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认识】
有句话说:“你永远也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那认知到底是什么呢?
听一场交响曲演奏会,有的人能听出演奏水平,有的人能听出音乐背后的内涵,有的人会呼呼大睡。
不同的现象,表现的是不同的人对这场演奏会的契合度。
就像同一本书,动物的眼里是花花绿绿的东西,它不知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对一个没有受到教育的原始人来说,他觉得书是一堆纸上的印记。这对他来说已经是认知上限了。
当然即便受到教育的人,面对同一本书,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觉得很晦涩,有人觉得简单,有人觉得不值一提,有人觉得醍醐灌顶。
不同的看法,表现的是阅读者与书之间的契合度不同。
所以,事实上人们在认知的强弱和广度上,存在显著的差距:对认知内的钱,我们很容易理解和驾驭,对认知外的钱,我们首先过不了的是“理解关。”
不论书还是音乐,我们感受是一样的,是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的,但判断它们的重要性是不是用眼睛和耳朵,而是用大脑。
就比如,我们常说“用事实说话”,但我们忘了,事实所说的话,是要在人们听到并理解之后,才是真实的。事实与推论,感知和解释之间的区别看似很容易理解,其实很难。
打个比方,一只猴子看到井里有个月亮,于是带着一群猴子捞月亮,最后井里的月亮“碎了”,它们还很揪心。
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
当认知者的层次和认知对象的层次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时,得出的结果并不是事实性的错误,而是一种更为严峻的问题,一种欠妥而贫乏的认知反射。
他们永远意识不到每个词,每句话背后的意义,所以,认识的错位才是限制我们成长最大的障碍。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其背后的意思是提升认知是一辈子的事。只要一日不学习,我们与世界的认知间隔拉一点。不学习,意味着你在失去跟世界的契合。
日记本
相关推荐
8.你真的会思考吗?
阅读120
敢于批评自己
阅读792
读书这件事,为何非要问有什么用?
阅读661
读书感悟|怎么读才能提高写作力
阅读544
《认知觉醒》之何为深度学习?
阅读830
【我对财富的认识(5oo字以上的简短论述)】
人生三大财富
人的一生是积累财富的过程。人生有三大财富,即: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灵魂(心灵)财富。
物质财富就是肉体赖以存活的有形物质,以金钱为代表,如货币、金银、珠宝、房产、车辆、土地、食品、家用器具、服饰、产业等等。
精神财富就是能使意识、思维、思想、心理活跃、健康、自由、愉悦、安逸、幸福的诸多因素,如知识(书籍)、技能、经验、亲情、友情、爱情、宗教、民族、国家、名誉、地位等等。
灵魂(心灵)财富就是能使生命的品质升华,使生命的反物质结构向完美体系演化的无形能量和信息,如上帝的灵、道的运行程序、神的启示、佛的教诲、仙的修炼、灵感、灵觉等等。
三大财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没有物质财富,我们就没有赖以为生的基础,要么死亡,要么变成乞丐,要么变成寄生虫,身难平,心难静,事难成,饥寒交迫贫困潦倒,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作创造物质财富,获得物质财富;
没有精神财富,人就是靠本能存活着的一个不断挪动着的动物,缺乏精神财富,人就会寂寞无聊空虚,就得不到快乐幸福,心理就会扭曲变态,就会压抑,就会暴躁,就会怪僻,容易走极端;
没有灵魂财富,就不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及人活着的目的,就建立不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导致价值观念混乱,就不会有正确的信仰和信念,两眼抹黑,灵觉迟钝,活的不明不白,纯粹就是一个行尸走肉。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对称平衡就是福,忽视三大财富的任意一个,就无法获得完美的人生,就会走向畸形的人生道路。
只有物质财富而没有精神财富和灵魂财富的人都是病人,容易犯罪,容易自杀,容易虐待生命和大自然;
只有精神财富而没有物质财富和灵魂财富的人都是病人,容易成为骗子,容易夸夸其谈不务正业,容易偷鸡摸狗投机取巧,容易成为爱吃爱喝爱玩爱乐的寄生虫,也容易成为野心家和阴谋家;
只有灵魂财富而没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也是病人,这样的人容易走火入魔,神神道道,玩弄概念,似人似鬼,一身阴气,痴迷狂热,容易借用上帝神佛神灵的名义祸乱人心,祸害社会,背离人性,背离自然。
如何追求三大财富?
完美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一生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勤奋诚实工作劳动不断获取适量的物质财富,但决不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决不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友情爱情,珍惜良好的声誉,感悟神佛的点化启示,聆听圣人贤哲的教诲,敬畏上帝,敬畏生命,不断修行修炼,不断向人生和生命的最高境界跋涉攀登,向完美演化发展,最终尽心了心,了却人间债务,了却尘缘,超凡脱俗,积累功德,明白生命的奥秘,以喜悦激动的心情迎接死亡,最终到达生命的极乐世界。
走上帝的道,追求三大财富,不偏废,不走极端,掌握好平衡,心神安泰,像清澈的小溪,发源源头,欢叫着,跳跃着,穿越山川峡谷,曲曲折折一路高歌向辽阔的海洋奔去。
————摘自:《禅院》</SPAN>
【如何看待现在人们对财富的看重?】
在过去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大家都能够认真的对待每一点资源,大家都知道资源的来之不易,他们经历过生活的困苦与绝望因此他们更能够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财富是获取资源的保障,他们为了避免日后在重蹈覆辙必然会竭尽全力的去储存财富已被不识之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质资源的不断丰富,个人所需要面对的生存危机越来越少,在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多数人早已忘却了生活的压力,在多数人追求精神愉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不断出现,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很多人会肆无忌惮的进行消费,于是个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个人的收入,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的收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外界环境的变化让个人生活的成本在不断增加,自己纵然想要减少支出很多时候也是有心无力,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个人想要储存财富变得越来越困难。
对比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尊严对于个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强烈的对比下个人的自尊心很容易遭到他人的践踏,大多数人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只能不断的提高个人的外在装扮让自己能够更好的融入群体之中。
华丽的装扮需要财富进行支持,各种新产品的不断出现让个人心中得欲望在不断的膨胀,为了维持个人当下的形象大家只能不断的加入新的消费热潮之中,随着个人的消费习惯行成自己便很难改变自己得观念,无论生活处境多么艰难自己依旧会将自己得形象维持下去。
教育的改变让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当大众开始以财富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强弱时,个人便只能不断的付出时间成本去获取财富,在恶人快速获取财富的同时自身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太多的提升,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身的选择逐渐在减少但是个人的消费习惯却没有发生变化,成家所需要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自己想要储存财富变得越来越困难。
很多时候个人的选择是身不由己的,自己想要改变却没有太多的机会,生活的激流总是在逼迫着个人奋勇向前,让自己奋不顾身的去获取更多的财富与资源。
【对财富的认识】
财富,有身体健康、家人平安、快乐的心态、乐观的思维、金钱的增多等。这边所说的是金钱这个财富。
以前对于金钱财富,没有什么太多的认识,只知道通过一份工作可以去赚取一定金额的钱,并开始逐渐积累,通过能力的提升为企业带去更多价值,从而升职加薪。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就想在想在一家企业里,沿着企业定的岗位去顺着这个路线往上走的时候,心里会咯噔一下,难道一辈子都要“藏”进如此的晋升路途吗?
生长过程,不知道有财商教育这回事,也是在财务上一直有困扰,所以开始研究起了财务,理财,买了《富爸爸穷爸爸》《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从书籍这边初步了解。
有一次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位CFRA国际认证财富风险管理师,平安保险的一位经理人,初次接待向他请教理财,他简要和我说了理财可以把资金收入划分为几个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定投、流动资金、生活开销等。于是开始按着这样的方式将月收入分为几部分进行管理。
这是我第一次与理财,与绝大多数人所关心的金钱有了第一次的认识和管理,虽然月收入不多,但每个月如此分配下来,生活开销变得井井有条,也从中逐渐获益。月开销流向哪里,哪些是日常所需,哪些是学习费用,哪些又可以做为流动资金在一些突然需要钱的时候可以不会措手不及,哪些可以存起来做为定投。也因此对个人的费用所需和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二轮对财富的认识,源于007不写就出局创始人覃杰老师的品牌孵化营课程的进行,9月份21-27号连续7天早起共学,让我不仅喜欢早起来学习,也是在早上的时候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很清晰和印象很深。通过品牌营的学习,我还知道了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个人品牌,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自己创业,也因此对财富有了新认识:我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目,然后服务于一群人,也就是覃杰老师在品牌孵化营里强调的2个1000计划,有1000个铁杆粉丝。
接着与一直在探索的向内求这部分相联系,财富原来在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财富蓝图,这个财富蓝图里有着你对财富的认识,你是怎么对待财富的,你对财富的看法是什么等等。也因此找到了在007圈子里的富友俱乐部,这是一位叫王小飞的战友开创的早起读财富书籍的圈子。在这边找到了一系列关于财富的书籍。
又是一次新的探索和发现,犹如打开了一扇门,书籍里的知识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和动力,门的另一端有着被等待去发现的礼物,不管是下一步的行动,还是有了赚钱的点子,还是直接给自己带来了财富,愿意去阅读和行动。
也给自己列了一些书单,这次的书单有认真挑选所需,和内容质量等,看,经常翻书看书,多输出多写作多思考的好处来了,慢慢的你会筛选所看的书籍内容,会对比,也有主动求知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怎么去筛选输入内容呢。
改变不是一时的,现在的你也不是瞬间长大的,所以成长的路上要一直走,持续走,用小而美的进步迭代精进。过程中也会有气馁受挫的时候,或是也会有想放弃需要鼓励的时候,所以可以选择和一群人一起走。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加入了三年多的写作成长社群,在这里留下了这三年多的成长痕迹,有过辛酸,有过彷徨,有过迷茫,有过痛苦,也有过焦虑不安,整夜难眠,当然有的是对成长的探索对生活的思考,还有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认识。
刚好遇到了你,也刚好你也遇到了我遇到了我们,你可以选择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一起互相赋能,一起前行。
【佛教的财富观】
财富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资粮。佛教的各种经论中,都有关于财富的论述。
一、佛陀对财富的看法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佛教认为钱财是必须的,不仅是维持生活的需要,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依靠自己正当的劳动获得的财富是佛教所鼓励的。佛陀在世时,有很多大富长者都受到佛陀的称赞。这些大富长者有钱财但不吝啬,他们用这些钱财供养三宝。比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毘舍怯四事供养,此时的钱财是善的,拥有财富者是值得鼓励的。
佛教认为,钱财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能处心积虑地储存钱财,或是贪求不义之财。否则,都会给自己带来祸患。佛陀住世时曾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为五家所共有:一为火烧,二为水漂,三为国王官吏所巧取豪夺,四为强盗土匪所劫夺,五为不肖子孙挥霍殆尽。如果一个人广生只知道集聚财富,悭吝不舍,甚至还谋取不义之财,则财富就会是恶的,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有这样一则佛教故事: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一条水沟旁时,佛忽回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时,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劳作,听说有毒蛇,就跑过来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是—坛黄金。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回家去了。
回家后,父子俩取—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的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官府便把父子俩捉去了。再到家里去搜,剩下的黄金也一起查了出来。
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凡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儿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我们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死的,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得稀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国王听了,便问他们父子这两句话的由来,于是他们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
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怎么还不信呢!」波斯匿王因他们信佛,就把他们开释了。
这个故事说明,贪图不义之财,会使人堕落,作恶,乃至丧失生命。
佛教认为,对于自己手中的财富,如果应用得当,对人对己都是有利的。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钱财来维持,很多大众公益事业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办成。我们如果能够将自己多余的钱财用在造福大众的事业上,用在修学的慧命上,则钱财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如果我们能用净财利益他人,改善别人的生活,增加别人的快乐。用福报再增福报,自利利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钱财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则钱财就不再是毒蛇,而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二、获得财富的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财富,但要掌握获得财富的正确方法。佛经中对于获得财富的方法有详细的论述。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首先学会一门技艺作为谋生之本。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诫善生言:「先当习技艺,然后获财物。」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说:「始学工巧业,方便积财物。……」
掌握一门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特长。有了技术,就能够靠所掌握的技术来创造财富,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运转,获得教育子女所必需的支出。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一定的谋生之道,即使拥有福报,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技能才能得以实现。
佛陀还主张一个人应当以正当的职业,以合法的手段来获取财富。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所从事的职业既不违反国法,也不违反佛法。佛陀在八正道中,明确提出「正命」的要求。所谓「正命」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佛陀要求佛子在从事正命生活时,不能触犯五戒,也不能促使他人犯五戒。
对于佛弟子所可从事的职业,佛陀在《杂阿含经》中说:
营生之业者,种田行商贾,
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
造屋舍床卧,六种资生具,
方便修众具,安乐以存世。
如是修善业,黠慧以求财,
财宝随顺生,如众流归海。
如是财饶益,如蜂集众味,
昼夜财增长,犹如蚁积堆。
在这段偈颂中,佛陀告诉佛弟子,可以从事种田、经商、放牧、租房,以及建造房屋和家具出售等职业。从事这些正当的职业,再配以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则财富自会与日俱增。
佛陀反对佛弟子以非法的手段获取利益。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陀告诫从事经商的弟子,如果受持了戒律,而不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交纳国税,或者偷税漏税,将应当交纳的国税据为已有,都属于犯戒,将会堕落。
有些职业,不—定是国法所禁的,但依据佛法,却是一种不正当的职业,佛教也是禁止的。比如从事杀、盗、婬、妄、酒等以解决生活的职业。如屠宰、渔猎,或被雇负责杀人,或制造杀生的器具等,便是与杀有关的非法职业。又如专门从事偷盗或提供卖婬处所,出售婬秽书画。或者以妄言诈骗为业,或是从事酿酒,开设酒吧等,都是佛弟子不能从事的职业。
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信徒所从事的职业也逐渐发生变化。中国的寺院也从唐代百丈禅师所提倡的农禅并重转变为农工商并行的方式。现代佛教界获取财富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房租田佃、餐饮素食、佛经流通、参观门票、经忏佛事等各种不同的方式。
三、财富的分配
佛教还告诫人们要善于合理分配财富,以发挥财富的最大作用。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中说:
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
佛陀认为在家佛教信徒,应当先学会通达世事,然后如法获得财富。对于自己通过辛苦劳动所得到的财富,应当分作四分来使用:一分用来供养父母妻子的家庭生活;二分用作生产事业的周转资金,以产生更多的财富;还有—分应当积蓄起来,作为不时之需。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财富分配方式。经云:
始学工巧业,方便集财物,
彼得财物已,当应作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
余一分藏密,以济于贫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则将财富分为三份来支配。经中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除了将财富作为自用之外,佛陀认为应当将财富布施给贫穷孤独的人,是修福的最好方法。还可将一些财富用于救济自己的亲朋好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佛教还特别提倡将多余的钱财用来布施需要帮助的人。如《优婆塞戒经·般若波罗蜜品》中说:「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惠施。」《杂阿含经》说:「居亲眷属中,嫖显若牛王,各随其所应,分财施饮食,寿尽而命终,当升天受乐!」
佛教认为,将多余的财富作布施供养,不仅利益他人,也是给自己和众生种福田。佛教认为布施供养有三种福田:
「一恩田」,对于父母、师长、和尚、阿阉梨等,于己有恩德之人,能知恩、感恩、报恩,可生福德,如田地之能滋生长养谷物,故称「恩田」。
「二敬田」,对于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由恭敬而生无量之福,如田生谷物,故称「敬田」。
「三悲田」,以悲愍之心救助贫困,则能得无量之福。因此,有财富要布施供养,种三种福田,福报则生生世世永远享之不尽。纵然世界毁灭了,福报也不会毁灭。诸佛菩萨福报之大不可思议,原因就在此。
四、财富的经营
财富作为身外之物是变化无常的,如果不懂得经营管理,就会减少乃至失去。因此,佛教将经营财富作为保持财富的重要方式来加以强调。在经营财富上,佛陀告诫信徒应当守护财富。如《杂阿含经》中说: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不分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不善守护。
佛陀认为,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的果实,应当好好加以守护。不使财物因为各种外在的原因而失去。
佛陀告诉佛子,对钱财的使用应当不要过于悭吝,被讥为饿死狗、守财奴;又要量人为出,不可过分耗费,而致家庭经济日渐困难。不但平常费用,要有节度,就是供养三宝,也—样的要量人为出。虽然信心恳切,乐意施舍,如由此而引起家庭经济的困窘,也会发生障碍的。《杂阿含经》中说:
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钵昙花,无有种子,愚痴食欲,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旁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人等出。
佛陀还告诉佛子,为了经营好自己的财富,还要防止「六损财业」的危害。佛陀在《善生经》中告诉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佛陀认为,一若沉迷于以上六种行为,不仅会使自己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而且还会造成生病、斗争、恶名流布、人不敬信、家庭失和等损害。
佛陀为了让人明了「六损财业」的危害,还分别就以上六种损财行为作了详细的解说。比如,佛在论述博戏六失中说:「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佛陀认为,「六损财业」无论对一个人的财富和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损害,所以佛陀特意告诉善生,一定要远离「六损财业」,避免辛苦得来的财富损失。
佛教的这些财富观,不但对过去时代有积极意义,对我们现代人正确地获得财富、分配财富、经营财富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财富的见解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