遭遇祸殃?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浇策划整顿军旅,如何制造甲胄使其坚固?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讨伐斟寻倾覆其船,他用何种方法取胜?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夏桀出兵讨伐蒙山,所得的好处又是什么?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妺嬉为何如此恣肆淫虐?商汤怎能将其无情放逐?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
舜对成家十分忧愁,父亲为何让他独身?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帝尧不告诉舜父,二妃如何与舜成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从其最初的发展,谁能预料到后来?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玉台十层奢侈至极,当初有谁将其看透?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立,位。道,导引。王逸《章句》:“言伏羲始画八卦,修行道德,万民登以为帝,谁开导而尊尚之也?”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舜帝友爱依从他的弟弟,弟弟还是对他加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为何身上涂满狗粪,就能避免危险状况?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古公亶父之时,吴伯是为让避王季,因而在霍山之下停留。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谁能想到此中缘故,全因这两个哥哥让贤于弟弟?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以鹄羹玉鼎进献美馔,商汤君王欣然受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为何接收伊尹之计图谋伐桀,便能使桀终于走向灭亡?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商汤降临俯察四方,巧遇赏识贤臣伊尹。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为何桀在呜条受罚,黎民百姓欢欣异常?
简狄在台,喾何宜?
简狄深居九层瑶台之上,帝喾怎能对她中意欣赏?
玄鸟致贻,女何喜?
玄乌高飞送来其卵,简狄如何便有身孕?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王亥秉承王季美德,以其父亲为善德榜样。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为何终遭有易之难,落得只能放牧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王亥在有易持盾跳舞,如何能把女子吸引?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易女子丰腴细润,如何保养如此体态?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这有易国的放牧者,又在哪里遇到女子?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凶器袭来王亥被杀,女子究竟如何得以保存性命?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王恒秉承王季美德,哪里得到其兄的牛羊?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却又为何远至班禄,不到清晨便及时回返?
昏微循迹,有狄不宁。
黄昏时分追寻细微痕迹,有易国仍然不得安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为何众鸟集于树丛,女子仍与王恒幽会淫乱?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王亥昏乱与弟共为淫虐,王亥被杀也正因如此。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为何与善变的有易女子淫乱,他的后代却反而盛昌不绝?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成汤出巡东方之地,一直到达有莘氏之地。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本想求得奴隶伊尹,如何却又能得贤淑美妻?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莘国女采桑伊水边,空桑树中拾到小儿伊尹。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有莘国君为何又心起厌恶,把他作为陪嫁礼品?
汤出重泉,夫何辠尤?
汤从囚地重泉出来,究竟他有什么大罪?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难忍耻辱起而伐桀,是谁挑起这场是非?
会朝争盟,何践吾期?
诸侯请盟约定甲子日清晨,为何都能守约如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王师如苍鹰威武成群高飞,谁使他们同心会集?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武王将纣王裂体斩首,周公姬旦却并不赞许。
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后又发叹息?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上天将天下授予殷商,纣的王位是如何施与?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等到殷朝兴起又使他灭亡,他的罪过又是什么?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诸侯踊跃兴起军队,武王如何动员他们?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军队并进击敌两翼,他又如何指挥大兵?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昭王盛治兵车出游,到达南方楚地才止。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最后得到什么好处,难道只是迎来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穆王御马巧施鞭策,为何他要周游四方?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他的足迹环绕天下,有些什么要求愿望?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妖人夫妇牵挽炫耀,为何他们呼号街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幽王究竟杀的是谁?哪里得来这个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天命从来反复无常,何者受惩何者得佑?
西伯姬昌八九十岁,仍然执鞭受命作牧。
是怎样撤除岐地社庙,承受天命享有殷国?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齐国桓公九合诸侯,最终受困身死尸朽。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那个殷商纣王自身,是谁使他狂暴昏乱?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为何厌恶辅佐的忠良,而听任小人谗谄?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比干有何悖逆之处,为何遭受压制打击?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雷开惯于阿谀奉承,为何给他赏赐封爵?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为何贤臣品德虽同,却遭受不同结局?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梅伯受刑剁成肉酱,箕子装疯消极避世。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后稷原是嫡生长子,帝喾为何将他憎恨?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将他扔在寒冰之上,鸟儿为何覆翼送暖?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为何长大仗弓持箭,善治农业怀有奇能?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出生既已惊动上天,为何后嗣繁荣昌盛?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西伯姬昌八九十岁,仍然执鞭受命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是怎样撤除岐地社庙,承受天命享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祖先携宝迁居岐山,如何能使百姓前来依傍?
殷有惑妇,何所讥?
殷纣已受妲己迷惑,劝谏之言又有何用?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纣王赐他亲子肉酱,西伯心痛告祭于天。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为何纣王亲受天罚,殷商命运仍难挽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太公吕望在店中卖肉,姬昌为何能辨贤能?
鼓刀扬声,后何喜?
听到挥刀振动发声,文王为何大为欢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武王姬发诛纣灭商,为何抑郁不能久忍?
载尸集战,何所急?
抬着文王灵牌发动战役,为何充满焦急之情?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太子申生自缢而死,究竞为了什么缘故?
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
既然已经惊天动地,又有谁能心怀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上帝既降下天命,为何王者却不谨慎修德?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既然已经统治天下,为何又被他人取代?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初把伊尹视作小臣,后来用作辅政宰相。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身为商汤辅佐大臣,为何死后荣获宗庙配享?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阖庐有功寿梦之孙,少年遭受离散之苦。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为何壮年奋厉勇武,能使他的威名远布?
彭铿斟雉,帝何飨?
彭祖烹调雉鸡之羹,为何帝尧喜欢品尝?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得享高寿年岁太多,为何竞有那么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周代王朝共公治民,厉王君主为何发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国人生命原本微贱,自卫力量为何牢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惊于妇言不再采薇,白鹿为何将其庇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北行来到回水之地,一起饿死何乐可为?
兄有噬犬,弟何欲?
哥哥拥有善咬猛犬,弟弟又打什么主意?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一百辆车换一条狗,交易不成反失禄米。
薄暮雷电,归何忧?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
厥严不奉,帝何求?
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伏身藏匿洞穴之中,还有什么事情要讲?
荆勋作师,夫何长?
楚求功勋兴兵作战,国势如何能够久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悔悟过失改正错误,我又有何言词可陈?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吴王阖庐与楚争国,我们久已被他战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私通之人却生出令尹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我曾告诉贤者堵敖,楚国将衰不能久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为何他能杀君自立,忠名更加显著光大??
2、赏析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天问》出自谁的诗?】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天问》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北齐颜之推有《归心篇·释一》,唐杨炯有《浑天赋》,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95首,黄道周有《续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目录[隐藏]1简介2作者简介3何谓“天问”4语言赏析5作品结构6作品内容7表现手法8艺术特色9现实价值10相关评论11相关词条12参考资料《天问》-简介《天问》《楚辞》篇名。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他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此说不一定可靠。至于《天问》的写作时间,也不一定如王逸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以后,也有可能作于怀王之时。《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统计标准不一,一说116问)。由于存在错简或脱漏等情况,其中有一些文理不顺的现象。但总的看来,全诗表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他大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其中述及天体及历史传说,多为先秦时期的齐、鲁、三晋北方中原地区产生的诸书所不道,可能出于楚国所传旧史,即《梼杌》及左史倚相所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天问》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摹拟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价值也缺乏文学价值。总之《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天问》-作者简介《天问》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天问》-何谓“天问”《天问》关于“天问”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可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天问》-语言赏析《天问》《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楚辞》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上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言,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复,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天问》作连续发问,有一问到底之势,体式比较特殊。但先秦书中亦不乏其例。零星数句的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全章整节的如《庄子·天运》篇“天其运乎”至“敢问何故”,以及《列子·汤问》篇“汤问于夏革”一段。接近于全篇的如《逸周书·周祝解》“故万物之所生也”至“牝牡之合,孰交之”。又,《庄子·天下》篇也说到:“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可见屈原前后已有好些《天问》体式的文章论著。不但如此,在世界古代经典中,亦可发现与《天问》类似的诗篇。如印度《梨俱吠陀·创造之歌》第一章第六段写道:“孰知其真?孰穷其故?何所自在?何因而作?明神继之,合此造化,是谁知之?孰施行之?”伊斯兰《火教经》(伊朗《波斯古经》)有:“谁分大地,下丽于天,以免于倾?水与植物,谁孽生之?谁役风云,周道是遵?呜呼智人,谁更启我善心?”《旧约全书·约伯记》也说:“是谁定天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他的根基安置在何处?他的路标是谁安放的?……光明从何而至?黑暗原来位于何所?”几个文明古国的哲人不约而同地发出这类问题,并形诸吟咏,颇堪寻味。但作为长篇哲理诗,《天问》可谓独步一时。《天问》-作品结构《天问》第一部分是对自然结构提出问题,自首句“曰遂古之初”,至“乌焉解羽”,共计112句,69个问题。首先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运行发问,接下来对大地结构和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事件发问第二部分是对社会历史提出问题,自“禹之力献功”,至“卒无禄”,共计244句,96个问题。首先从禹的婚姻问起,对夏代的历史发出一系列问题,接下来对商代历史(涉及女娲、尧、舜和吴国的历史故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104句,45问)。第三部分是尾声,自“薄暮雷电”,至“忠名弥彰”,共计17句,8个问题,内容主要是联系自己的遭遇,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天问》-作品内容《天问》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为若干小节。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闇闇”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九州安错……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天问》-表现手法《天问》《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天问》-艺术特色《天问》《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天问》是一篇充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研究》)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搏。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掌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天问》-现实价值《天问》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与春秋战国其它学者相比,有着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其中有些思考,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价值。1、提出了信息传输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没有人类的时候,天地形成的信息是如何传输的呢?这个问题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2、提出了认识论的问题:“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人的思维是一种建立在符号体系上的思维,而符号只能描述具体的有形的事物,难以描述无形的事物,而这正是人类认识宇宙起源的一个重大障碍。3、关于九天,王逸在《楚辞章句》解释为:“九天,东方昊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不过,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屈原所说的天有九重。事实上,我国古人很早就产生了天有九层的观念,但是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天问》的“圆则九重,孰营度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这里涉及到宇宙的空间深度和天上物体彼此之间的距离问题,从视觉直观的角度来说,古人所说的九重天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九个层次:距离大地最近的是云雾雷电(我国古代经常把气象归入天文现象),然后是月亮,接下来是内行星(水星、金星,它们能够出现在太阳之前,形成凌日现象,表明它们比太阳近)、太阳、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彗星、亮的恒星、暗的恒星,最遥远的是模糊的星云。《天问》-相关评论《天问》《天问》涉及的历史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这个问题上,许多学者都赞成郭沫若的观点,即凡是《天问》出现的内容,都可相信是先秦的真实资料。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楚辞今绎讲录》等书中认为,《天问》讲夏代历史二十多条,商代历史十二三条,周代历史八九条,尤详于禹启夏初;因为楚是夏的后代,夏起自西北,后分两支,一支沿黄河东下,至今日西安、郑州一带,即周;另一支沿汉水南下,是为楚国;屈原心目的旧乡,即老家是在昆仑;楚国典籍《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失传后,北儒所记历史便成了正统。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屈原没有提出的历史问题意味着什么?例如,《天问》里没有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的故事提出问题。显然,这表明屈原对历史问题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楚国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东皇太一,颛顼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对它们提出疑问,应当是出于尊重的考虑。由于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于巴人家庭,因此不对少昊提出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屈原为什么没有对炎帝、黄帝的事迹置一词发一问?这多少让人有些不解。这是因为,屈原已经追问到人类的起源“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并谈到了先夏时期的尧、舜、喾、简狄、后稷、彭祖的故事,也提到了昆仑山,然而就是不提炎帝、黄帝,而且在屈原的其它作品里也没有提到炎黄二帝(《远游》提到轩辕、太昊、炎神,但是《远游》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汉代人所作)。或许,屈原认可的历史,取自《尚书》,而《尚书》就是以尧、舜时代为历史的开篇。因此,屈原在《天问》的尾声,尽乎绝望地说:“厥严不逢,帝何求?!”意思是,楚国的江河日下已经难以挽回了,我对上天还能再要求什么呢?也就是说,屈原对祭祀巫术在保佑楚国的作用问题上,已经彻底地丧失了信心。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楚顷襄王兄弟在读到《天问》后,会如此地震怒,一定要把屈原放逐江南而后快。这是因为,屈原作为楚国的主祭师(相当于西方的大主教),如果他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动摇,显然会严重威胁到楚顷襄王的统治权的,因此也就不能再继续担任三闾大夫之职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巫风甚浓的楚国,首先觉悟到巫术不能挽救楚国的不是别人,而正是巫师出身并长期担任楚国主祭师的屈原。在这种情况下,屈原撰写《天问》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发泄个人的疑问,而是为了教育楚国的君臣“悟过改更”,放弃单纯依赖巫术的心理,改变任人唯亲的现象,重新走上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之路。
【怎样理解“天问”二字的含义?屈原《天问》一诗的内容有哪些】
天问:即问天。王逸《楚辞章句》:“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而成为‘天问’。”一说即天的问题。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楚辞关于月亮的诗句】
1.楚辞中描写月亮的诗句
屈原的楚辞《天问》中有关于月亮的诗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译文: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象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
2.有关于月亮的诗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直《赠徐干》)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何景明《对月》)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团团冰镜叶清辉。(孔平仲《玩月》)
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
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宋·范大成《枕上》)
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谢庄《月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唐·李白《初月》)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孤蟾久未上,五写不成归。(宋·司马光《停月亭》)
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方复回。(刘商《胡笳十八拍》)
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唐·罗隐《旅梦》)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鲍溶《宿水亭》)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曹丕《在孟津》)
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杜甫《瞿塘怀古》)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马戴《中秋月》)
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宋·毛滂《诉衷情》)
3.关于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参考资料:
4.有关月亮的诗词典故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该诗写于李白听闻挚友王昌龄被贬之时,李白借助与月亮的对话,向月亮倾诉自己的心声,含蓄的表达了对朋友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汉魏时期曹丕的《杂诗》中有“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的诗句。
到唐朝时借月表达思乡之情已经屡见不鲜,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诗;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有: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汉代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诗句。
以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端的《拜新月》一诗则是另一种滋味的寂寞。
该诗云: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雨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写道: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解读该诗可以从“谢玄晖”这一典故和月下之景入手。
“谢玄晖”指的是南齐诗人谢眺的字。诗人描绘的是一幅空灵洁净的月夜之景:白云、城垣倒映在江中,清清的露水像垂珠似的从月光中滴洒下来,走进其中让人身心涤荡。
诗人借月下之景透露出自己喜爱洁白、仰慕谢眺、追慕高远的情怀。以上两首诗前者侧重表现志向的崇高,后者侧重表现志向的纯洁,很具有代表性。
古人对月遐思飘渺,想到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不禁慨叹万千。于是有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的洒脱;有了“古人今日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豁达。有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的超脱。再如张若虚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中点睛之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包含了作者由月而引发的对宇宙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类个体命运稍纵即逝的慨叹。
江月年年相似,个体的人的存在相比之下却如此短暂,诗人将两者浓缩于同一个画面,使人由人类的个体命运想到了人类整体的命运。人类何时来,又何时去,这一问,问了千古,成为关于人类命运、宇宙命运终极意义的永久命题。
了解了月亮的特殊意义,每逢佳节,举头望月,也许它会显得更加明亮。月亮的美称与雅号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亮的美称与雅号与“兔”有关1、玉兔。
神话里月中有玉兔,代指月亮。如唐代韩琮《春愁》:“金乌长飞玉兔走。”
2、顾兔。月亮的别名。
南朝梁何逊《七召?神仙》:“顾兔才满,庭英纷而就落。”3、冰兔。
指月亮。如唐代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冰兔半升魄。”
4、桂兔。指月亮。
唐代韩?《元夜即席》:“桂兔韬光云叶重。”5、蟾兔。
旧说两物为月中之精,因代指月。《古诗十九首》:“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与“桂树”有关1、桂月。传说月中有树曰桂,故称。
《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桂月光。”2、桂花。
亦称桂华,指月。韩愈《明水赋》:“桂华吐耀,兔影腾精。”
3、桂枝。指月亮。
唐太宗《辽城望月》:“魄满桂枝圆。”4、桂轮。
唐代李涉《秋夜题夷陵水馆》:“凝碧初高海海气秋,桂轮斜落到江楼。”5、桂丛。
指月宫。清代洪升《长生殿?重圆》:“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6、桂宫。指月亮。
南朝梁沈约《登台望秋月》:“桂宫袅袅落桂枝,圳寒凄凄生白露。”7、桂窟。
指月宫。元代郝经《三汊北城月榭玩月醉歌》:“露华涨冷濯桂窟。”
8、桂魄。指月亮。
唐骆宾王《伤祝阿王明府》:“轮销桂魄,骊珠毁贝阙之前。”9、桂蟾。
指月亮。唐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与“蟾蜍”有关1、蟾蜍。指传说月中有蟾蜍,指代月亮。
如李白《雨后望月》:“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2、玉蟾蜍。
省称为“玉蟾”或“玉蜍”。如唐代褚载《月诗》:“玉蟾蜍耀海东头。”
3、蟾轮。喻圆月。
唐代元凛《中秋夜不见月》:“蟾轮何事色全微,赚得佳人出绣帏。”4、冰蟾。
指月亮。明代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5、蟾钩。
月牙。唐夏侯审《咏被中绣鞋》:“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沉醉也摩挲。”
6、蟾宫。月宫,月亮。
唐代许昼《中秋月》:“应。
5.关于月亮的诗句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杜甫《一百五十夜对月》)●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李贺《梦天》)●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问,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荡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
6.屈原写月亮的诗
天问(一)
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泛。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云中君
九歌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搴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灵皇皇兮既降,焱远举兮云中。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7.古今中外关于月亮的优美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6木兰花慢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月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李白〈古郎月行〉)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出自屈原怎么理解?】
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什么地方冬日长暖?什么地方夏日长寒?
羲和,一说中国的太阳女神,东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另一说又是太阳的赶车夫。若华,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
天问
先秦:屈原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译文
西北两面大门敞开,什么气息通过此处?
太阳光辉哪儿不到?烛龙又能照耀何方?
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
什么地方冬日长暖?什么地方夏日长寒?
哪儿又有岩石成林?什么野兽会发人言?
哪儿有着独角虬龙,以熊为妇游牝从容?
扩展资料:
艺术特色
《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
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楚辞·天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