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继戎的演艺经历】
2005年9月8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初五日晚,裘派女花脸新秀崔玥为纪念裘盛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向广大观众和各级领导汇报“学裘”成果,把裘派艺术发扬光大,在中国戏曲学院金大都剧场举办《裘韵传芳——京剧新秀崔玥个人演唱会》。裘继戎,方荣翔先生之孙方旭也加盟演唱各自的拿手节目。
2005年9月15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十二日: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诞辰九十周年演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第一场为裘派代表剧目折子戏。
2015年9月10日,杨丽萍全新舞蹈作品《十面埋伏》在昆明首演,裘继戎是执行编导之一。《十面埋伏》的不少创意、编排都来自裘继戎。他也是主演,在《十面埋伏》中出演重要角色,其中有舞蹈,有太极,也有京剧唱腔。
【梨园世家的花脸世家】
第一代:裘桂仙。光绪七年生人。京剧净角演员。
第二代:裘桂仙次子裘盛戎继承其艺术特色,并有较大的创新,为裘派花脸创始人;
三子裘世戎曾经长期云南京剧院挑梁净角。
第三代:裘盛戎的长女裘红,幼年即入中国戏曲学校学戏,主攻青衣,师从于玉衡等老师,演过《二进宫》《玉堂春》等剧目,曾在北京京剧院工作。
裘盛戎五女裘芸继父音韵,自幼酷爱京剧,常以票友身份粉墨登场,活跃于当今票界,颇受好评。
裘盛戎的长子裘鸣,后改名裘少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师从孙盛文等老师,舞台形象嗓音酷似其父。
第四代:裘少戎之子裘继戎,工铜锤花脸,毕业与北京戏曲学校,现经常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为什么近年来中国风会大行其道?】
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元宵的《芙蓉池》,到清明的《纸扇书生》、端午的《祈》,上了一次又一次热搜,赚足了流量与口碑,也让每一个人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方面,当然是河南卫视自身节目质量过硬,舍得下功夫反复雕琢、真正用心去做节目。
另一方面,也是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大众视野。近几年来中国风一直很火,各大卫视及网络上各类国风节目层出不穷,市场上也迎来了一股“国潮热”。
这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是我们民族意识的觉醒,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
01
上学时,提及传统文化,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源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积淀,中国人的文化底蕴,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要深厚得多。
比如前段时间屡上热搜的三星堆文化,距今约3000年,出土文物做工精巧,纹饰精美,整体之中透着大气之美。令人咋舌。
还有著名的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铜制品,距今已有3300年……
这些都是我们悠久历史的见证。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在时代的浪潮之中不断变化发展,逐渐融合成我们今天所谓的“东方文化”。
比如京剧,很多人以为这是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可实际上,京剧真正的历史不过200多年。
直到今天,传统文化依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机与魅力。
今年B站跨年晚会上,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编排的现代戏曲《惊·鸿》,创造性地将戏曲与现代舞蹈所结合,获得一片喝彩。
还有人将“国风”刮到了国外,比如UP主碰碰彭碰彭在法国街头表演的《十面埋伏》,古筝与现代乐器结合之下,曲调愈发饱满悠扬而不失韵味,引得路人纷纷围观……
中国风,已然成为中国的一股新力量,一面世界看待中国文化的窗口。
而传统文化,则是这一股力量的根基。
02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根源在于生活。
中国文化最擅长的,就是包容。只要是好的、实用的、有益于生活的,都会被容纳进来,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方桌长椅,其实来源于西域。一开始统称为胡床,后来才慢慢演化为今天的桌椅。
而在此之前,人们吃饭、开会,都得跪坐在地……
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人,将传统文化凝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它才得以深入灵魂。
更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古往今来的文人志士们,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扎下了文化的根。
从陶渊明的桃花梦境,到文徵明的城市山林,再到张岱的陶庵梦忆……只要心有向往,便能从庸碌甚至混乱的生活中脱身。
这其中,贯穿了这些文人的千年生活图景的,莫过于两个字——风雅。
中国人的风雅,是一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超然心境。无论是读书静坐、拈花弄草,还是品茶闻香、弹琴下棋,都是一种生活。
苏东坡便有诗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风雅便是源自内心的一份宁静、淡泊,从忙碌中抽身而出,于纷繁杂念处,留一分闲适的空间。
有雅趣,有闲情,人生才真正独立且完整。
03
今天我们的生活虽已与古人相去甚远,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拥有像他们那样的细腻情怀与风雅精神:
有人安于一间茶室,在茶烟袅袅中,拿起与放下;
有人专注于方寸之间的花草,在朝夕相对中,感知四季;
有人安于一柱香中,在缕缕青烟里,独自静谧;
有人造一座小院,春花秋月,构造自己的精神美域。
……
【古代李鑫是谁的后代】
他们的祖辈都是京剧名伶。在国人大多对京剧艺术敬而远之的今天,他们既要面对喧哗的人世,又要面对血液中的京剧基因,生活况味如何?有座老戏台的楹联是这么写的:“君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
谭正岩
谭正岩——谭元寿嫡孙,谭门第七代传人
目前已传承七代的谭家是京剧史上最重要的家族,没有之一。梅兰芳在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写道:“谭鑫培、杨小楼的名字就代表着中国戏曲。”
谭鑫培生于1847年,是名老旦谭志道之子。他创立了老生“谭派”。1905年,他出演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出戏几乎成了现今“谭派”的代名词。
谭正岩是谭家第七代,行内人称“谭少”。小学时,开明的父母问正岩,是愿意移民加拿大还是学戏,他选择了后者。
谭正岩喜欢足球、网球和迈克尔·杰克逊。他认为21世纪的京剧演员需要偶像化包装,所以和一个小众乐队合作了两首有京剧元素的电子风格歌曲。一首叫《大旗》,一首叫《一战成功》。“大旗”的含义不言而喻,而《一战成功》,正是谭家传唱了一百多年的《定军山》的别名。
萧岱青
萧岱青——名丑萧长华曾孙
对于萧岱青来说,上世纪的京戏是“家珍”。
1904年,京剧艺人叶春善机缘巧合,在吉林富商牛子厚的资助下,成立了喜连成科班。为教授学生,叶延请了自己的好友、丑角名家萧长华作为总教习。为全心教戏,萧长华辍演八年,并一直伴随着科班直到其1948年解散。44年中,喜连成改名富连成,培养了700余名学生,
1978年,中国戏校恢复传统戏教学,迎来的第一批学生中就有萧长华的曾孙萧岱青。毕业后,萧岱青加入中国京剧院。偶然的机会,萧岱青出演了李翰祥导演的《一代妖后》,渐渐以影视为正职,退出了戏剧界。
“学戏是一个审美教育。你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知道什么人、什么事是美的,这对于一个演员太重要了。”
裘继戎
裘继戎——名净裘盛戎嫡孙
今年,裘继戎以一种最离经叛道的方式让亿万人瞬间记住了他。在一档名为《中国好舞蹈》的电视节目中,他在《越人歌》的曲调中跳了一段街舞。
提起京戏的净行(花脸),有句话叫:“十净九裘。”毫不夸张地说,裘盛戎先生创立的裘派几乎统治了建国后的花脸舞台。
裘盛戎之父裘桂仙即是晚清著名花脸,被目为铜锤正宗,其子裘少戎完整继承了裘派,但天不假年,于39岁溘然离世。去世前一年,裘少戎将儿子改名裘继戎,并送入北京戏校。
被朋友爱称为“裘裘”的裘继戎,在学戏的同时,渐渐迷上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机械舞,他说,把传统文化的理念而非形式表现出来,是对传统更大的尊重——至少,它看起来确实挺酷的。
方旭
方旭——裘派传人方荣翔嫡孙
裘派除了本家传人裘少戎之外,方荣翔是另一位闻名遐迩的继承者。
他16岁即拜裘盛戎先生为师,并跟随师父各地巡演,是裘先生手把手带出的高徒。
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方荣翔的一段“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至今风靡。
作为方荣翔的嫡孙,方旭基因里早就埋下了花脸的种子。11岁的时候,奶奶对家人说:“让方旭学戏去吧。”从此,方旭就只身来京,像一个普通的戏曲专业学生一样,开始练功、吃苦、参赛、搭班的常规流程。
2008年,方旭获得了央视第六届全国青年演员电视大赛金奖。以“方旭”作为关键词进行网上搜索,他7岁唱《赤桑镇》视频的旁边,是他26岁时演出《赤桑镇》的视频。嗓音、韵味自然比儿时成熟许多,但唱词和腔调却几乎一模一样。
李鑫
李鑫——武生李万春嫡孙
算上李鑫这代,李家往上四世名伶。他的曾祖父李永利是晚清民国红极一时的武净。祖父李万春声名更为煊赫,在关公戏和猴戏方面建树尤为突出,上世纪20年代,很多达官贵人以能请到李万春、蓝月春合演《战马超》为荣。那时,李万春仅仅十几岁。
李鑫的父亲李卜春是北京京剧院的著名武生,哥哥李阳鸣则是两兄弟中继承家学的那个。李鑫没进戏校,成年后在影视界盘桓了一圈儿,又在费城定居了六年。“其实还是唱戏,唱我们李家的猴戏。您别说,美国观众真懂,台上怎么回事儿全明白。”
2013年6月,李阳鸣英年早逝,一直视大哥为师长的李鑫毫不迟疑地接过了李派大旗。《闹天宫》《挑滑车》一出一出搬上舞台。
6月13日晚上,李鑫发了一条朋友圈:“妻子诞下一名男婴,李家第五代第一个男丁。这个使命原本从来没有想过会由我来完成。”
梅玮
梅玮——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曾孙
“男的干不过梅兰芳,女的干不过刘喜奎。土都到这儿了。”晚年的谭鑫培,有次谈到异军突起、声势几乎压倒自己的新秀梅兰芳,一边指着自己胸口,一边忿忿地说。
梅玮体胖,但扮上《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做几个“海岛冰轮”的身段,很有点儿曾祖梅兰芳先生的意思。
梅玮从小就被送往少年宫学《二进宫》,但和自己的祖父、著名工程师梅葆琛先生一样,他不是梨园行的,而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现在梅玮在护国寺梅兰芳纪念馆工作,他时常粉墨登场,为参观的朋友露两手。
为适应新时代,梅玮和家人成立了梅氏传媒有限公司,开设了微博账号,通过巡演和互联网宣传梅派艺术。
2015-01-16来源:时尚集团
送你阅读惊喜奖励
200金币
领金币
搜索
谭正岩剧照
孙子曾孙都是谁
孙子的曾孙叫什么孙
爷爷教孙子唱京剧
京剧大师梅兰芳简介
现在京剧大师的名单
裘继戎是不毁了裘派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