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芝,徐娇,刘嘉林,谢娜,汪涵等人一起的一个综艺节目叫什么】
赵雅芝,徐娇,刘嘉林,谢娜,汪涵等人一起的一个综艺节目叫《我们来了》。
《我们来了》(由《偶像来了第二季》更名而来)是湖南卫视推出的明星女神生活体验秀节目。
《我们来了第一季》由汪涵、袁弘担任队长,赵雅芝、刘嘉玲、莫文蔚、陈乔恩、江一燕、谢娜、徐娇、奚梦瑶组成固定嘉宾。节目于2016年7月22日起每周五晚20:20在湖南卫视播出,于2016年10月7日收官。
《我们来了第二季》由汪涵、吴秀波担任队长,关之琳、陈妍希、宋茜、蒋欣、唐艺昕、沈梦辰组成固定嘉宾,许吉如、余佳、爱华、颜思诗、文吉儿、李晓林为特邀嘉宾。节目于2017年8月4日起每周五晚20:20在湖南卫视播出。
扩展资料
《我们来了》原名《偶像来了》,节目组通过发布更名征集活动,最终在网友们的集思广益下,节目确定正式更名为《我们来了》。
“我们”的范围相对于“偶像”一词,受众范围更大,不限于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垂直受众,而是将节目的受众范围拓展到社会各界人群,寻求全社会的话题共鸣,将“偶像”层面拓展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借偶像之名塑造社会中的全民偶像。《我们来了》致力于让明星褪去偶像光环,在节目中展现真人的生活。
评价:
《我们来了第一季》实现了跨时代的明星集聚,更突破了“影视歌综”领域限制,八位女星八个星座,将不同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呈现。女星们在节目中表现自如,亲近大方,完全放下了偶像包袱,全方位地呈现了不一样的自己。(网易娱乐评)
节目在“女性暖综艺”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探索成果,通过东方女性之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女性视角切入,在环节设计上突出女性特征,处处体现着温婉和细腻的用心考虑。节目通过分享交流的形式和清新素雅的气质,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档高品质的节目,也实现了“友情回归+人生感悟”的双重成功。(北京日报评)
【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暗伤,会养出更多“白眼狼”吗?】
看了一部综艺《奇葩说》,里面的新人许吉如,表现让我印象深刻。
在节目中,她说了这样一番话:“人与人之间相处,要的就是一份“看见感”。看见你的需求,看见你的感受。”
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也理当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需要的也是一份“看见感”。看见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费心费力的抚养孩子,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还觉得理所应当。为什么辛苦付出的父母,吃苦受累的是他们,迷惘徘徊的是他们,遭受白眼的还是他们?
因为在这样的教育里面,父母永远得不到一个期望的结果,而孩子永远活不成自己期望的样子,这才是现实问题。
父母是“明学”: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继《中餐厅》播出之后,“明学”彻底了出圈了。“明言明语”成为了一大时尚,甚至还有了专门的。
人们在笑过之后,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话,你是什么样的感觉?比如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这样,都听我的,一个人说了算;这是你的问题,你必须要解决;这件事情不需要讨论,都听我的……
觉得耳熟吗?因为父母们也常常说这样的话。
“妈妈,我想买件衣服”、“买什么买?你衣柜里去年的衣服还能穿”
“爸,上次说了带我去水族馆的”、“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要是把玩耍的心思放到学习上,家长会上我就不用丢人了。”
“我们早就约好了,说好周六出去玩的”、“你懂点事好不好,我们已经够累了!”
最后结局是什么呢?是父母们还疑惑,你这孩子怎么最近话都不说了?“儿子,我们周六出去玩吧?”、“不了”
一句话,就给这样的家庭教育判了刑。父母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当孩子。可是不公平的点在哪里,你们知道吗?
父母是由无数个孩子长大成为的,他们经历过那样的孩童时期,应该会对孩子有共鸣,可是没有。而孩子没有接触过大人的世界,但大人们接触过孩子的世界,这本身就不公平。所以很多父母会站在高处,看不见孩子的需求。
父母的“看见感”都是以我出发,遗忘了角落中的孩子
“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好”、“我认为你应该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有的主语都是“我”,而被控制的都是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追逐什么?父母们真的知道吗?世上多的是“以爱之名”的控制,让孩子成为提线木偶,成为父母的“工具”。
根据数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85.5%的父母赞同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73.1%的家长认为孩子出了问题总能在家长身上找到原因;86.6%的父母认为家庭环境比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们都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因为缺乏了那一份“看见感”,才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白眼狼”。痛苦的不止是家长,还有孩子。
因为父母们“看不见”,会自作主张的替孩子决定;因为父母们“看不见”,可以随意指责孩子的过失;因为父母们“看不见”,导致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都是他们说了算。可是,压抑着孩子的天性,所有的委屈和不甘总有一天会爆发。
而父母们却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来搪塞孩子。哪有父母不为孩子好的,但前提是孩子也是真的觉得好。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可为人父母,却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做选择,总是会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开始“沉默”
孩子哭了,父母会责骂他,男孩子哭什么哭?有点出息。他们忘了问一句:你哭得这般撕心裂肺,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孩子玩具被抢了,向父母哭诉。父母悠悠来了一句:你是哥哥,你要让着妹妹。于是孩子沉默了。孩子沉默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感受被父母“看不见”,而父母们却以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效果。孩子没法辩驳,可孩子越不反驳父母,父母越觉得自己做得正确。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回家就听到父母念念叨叨,其实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反感的,但我们不会和父母一般计较,因为我们知道,父母是真的在为我们好。可是孩子们不一样,从孩子沉默的那一刻起,这个家庭的教育就开始出现了问题。
孩子因为感受被父母忽略,懒得或者是不屑于与父母争辩,并不是父母的教育达到了效果。
可大部分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是真的“看不见”孩子内心的需求。
父母们不要总是讲道理,当孩子自我封闭时,你的任何话语都只会是撒在伤口上的盐。孩子们的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强势为什么是女性的贬义词,男性的褒义词】
????最近发现一个有意识的现象:强势一词在现代流行语中的用法,最起码在直至2018年,在的意思还是“为强烈的主见,以自我为中心。是以自己的意愿来强制别人的行动,现在多用于这样的形容。作风比较硬朗果断,敢说敢做。”但目前强势的解释为“更多强调说话做事干练,不拖泥带水,更多指一种外在风格,已经不涉及对于行为主体内心的判断。”
????主要变化在于:增加了更多指一种外在风格,不涉及对于行为主体内心的判断。专门强调这一句,说明这个词在之前被大家带有太多主体内心的判断,如好胜心强、有进攻性、要强、脾气大、能力大、能言善变、不顾家,及所有这个社会男性对女性的不是好女人的标准。
???比如:大家会用强势来形容女生优秀。曾经大学时一位男生好友用强势夸我,他说强势表示厉害,可是好像却很少有人用强势形容男生厉害。
????用强势来形容气场强大。比如奇葩说中的许吉如,只是气场强大,却被大家形容强势。连南京扬子晚报上一篇报道许吉如的文章小标题就直接用:许吉如录制节目压力大,生活中并不强势。许吉如节目中以自我为中心了吗,你们就说强势。
???用强势来形容婚姻中不示弱的女人。有太多婚姻主题文直接定论太过强势的女人婚姻注定不幸。
???为什么一个中性偏褒的词汇会被大家慢慢演变为单性偏贬呢?
【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背着呢】
昨天是上班第一天,年终大会从下午四点到晚上九点……
我花了一上午准备财务数据和发言稿,还预演了一遍,时间刚刚好。
到我的时候,大家也疲倦了,我原想说得中肯些,不评价不建议,像老板一样有高度有温度。
然而等我发言的时候,面对所有管理层,我唯一说清楚的就是财务数据,后面的概念和目标被我口述出来之后,很多表达方式都改变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可能在我分享之前我真的想清楚了。
这个概念是什么
这个概念可以解释什么现象
我们如何运用这个概念来改进自己
结果就是我们会写不一定会说,会说不一定会做,说到和做到又往往差了十万八千里。
所以当我说出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其实我知道他们并非真的在意我说什么,即使我曾顾虑我的发言可能会影响他们真正在意的东西。
那又怎样呢?我们并不需要活在别人的在意中啊。尼采在讲话的时候,不面对任何人,也没有谁来回答他,甚至没有人留心他在讲些什么。
他说:“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
上周看奇葩说第7季开场,又看到了美丽的哈佛学霸许吉如。
在第六季,我对她印象深刻,也蛮欣赏她,可能是女辩手里面光环最闪亮的,92年哈佛学霸又特别漂亮自信,小小年纪成就很多,一大串,辩论强调逻辑说理,第一场就把对方辩得手足无措。但是结局却败给了一个小镇中学老师,爆冷退出了奇葩说。
我记得小黑还是谁说的,过于漂亮的都不会留在奇葩说。
但是我更认同西风的说法:“打仗讲究的是抢高地,互联网上讲究的是抢洼地。打仗的时候站在高地居高临下,你就掌握了主动权,互联网上你抢占了弱势的形像,那你就拥有了金钟罩铁布衫。”
杨超越的干啥啥不行,和老板吵架第一名,形象特别讨喜,粉丝、流量蹭蹭往上涨。
南山不倒翁腾讯的经典公关案例,傻傻的企鹅干啥啥不行,吃老干妈第一名,让网友哭笑不得的同时又直呼高明。
元旦期间龙岗必胜客华为主动下架了腾讯游戏,但是华为的说辞有一句是暗藏杀机的:我们敬佩腾讯游戏在行业内的成就和绝对的市场地位,虽然不赞同也理解腾讯基于此提出的要求。
想想过去一个月,马老师就因为这个“绝对地位”吃了不少苦。
而许吉如呢,她把输的那个辩题背了整整一年,第7季回来再辩了一次,虽然褪去了强势自信,显现的是敏感忧伤。杨幂和那些老男人们其实并不关注她新的立论,是否辩个输赢。看她始终放不下纷纷开导她,人生如戏,奇葩说就是一个小小的游戏,没必要较真,她不适合来奇葩说,回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隔着屏幕我也很难理解,哈佛学霸干啥不行非要和一群奇葩较真,最终伤的还是自己。
据说一个老和尚带着小和尚过河,路遇一女子,老和尚背她过河,过程中肌肤相亲,到了河对岸,放下女子,俩人又走了三十里。
小和尚问,师父,你刚才背那女子,是不是犯了戒律?
老和尚笑了,告诉他,是你犯了戒律。
小和尚不解。
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背着呢。
是啊,观众早就放下了,你为什么还背着呢。
天天成长记:
今天天天咳嗽不止,凌晨4点开始又发烧,看他的样子就是难受想哭。自19年底疫情爆发之后到现在,天天是第一次生病,已经一年多了。
天天咳嗽鼻塞,翻来覆去睡不着,大人和他一样也基本没有休息,因为抗拒贴“退热贴”,只能给他物理退烧,幸好体温也没有超过38.5°。
早上起来和奶奶一起带他去中山医院看医生,医生让我回忆下之前天天吃过的药,除了常用药我已经基本记不起来了,所以记录用药习惯很重要。
医生开了好些药,有止咳化痰的,有消炎的,还有退热退烧的。
1、止咳化痰: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溶液(儿童型,草莓口味)
2、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开喉剑喷雾剂(儿童型)
3、感染消炎: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脂颗粒
4、退热: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5、38.5度以上退烧备用:布洛芬混悬液
看诊核酸检测取药等等,直到下午2点多才回到家。
普遍给小孩吃药是件艰难的事情,我家天天也不例外,精神好还可以用奖励的方式较快搞定。
精神不好的今天吃个药花了将近1个小时,直到耗尽我们的耐心,给他灌了两口;即使我们用滴管,在嘴巴的右边滴入让药自然流入喉咙,而不是直接从喉咙滴入,因为从喉咙滴入没有缓冲更容易呛到,结果在他大哭、气恼、倔强用力中把刚吃的药和饭全部吐出来了。
其实之前也有类似经历,吃药硬塞没用,特别是苦涩的中成药,对于小孩是反人性的。
内心很挫败,只好放弃策略,先解决最迫切的部分,只给他吃针对儿童设计的1-2,1是草莓口味不苦涩,每次三毫升量也小,婴幼儿都容易下咽。喷雾虽然也有点苦,但是不用下咽冲击力也小,实现方式只要2-3秒。
无奈中求助于海燕和莹,原来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不断试错(TrialandError)探索中成长改进。接受海燕的建议,我拿着小杯子和天天一起干杯吃药,天天感觉很好玩,要奶奶也一起干杯;最终在我们的“连哄带骗”中第二次吃完了药。
通过姐姐的推荐,和莹一起加入了荷爸的十年阅读群,希望对养育孩子有个新的开始。
【如何看待许吉如的演讲《国强则少年强》?】
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意识。一个阶级的政治主张,无论多么隐晦,必定是反应了这个阶级的兴趣和利益。从的履历看,许吉如的背景;应该在中国的中上阶层和城市精英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演讲中渗透的国家主义和保守主义也带有强烈的这个阶级的印记。因此,我并不是很意外在最后听到这样的话:“因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会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的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这样的论点,对于当今99%的中国人,是非常超现实的。但是这样的论点,对于站在塔尖的1%的中国人而言,却又是非常合理的:相对于其他阶层,他们更多的享受到市场经济下的成果,从而更强的认同中国现存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并自觉地将国家的强大和个人幸福挂钩。但是这一精英化的视角实际上避开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能否给与所有国民公平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当一部分人,能够轻飘飘的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是否连做这个梦的权利都没有,许吉如和她背后的团队一定也是意识到这个漏洞,否则她不会在演讲最后试图接一下地气,顾及一下99%的人的感受:“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做出牺牲。
许吉如百度百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