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不愈肠系膜淋巴结炎,五运六气辨证,中药治疗三天痛止未复发】
王男,12岁,2021-6-15就诊,
患者主诉:2020年一月感冒,发热,咽痛,住院治疗一周后感冒,发热,咽痛愈,继发阵发性腹痛,每天4至6次,持续时间不等,院诊肠系膜淋巴结炎,经西药治疗半年,效果不显。观其体高消瘦,腹薄凹陷,舌胖剥苔,嘴唇红干,舌胖剥苔。问曰: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喜食甘酸之味,甘酸凉饮,二便尚可。脉之右关沉弦微数。
处方:
养阴建中泻黄汤
桂枝,生白芍,炙甘草,饴糖,生姜,大枣,防风,生白术,乌梅,玉竹,石斛,广藿香,生栀子,生石膏
15帖,免煎颗粒,一天一帖,早晚分两次服。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加乌梅味酸入肝,脾、肺、大肠经,敛风生津。加白术厚土安脾,防风气平散风,风药中润剂也,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三味补脾柔肝,缓中止痛,合泻黄散合玉竹,加石斛养胃阴润阳明,既清泻脾中伏热,又振复脾胃气机,虽名「泻黄」,而独以风药为重,是散火即所以泻火。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
服用三天后腹痛停止,至今未复发。
【怎样正确运用五运六气】
用五运六气看病或治病,首先要先明白何为五运?何为六气?五运是金、木、水、火、土。而六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属于古代的时间医学范畴。它与时间的联系在《内经》中的记载:甲已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内经》里还记载: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简化说就是“甲已之岁,土运统之”,甲代表土运太过,已代表土运不及。其它依此类推,归纳如下:
甲:土太过、已是土不及。乙:金不及主、庚:金太过。丁:木不及、壬:木太过。丙:水太过,辛:水不用,戊:火太过,癸:火不及在六气中,子午少阴君火“等没有分别。子:少阴君火,午:少阴君火。丑:太阴湿土,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巳、亥:厥阴风木。这些对于学四柱的人一定是不陌生的因为这是基础。上述天干地支与五运六气的关系它就是使用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公式。那就这个公式如何运用呢?那你就得先知道病人的出生年月日,后要知道他的发病日期(最好是年月日全有)知道了他的出生年月日和发病日期你需要在万年历中找出相应的年干月干日干。然后有套用这个公式就可以知道他的病因就所在了。也可以针对他的太过和不及采取针灸。选穴的话用合穴因其是时间穴。不及选右,太过选左。也可用外治法用贴在穴位上,选择同气相求的药物贴在合穴上给予补或泄。五运六气对于不知什么原因引起的病情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其实人得病大部分都是和时间有关,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年中最适合艾灸的时候到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艾灸的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家中常备艾条,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我:腰疼腿痛点一支,胃胀腹泻点一支,受凉咳嗽点一支.......殊不知,在长夏时节来一支,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呢~
长夏时节
俗话讲,“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今年的7月16日,便是头伏的第一天,按照中国的日历法来说,这天才是真正暑天的开始。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入伏之后的几天,即7月20日,将迎来今年的长夏时节。《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一般来说,每年立秋前的十八天,被认为是最正宗的长夏时节。
此时脾土当令,天地之间湿热之气最盛。因此,这段时间也是一年中艾灸的最好时机——不但可以有效地祛湿健脾,而且不容易上火。
今年的长夏时节为7月20日——8月7日。
五运六气显示,庚子岁四之气时(2020年7月22日到9月22日),太阴湿土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湿上加湿,今年夏季的湿气要比往年来的更重一些,转头望望窗外,雨一直下......
这样的气候,脾虚湿盛的朋友会觉得很不舒服,身重乏力、昏昏欲睡、便溏、水肿、皮肤病等问题会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除了采用食疗的办法(食八珍粉、饮祛湿茶、泡温胆汤等),最推荐的就是艾灸了。
艾灸就是利用艾草的纯阳之气,通过特定穴位和经络的能量运输,将身体内部的淤堵、水湿疏通并祛除,以达到散寒除湿、通经活络的效果。
艾灸的功效
那么,到底哪些穴位以及哪些疾病适合在长夏时节艾灸呢?
肺系疾病(呼吸系统):
夏季由于气温较高,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新陈代谢旺盛,在此时通过对大椎穴及双侧肺俞穴进行艾灸,使温热刺激易于深达肺脏,故而能有效改善肺部功能,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如因寒湿或虚症导致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老慢支、慢阻肺等。常选大椎、肺俞、身柱、膻中、膏肓等穴。
胃肠道疾病(消化系统):
脾主长夏,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则生机可得。人体后天的生存都要依赖脾胃得以实现,如果脾阳虚弱,或寒湿困脾,会导致机体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出现一系列的病症。如消化不良、胃胀气、腹泻、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此时用艾灸的方法温补脾阳,把脾湿慢慢蒸发掉,健脾益胃的同时温暖中下焦,增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常选中脘、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等穴。
风寒湿痹型关节炎:
直接艾灸患处即可,将温煦的能量缓缓注入关节腔内,使深藏在内的邪气拔出。灸局部可以直接通经脉,调气血,驱病邪。
保健调理:
作为普通人,也可利用长夏时节调理身体,起到阴阳调和的作用。
推荐穴位—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4-3】
【原文】
【详解】
(1)天气之变
“天气”,指司天之气。“天气之变”,指各个司天之气主事年份的气候、物候和病候变化。以下原文即分别介绍各个司天之气主事年份不同的气候、物候和病候的变化特点。
(2)厥阴司天,风淫所胜
“厥阴司天”,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巳、逢亥之年,均属于厥阴司天之年。“风淫所胜”,即风气偏胜,气候偏温。王冰注:“谓乙巳、丁巳、己巳、辛巳、癸巳、乙亥、丁亥、己亥、辛亥、癸亥岁也”本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厥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气温偏高。
(3)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
“太虚”,此指天空。“埃昏”,指尘土飞扬。“云”,指天空中的云。“物”,指大地上的物。“扰”,指动乱。“太虚埃昏,云物以扰”,指阴司天之年上半年风气偏胜时,出现尘埃蔽空,风起云涌,摧物折树的自然景象。“寒”,指寒冷。“春”,“春气”,指温暖。“流水不冰”,指河流提前解冻“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指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温暖,春令来早,应寒不寒。
(4)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
“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痛。“上支两胁”、即牵及胸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即不能进食,食入则吐。“舌本强”即舌根强硬,吞咽不能。“冷泄”,即泻出物澄沏清冷。“溏泄”,即大便稀溏。“瘕”,即症瘕,指腹中或胁肋下有肿物。“水闭”,即癃闭,亦即小便点滴不通。这些症状,《灵枢·经脉》均列属脾病。原文谓:“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痕、泄、水闭……”全句意即厥阴司天之年,由于风气偏胜,所以人体肝气也相应偏胜,肝胜必然乘脾,所以在临床上容易出现上述脾病症状。《新校正》注:“盖厥阴司天之岁,木胜土故病如是也。”张介宾注:“此以木邪乘土,故诸病皆本于脾也”高士宗注:“民病如是,乃风淫木胜,脾土病也。”均属此义。
(5)蛰虫不去
“蛰虫”,即在冬天里蛰伏的小昆虫或小动物之类。“不去”,张介宾改为“不出”,高士宗注:“去,犹出也。”也把“不去”释为“不出”。“蛰虫不去”,联系上文直译,即: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春令来早,风气偏胜,应寒不寒,气温偏高。因此上年冬令蛰伏的小昆虫或小动物仍然蛰伏不出这样解释,窃以为,不符合运气学说的基本精神,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蛰虫之所以蛰伏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寒冷。气候转温则蛰虫自出。厥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春令来早,气候早温,岂有气候温暖而蛰虫不出之理。再参看运气七篇的有关篇章,对厥阴司天蛰虫的描述,如五常政大论》:“厥阴司天…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六元正纪大论》:“凡此阴司天之政…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均以“蛰虫数见”、“蛰虫来见、“蛰虫出见”描述之。因此窃以为此处原文“蛰虫不去”一句有误。又原文“蛰虫不去”一句紧接在“民病胃当心而痛…泄、痕、水闭”之后,也与原文体例不符。因为这一段原文是谈病候,而“蛰虫不去”属于物候。当属错刊。张介宾《类经》将此句置于前文“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之后,“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之前。窃以为甚是。
(6)病本于脾
“病”,即指前文所述“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痕,水闭”等病症。“病本于脾”,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均皆属于脾病。
(7)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穴名,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冲阳绝”,即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表示脾胃败绝,故曰“冲阳绝,死不治”。此处是指阴司天之年,风气偏胜,风胜则必然乘脾,如果乘克太甚,则可导致脾胃败绝而致人死亡。此处“冲阳绝,死不治”,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的“冲阳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不过《气交变大论》中所论的是“岁木太过”之年,此处所论的是厥阴司天之年。但就五行相胜之义来看,窃以为则并无差异。
(8)少阴司天,热淫所胜
“少阴司天”,即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子、逢午之年,均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淫所胜”,即火气偏胜,气候偏热。王冰注:“谓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甲午、丙午、戊午、庚午,壬午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比较炎热,气温偏高。
(9)怫热至,火行其政
“怫”(音弗),亦通“悖”(bei音背),有违异、反背之义。“佛热至”,指反常的气温升高。“火行其政”,也是指气候炎热。此句意即少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温偏高,炎热异常。不过需要指出,“怫热至”句中的“怫”字,注家多作“郁”字解。如张介宾注:“怫,音佛,郁也。”张隐庵注“佛,郁也,少阴主火,发于阴中,故为怫热。”高士宗注:“怫,犹郁也。窃以为,“怫”虽有“怫郁”之义,但此处作“郁”字解不妥。因为从运气学说来看,“热”在寒气偏胜的情况下,被所胜之气所抑,才会产生“郁”,例如太阳司天之年,就有可能产生郁热。这也就是《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寒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而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阴本来就是主热,因此少阴司天之年,一般不应出现郁热因此不同意把“佛”字作“郁”字解,而认为作“悖”字解比较符合经文原义。
(10)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
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及缺盆中痛,心痛,肺,腹大满,膨膨而喘“胸中”,即膈以上部位,为心肺所居之地。“烦热”即烦乱不安。“胸中烦热”,意即心肺有热,烦乱不安。“嗌干,即咽干。“法”,指腋下肋上部位,亦即胸胁部位。“右胠痛”,即右侧胸胁部位胀满。“皮肤痛”,即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即发热恶寒,咳嗽气喘。以上这些症状,从脏象角度来看,均与肺病有关。“睡血”,即痰中带血,与肺有关。“血泄”,即便血,与大肠有关。“鼽衄”,即鼻出血,与肺有关。“嚏呕”,即喷嚏干呕,与肺有关“溺色变”,即小便发黄,与小肠有关。“疮疡胕肿”,即皮肤生疮,浮肿,与心肺有关“肩背臂及缺盆中痛”,由于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手太阳经脉的循行与肩背臂缺盆关系密切,所以这些部位疼痛多与心肺有关。“心痛”,即心前区疼痛或胸痛,与心肺有关。肺”,即胸部闷满。“腹大满”,即腹部胀满。“膨膨”,形容胸腹胀满之辞。“喘咳”,即气喘、咳嗽,与肺有关。总的来看,以上所述各种症状,从定位来说,主要在心肺;从定性来说,主要是火热。全段文字意即少阴司天之年,由于气候炎热,热可以伤心,因此人体出现心热病症居多。由于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因此常常同时出现肺热病症。这也就是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人体疾病以心肺热症为主。
(11)病本于肺
“病”,指上述的各种病症。“病本于肺”,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多属肺病。前已述及,上述病症,有的属于肺,有的属于心,不一定都是肺病。但是为什么此处只谈“病本于肺”而不提“心”?窃以为,这是因为“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心病是必然的。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则必然刑金,所以重点提肺。后世注家由于此处原文只提“病本于肺”,所以在注文中亦多据《灵枢经脉》及《甲乙经》以肺、大肠来作注解。例如《新校正》注:“按《甲乙经》溺色变,肩背臑ér及缺盆中痛,肺胀满,膨膨而咳喘为肺病,鼽衄qiú
nǜ为大肠病,盖少阴司天之岁,火尅金故病如是。”张介宾注:“胸中烦热,咽干等症,皆君火上炎,肺金受伤也。金气主右,故右胠qū腋下痛。按经脉篇以溺色变,肩背臑ér及缺盆中痛,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为手太阴肺病。鼽衄,肩臂臑ér痛,为手阳明大肠病。盖肺与大肠为表里,金被火伤,故诸病皆本于肺也。”窃以为这些注解中把“溺色变”、“肩臂臑ér痛”等等均以手阳明大肠病来解释,实非《灵枢》本意,而有附会曲解之嫌,值得商榷。
(12)尺泽绝,死不治
“尺泽”,穴名,为手太阴肺经穴位。“尺泽绝”,即该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表示肺气已绝,故日“尺泽绝,死不治”。此处是指少阴司天之年,热气偏胜,热胜必然乘肺,如果乘克过甚,则可导致人体肺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渊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13)太阴司天,湿淫所胜
“太阴司天”,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均属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即湿气偏胜,雨水偏多。冰注:“谓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湿,雨水偏多。
(14)沉阴且布,雨变枯槁
“沉”,此处指深沉。“阴”,此处指天气阴暗。“沉阴”,意即阴云密布。“且”张介宾《类经》改为“旦”字,有“每天”之义。“沉阴旦布”意即连日阴雨。“雨变”,即雨水太多而产生灾变。“枯槁”,指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雨变枯”,张介宾注:“沉阴雨变,则浸泡为伤,故物多枯搞”此句意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雨水太多,农作物因长期为雨水浸泡而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这是对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气候及物候变化的形象描述。
(15)胕肿,骨痛,阴痹
“胕”,指足背。“胕肿”,即足肿。“骨痛,即全身骨节痛。“阴痹”,病名。其临床特点及疾病部位见后文。
(16)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阴痹”,病名。“按之不得”,指骨痛无定处。“时眩”,指阵发性眩晕。“阴气不用”,指阴精之气不能敷布全身。“心如悬”,指心中烦乱不实如虚悬胸中。这些症状,如“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有血”,“心如悬”等,应属于脾病。因为脾主运化,主行津液。脾病则不能为胃以行津液。津液不足则可以出现“咳唾有血”,“心如悬”等症状。脾病及胃则可以出现饥不欲食等症状。“腰脊头项痛时眩”,“按之不得”等,应属于肾病。因为肾主骨,腰为之府,脊骨头项为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部位。《灵枢·五邪》明确指出:“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此与本段所论基本相同。但是在阴痹症状方面,却没有提到“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等症状,即其明证。至于这里为什么只提“病本于肾”而不谈脾,理由已如前述。因为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脾病是必然的。脾病必然及肾,土胜必然乘水,所以重点提肾而未谈脾。
(17)太溪绝,死不治
“太溪”,穴名,为足少阴肾经穴位。“太溪绝,即该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动。此表示肾气已绝,故曰:“太溪绝,死不治。”此处是指太阴司天之年,湿气偏胜,湿胜必然乘水,如果乘克太甚,则可导人体肾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溪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18)少阳司天,火淫所胜
“少阳司天”,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凡是在年支上逢寅、逢申之年,均属少阳司天之年。“火淫所胜”,即火热之气偏胜。王冰注“谓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甲申、丙申、戊申、庚申、壬申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热之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炎热。
(19)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温气流行”,指温热之气流行。“金”,指清凉之气“金政不平”,指应凉不凉。此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气候炎热;应凉不凉。用五行概念来说,就是火胜必然刑金。王冰注:“火来用事,则金气受邪,故金政不平也。”张介宾注:“相火淫胜于上,则金受其制。”均属此义。
(20)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
“疟”,即疟疾。“热上皮肤痛”,即皮肤因火热而疼。“色变黄赤”,即皮肤出现黄疸或皮肤泛赤。“传而为水”,即由热生湿而出现水肿。“身面胕肿”,即全身浮肿。“腹满”·即腹部胀满,此处是指腹中有水“仰息”,即仰头呼吸,不能平卧。此处是指呼吸困难。“泄注赤白”,指痢疾。“疮疡”即皮肤生疮溃疡。“咳唾血”,即咳血唾血。“烦心”,即心中烦乱。“胸中热”即胸中烦热。“鼽”,即鼻出血。上述症状,从定位来说,有的属于心病例如烦心,胸中热等。有的是属于肺或大肠病。例如发热恶寒,皮肤痛,仰息鼽衄,泄注赤白,咳唾血。从定性来看则均属火症、热症。其中身面胕肿、腹满、皮色黄等,虽然可以定性为湿,但是由于其系“传而为水”,亦即水是在热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其性质仍然是属于火热。全句意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由于气候炎热,暑可以伤心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所以少阳司天之年,尤其是该年的上半年,人体疾病以心肺热病为主。
(21)病本于肺
“病”,指上述各种病症。“病本于肺”,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多属肺病。至于上述病症中有关心病问题如何理解,已在少阴司天之年中作过讨论,此不赘述。
(22)天府绝,死不治
“天府”,穴名,为手太阴肺经穴位。“天府绝”,即此穴处摸不到动脉搏动,表示肺气已绝,故曰:“天府绝,死不治。”意即少阳司天之年,火气偏胜,火胜必然刑金。如果乘克太过,则可导致人体肺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渊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23)阳明司天,燥淫所胜
“阳明司天”,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凡是年支上逢卯、逢酉之年,均阳明司天之年。“燥淫所胜”,即燥气偏胜,气候偏凉。王冰注:“谓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乙酉、丁酉、己酉、辛酉、癸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燥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燥,雨水减少,气温偏低。
(24)木乃晚荣,草乃晚生
“木”,指树木。“草”,指青草。“晚荣”,“晚生”,均指萌芽生长较一般年份推后。此句意即阳明司天之年,由于气候偏凉春行秋令,所以应生不生,应长不长,生长缓慢。
(25)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泄,鹜溏
“筋骨内变”,指人体的筋和骨发生病变。左法胁痛”,指左胁肋疼痛。“寒清于中”,指上述这些症状在性质上属于虚寒“感”,即外感清凉之气。“疟”,指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感而疟”,即人体因感受清凉而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大凉”,指气候清凉。“革候”,指改变了气候。“凉革侯”,即由于气候反常,应温不温,使季节与气候、物候不相适应。“腹中鸣”,即腹鸣,肠鸣有声。“注泄”,指腹泄。“鹜溏”,指大便不成形。上述症状,从定位来看,有的属于肺和大肠病,例如“感而疟”,“腹中鸣”,“注泄”,“鹜溏”等等有的属于肝病,例如“左法胁痛”,“筋骨内变”等等。从定性来看,均属寒凉。这就是所谓的“寒清于中”。全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由于气候偏凉,金胜必然乘肝,因此在临床上容易发生上述肺肝的寒症。
(26)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
“名木敛生”,即树木萌发生长不好。“菀于下”,指生长缓慢。“草焦上首”指花草枯萎。此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春行秋令,应温反凉,所以植物生长缓慢。此与上述之“木乃晚荣,草乃晚生”之义相同都是对阳明司天之年气候、物变化的形象描述。由于如此,所以张介宾《类经》对这一段文字重新加以编次为:“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大凉革候,名木敛生,苑于下,草焦上首,蛰虫来见。”并注云:“大凉革候以下四句,旧在下文感而疟之后,今改移于此,”窃以为张氏改得有理,但张氏仍将叙述病候的“筋骨内变”这一句夹在其中,仍有不类之处,是为美中之不足。
(27)心胁暴痛,不可反侧,隘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眜,眥疡,疮,痤,痈
“心胁暴痛,不可反侧”,指胸胁剧痛,活动受限。“嗌干”,指咽干。“丈夫?疝”,指男性患者阴囊肿大,麻木不仁。“目眜”,指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眥疡”,指眼角溃烂。“疮”,指皮肤生疮。“痤”即痤疮“痈”,即大面积溃疡。这些症状有的属于肝病,例如:“心胁暴痛”,“疝”,“少腹痛”,“目眜”“眥疡”等。有的属于肺病,例如:“嗌干”,“面尘,“疮”;“痤”“痈”等。全段意即阳明司天之年,人体容易发生肺病或肝病。
(28)蛰虫来见
“蛰虫来见”,即蛰虫仍然蛰伏不动。此句意即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气候偏,春令不温,所以蛰虫仍然继续蛰伏,应动不动。张介宾将此句编次于前文“大凉革候”等句之后,甚是。
(29)病本于肝
“病”,指上述各种病症。“病本于肝”,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多属肝病。至于如何理解上述病症中有关肺病问题的道理,是由于阳明司天,肺病属于必然,详见前解。
(30)太冲绝,死不治
“太冲”,穴名,为足厥阴肝经穴位。“太冲绝”,即该穴处摸不到动脉搏动,表示肝气已绝,故曰:“太冲绝,死不治。”此处是指阳明司天之年,金气偏胜。金胜必然克木,如果乘克太过,则可以导致人体肝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太冲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31)太阳司天,寒淫所胜
“太阳司天”,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凡是在年支上逢辰、逢之年,均属太阳司天之年。“寒淫所胜”,即寒气偏胜,气候寒冷。王冰注:“谓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岁也。”此句意即六十年中,上述年份即属于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寒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冷。
(32)寒气反至,水且冰
“寒气反至”,即气候应温而反寒。“水冰”即水应解冻而仍结冰此句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上半年气候寒冷,春应温而反寒。
(33)血变于中
“血”,指血行。“血变于中”,即血行失常。此句意即由于气候寒冷,人体血行失去正常,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发生文中所述的各种血行失常的病症。
(34)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善悲,时眩仆
“痈疡”,即皮肤疮疡。“厥心痛”,即阵发性胸绞痛同时合并肢冷汗出,时作时止者。“呕血”,“血泄”,“鼽衄”,即各种出血性疾病。“善悲”,即喜悲哀,欲哭泣。“时眩仆”,即突然晕厥,亦即中风一类疾病。这些病症,从定位上来看多属心病,因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这些病症,或属血行失常而致之血瘀生热,或血不归经,或属神明之乱,从定性上来看则又多属虚症。
(35)运火炎烈,雨暴乃雹
“运”,指岁运。“运火炎烈”,意即岁运属于火运太过之年。“雨暴”,指暴雨。“乃雹”指天降冰雹。此句意即太阳司天之年,如果适逢该年岁运属火运太过之年,则可以由于水火相争的原因而出现暴雨或降雹等气候的反常变化。张介宾注:“若乘火运而火气炎烈,则水火相激、故雨暴乃雹。”即属此义。此两句,张氏认为应置于前文“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之后。其注云:“此下二节,旧文似有颠倒,今稍为移正之。”甚是。
(36)胸腹满,手热,肘挛,掖冲,心憺憺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
“肘挛”,即肘部痉挛。“掖冲”,它本均作“掖肿”,即腋下肿痛。“心憺憺大动”,即心跳心慌。“色炲tái”,即面色发黑这些症状,多数属于心病,例如“心憺憺大动”:“手热”,“肘挛”,“掖肿”,“面赤等等。有的属于肾病,如“色炲tái”等。全段文字意即太阳寒水司天之年,由于寒气偏胜,水可以克火,所以多发,易发心病。至于文中所述其它症状,例如“胸腹满”,“胸胁胃脘不安”,“目黄”,“善噫”,“嗌干”,“渴而欲饮”等等,或属肝病或属胃病,这是因为五脏相关,所以也可以同时出现他脏的疾病,但此处主要还是指心病,是指肾病及心。
(37)病本于心
“病”,指上述各种病症。“病本于心”,意即上述各种病症多属心病。应该指出,太阳司天之年,肾病是多见的,寒湿病是多见的。《六元正纪大论》中就指出:“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泄,血溢。”此处所列举的有症似乎以心病为多,窃以为,这不过是从肾病及心,水胜克火这一个方面而言,实则太阳司天之年,必然要考虑肾、膀胱病、寒湿病。因此阅读此节还需结合前文,全面理解。
(38)神门绝,死不治
“神门”,穴名,属手少阴心经。“神门绝”,即该穴处摸不到动脉搏动,此表示心气已绝,故曰:“神门绝,死不治。”此处是指太阳司天之年,寒气偏胜,水胜必然克火。如果乘克太甚,则可以导致人体心气败绝而死亡此与《气交变大论》中所述“神门绝者,死不治”之义相同。
(39)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动气”,指动脉搏动之处。“藏”,指人体五脏。人体五藏各有其主要动脉搏动之处。肝经的主要动脉搏动处在太冲。脾经的主要动脉搏动处在冲阳,肾经的主要动脉搏动处在太溪,心经的主要动脉搏动处在神门,肺经的主要动脉搏动处在尺泽、天府“所谓动气,知其藏也”,意指在临床上根据上述五脏主要动脉搏动处的搏动情况即可以判断该脏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情况以及疾病的预后判断这是对前文“病于脾,冲阳绝,死不治”,“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病本于肝,太冲绝,死不治”,“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等句的解释。王冰注此云:“所以诊视而知死者何?以皆是藏之经脉动气,知神藏之存亡尔。”张介宾注此云:“动气者,气至脉动也。察动脉之有无,则藏气之存亡可知也。”均属此义。
【2021年辛丑岁五运六气,太阴司天,民病湿气太重该如何调理?】
辛丑岁水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其在人也。其藏为肾,其主二阴,其养骨髓,其病厥,此岁运之化也。天地之气,湿化在上,阴专其政,阳气退辟,湿寒合德,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民病寒湿腹满、身、肿、痞逆、寒厥、拘急,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太征太商之谷,岁气既平,不取化源,唯折其水郁之气,无使邪胜,岁宜以苦热调上,以苦热调下,以苦和调中,燥之温之。
桂本伤寒杂病论曰: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张景岳谓: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脉。有由于饮食者,酒酪之属是也。多伤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多伤人肤腠;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乎脾肾之亏败。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为肿,为黄胆,为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为胀满,为小水秘涩,为黄赤,为大便泄泻,为腹痛,为后重、脱肛、疝等证。凡肌表经络之病,湿由外而入者也。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者也。此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甚,是固然矣。然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不连经者,此其湿病之变,不为不多。故凡治此者,必当辩表里,察虚实,而必求其本也。然湿证虽多,而辩治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而尽之矣。盖湿从土化,而分旺四季,故土近东南,则火土合气,而湿以化热。土在西北,则水土合德,而湿以化寒,此土性之可以热,可以寒。故病热者谓之湿热,病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病,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病,宜燥宜温,非温不能燥也。知斯二者,而湿无余义矣。何今之医家,动辄便言火多成热,而未闻知有寒多生湿者,其果何也?岂寒热之偏胜,原当如是耶。
陈无择曰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涌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表腠则发黄。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此湿从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故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为病。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曰,折者,调制之也。水之本在肾,标在肺。实土可以制水,治在脾。壮火可以制水,治在命门。自强可以帅水,治在肾。分利可以泄水,治在膀胱。凡此皆谓之折,非独抑之而巳,宜折郁汤。
陈无择运气方:遇六辛年,涸流之纪,岁水不及,湿乃盛行,民病肿满身重,濡泄寒疡,腰、、、股、膝痛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肾气不行。为木所复,则反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目视??,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制五味子汤:治肾虚坐卧湿地,腰膝重着疼痛,腹胀满,濡泄无度,步行艰难,足痿清厥;甚则浮肿,面色不常,或筋骨并辟,目视??,膈中咽痛。补肾祛湿之法。
肾水之以寒湿同化,所生之病一耳,经又言,寒迫下焦,传为濡泄,阴气入肾窍泄无度,洞泄皆属于水土之所生,其证,体重,食减,腹痛,四肢不举,甚则注下赤白,腰膝酸痛,股膝不便,若脾气之湿,则六脉混浊如革,濡散而大,如按泥浆,加之肾寒,则又沉伏迟弱,动而无力,宜并治其水,暖其脾肾,暖脾宜以削术豆蔻散。暖肾藏宜以萆薢胜金丸。阎钧天拟开源节流汤用肾气丸去丹皮、泽泻加菟丝子、白芍合四君子汤。
外感寒湿用神术散加减,神术汤化裁,王好古《阴证略例》神术汤治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六气加减例曰: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生地黄。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藁本。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应见,根据上例而加减之。妇人服者,加当归尤佳。
湿郁三焦,吴鞠通有五加减正气散,湿温之治,有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宣清导浊汤,三香汤,吴又可有达原饮,喻根初有柴胡达达原饮,……皆是传世名方!清·石寿棠《医原》论湿气最详,杂病源流犀烛,论湿病、痰饮源流,治法最全。民国·刘世祯《伤寒杂病论义疏》,解仲景辨湿病脉证并治最切,书无尽言,互相参看,言不尽意,心领神悟,于湿病辨治自能运用自如。
@大家健康
#大家健康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
2020年的五运六气如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