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能不能结婚?能不能转变?】
回避型!能不能结婚?能不能转变?
常常被问同一个问题,
“回避能改变吗?能走到结婚么?以后相处还是这样吗?”
其实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回避固执,冰冷的外壳。就像第一次看见榴莲,
“这东西能好吃吗?”
“这个坚硬的壳扎破我手了!”
“丑死了。”
如果你不打开它的外壳,仅凭外在,就无法了解它里面是什么样的,甜不甜,对不对你口味。
这很像回避,他们体内有两个自我。一个真实的,虚弱的自我;另一个虚假的,强硬的自我。后者是为了保护前一个而衍生出来的保护性自我。这种保护型策略用的太多,导致他们内心对自我的认识有了两个声音。
通常情况下,外界激活的都是他们第二个自我,而深深隐藏的不愿意暴露的情绪和感受来源于第一个“封闭的自我”。
在亲密关系中回避的第二个自我,很容易因为恐惧情绪“启动”。这也就会让他们向外传达信息时表现得非常矛盾。一会儿推开,一会儿渴望,一会儿拒绝。也就会让恋人十分迷惑痛苦,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不了解回避深藏于内心封闭已久的“真实自我”,你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他的“爱”。
也就是说,如果与回避的关系有推进,最终你会了解一个真实的,卸下面具的他。
当然,大部分人会卡在前期与回避外壳的碰撞。接受不了他第二个自我的高度防御/攻击。
就好比,有些人在打开榴莲的过程中受伤了放弃了。
有些人尽管很有耐心,但是没有找对方法,反复的尝试导致自己伤痕累累,内心也失望疲惫。
事实上,要走进回避的内心,需要理解他在童年的亲子关系里积存了大量未被处理的创伤和负面情绪,看穿他脆弱无力的真实自我,并给予他真正的需要,为他提供从未获得的心理营养,才能真正看见一个真实的他。
也就是说,
如果你没有心理准备,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打开榴莲,你觉得不值得付出,那么可以放弃重新选择一个苹果,或者梨。
如果你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那么就要选择正确的工具和方法协助你。同时做好心理建设,这个活有难度。
当然,花费精力取出榴莲果肉,也存在不喜欢/不好吃/不合胃口。
没有统一标准答案。
但能确定的是,如果打开回避内心,他会很信任/依赖。也会分外珍惜这种生命中少有的关于情感流动的体验。
至少,不畏惧在你面前袒露真实的自我。
但客观地说,确实很难。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外壳硬就认为里外一致。
同样,也不能因为太难打开壳子,就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遇到回避型人格的伴侣应该选择离开吗?】
遇到回避型的伴你会选择离开吗
「常常质疑自己“ta是不是不爱我?”」
01、回避型依恋者
离不离开,取决于你能否忍受一段长时间的“单身式恋爱”,以及常常质疑自己“ta是不是不爱我?
我们通过一部电影来了解一下,和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的感受。
电影《和莎莫的500天》的女主角莎莫就是一个回避型依恋。她长相甜美,性格开朗,几乎被所有男人奉为女神男主人公汤姆热烈地追求莎莫,莎莫也很喜欢汤姆。
但是,一旦男主想要确认关系,莎莫就会退缩:“不,我喜欢你,但我不想要恋爱关系。”
确定关系后仍不稳定:一旦觉得合不来,莎莫就会提分手:“我们停止交往,你不会太意外吧?”
当汤姆想靠近莎莫时,莎莫还会说:“你离我远点,靠太近不舒服。“
02、回避依恋情感特征
这部电影很好的反映了回避型依恋的情感特征。
a.冷漠、回避亲密:“即使爱你,也不要靠太近”
b.若即若离,情感易变:“一会爱你,一会又不爱你”
C.习惯性自我保护:“我们分手吧”、”我不爱你了“
了解回避型依恋的特征后,如果还不能做出判断,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下回避型依恋者的心理,以及如何与他们相处。
我们将会聊以下3个问题
问题一:回避型依恋者的冷漠是真的不爱你么?
问题二:回避型依恋是可以改变的么?
问题三:如何与回避型依恋者相处?
03、回避依恋到底爱不爱
回避型依恋者的冷漠是真的不爱你么?
心理学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提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主要由两个命题来决定:
我值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认同)
别人值不值得信任?(他人价值认同)
依恋回避者往往是第二个命题出现了困扰,他们在过往的经历中发现,爱情和人都不值得信任,一个人是最安全的状态。
也就是对于依恋回避者来说,自我价值是高的,但是他人价值很低。对于感情,他们不是不想爱,而是不敢爱。
他们表面上装作不在意,有时候还很花心,但心底里却忍受不了丝毫的背叛;这些小细节足以表明,他们内心渴望一段美好的关系,只是假装不在意。
所以,他们不是不爱,他们只是在用冷漠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04、回避型依恋可以改变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学时,班上一个特别优秀的男同学就是典型的依恋回避,他曾打定主意一辈子光棍,绝不谈恋爱。
“偏偏社团里一一个学妹就看,上了他,跟他表白了。
他嘴上拒绝了,但心里其实是有点喜欢那个学妹的,但就是没有勇气。后来大概是这个女孩子太用心了,一直不离不弃,人也确实很好,男生心里的壁垒慢慢被打破,一点点尝试靠近,最终在毕业前在一起了。
如今他们结婚两年多,关系一直挺好的。
所以,回避型依恋是可以改变的,只是这个过程真的很艰难。
心理学家曾经一针见血地揭穿了这个矛盾,告诉我们:
如果你的伴侣是依恋回避者,你只能打破壁垒,勇敢闯入对方心中,直到让Ta信任你,相信爱为止。
05、提供稳定的接纳和支持
当然,这种冒险行动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成功了,便是治愈了一颗不信任的心;
失败了,只会更加强化对方的不信任。
但如果你一直保持距离、不去打破壁垒,也没有建立任何承诺,那Ta的回避还是会突如其来。
所以这需要我们在与回避型依恋者谈恋爱时,保持强大的内心,不会因对方的冷漠、若即若离的反馈使内心动摇,而是提供稳定的接纳与支持:
当对方冷漠想回避时,我们需要让他感觉到我们一直陪在ta身边当ta提分手时,我们可能要表现出”我理解你的恐惧,但我爱你,愿你接纳你的恐惧”
06、敞开心扉并倾听
如果你下定决心,愿意承担风险去打破回避型依恋者自我保护的冷漠内心,那下面3点你需要做到:
01.主动敞开心扉,并学会倾听
沟通往往是打破不信任的第一步,依恋回避者往往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如果有人能给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敞开心扉地跟Ta说说心里话,或许心里的第一道防线就会慢慢打开。
另外,依恋回避者很难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在成长中往往不被倾听,久而久之会觉得倾诉也没有用,所以学会自我消化情绪。
但如果他们偶尔的袒露能有人倾听的话,他们的信任感也会大大提升。
07、克服内心不平衡感
02.克服内心的不平衡感,主动出击
跟依恋回避者谈恋爱,常常会陷入一种“为什么总是我主动”的疲惫感中,觉得对方总是很被动,而自己总是付出多的那一方。
但大概是关系中最大的考验,毕竟你爱的人心中有一道壁垒,需要你去打破。
但是要相信,当Ta开始信任你时,关系会慢慢趋于平衡。
因此,作为依恋回避者的伴侣,总是有一个强大的内心。
08、
建立承诺
03.制造机会,建立承诺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于依恋回避者来说,最害怕的就是承诺。
这个承诺不一定是指结婚,可能是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他们只想搞暧昧,但不想要确定恋爱关系;或者他们只喜欢身体的亲密接触,不想要精神的束缚。
哪怕可能把对方吓跑,你也需要勇敢去尝试。如果Ta真的那个对的人,这一步考验总会通过的。
最后,我想说:
如果你有勇气和回避型依恋者交往,愿意承受ta们的冷漠、若即若离,用爱和陪伴获得他们的信任,并且承担失败的风险。
这未尝不是一次好的尝试,或许你能收获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回避型依恋者是怎么治好或是结婚的?】
回避型依恋者最后都是怎么治好或者是结婚的?
想要克服回避型依恋带来的诸多缺陷,必须先把这个课题分成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天生具备的“回避型依恋形式”的层面。另一个是无视现实问题的“逃避行为”层面。
依恋形式并不是非全面推翻不可的性质。说起来,这只是人的性格特征。与其站在心理学角度理解,不如用生物学角度来看更恰当。即使拥有这种性格特征,只要能增加性情的稳定性,使其朝安全的方向变化即可。
相较之下,第二个层面的“逃避行为”就真的是非改变不可的课题。如果不去正视现实的问题,一昧逃避,那绝对无法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想要取得属于自己的人生,就非得改掉逃避的习惯。因此,必须先让天生的依恋形式变得更加稳定。
回避型依恋者有一个共通点--不愿意面对问题,能躲过去的事就躲过的,害怕麻烦和改变倾向于用逃避的行为解决所有的矛盾。他们普遍认为“反正就算努力挑战,我也一定会失败,倒不如不要做"。
而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想,根据的是过去失败或受创伤的经历,因而得出“看吧,我什么都不顺利,挑战只会白白受伤罢了,既然如此,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去做”的结论。
摆脱逃避这件事,等同于取回人生的主动权。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第一步必须是正视一直以来逃避的问题,勇于谈论关于这个问题的细节。为了恢复到逃避前的自己,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更是能摆脱逃避的必经阶段。
反过来说,已经陷入回避的人,论及过去的受伤体验,是帮助自己恢复的重要步骤。无论不满、愤怒或绝望,都应该全部说出来,回忆过去自己受过的伤,回想造成那次伤害的体验。唯有面对并正视受伤的过去,才能逐渐改变焦灼的事态。
当然,并不是说出伤害体验就能立刻痊愈。如果只是自怨自艾、满口绝望悲伤,那还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康复。只有在不断描述的过程中,从原本认定失败的体验里找到正面意义,改变想法,才有可能掌握“治愈”的关键。
回避型依恋者会逃避的情况,其实很像困在守城中。周遭筑起高高的城墙,原以为能借此保护自己,实际上也等于困在其中无法离开。受伤的心产生恐惧的幻影,使人难以跨越那堵高墙。
每个回避型依恋者,内心都有一道高高的城墙隔绝外界:
说得更具体一点,比如他们怀疑自己会不会遭到旁人刻意的忽视,担心被冷眼相待,害怕再次失败遭人怒骂等,他们受到不安的困惑,动弹不得,从而失去了面对的勇气。
如果大家发现你的伴侣在关系相处在是自负且自傲的态度,那么尽管他有回避问题的特征,也并不一定是回避型依恋者,大家需要谨慎判断了。
一、回避型≠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是成人三大依恋模式,它和安全型、焦虑型一样,是概括一个人性格特征的大范围的代名词,而回避型依恋则是回避型的子话题,它是一个小范围的针对性代名词。以大定小,是没有任何严谨性的。回避型依恋也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一抓一大把。
所以,每个人在面对一个疑似回避型依恋的伴侣时,或对自己有模棱两可的定论时,都要谨慎再谨慎,当回避型依恋者能够正视自己最害怕面对的状况。
最初你可能会涌现出排山倒海的痛苦,描述时也会表示“觉得很悲伤,很难受”,然而持续不断的坚持下去,渐渐地它就会转为“或许没想象中的恐怖"“原本以为会非常可怕,慢慢地开始觉得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二、这种心理操作成为暴露疗法或森田疗法。
是在受不安与恐惧所困时,克服困境,突破逃避陷阱的方式之一。这种心理操作要求人们把烦恼等当作人的一种自然感情,来顺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纳它,不要当作异物去拼命地想排除它。否则,就会由于“求不可得”而引发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导致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
如果能够顺其自然地接纳所有的症状、痛苦以及不安、烦恼等情绪,默默承受和忍受这些带来的痛苦,就可从被束缚的机制中解脱出来,达到“消除或者避免神经质性格的消极面的影响,而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生的欲望”的积极作用”的目的。
森田疗法的强调不能简单地把消除症状作为治疗的目标,而应该把自己从反复想消除症状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然后重新调整生活。不要指望也不可能立即消除自己的症状,而是学会带着症状去生活。
三、陷入逃避陷阱中的人往往受困于自己不安的想象之中,这可以称之为预期性不安。特征可以概括为:老为现实生活中还没发生的事杞人忧天,感到担心。
森田疗法不提倡要从导致预期性不安的状况中逃离,而是要主动投入那种状况,借此克服自己想象创造出的恐惧。
回避型依恋者之所以会筑起逃避的高墙,除了内心创造出的恐惧外,同时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过高的期待与理想。这种过高的期待会加剧对失败的恐惧,将逃避的高墙越筑越高。
那么,第二步应该是降低自己的期待值,打破对完美关系的幻想。每一个回避型都应该学会把关系置于脚踏实地的现实层面,能够清楚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也能够坦然接纳伴侣的不完美。
通过第一步的暴露疗法,先去克服对于关系的恐惧和不安感。到了这个阶段,寻求关系顺其自然发展的同时,更需要通过降低期待避免你过早的放弃关系。
当然,与他人对话,共度一段时间也是克服逃避时,很重要的事。有时候,和拥有相同兴趣的人接触,也会是促进活力的源头。
不过,请别忽略其中的陷阱。
通过虚拟的网络社交,我们都可以轻而易举找到一个似乎“志同道合”,聊得来的同伴。即使回避型依恋者在现实生活中冷漠又孤僻,在网络上也可以混的“如鱼得水”。
这种以网络建立起来的关系联结,是不稳定的,无论何时都可以立刻切断的关系。对于陷入逃避陷阱的回避型来讲,网络世界是无法架起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的。相反,一旦安于待在网络世界中,想要朝现实世界迈出第一步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网络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由于社会性刺激不足,人的“社会脑”会陷入极度的运动不足,甚至造成机能衰退。
此外,随着共鸣系统的停止,依恋系统也很难得到足够的刺激,陷入停滞。这种生活一旦长久持续,就会加强回避型依恋者逃避的倾向。
为了防止这个弊端,你们必须把自己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打交道。
与人交谈时,从对方的眼神和表情中揣测对方的想法,只要增加这种非语言型交流和肢体接触,就能活化社会脑与依恋系统。回避型依恋者虽然很不擅长和人聊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也不擅长袒露自己的事,更不擅长为了社交而社交的交友方式。
尽管他们对流于表面的往来没有兴趣,但只要交到拥有共同兴趣、志同道合的伙伴,也能最大程度融入其中,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对于他们来说,能否拥有充实的人生,关键之一在于是否拥有能与同好相谈甚欢的场合。
当然引导和对待回避型或回避型依恋的方法,是相同的。如果能够把回避型依恋者都治愈,那改善回避型这个大种类的群体,自然容易的多。
回避型结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