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另外,对于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新生代几大病症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而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是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升官、买房后易得抑郁症)
有些人对事业的追求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高考不如意如何调整心态
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少男少女的七种不健康心理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但当长期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流失,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什么样的性格会导致人格障碍的产生呢?】
对于有个特别讲义气的朋友,感觉是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这样子的朋友才能够长久下去。
我曾经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付出型人格的人,这可能跟我的家庭情况有关吧,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非常严厉的家庭里面,基本上我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得到我父亲的一句鼓励,遵从的就是一个非常缺乏鼓励的一个成长环境,导致我之后的人际交往当中,我都是非常恳切地去付出,得到别人的肯定后,然后再付出的这样一个过程,像这种付出型人格有一个普遍的一个思维,就是如果我不帮助别人,就没有人会爱我,对,真的会陷入一个非常令人心疼的一个心理状态。
比如说遇到一个非常不想做的事,但是别人拜托你了,你就会下意识的答应,不管你心里有多么不愿意,或者是你当时有多么忙,你可能就是熬夜也都要帮别人把这个事情做好,因为你觉得如果你不答应,这个朋友就没了,或者是别人有什么想要的,也不会去考虑你,因为他们觉得你肯定什么都OK,而且付出型人格的人是非常非常敏感的,经常忽略自己,服务别人。别人的需要往往都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所以就会很少向别人提出要求,而别人也不知道原来你还有要求。这样的话你总会受到很大的一个伤害。
像我寝室四个人要去聚餐,当时我在洗澡,我出来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三个人在讨论明天要吃啥,刚好有一个女生就问我,你想吃啥呀?我刚想脱口而出,另外两人就说不用问他,他很随便的。当时我就瞬间惊呆了,我一直以为我的这人很随和,但殊不知在别人眼里看,就是没有个性。
所以从那次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了不要做付出型人格的人了,以后别人再问我相关的意见,我一定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就是想吃,现在就是想吃椰子鸡,我今天就是想吃香菜,我一定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话。别人下次才会去考虑到你的感受,而不会把你放在一个非常不存在的一个角落里面,不会让你一个人暗自神伤。
另外付出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受伤,就是因为你对别人付出的太多了,所以你往往会想要得到更多的回报,但你发现你会对你所付出的那个朋友会有更多的期望,希望这个朋友只对你分享,什么事情都只你好,心里就慢慢产生一种占有欲,如果你朋友一旦不这样对你,你就会认为他背叛了你,就会认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施加更多的压力。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不仅伤害了别人,更伤害了你自己。
你的时间精力付出了,你的情感付出了,到头来你却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我也是希望借助我这样的一个经历,然后跟所有付出型人格的朋友提个醒,就是希望以后在这种情感中,不要一味地去付出,不要做付出型人格的人。要尽可能的去改变自己,让自己在这段感情里面变得更加有主动权,然后更加平等,如果不去改变付出型人格,你慢慢的把自己的身价放的越来越低,人家越来越不会你的想法,然后也不会把你当回事,反倒会认为你的好是一种理所应当,慢慢的肯定有可能就会失去这一段友谊。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在生活中,总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早在青春期时,就开始陷入生命的痛苦历程,遇事总是不顺心,做事总是不到位,环境总是不如意,身体总是不舒适,自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当事人自己认为是现实对自己太不公平,别人认为是庸人自扰之。对于这种情况,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极有可能是当事人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这要从人生的幼年说起。在人年幼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非曲直、好坏道理,过着一种饱食终日、质朴率真的生活,欲望得到满足就快乐,得不到满足就痛苦,情绪反应简单而直接。随着年龄渐长,家长与周围文化的影响会强烈作用到孩子的身上,是非曲直、好坏道理在孩子的内心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喜欢吃糖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得到一块糖满足、两块糖高兴、三块糖很高兴。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三块糖可能会引发的几种结果。第一:如果家长手里有三块糖,对孩子而言,全部放到嘴巴里是最佳结果。当家长一边讲着“孔融让梨”的故事,一边给孩子第一块糖,同时把另一块糖给爷爷的时候,孩子要是大哭大闹,不但要受到批评,而且后两块糖也绝对没指望得到了,相反孩子要是主动建议把第三块糖给奶奶,二位老人一喜之下,有很大可能把两块糖当奖励回送给孩子,结果是合家欢乐。从本能而言,孩子让糖是违背本性的,但当孩子在外界影响下,通过违背本性的行为得到更多奖赏的时候,就会自觉的重复这一行为,重复到一定程度后,即使是没有奖励,孩子也会以让糖为乐,推而广之为助人为乐,而不再为其他目的。这样的孩子将来基本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个体。第二:再回到孩子大哭大闹的场景下,家长要么骂养了一个“白眼狼”,要么都眼含伤心的泪水,感叹自己教育的失败,面对此情此景,孩子很容易陷入到自罪自责的心境中,本能是想要糖,但要糖的念头一出现就有犯罪感,至此,心理冲突就形成了。第三:家长一看孩子哭闹,就把三块糖都给了孩子,但附带一条规矩:当着外人的时候不能这样,很丢人。言外之意,外人的评价比自己的本能需要更重要,为了面子要牺牲里子。长此以往,“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成了孩子的行为准则,为了外界的风评,而压抑或牺牲自己合理的欲望,活的痛苦、干瘪。第四:孩子想得到后两块糖,以爷爷为代表的家长们一唱百和的提议背过两首唐诗就可达到目的,等孩子殚精竭虑、口干舌燥的背完诗词后,不仅觉得后两块糖得来的没意思,就连含在嘴里的第一块糖也没品出味道来,吃糖的快乐被枯燥背诗的痛苦淹没的一干二净;本来一个满足口福的乐事,变成了背书的手段,而背书又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此类逻辑的事情做多了,在以后的生命中,恐怕也就再难找到发自本能的有兴趣、快乐的事情了。一个孩子吃糖的例子,牵出如此多的内容,在于启发我们结合生活的实际,举一反三的省察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对子女的养育方式。一个人最后演变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个体,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什么样的人容易的心理疾病什么样的人不容易得】
容易得心理疾病的人,多是不会平衡的人。
不会平衡表现的方面很多:比如过于内向的人,什么都压抑在心里;比如过于开放的人,什么都敢想敢做不顾后果;比如过于懦弱的人,什么都依赖别人;比如过于坚强的人,什么都自己担着;比如过于犹豫的人,做事反反复复;比如过于较真的人,一点渣滓也容不得;比如脾气过于火爆的人,总是生气;比如脾气过好的人,什么都包容着......
总之,做事有度,做人有原则又有灵活性,注重休息、饮食、运动和健康的人不会得心理疾病。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心理障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