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及翻译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也。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为海阳令,政有能名。
陈武帝镇朱方,素闻其名,以书要之。景历对使人答书,笔不停辍,文无所改。帝得书,甚加钦赏,即日授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仍领记室。
衡阳献王昌为吴兴太守,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乃遣景历辅之。承圣中,还掌记室。武帝将讨王僧辩,独与侯安都等数人谋之,景历弗之知。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及受禅,迁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文帝即位,复为秘书监,舍人如故。以定策功,封新丰县子,累迁散骑常侍。文帝诛侯安都,景历劝成其事,以功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常侍、舍人如故。
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北侵,所向克捷,大破周梁士彦于吕梁,方进围彭城。时宣帝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景历称师老将骄,不宜过穷远略。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出为豫章内史。及吴明嚣败,帝追忆景历前言,即日追还,以为征南鄱阳王谘议。数日,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复本爵封,入守度支尚书。旧式拜官在午后,景历拜日,适逢舆驾幸玄武观,在位皆侍宴,帝恐景历不预,特令早拜,其见重如此。
卒官,赠太常卿,谥曰敬。十三年,改葬,重赠中领军。祯明元年,车驾亲幸其宅,重赠景历侍中、中抚将军,谥日忠敬,于墓所立碑。
景历属文,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应机敏速,为当时所称。有文集三十卷。
(节自《南史·卷六十八·列传五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要之要:邀请
B.仍领记室领:兼任
C.所向克捷克:战胜
D.景历称师老将骄老:年迈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善尺牍的一组是
A.①素闻其名,以书要之②承圣中,还掌记室
B.①笔不停辍,文无所改②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
C.①辞义感激,事皆称旨②谥日忠敬,于墓所立碑
D.①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②任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景历年少时英俊清朗,具有孝行,家贫好学,善文辞,善写草书和隶书。善文辞这一长处,成为他以后步入仕途的有利条件。
B.由于陈武帝的信任,蔡景历被派辅佐衡阳献王陈昌,他还参与了讨伐王僧辩的.计划制定,并起草征讨檄文,内容都符合武帝的旨意。
C.蔡景历有为政才能,深受皇帝器重。担任海阳令时,就以能干著名。太建五年,皇帝特意下令蔡景历授官仪式提前,以便让他参加宴饮。
D.蔡景历死在任上,追赠太常卿。后来又两次追赠,祯明元年,皇帝车驾亲到他的宅第,并在墓地为他立碑,这些都是为了表彰他尽忠国事。
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5分)
译文:
(2)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5分)
译文:
【文言文陶侃字士行.】
1.文言文《陶侃》
原文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
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勤奋。.整日盘腿端坐,检查管理没有遗漏,没有稍稍的闲适。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的时间,对于我们众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想着安逸、游玩、醉生梦死的生活呢?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好处,死了以后后人听不到你的美名,这是自暴自弃。”
人物介绍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解析
甓:砖斋:书房致力:努力恢复中原:今河南一带优逸:安闲
不堪事:担任不了重大任务恭:谨慎敛膝:盘着腿危坐:正坐
军府:司令部检摄:检查管理逸游荒醉:吃喝玩乐闻:留名
自弃:自己糟蹋自己
2.陶侃的字怎么读陶侃,字士行
陶侃的拼音:táokǎn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追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他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赵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
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关于陶侃的文言文阅读,求答案12到14题
参考答案:
10.(4分)(1)告诉(2)鞭打(3)全、都(4)等到
11.(2分)D
12.(4分)(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2)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到家给人足。
13.(3分)以屑布地作丁装船综理微密(每空1分)
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丁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4.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第一则【2013年·天津市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集会。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咸不解其意咸:(2)值积雪始晴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参考答案】
14、(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分)
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人)一点也不受妨碍。(2分)
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参考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较大的竹块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点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第二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陶公性检厉①,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⑥,乃超两阶⑦用之。
(节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陶公性检厉,陶公即陶侃,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任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检厉,方正严肃。②正会,元旦(农历正月初一)集会。正,音zhēnɡ。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④厚头,厚实的竹根。⑤桓宣武,即桓温。⑥仍当足,于是用竹根来替船篙的铁篙头。仍,因而,于是。⑦阶,指古时官员的级别。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敕船官悉录锯木屑录:(2)咸不解此意咸:
(3)装船,悉以作钉装:
1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2、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在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答:
13、陶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
【参考答案】
9、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1)录:收集;收藏;(2)咸,都;(3)装:安装;修造。
1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陶公严肃认真,办事勤勉。
12、主要通过三件体现:一是担任荆州刺史时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的事;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的事;三是提拔办事勤勉的官员的事。
13、开放题,内容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对政事非常勤勉。他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集会,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还很湿。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都用这些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5.文言文《陶侃惜谷》的翻译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6.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答案加翻译
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7.陶侃传的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
当了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名声,升为主簿。一次夔妻有病,将到
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
陶侃于是提出前去,众人全佩服他重道义。
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
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
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励志勤勉努力,都像这类事情。
升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陶侃性情聪敏,勤于官吏职事。整天并膝端坐,统
兵在外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没有遗漏。远近的书信奏章,没有一件不亲手答复,笔写如流,
不曾阻塞停滞。他常对人们说:“大禹是圣人,竟珍惜寸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分阴,
怎么能安逸游乐放纵醉酒,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
啊。”各位下属有的因为谈笑戏乐荒废政事,就命令人取来他们的酒器、樗蒱赌博的器具,
全都投到江里,对官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樗蒱是放猪人戏玩的,老庄浮华不切实
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言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
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馈赠品,
他全都询问物品来处。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得到的,即使微小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
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馈赠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
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
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却戏笑毁害别人的稻谷!”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
为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管好,人们全不
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
屑布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他总揽事务细微缜
密,都是这样。
陶侃性情细致好问,曾督促几个军营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来公家的柳树栽到自己门前。陶侃后来见到,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柳树,凭什么偷来这里栽?”夏施惊惧谢罪。当时武昌号称人才众多,聚会时,陶侃每次饮酒都有一定限度,常常是欢乐有余可是饮酒限度已尽,有人劝他再少饮些,陶侃内心悲伤很久说:“我年轻时曾因饮酒有过失,去世的母亲约束我,所以不敢越过限度。”
8.陶母责子原文译文
原文:
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
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对于国家来说,(陶侃)是担负国家重任的人,对于百姓来说,(陶侃)像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百姓),世间的人(都很)敬重他。陶侃年少时担任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命人)把一坛干鱼作为官奉拿给母亲,母亲问:这是怎么得到的?仆从说:官府的。母亲(把干鱼)封好交还给仆从,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做为官吏,把公家的物品拿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担忧。
9.陶侃传的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
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当了县吏。
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名声,升为主簿。一次夔妻有病,将到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
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陶侃于是提出前去,众人全佩服他重道义。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
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
他励志勤勉努力,都像这类事情。升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
陶侃性情聪敏,勤于官吏职事。整天并膝端坐,统兵在外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没有遗漏。
远近的书信奏章,没有一件不亲手答复,笔写如流,不曾阻塞停滞。他常对人们说:“大禹是圣人,竟珍惜寸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分阴,怎么能安逸游乐放纵醉酒,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啊。”
各位下属有的因为谈笑戏乐荒废政事,就命令人取来他们的酒器、樗蒱赌博的器具,全都投到江里,对官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樗蒱是放猪人戏玩的,老庄浮华不切实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言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馈赠品,他全都询问物品来处。
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得到的,即使微小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馈赠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
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却戏笑毁害别人的稻谷!”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为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管好,人们全不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屑布在地上。
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陶侃性情细致好问,曾督促几个军营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来公家的柳树栽到自己门前。
陶侃后来见到,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柳树,凭什么偷来这里栽?”夏施惊惧谢罪。当时武昌号称人才众多,聚会时,陶侃每次饮酒都有一定限度,常常是欢乐有余可是饮酒限度已尽,有人劝他再少饮些,陶侃内心悲伤很久说:“我年轻时曾因饮酒有过失,去世的母亲约束我,所以不敢越过限度。”
【飞车刘八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1.飞车刘八翻译
原文:
飞车刘八,从孙树珊之御者也。其御车极鞭策之威,尽驰驱之力,遇同行者,必蓦越其前而后已,故得此名。马之强弱所不问,马之饥饱所不问,马之生死亦所不问也。历数主,杀马颇多。一日,御树珊往群从家,以空车返。中路马轶,为轮所轧,仆辙中。其伤颇轻,竟昏瞀不知人,舁归则气已绝矣。好胜者必自及,不仁者亦必自及。东野稷以善御名一国,而极马之力,终以败驾。况此役夫哉!自陨其生,非不幸也。
译文:
飞车刘八,是我堂孙纪树珊的赶车人。他驾起车来,使尽车把式鞭杆上的威风,用尽驱车赶马的全部力气。遇到别人的马车,非要拼合超越过去才算完,因此得了这个名。他不问马的强弱,不问马的饥饱,连马的生死也不问。他经历了若干家主人,在他手下死了不少马。一天,他赶车送纪树珊伯兄弟家去,空车返回时,路上马忽然惊了,他被车轮压住,倒在车辙里。看起来伤很轻,竟昏迷不省人事。把他抬回家时,他已经气绝身亡。好争强逞能的人一定殃及自己,不仁不义的人,也必定殃及自己。东野稷以善于驾车驰名全国,但他用尽了马的力气,终于在表演驾车时失败。何况刘八这个赶车的,他自己送了命,并不是不幸。
评:
为了自己的威风,不顾马之死活,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不仁不义、没心没肺,最后自己也不得好死,何其悲哀可叹的刘八!今人如刘八者太多太多,胜刘八者也屡见不鲜,为了自己的利益、威风,不顾他人的死活,黑煤窑、矿难、假药、污染、奶粉。。.都揪着人心啊。
2.飞车刘八,从孙树珊之御者也其御车极鞭策之、、、、、题目:根据文
他驾起车来,使尽车把式鞭杆上的威风,用尽驱车赶马的全部力气。
遇到别人的马车,非要拼合超越过去才算完,因此得了这个名。他不问马的强弱,不问马的饥饱,连马的生死也不问。
他经历了若干家主人,在他手下死了不少马。一天,他赶车送纪树珊伯兄弟家去,空车返回时,路上马忽然惊了,他被车轮压住,倒在车辙里。
看起来伤很轻,竟昏迷不省人事。把他抬回家时,他已经气绝身亡。
好争强逞能的人一定殃及自己,不仁不义的人,也必定殃及自己。东野稷以善于驾车驰名全国,但他用尽了马的力气,终于在表演驾车时失败。
何况刘八这个赶车的,他自己送了命,并不是不幸。
3.文言文阅读答案《龙城飞将》
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4.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5.《曹沫奋三尺之剑》文言文阅读答案
题文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遥,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用“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耨(yáonòu):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
①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尧亦有所不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用世立教之道哉道不通,度已失期
B.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使人有弃逐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将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期末题
答案
1.①放下;②比得上,赶得上
2.B
3.(1)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2)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而用他的短处,即使是尧也有做不到的事。
(意对即可)
4.C
6.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成以其小,劣之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选择题:
A
B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7.关于陶侃的文言文阅读,求答案12到14题
参考答案:
10.(4分)(1)告诉(2)鞭打(3)全、都(4)等到
11.(2分)D
12.(4分)(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2)因此百姓勤于农耕,达到家给人足。
13.(3分)以屑布地作丁装船综理微密(每空1分)
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是鄱阳人。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作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停,大厅前剩余的雪化了,地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丁组装船只。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8.刘俊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峻好学,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
时或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时魏孝文选尽物望,江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峻兄弟不蒙选拔。
齐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自以少时未开悟,晚更厉精,明慧过人。
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清河的崔慰祖谓之是“书淫”于是博极群书,文藻秀出。
有个叫峻的青年,非常喜欢看书,寄宿在别人家里,自己认真研究书本,经常点灯读书,从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就吊起自己的头发,让自己清醒继续读书,一夜都不睡觉,他的精神就是这样!当魏孝文帝时选拔人才,凡江南学子有识之士,都去觐见申请被选。独刘俊兄弟没有被选上。
他和明朝中期的齐永,一起奔向江南,更改名字,叫俊字校标。自认问年轻时没有开悟,成年后更加历练精明。
聪慧过人。遗憾的是,见闻不很广博,闻听有起义稀少的书籍,,听说京城有的人有这些书,必定会前往去借,清河的崔慰祖称他为“看书最多的人”。
因此他广读各样书籍,文采华丽流畅很有知名度。刘峻,字孝标,平原人。
峻生期月,母携还乡里。宋泰始初,青州陷魏。
峻年八岁,为人所掠至中山,中山富人刘实悯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戚属,更徙之桑乾。
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
时竟陵王子良博招学士,峻因人求为子良国职,吏部尚书徐孝嗣抑而不许,用为南海王侍郎,不就。至明帝时,萧遥欣为豫州,为府刑狱,礼遇甚厚。
遥欣寻卒,久之不调。天监初,召入西省,与学士贺踪典校秘书。
峻兄孝庆,时为青州刺史,峻请假省之,坐私载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安成王秀好峻学,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名曰《类苑》。
未及成,复以疾去,因游东阳紫岩山,筑室居焉,为《山栖志》,其文甚美。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
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
论成,中山刘沼致书以难之,凡再反,峻并为申析以答之。会沼卒,不见峻后报者,峻乃为书以序之曰:“刘侯即有斯难,值余有天伦之戚,竞未之致也。
寻而此君长逝,化为异物……”峻又尝为《自序》,其略曰:“余自比冯敬通,而有同之者三,异之者四。何则?敬通雄才冠世,志刚金石;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此一同也。
敬通值中兴明君,而终不试用;余逢命世英主,亦摈斥当年,此二同也。敬通有忌妻,至于身操井臼;余有悍室,亦令家道坎坷,此三同也。
敬通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敬通有一子仲文,官成名立;余祸同伯道,永无血胤,此二异也。
敬通臂力方刚,老而益壮;余有犬马之疾,溘死无时,此三异也。敬通虽芝残蕙焚,终填沟壑,而为名贤所慕,其风流郁烈芬芳,久而弥盛;余声尘寂漠,世不吾知,魂魄一去,将同秋草,此四异也。
所以自力为叙,遗之好事云。”峻居东阳,吴、会人士多从其学。
普通二年,卒,时年六十。门人谥曰玄靖先生。
(节选自《梁书·刘峻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山富人刘实悯峻悯:怜悯B.及迁荆州,引为户曹参军引:引荐C.敬通值中兴明君值:遇到D.所以自力为叙,遗之好事云遗:赠送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峻因人求为子良国职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遥欣寻卒,久之不调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乃著《辨命论》以寄其怀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余虽不及之,而节亮慷慨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刘峻勤奋好学的一组是①常燎麻炬,从夕达旦②既觉复读,终夜不寐③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④给其书籍,使抄录事类⑤高祖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⑥吴、会人士多从其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泰始初年,青州落入北魏手中,北魏人听说刘峻在江南有亲戚,就把他转移到桑乾。他家里很穷,寄居在别人的廊檐下,刻苦攻读,经常通宵达旦。
B.明帝时,萧遥欣任豫州郡守,刘峻担任府刑狱,萧遥欣待他很好,后推荐他到西省,和学士贺踪一起负责点校官府的典籍。C.刘峻为安成王编《类苑》,因病未完成,接着到东阳紫岩山游玩,建了房屋居住在那里,写了一篇文辞很美的《山栖志》。
D.刘峻认为冯敬通在世时没有受重用,但死后被很多名贤敬慕,其名声越来越大;自己一生平淡,世人不知,慨叹就像草木枯谢一样无人记起。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峻请假省之,坐私裁禁物,为有司所奏,免官。(3分)(2)峻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高祖颇嫌之,故不任用。
(4分)(3)余自少迄长,戚戚无欢,此一异也。(3分)【参考答案】雨露。
9.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钓饵同而得失异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钓饵同结果不同---(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鄱阳人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