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简介】
核舟记简介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文章描述了用桃核刻成的小舟,表明古代工艺的高超境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使用从两头到中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工艺的赞美。
核舟记简介,笔记
译文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轼泛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开启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黄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著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隐蔽在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著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著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著面,左手靠著一根横木,右手扳著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光正视著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核舟记》作者及简介,魏学洢的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核舟记的简介少一点
《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区域性,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艺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核舟记翻译简介点有没有
<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译文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开启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著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著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著右膝,弯曲著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著念珠靠著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著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著脸,左手靠著一根横木,右手扳著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著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核舟记介绍核舟400字
在一个核桃上雕刻出五个人、八扇窗、三十四个字以及各种船上用品,其精妙就不用我多说了。
上面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雕刻者雕刻的惟妙惟肖,作者描绘的生动形象。用“赞雕刻者高超技艺、摹泛舟入休闲神情”来描绘再合适不过了。
在老师的讲解下,眼前仿佛浮现了这巧夺天工的珍宝。
其实除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值得我们惊叹外,雕刻者的细心与耐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果雕刻者有一丝的马虎,也许今天我们就不能领略“只应天上有,不该凡间现”的奇宝。我想在生活中雕刻家对待每一件事情一定都是极其认真的,认真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是非常重要的,但又是非常难做到的。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应该从日常小事做起,而不是只在考试中认真。老师经常告诉我们要认真写作业,就是为了让我们养成认真的习惯,在考试中不用太克制自己,自然而然就会认真了。反之,如果我们平时不能认真做作业,考试时也就很难认真了。
对于这个雕刻家来说,除了细心,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串念珠都雕刻的历历可数,除了可以看出雕工细致外,更能表现雕刻者的耐心。雕刻品绝不是一下两下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无数次的雕刻。面对这些一成不变的重复动作,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是绝对不能完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用雕刻,但耐心应该是我们必备的。重复的读一篇课文直到背下来是枯燥无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背下来,而有的同学不可以呢?这就体现了一个耐心。面对一道不会的数学题,如果能耐下心来仔细的计算,大多数题都一定能解出来,这就是耐心的威力。
核舟记的作者的生平简介
核舟记
作者:魏学洢
魏学洢(约1569-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做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三十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諡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核舟记》
糁san
部首:米部首笔画:06总笔画:14
糁1
(1)
糁、糂
sǎn
(2)
米粒;饭粒[ricegrain]
厨乏聚蝇之糁。――《续传灯录》
(3)
又如:糁粒(米粒)
(4)
散粒,碎粒[grain]。如:糁糁(粒粒,颗颗)
糁
(1)
糁
sǎn
(2)
以米和羹[cooksoupwithrice]
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刘向《说苑·杂言》
(3)
洒,散落[disperse]
六街惊糁,阿香车里行雷。――《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4)
又如:糁盘(宋代风俗,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庭院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
(5)
涂抹;粘[paint]
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明·魏学洢《核舟记》
另见shēn
糁2
(1)
糁、籸
shēn
(2)
谷类磨成的碎粒[groundgrainsofcerealcrops]
一人一碗玉茭、高粱糁糊糊,里边煮著几块山药。――《结婚现场会》
(3)
又如:玉米糁;糁盆(以麻籸为燃料的照明火盆;旧俗岁时送神或祠祭、燕设,燃火于门外以祀神,兼取旺盛之相,亦谓之籸盆,燃料不限于麻籸)
另见sǎn
糁1
(糁)
sǎnㄙㄢˇ
方言,米粒(指煮熟的)。
郑码:UFGP,U:7CC1,GBK:F4D6
笔画数:14,部首:米,笔顺编号:43123454134333
糁2
(糁)
shēnㄕㄣˉ
谷类制成的小渣:玉米~儿。
郑码:UFGP,U:7CC1,GBK:F4D6
笔画数:14,部首:米,笔顺编号:43123454134333
“嘻,技艺灵怪亦哉!”
【明朝末期所有忠臣】
杨涟、左光斗、袁崇焕、祖大寿、秦良玉等在国内抗战的大家都知道,我就不介绍了
========================================
我先说一下学术系统的,虽然在武力上没有成功,不过
在文化上没有低头,所以没有真正的亡国,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反清复明
如:
王船山,顾炎武兄弟、李二曲、黄宗羲、朱舜水等
其中朱舜水还去日本借兵,不过每成功,结果带动了日本的儒学..........
1.先说几个奇闻轶事,第2条再介绍简介
aa年羹尧的老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是说教育方法的原则。所谓"愤",就是激愤的心情。对于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愤心理的一种。如有一件事,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他听了这句话,就非行不可,这是刺激他,把他激愤起来。"启"就是发,在启发之前,先使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传清代名将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子弟,幼时非常顽劣,他父亲前后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被他打跑了。后来没有人敢去应聘教他,最后有一个老师是隐士--有说是顾亭林的兄弟,顾亭林虽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从事反清的地下活动,但为了同胞的福祉,还是叫别人出来做些事--自愿任教。年羹尧的父亲说明自己儿子的顽劣,老先生说没关系,唯一的条件是一个较大的花园,不要设门,而且围墙要加高。就这样开始教了,年羹尧最初想将这位老师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着,却什么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运用他高强的轻功,一跃出了围墙,在外逍遥半天,又飘然跳了回来,年羹尧对这位老师一点办法都没有。老先生有时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养气的,年羹尧听了要求学吹,于是利用吹笛来使他养气,这才开始慢慢教他。后来老先生因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离开,临走时说,很可惜,这孩子的品质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虽然如此,年羹尧已经够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所以后来成了平藏的名将。而他以后对自己孩子的老师,非常尊敬,同时选择老师也很严格,有一副对联:"不敬师尊,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就是他写了贴在家里的。这个故事,可说明孔子所说教学的原则,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发愤,非要有坚强的求知心,才能启发出他本有的智慧来。
bb且看一下朱舜水的"敬"字退死神
...普通的人,到了急难的时候,就去求神、拜佛、向上帝祷告。所谓:"垂老投僧,临时抱佛。"这就说人平日自以为很伟大,但一遇到大困难,或极度危险,就感觉到自己非常渺小无助,完全丧失自信心--"天呀!神呀!你要救我呀!"倘使这时仍能保持一分自信心,就需要高度的修养。这里我们说到历史上一个人,大家都知道的朱舜水,明亡以后,他流亡到日本去,本想向日本求救兵企图复国的。船航行太平洋中,遇到大台风,全船的人都喊救命,朱舜水端坐船中不动。据说当时船上的人都看到海上有两盏红灯,对着船来。古代的迷信,说这是海神来接的讯号,全船的人都将会死亡,所有的船员都跪下了。朱舜水就问:"真有这回事吗?有没有其他挽救的办法?"船员说除非是有道的人跪下来求,或者还有希望。朱舜水说,他们拿纸笔来,我烧一张符下去,大概就可以退掉。朱舜水是道地的儒家,哪里会画符搞道家的东西,这不奇怪吗?结果他在纸上写了一个"敬"字。烧了以后,台风停了,船也稳了,风气浪静就到了日本。你说朱舜水这一套有本事吧!简直比诸葛亮更厉害,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岂不应该带兵打仗,将明朝复国了?这件事绝对有,但若深入研究,那就成为另外一门学问了。现在的科学叫做精神学,又叫灵魂学。精神与灵魂的解析,人的精神力量与宇宙是否相通,这是另一个问题。
2.
附录:三十六家清儒名著简介
(
陈确(1604-1677)
生平及著述:陈确,字乾初,初名道永,字非玄,浙江海宁人。生於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卒於清康熙十六年丁巳七月二十四日,得年七十四岁。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始受学於刘宗周,平生不喜理学言论,多才多艺,研治《礼》,能变通古礼,论学反驳宋儒,严儒释之辨,晚年废病在家,不出门者十五年,所著有《大学辨》、《葬书》、《女训》、《蕺山先生语录》、《乾初道人诗集》、《辰夏杂言》。同乡吴骞访得陈确著作残本三册,陈确六世孙陈锦则藏有七册,族玄孙陈敬璋集合二本,以及另外所得数册,於嘉庆三年(1798)编成《陈乾初先生遗集》四十九卷,上距陈确之卒凡一百二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於1979年出版《陈确集》上下册。
黄宗羲(1610-1695)
生平及著述: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浙江余姚人,生於明万历三十八年,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得年八十六岁。幼年从父亲黄尊素读书,尊素下厂狱,遗命宗羲师事刘宗周,於是随宗周在浙东讲学,论儒释之辨,后以政治世家参与对抗马士英、阮大铖的斗争,南明覆亡后,参与抗清运动。天下大定后,归返浙东,潜心学术,一方面继续阐发乃师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一方面探研经史,於康熙五年(1666)恢复证人讲会,引起了浙东一带讲论经学史学的风气。晚年用力於《明儒学案》及《宋儒学案》、《元儒学案》。后二书未成而宗羲辞世。所著有《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南雷集》(包括《文案》、《文定》、《文约》三书)、《明夷待访录》、《汰存录》等著作。
附:钱谦益(1582-1664)
生平及著述: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又自称蒙叟、绛云老人、敬他老人,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生於明神宗万历十年壬午,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南明福王时期官礼部尚书。入清后官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任职仅六月,以病告归。卒於清康熙三年甲辰,得年八十三岁。著有《初学集》、《有学集》。
顾炎武(1613-1682)
生平及著述: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复以避仇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於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得年七十岁。三十三岁时(1645),清兵渡江南下,昆山城破,母王氏殉节,遗命炎武「无仕异代」。后炎武受到一家仆与仇家的迫害,辗转流徙,顺治十一年,将家仆溺杀,以杀人罪下狱,赖友人救助减刑免死。其后仍受到仇家追杀,於顺治十二年赴北游历,来往於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先后六谒明陵。康熙十六年,受荐博学鸿词科,以死力辞。晚岁居陕西省华阴县,全祖望为撰〈神道表〉称:「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可见其认真严谨。著有《亭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於乾嘉考证学有典范性之意义。
附:阎若璩(1636-1704)
生平及著述: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祖籍山西太原,后南迁山阳。生於明崇祯九年十月十四日,卒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八日,得年六十九岁。若璩口吃,「天质奇钝」,但坚卓读书,努力不懈。十六岁入府学,二十岁前后,将十三经次第读完,康熙元年冬初至京,受龚鼎孳推重,声誉渐著。此后十余年间屡试屡败,但他藉著居京师的方便,广交名士,见闻大进,博极群书,每每令旁人惊骇不已。十七年(1678)受荐至京应博学鸿儒科,以恃才傲物,讥弹时人,於翌年落第。二十一年(1682)赴福建,二十二年受徐乾学延聘,再赴京师。在京期间,与当时学者交往,推扩治学领域,旁及於地理、历算之学,尤其与毛奇龄为《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有过极激烈的争辩。毕生著述凡九种,著名者《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地》,又有《潜丘札记》刊行於世。
方以智(1611-1671)
生平及著述:方以智,字密之,又号浮山愚者,又有鹿起、行远、五老、墨历、木立、极丸、浮庐等别号,安徽桐城人。生於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卒於清康熙十年,得年六十一岁。曾祖方学渐,曾受学於泰州学者耿定理,著《易蠡》、《心学宗》、《性善绎》。祖父方大镇,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著《易意》、《性论》。父亲方孔炤,曾任湖广巡抚,著《周易时论》(入《四库》存目)。以智少年好诗文,与钱秉镫(字澄之,著《田间诗学》、《田间诗集》等)、周歧等人立「泽社」。后受业於王宣(字化卿,号虚舟),王氏著《物理所》,启发以智日后著《物理小识》。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翌年著《通雅》;崇祯十六年著《物理小识》。明亡后南赴广东。桂王於肇庆称帝,方以智任詹事府左中允,充经筵讲官,后因太监王坤专权而辞职,浪游桂林。清兵入广东后,方氏遭通缉被捕,许於梧州出家为僧,易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后又返桐城浮山。平生著作有《物理小识》、《通雅》、《药地炮庄》、《浮山文集》等。
吕留良(1629-1683)
生平及著述:吕留良,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晚村,浙江石门县人。生於明思宗崇祯二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得年五十五岁。早年与同里陆文霦(字雯若)结文诗,选八股文。二十五岁为县诸生,每试得冠军。年齿渐长,与遗民交往,翻然悔悟,作诗文,多流连往复於宋末明末遗民事迹。康熙五年(1666)终於弃去生员名籍,并抗拒博学鸿词科的徵召。康熙十七年(1678)浙江省又推荐他,赖儿子多方奔走得免;二年后浙省又以隐逸荐举,於是留良剪发著僧服以明志。留良与黄宗羲、宗炎交游,曾与宗羲至常熟访钱谦益。后二人因争购旷园藏书一事绝。又留良宗朱学,宗羲宗阳明;留良重八股文,宗羲极讨厌科举习气。二人性情志向亦绝异。
............
【明著名散文家魏学简介他是怎么死的?魏学作品集】
说到魏学这个人,想来许多人连这个人的名字都没有听过。但若是说起《核舟记》,想来大家都知道,因为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上要背诵的古文,而魏学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学,字子敬,号茅檐,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明末嘉善人,明末散文家,万历四十年诸生。魏学一生没有做过官,但他生性孝顺。小的时候魏学不小心掉到桥下,还把脚给摔断了,害怕父母担心,就强自忍着,不敢叫痛。少时曾跟随自己的父亲苦读,生活清贫,成年之后成为远近闻名的散文大家。
明熹宗时期,出了一个闻名后世的大宦官,那就是被时人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那个时候明熹宗沉迷于木匠工艺中,不理政事,而魏忠贤作为大太监与客氏又是能经常见到皇帝是人,极为受明熹宗宠幸。所以渐渐的,魏忠贤和客氏结成的客魏集团把持了大明朝政。他们分别在宫内宫外,将泱泱大明朝掌控手中。那个时候,客氏在内陷害宫人将后宫控制在自己手中,若是有哪位妃嫔在皇帝面前多说了一句不该说的,都会被她所害。而魏忠贤在朝堂上也结党营私,陷害忠良,让大明朝廷成为自己的一言堂。时人纷纷巴结奉承他,各地为他建造的生祠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干儿子、干孙子、重孙子之类的更是多不胜数。
从一则故事就可以看出魏忠贤的权势有多大。说是一个比魏忠贤年龄稍大的官员,想要认魏忠贤做爹,又实在不合适,便让自己的儿子叫魏忠贤爷爷。这样一个祸乱朝廷的人把持朝政,自然有人会弹劾。当时杨涟和魏学的父亲魏大中就历数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上呈圣听。可惜并没有什么作用,杨涟和魏大中等“六君子”反而被诬陷下狱。被押解进京时,魏学四处拜访父亲旧故,四处奔波,希望能将自己的父亲救出。但那些人不是闭门不见就是仰天长叹,后来魏学还想上书替父代过,终不得行。魏大中以贪污罪,被屈打而死,死后七天魏学才得扶灵归乡。一路哭泣不止,经常哭得不能自已,乃至安葬了自己的父亲后,竟大哭而亡,可谓英年早逝。魏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若是能活到白头,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传世之作。
魏学作品集
著名的有《茅檐集》、《百官图》、《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一作: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还有一个同样有名《痛陈家难疏》,不过不是魏学所作,是其弟弟,即魏大中次子。主要诉说的是父亲和兄长的冤屈。
【作者介绍核舟记】
《核舟记》作者: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嘉善县(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魏学洢在七岁时就能作诗,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櫆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父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狱。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二十九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洢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核舟记》原文
核舟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奇:奇特。
曰:叫。
以:用。
径:直径。
之:的。
为:做,这里指雕刻。
罔:无,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似,仿照。
具:具有。
情:神情。
各:各自。
态:姿态。
尝:曾经。
贻:赠。
余:我。
盖:大概,原来是。
泛:泛舟。
云:句尾语气词,无意。
约:大约。
有奇(jī):有,念yòu,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奇,零数。
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敞:宽敞。
为:是。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覆:覆盖。
之:代词,代指“船舱”。
开:开设。
启:打开。
而:表修饰。
相望:左右相对。
焉:语气词。
之:代窗。
则:就。
徐:缓缓地。
石青:一种矿物质的蓝色颜料,这里译为用石青。
糁:涂染,名作动。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而:表并列,并且。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居:位于。
为:是。
阅:阅读,看。
执卷端:拿着画卷的右端。执:拿着。卷端:画卷的右端。
抚:轻按。
卷末:画卷的左端。
如:好像
语:说话。
现:露出。
侧:侧转。
其:他们的。
比:靠近。
绝:极,非常。
类:像。
矫:举。
属(zhǔ):相类似。
诎:同"屈",弯曲。
而:表并列,并且。
倚:倚靠。
之:代左脚。
可:可以。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状:的样子。
其:那。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名作动词。髻,在脑上或脑后挽束起来。
衡:通“横”,与纵相对。
攀:扳。
若:好像。
视:目光。
端:正。
容:神情。
寂:平静
若:好像。
然:的样子。
其:那。
夷:平
题:题写。
其:船的背面,船底。
曰:刻。
甫:同“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钩画:笔画。
了了:清楚明白。
其:代字。
墨:黑。
用:刻着。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色。
通:总。
为:刻。
并:和。
有:同“又”,连接零数和整数。
而:表转折。
计:计算。
曾:尚,还。(读“zēng”,见古文字典)
盈:满。
简:通“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为:做,这里指雕刻。
之:代“核舟”。
以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奇妙啊!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苏轼。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作品。
杨涟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