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蒙古族科尔沁部的前世今生(二)】
蒙元时期的合撒儿家族与「”齐王”部如上所述,科尔沁部的统治者为成吉思汗长弟拙赤-合撒儿后裔,系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15世纪形成的科尔沁万户来源于蒙元时期的拙赤-合撒儿后裔所属兀鲁思及其属民,故蒙元时期的拙赤-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齐王”部(爱玛)与科尔沁万户的形成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拙赤-合撒儿为蒙古部也速该巴阿秃儿次子,系成吉思汗长弟,甲申猴年(1164)出生于斡难河畔的迭里温孛勒答黑,比其兄长铁木真小两岁。14世纪初波斯史家拉施特解释说:「”拙赤是其名字,合撒儿是猛兽的意思。由于他是个十分勇猛的人,故用这样的称呼来形容他。他的肩与胸很宽,而腰很细,故他侧卧着时,能让一条狗从他肋下穿过;他力气很大,能用双手抓起一个人,将他像支木箭般地折成两半,将他的脊椎骨折断。”合撒儿在一生中,为兄长成吉思汗「”出为前锋,入为殿后”,征战无数,战功赫赫,为统一蒙古各部以及大蒙古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206年,铁木真加号「”成吉思汗”,建立「”也可-蒙古-兀鲁思”(汉译为「”大蒙古国”)之后,分别将开国有功的贵戚功臣,任命为千户长,并对亲族中分配了「”份子”(蒙古语「”忽必”,意为应得的分额,即人户和牧地)时,成吉思汗分给合撒儿的千户数目为四千人,由扎剌亦儿氏者卜客来管理合撒儿的宫帐事务。其后,合撒儿虽然在建国后的权利斗争中,遭受阔阔出的暗算,被铁木真所怀疑,甚至失去大半部属民,但他的功勋却没有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成吉思汗镇压阔阔出叛乱之后,合撒儿仍继续参加大蒙古国的对外扩张战争,大约在1215-1216年间进行的伐金战役或1219年西征以前的某一次战役中战死在战场上。合撒儿去世之前,即2014年成吉思汗将蒙古东部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呼伦湖和海拉尔河附近的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带分封给合撒儿,为后来合撒儿后裔的强盛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成吉思汗所说的「”有别里古台之力,合撒儿之射,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便是对合撒儿一生功绩的最公正评价。拉施特《史集》记载:「”拙赤-合撒儿有许多子女,据传,他的子女有四十人左右,但其中著名而享有盛誉者只有三人:也苦、脱忽和移相哥。”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数字谚语中,「”四十”一般表示众多的意思,而并非表示具体数字「”四十”而言。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相对理解合撒儿有较多的子女,而不能机械地理解合撒儿确有40个子女。移相哥为合撒儿次子,是个高个子,两颊绯红、长脸,留着长胡子。他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晚年时期,历经五代可汗(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一直效劳于蒙古汗廷。蒙古黄金家族诸子们称他为「”移相哥-阿和(长兄)”。自蒙古大军西征开始移相哥成为成吉思汗最可信的侍卫,元太祖八年(1223)他向窝阔台、拖雷传达军令,还参加了翁浑答兰忽都黑地方举行的秘密忽里勒台(大会)。1225年,蒙古众贵族及诺颜于布哈速吉盖之地(今俄罗斯所属布里亚特境内)设置大金帐,举行大忽里勒台,并在聚会期间进行射箭比赛时,移相哥从335步(一步约1.5m)之远射中靶。为了纪念这一罕见的射程,成吉思汗降旨刻碑,以示纪念。此碑便是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碑”(又称「”移相哥石碑”)。有元一代,合撒儿、别里古台、哈赤温、斡赤斤等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后裔所属领地及其属民便形成了「”东道诸王”。1259年8月蒙哥汗在征讨南宋战场上的突然去世,引发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的战争。在漠北「”监国”的蒙哥汗幼弟阿里不哥,首先在蒙古都城哈剌和林继承蒙古大汗之位。蒙哥长弟忽必烈则要利用手中的兵权夺取汗位。而以塔察儿、移相哥为首的东道诸王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260年四月,忽必烈在以塔察儿、移相哥为首的东道诸王的支持下,在开平召开忽里勒台,夺取蒙古大汗之位。如果说忽必烈政权的建立与东道诸王的支持相关,那么刚刚即位的忽必烈就以优遇和大量赏赐来回报东道诸王,使其势力迅速膨胀。就合撒儿之子移相哥来说,中统三年(1262)四月元世祖忽必烈「”赐诸王也相哥金印。”有元一代,合撒儿等东道诸王兀鲁思的主要属民为蒙古人,尤其是东道诸王及其后裔部众与忽必烈后裔蒙古汗廷关系密切等原因,东道诸王兀鲁思没有象成吉思汗诸子及其后裔所属西道诸王兀鲁思那样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而成为后来蒙古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元二十四年(1287),斡赤斤后裔乃颜、合撒儿后裔势都儿、哈赤温后裔哈丹联合谋叛元朝,后又协助海都叛乱,但不久被镇压。忽必烈便将参与的东道诸王的军队分给了其他人。但后来的元朝诸皇帝将成吉思汗诸弟的后裔依然封为「”王”,允许他们管辖自己的属民。但「”内属四夷”的地位从此似乎有所降低,并最终分别划入到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忽必烈晚年时期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去世,他的三个儿子为齐王八不沙(《史集》写成「”马米沙”)、必烈虎大王、黄兀儿王。势都儿另有一女,名也立干,系塔剌海王之妻。八不沙多见于《元史》等文献。元贞二年(1296),八不沙因参加平定海都之乱立下战功,受到元成宗帖木儿的重赏。元成宗七年(1303),朝廷特准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酿酒。是年,因八不沙等诸王在合撒儿后裔的食邑即五户丝户分地—般阳路等处围猎扰民,被朝廷禁止。大德十一年(1307),八不沙被元武宗海山封为「”齐王”,其明年武宗赏赐八不沙黄金五百两、银五千两。八不沙的「”齐王”封号源于他们家族在山东的食邑地。这是因为早在1236年窝阔台汗按照蒙古体例,把所得中原汉地城子百姓分配给宗亲时,也苦等合撒儿家族成员分得了部分汉地民户作为其食邑即五户丝户。其中,把山东的益都、济南二府所属莱州、淄川、长山、新城、蒲台县等般阳路的24493户封赐给也苦为首的合撒儿家族。《元史》中又称也苦为「”淄川王”。而这些地区在战国时期系齐国之地,所以元代的合撒儿家族首领受封为「”齐王”。从此,「”齐王”爵号成为合撒儿家族的最高世袭王位。其后月鲁帖木儿、失列门等合撒儿的后裔都相继承袭「”齐王”位。15世纪中叶,合撒儿第十二代世孙孛罗乃仍用「”齐王”这一称号,以此来显示他在科尔沁万户中的最高统治地位。综上所述,以移相哥为首的合撒儿后王拥立拖雷一系蒙古大汗,尤其对元世祖忽必烈完成大一统元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故蒙古诸汗让拙赤合撒儿的后裔坐于宗王之列,将崇高的官位和封号授予他们。据文献记载,在忽必烈汗统治的晚期,合撒儿兀鲁思强大而富有,由原来的四十人繁衍到八百人。元朝末年,红巾起义遍及各地,蒙古地区社会经济衰退。在这危难时刻,齐王失烈门仍献马15000匹资助朝廷,这证明合撒儿后裔所统辖的「”齐王”部直到元朝末年仍保持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土崩瓦解后,合撒儿后裔所统治的科尔沁部之所以在哈喇温吉敦山阴地区形成为相对独立而强大的政治力量,是与蒙元时期的合撒儿及其后王所属「”齐王”部的繁荣发展、相对独立的历史地位以及合撒儿受封领地有利的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呼日查)
【内蒙古各盟市和较大的县级市的名字,汉语意思都是什么(尽量详细)?】
9个地级市:呼和浩特市(自治区首府):青城包头市:有鹿的地方赤峰市通辽市乌海市:原海勃湾市和乌达市合并后的名称呼伦贝尔市以境内呼伦湖和贝尔胡得名乌兰察布市红色崖口鄂尔多斯市很多宫殿巴彦淖尔市富饶的湖泊3个盟:锡林郭勒盟丘陵地带河阿拉善盟贺兰山兴安盟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11个县级市:根河市(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为“旺盛的泉水”。牙克石市(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其实是满语,意为“要塞”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原名布特哈,意为渔猎。1691年(康熙30年)因清朝在次设扎兰衙门而得名额尔古纳市(呼伦贝尔市)"宝贝"乌兰浩特市(兴安盟)红色的城市阿尔山市(兴安盟)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其意思为“热的圣水”。霍林郭勒市(通辽市)“霍林”是蒙古语,即“饭茶、给养、休生养息”等多种含义;“郭勒”即“河”。锡林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丘陵地带的城市二连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二连蒙古语意为“五光十色”或“幻影。二连浩特即幻影之城,五光十色的城市丰镇市(乌兰察布市)
【通辽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通辽为什么叫做通辽?因为四通八达的辽阔,所以叫通辽通辽市现在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的重镇,但是通辽二字作为地名,其沿用的历史却并不久远,至今才九十余年。它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民国初年的出放“巴林爱新荒”。现在依据主持这次放荒的巴林爱新荒务局所形成的四件档案史料,简单介绍一下通辽地名的产生过程。民国以前,现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这片土地,是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卓里克图亲王的领地,它是一块广阔的牧场。由于清朝末年以来,统治阶级推行蒙荒放垦政策,这里逐渐出现了汉民开垦种植的农业经济,也渐渐有了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在民国元年(1912),第十五代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因为挥霍无度,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打算将祖传的领地正式出放招垦,以放荒收入来还债。此事经呈报奉天都督后,又转报给民国大总统批准同意,确定出放。这就是出放巴林爱新荒。于是,在当年由奉天都督遴派官员,成立了名为巴林爱新荒务局的官方放荒机构,主持这次放荒事务。正是在这次放荒的过程中,产生了通辽这个地名。出放蒙荒,必须先制定总体规划。让我们来看看依据的第一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元年五月的《丈放科尔沁和硕卓里克图亲王所属巴林他拉至爱新庙牧场荒地章程》中,对通辽地名产生的过程有什么样的记载吧。在这件档案史料中记载着,这次放荒的地段“东至巴林他拉,西至爱新庙,南至小细河,北至辽河岸。长约五十里,宽三十里,约有荒地六万七千余垧”。由于此荒“东至巴林他拉,西至爱新庙”,所以这块荒地称为巴林爱新荒。巴林他拉,又称为白音太来,此处写法不一,是蒙语译为汉语时音译的不同,它位于今天通辽市科尔沁区街区的南部。爱新庙,又译为安心庙,位于今天科尔沁区西六方乡幸福村东,该庙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小细河,现称为洪河,位于今天科尔沁区与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交界处。辽河即指今天流经通辽市中部的西辽河。它们构成了巴林爱新荒的四界。现在的科尔沁区街区正处于当年放荒之地的东北部。在这一《章程》中的第四项还记载着,“四、镇基屯基。查向来放荒不先勘留,听凭各户按照领地,段内盖房凿井,殊嫌散漫。此荒拟先勘镇基、屯基。此段荒内于适中之地应留镇基一处,占地约五方”。在这段记载中明确提出了在这次放荒中,为了避免今后混乱,准备先勘留出一块面积为五方之地,作为建镇之地基。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在这预先勘留的镇基之上,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小镇通辽。因此,这一记载可以认为是通辽这个地名产生的前源吧。随着巴林爱新荒的行绳丈放,出放镇基土地的准备活动也在加紧进行,在这种准备的过程中出现了通辽这个地名。让我们来看看依据的第二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元年十一月的《巴林爱新荒务局总办黄仕福为请领汉蒙大照并拟送照稿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之附件《谨似镇基汉文、蒙文大照稿》中,是如何第一次出现了通辽这个地名的记载吧。这件档案史料中包括了当时为出放镇基土地而拟定的镇基执照和存根样式,其中都有“兹据领户×××,遵章缴价报领通辽镇地基一段,坐落×××,编作第×××号,……,计开:领户×××,遵章报领通辽镇第×××号地基……”的记载。在现存的巴林爱新荒务局档案中,此件最早出现了通辽这个地名。这件档案记载的撰拟成文日期是“民国元年十一月日即壬子十月日”,我们查一下民国元年十一月各日同时处在农历壬子年十月的日期是1912年11月9日至30日。所以依据上述记载内容和成文时间可以推断出,至迟在1912年11月底之前,就已经对尚未勘留的镇基定名为通辽,否则不会在当时撰拟的镇基执照样式中应用此名。因此可以说,通辽这一地名至此已经产生,但是由于当时镇基土地还未最后选定,已经确定之名尚不能在实际上发挥地名的作用。通辽这个地名是如何与这块土地结合在一起的呢?让我们看看依据的第三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二年(1913)1月25日的《黄仕福为开放镇基掣签招领请备案给奉天都督的呈文》中,是怎样记载这一过程的吧。这件档案史料中记载着,“……去年十二月,会同卓里克图亲王暨在事汉蒙各员履勘。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冈,北凭广野,地势高爽,永无水患,而水陆交通之便利,尤为他处所不及。拟即设立镇基,定名通辽。卓王及蒙众佥以为可,当即率领绳弓丈出四至,计东西长七百零六丈,南北宽四百零五丈,面积八方里三十七垧一亩三分五厘。中分井字正街四条,小街二条。每长六十丈,宽十丈为一号,共分三百九十六号。……”在这件档案史料中,以浅显而生动的语言,详细而具体地记载了1912年12月时,实地勘丈和命名通辽镇基土地的参加人员、时间、经过、镇基位置与面积、镇基街路划分情况和镇基号数量。通过这件档案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次勘丈镇基,使通辽这一地名,与这块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此通辽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地名。让我们看看依据的第四件档案史料——形成于民国二年2月1日的《卓亲王色旺端鲁布为自留镇基之事致黄仕福的信》吧,其中的记载也提到了这次勘丈镇基、规定镇名的过程。“……巴林爱新荒段照章应设镇基一处,前经本亲王会同贵总办择定地点,派员丈量完竣,命名曰通辽镇,并呈报省署出示招领在案……”。这件档案史料的记载可以作为此事的参考与补充。以上是通辽地名从起源到定名,直至勘地命名正式产生的大致过程。从此以后,1914年在这里正式建立了通辽镇,1918年又建立了通辽县,解放以后又建立了县级通辽市,到1999年哲里木盟撤消建立了地级通辽市,历经九十载,通辽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此文读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通辽这个地名有什么含义呢?对于这个问题,多年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命名通辽时,是因为当时商旅往来,设镇之后,开辟道路通到东边的辽源州,即今天吉林省的郑家屯,于是人们称这里为通往辽源的地方,由此就叫通辽。也有的人提出,命名通辽时,是因为选定的镇基,象我们前面依据的第三件档案史料所记载的那样,属于“平甸一区,南临大道,西枕辽河,东倚平冈,北凭广野”,是一片通畅、辽阔的土地,故取其意,就称这片广袤的地区为通辽。还有的人说道,命名通辽时,西辽河还不象今日这般干涸,那时是激流澎湃,滋润着两岸的千里沃野,选定的镇基通向西辽河岸,所以将这块镇基就取名为通辽。还有一些说法,不再一一列举。那么究竟那种是正确的呢?我们在现存的档案史料中百般搜寻,查找根据,但至今还没有查到确切的记载,所以不敢妄下断语,只好在此存疑了。考证通辽这个地名的确切含义,还有待于新史料的发现和大家的继续努力
满意请采纳
【通辽以前叫什么呢】
通辽市的前身是哲里木盟(哲里木:蒙古语意为地区之间议和集会的意思),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哲里木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五千年前科尔沁(科尔沁:是锐利、敏捷之意,又意带弓箭的人们)草原就开始有人类生息。哲里木盟土地上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戌族。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哲里木盟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哲里木盟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十六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哲里木盟基本上受“大金”控制。到清朝改往日部落为盟。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哲里木盟归伪满洲国统属。
1946年在中共辽西省委工作团的帮助与组织下,成立了哲里木盟政府,由辽北省管辖。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建立地级通辽市。
【通辽各地名的“前世今生”?快看看你家乡名字的来历】
通辽各地名的“前世今生”快看看你家乡名字的来历
?
科尔沁都市报
4月21日·科尔沁都市报社官方账号
有人说,内蒙古面积实在太大了
额济纳旗到满洲里要坐57个小时的火车
而北京到拉萨坐火车才41个小时
有人说,内蒙古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了
最东边是东经126度
最西面是东经97度
时间整整相差116分钟
很多来内蒙古旅游的朋友
都会觉得内蒙古的地名
十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
内蒙古各个县(旗)、市、区
村、镇(嘎查)
命名来源十分广泛
但大多都是源自蒙古语音译
不熟悉的朋友
仅凭着字面意思理解
往往会闹很大的笑话
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内蒙古地名的含义
↓↓↓
内蒙古横跨中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与俄罗斯的边界和蒙古北部边界线长达4221公里,因此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前沿。
内蒙古自治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地级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县级市);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7个县,11个盟(市)辖县级市,23个市辖区。
“苏木”,指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县之下有乡、镇、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政府下文件时,一般是“各苏木、乡、民族乡、镇”,“苏木”在前,乡镇在后。在内蒙古,一般来说,镇是工业区,乡是农业区,而苏木则是牧业区,行政性质接近,而生产方式不同。
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为城市、城郭的意思。因中心城区北依大青山,故得名。
包头市
包头——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即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称,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地区设九原郡。
呼伦贝尔市
曾用名:呼伦贝尔盟
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是蒙古语“哈溜”的音转,意为“水獭”;“贝尔”意为“雄水獭”,因古代这两个大湖盛产水獭,居住在湖畔的蒙古族牧民便以其古老的以动物名称命名湖泊名称的习惯为两个湖泊命名。
兴安盟
兴安盟——兴安是满语,意思为小山(丘陵),兴安盟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兴安”满语意为丘陵。
通辽市
曾用名: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是通辽市的旧称——“哲里木”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马鞍吊带,因清代内札萨克十旗会盟于哲里木山而得名。
通辽各旗县名字由来
通辽——为什么叫通辽?一看这个带谐音的地名——通辽,人们就知道,它的崛起与铁路密切相关。确实,内蒙古通辽,以前是个无名小镇,据说1921年第一条铁路修通,“火车通了(辽)”。于是,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通辽。也有说因为这里铁路四通八达,很是辽阔,所以叫通辽。“通辽”二字作为地名,其沿用的历史并不久远,至今才百余年。
哲里木——“哲里木”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马鞍肚带”,成吉思汗时期这里专门生产和供应马鞍肚带,故得名。通辽市撤盟设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科尔沁——蒙古语,带弓箭之意。科尔沁有4旗分布在兴安盟、通辽市两地。
西拉木伦河——译为汉语为“黄色的河”之意。位于通辽市。
霍林郭勒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由通辽市代管,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在科尔沁草原腹地,是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新兴工业城市。2014年霍林郭勒市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80位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45位。“霍林郭勒”据蒙古语音译而来,“霍林”为美食、茶饭、休养生息之意,“郭勒”为河的意思,“霍林郭勒”即美食之河,寓意富饶美丽之地。
科左后旗——科尔沁系蒙古族部落名,其意为带弓箭的侍卫;蒙古语称东为左。清初设旗。清朝早期以进军方向将蒙古分为左、右翼兵。1650年建旗后,以位于科尔沁部中心的左后方称为科尔沁左翼后旗。
甘旗卡——19世纪末甘旗卡一带还是人烟稀少,地势宽阔,水草丰美的地方。当时为宾图王旗跟博王旗交界处,地带空旷,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是以天然猎场,两旗猎人常到此地围猎,以猎无不获,满系猎物于鞍鞘(马鞍子上系的皮绳,蒙古语成甘珠嘎)出名,是甘旗卡名字的由来。
科尔沁左翼中旗——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故里,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也出生在这里。
最先踏上科左中旗这片土地的科尔沁蒙古人是莽古斯及其部众。
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莽古斯、明安等曾随同翁阿岱参加了进攻努尔哈赤的古勒山大战,翁阿岱、莽古斯兵败被俘,努尔哈赤怀之以德,赐锦衣放归。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的首领们对努尔哈赤深怀感激,遂向努尔哈赤提出结盟要求。努尔哈赤遣巴克什、希福、库尔禅至科尔沁,在伊克唐噶哩坡(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一带)双主刑白马乌牛盟誓,结成同盟。结盟之举,使科尔沁部可从努尔哈赤处寻得庇护,从而明目张胆地摆脱察哈尔的残暴统治。努尔哈赤实现了分化瓦解蒙古之步骤。
后金皇室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世缔国姻,互为嫁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达到羁縻蒙古之目的。公元1636年,漠南蒙古16部49台吉会聚盛京(今沈阳),同满汉贵族一道向皇太极奉上“博克达彻辰汗”尊号。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敕封蒙古诸台吉。宰桑长子吴克善被封为卓哩克图亲王。同年,清廷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派官员赴蒙地划定旗界、编造牛录、造丁册。确定本旗为科尔沁左翼中旗。
库伦旗——意思是家园或占地领域。库伦旗位于通辽市。
奈曼旗——据说在蒙语中是第八的意思,奈曼旗即哲盟第八旗之意。在通辽市。奈曼旗源于奈曼部,最早称“乃蛮”。“奈曼”意为“八”。最初由八鄂拓克或和硕形成。奈曼旗住民,大约在秦汉时期就有,元朝,已经形成部落。据《清史稿》记载:“奈曼部辖一旗:扎萨克驻章武台,在喜峰口东北七百里。西南距京师一千一百十里。古,鲜卑地。隋,契丹地。
开鲁县——其由来据说有两个,一是为开发哲盟的“三鲁”(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左、右二旗)之地的意思;二是开鲁北面有一大坨岗,称“海鲁吐召”。海鲁吐召系蒙古语,即有旱獭的地方。开鲁,即蒙古语“海鲁”的谐音。开鲁县位于通辽市。
扎鲁特旗,系蒙古族部落名。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商周至秦汉时期,这片土地属于东胡人的牧场。汉至晋朝时期,系乌桓、鲜卑人住地。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是契丹住地。辽代,为北大王擦喇之牧地,契丹人居住。金朝时期,金界壕以南为北京路,女真人居住。元代属上都路,到北元及明朝时期,归于乌梁海三卫占地。三十九年(1560年)内喀尔喀五部,征服三卫之一的公宁卫,附属于察哈尔部。乌巴什继承其父和尔朔齐哈萨尔诺颜之位,自称伟徵诺颜,驻牧于泰宁东部。对所管辖的部号称扎鲁特。从此“扎鲁特部”这一名称开始载于史册。
赤峰市
曾用名:昭乌达盟
赤峰——蒙古语为乌兰哈达,是红峰的意思。宜有红山文化发源地之意。红山,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锡林郭勒盟
曾用名:察哈尔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锡林”蒙古语译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锡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
乌兰察布市
曾用名:乌兰察布盟
乌兰察布市——“乌兰”为蒙古语“红色”的意思;“察布”这里当“崖口”讲,乌兰察布就是“红色崖口”的意思。
鄂尔多斯市
曾用名:伊克昭盟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因有成吉思汗陵而闻名。
巴彦淖尔市
曾用名:巴彦淖尔盟
巴彦淖尔市——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乌海市
曾用名:乌达和海勃湾
乌海——不是蒙语,是汉语缩名,乌海由乌达、海渤湾和海南三区组成,取字头缩拼即成。因乌海盛产煤,故又有“乌金之海”之美誉。
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名源于匈奴族贺兰部在此住牧,阿拉善因贺兰山而得名。
盘点那些内蒙古有趣的地名
宇宙地很黑村
宇宙地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宇宙地镇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北部,黄岗梁南麓,木石匣河中下游,东与林西县交界,西与新庙乡接攘,南与新井乡为邻,北与同兴镇接边,地势北高南低,是一个典型的土石山区。
“很黑”是蒙古名儿,意思是高山上的一块儿低洼平地儿,蒙古人叫肯可儿(kenker),不知咋的就叫成“很黑”啦!
七号镇七号村
如果你在呼满省际大通道开车遇到七号收费站,别担心,你并没有错过六号收费站,因为根本就没有六号五号等其他收费站!
敲黑板!虽然镇上同样有热情豪爽的老板娘!但七号镇可不是七侠镇,脑海中开始胡思乱想的同学们要注意了!
这么个神奇的地方在哪呢?七号镇隶属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位于县城最东端。距化德县60公里。北、东部与锡盟黄旗、正镶白旗比邻,南部与河北省交界。所以说,从河北开车的游客很容易经过此地。
大板(镇)
大板,听名字很容易跟日本的大阪市搞混。外地游客听当地人念叨大板时,总是以为当地有很多旅居国外的华裔。其实这是赤峰市巴林右旗的政府所在地。
1650年清顺治帝的姐姐固伦淑慧公主下嫁巴林右旗第一代王爷时,从燕冀带来了各种工匠三百余户,在王府附近自成部落,建造了许多砖瓦房舍,当地人称其为“伊和白兴”,即大房子之意。“白兴”与“板升”一意,因而大板镇即由此得名。
大板镇,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镇政府驻大板,人口1.28万人,面积138平方千米。大板是巴林右旗首府,同时辖12个村委会:大板、三家子、大岭、东五家子、各力各、二板、衙门、满土沟、朝阳寺、山岳、石灰、三合。
阿尔山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好多人都去过。我到阿尔山市了,但周围的哪座山才是阿尔山?
看,这就又一个凭字面理解而错误的地名。阿尔山全称是“哈伦阿尔山”,并非山名,系蒙古语,而是蒙语中“热的圣水”的意思。意即温泉。所以说并没有阿尔这个山名。但阿尔山地处大兴安岭,山脉纵横,资源丰富。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兴安盟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汇处。森林覆盖率超过64%,绿色植被率达95%。这里地处寒温带,年均气温-3.2℃,年降雨量460毫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外国游客赞誉“空气都可以罐装出口”,是非常理想的避暑、休闲、度假、疗养的地方。
乌海
乌海是海吗?乌海不是海,肯定是个蒙古语名字!
其实并不尽然,乌海的命名并不是完全来源于蒙语。在酝酿成立乌海市时,最初确定的名字是海乌市,来由是从海勃湾和乌达这两个原来的地名中各取头一个字即海、乌组成,又考虑到市政府所在地将确定在海勃湾,便海字在前,乌字在后,便成了海乌市。
当乌海市建市报告呈送到国务院时,病中的周总理看到了报告,当他老人家了解到海勃湾与乌达都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工矿城市时,便提议新建城市的名字叫乌海市,并说:“乌海,乌海,乌金之海嘛!”于是,国务院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的批复》。这座城市便有了响亮、雄奇、动听的名字——乌海市。
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三山环抱,一水中流,民风淳厚,被誉为镶嵌在黄河金腰带上的一颗明珠。
如果你已经决定
来到内蒙古一睹风采
在欣赏风景的同时
请不要忘记
内蒙古各地的地名
我要说
其实内蒙古的草原故事与风土人情
才更值得你回味
部分来源于网络
科尔沁名字的由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