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昌:52岁演济公,晚年出家、卖房、赔光家产,人生比剧本传奇】
01.
37年前,远在大连拍戏的游本昌,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妻子说上海电视台很欣赏他的表演风格,想让他拍喜剧《济公》,希望他得空可以去试戏。
游本昌接到电话,「木」了一阵才反应过来。反应过来后,一连三声「好好好」回应着妻子。
这三声「好」,把他送到了济公剧组。
现场,导演张戈问游本昌:「你觉得济公是什么样子的?」
游本昌也不端着,赶紧站了起来。对张戈说:那我来模仿一下吧?
说完后脑子一个大回转,疯狂放映小时候常看的沈笑梅版的济公。他学着沈笑梅的腔调,用上海话说了一句:老板,个则窝子里相跑来跑去额是撒么斯?(老板,这个锅里跑来跑去的是什么东西啊?)
张戈听完,对着游本昌说了一句「就他了。」
游本昌好一阵欢喜。
接到「济公」这个主演时,游本昌已经52岁,年过半百,不再年轻。在此前,他从未演过主角,跑了30年龙套。演了79个角色,都是小人物。
换作别的小鲜肉,可能早沉不住气,一溜烟跑了。游本昌没有,他一直苦苦坚持,坚持的缘由,是他真正热爱艺术。
游本昌从小爱看电影,二姐经常带他去影院。卓别林、秀兰·邓波尔的电影,大部分他都看过。6岁的年纪,他就特别羡慕荧幕里会拍电影的人。
1951年,游本昌18岁,高中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南京文工团,因成绩优异,一年后被保送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上戏认认真真学了四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当演员。
02.
游本昌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后,演的都是些不痛不痒的角色。不能出任主演,并不是游本昌业务能力不行。最大的原因,是他天性不爱争抢角色,更不会说好听的话,巴结领导。
跟游本昌一个起点的人,比他「飞」得早,他还在原地打杂。
即便如此,游本昌也没有灰心。在他的心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为此,他可以反复揣摩一个角色。
为了演好「农奴」,他竟然翻看了斯特洛夫斯基原著《大雷雨》的19个译本。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有底气,才能确定龙套该怎么演,是符合人物角色的。
《大雷雨》里,女主人自杀后,「农奴」最后一个登场,整场戏,他没有一句台词,只有短暂的十几秒。
经过反反复复的揣摩和分析,最终他以「瞎一只眼,瘸一条腿」的形象登场。
这段表演,没有一句台词,却被评价为「经典龙套」。他的「农奴」,成了全剧核心。
拍戏勤奋,钻戏痴迷的游本昌,没有想着快速成名,赚快钱,出快名。
命运垂青他,是他遇见了1983年首届央视春晚的导演黄一鹤。
那时游本昌演了个哑剧,叫《孙二娘开店》。恰巧黄一鹤去看戏,看到游本昌的表演很有意思,就邀他上84年的春晚。
游本昌听完乐了。
默默无闻这么多年,忽然要上春晚。春晚是什么性质啊?意味着自己即将走入全国人民的视线,要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啦。
于是,1984年春晚上,游本昌带来了哑剧《沐浴》。
这段表演,从他差点摔倒、假装脱下衣服、拧开水龙头冲洗身体,“洗完头”遭遇“断水”,水再来时“温度过高”,烫得他哆嗦漂移……整个不到四分钟。
但就这关键的几分钟,让游本昌名声大振,春晚的舞台,让他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感受过的荣耀。
03.
作品是演员的通行证。
上完春晚没多久,导演张戈便找到了游本昌。让他来试戏《济公》。
当时候选人有好几个,其中包括游本昌的学生严顺开(阿Q正传扮演者)。但最后张戈还是选择了游本昌。
游本昌是南方人,对南方生活熟悉。他身上也有非常浓厚的「海派气质」,儒雅、文明。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张戈远远观察游本昌时,看他跟别人说话,说话的神态与风度风度,是他想象当中的济公。再加上游本昌本人信佛(6岁时,高僧说他活不过13岁,除非皈依佛门躲劫。父亲便把他送往上海法藏寺皈依,法号乘培)
种种因加起来,游本昌非「济公」莫属,也似乎可以解释为:游本昌30多年没演过主角,「济公」这一角色,是独独为他预留的。
演《济公》这部戏,游本昌没有在乎钱,他与张戈没有谈任何片酬,意思是看着给就行,然后径直去了上海。
最后张戈给到的片酬,120一集,先是拍了6集,后面效果好补了两集,后面两集给到了150。拢共一千出头。
04.
张戈并没有给游本昌很长的准备时间,从准备到拍摄,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有多年拍摄经验的游本昌,内心很慌,虽然他小时候经常看沈笑梅演的济公,但真正等到自己出演时,内心一万个拿不定主意。
直到有天他在杭州地摊上,看到一尊济公的雕像,一下就来了灵感。
眼前这尊雕像,尖尖长长的下巴,拿着一把破蒲扇。仿佛在告诉游本昌,就按他这么演。
本来没有底的游本昌,看着这尊竹根雕,瞬间有了感觉。于是花了25元,恭恭敬敬地把「济公」请回了家。
回到家后,游本昌把「济公」要穿的衣服做旧,把扇子剪得破破烂烂。对着镜子照了照,心满意足。
「济公」身形有了具象的轮廓,游本昌又琢磨着该怎么演,会比较贴切。
游本昌每天琢磨戏,比如醉酒的状态怎么演?这是一门学问,也是考验。既不能歪歪扭扭的「醉」,也不能病怏怏的「醉」,而是要美着「醉」。
他想到盖叫天老师讲的《武松打虎》,美着醉,要像风摆荷叶,脚踩棉花一样。这一想,又有了主意。
前两集的《济公》,游本昌的感觉还稍微差点。到第三集时,他完全进入了人物角色,像是真正的「济公」附体。
说到这,游本昌得感谢那双鞋。
游本昌在西湖的三潭印月,拍完日出后,坐在那里休息。导演在另一头准备,准备好后叫他过去。他经过九曲桥时,一颠一颠地跑,因为鞋太大,不跟脚。游本昌跑着跑着,突然感觉这就是济公的步态,踢踏踢踏。
他就那样走到导演面前说:「这就是济公的感觉啊!」
05.
拍《济公》,游本昌豁出了半条命。他特别珍惜「济公」这个来之不易的角色。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白天演戏,晚上总结。52岁的年纪,他比很多年轻演员都拼。
在戏里,他更癫狂。《济公》里,有几个印象很深的镜头。
一是「济公」吃肉。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吃得倍儿香,观众看着都眼馋。
但实际上,那个肘子肉,全是臭的。
肉是头一天下午买回来放进冰箱的,为了赶工,第二天早晨四五点要出发,肉又从冰箱里取出来放到塑料袋里。剧组在山上呆一整天,当时夏天,39度的高温,肘子全臭了。
剧本里的「济公」,是「酒肉穿肠过」。游本昌必须把大块吃肉的性情表现出来。肉臭了,他要装作很香的把它吃进去。
他「咬咬咬,嚼嚼嚼」要把体现美味出来。导演不喊停,他就一遍遍嚼,等到这条过了时,游本昌才敢把臭了的肉都吐出来。
还有一幕,是「济公」挨打。那个镜头他拍了12次,没有用替身。
游本昌垫了层层薄薄的防护垫,群演心疼他,轻轻地打,但都过不了。过不了只好一遍遍重新挨打。游本昌最后「求饶」,让群演来真的,让他一次过,快点解脱。
由于之前的真真假假,最后一次真枪实弹的打完时,游本昌趴在地上起不来了。疼了好几天,才一瘸一拐地能慢慢走动。
除了挨打,还有大闹秦相府抛尸的一个片段。
虽然垫着垫子,但也得抛起来,抛两米多。那时刚好妻子带着女儿来探班,女儿看到父亲这么辛苦,哇的一声哭了。
游本昌连忙安慰女儿,说这些都是拍戏,都是「假」的。假不假,游本昌最清楚,肉疼在他身上。
受苦归受苦,但《济公》拍出来的反响非常不错,引起空前热潮。
别人都模仿把家里的蒲扇,剪得稀稀烂烂。小孩子还学着从身上搓泥,给人治病。这股「济公热」甚至还掀到了国外,一位家长非常激动地拉着游本昌的手说:「太感谢你了!我的孩子因为看了济公,现在开始对传统文学感兴趣了。」
「济公热」远不止如此。那一阵,连犯罪率都减少了不少。
《济公》可谓名利双收。
而游本昌本人,也凭借「济公」的角色,荣获「第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他那大口吃肉的镜头,后来也被北京电影学院编制教材内,供后辈观摩。
06.
《济公》之后,游本昌彻底爱上了「济公」。
在他看来,「济公」不再是一个称呼,而是一种文化——济公济公,济世为公。「济公」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有很大的影响。这不仅是角色,更是他的榜样,是他的精神导师。
为了弘扬这种文化,游本昌又拍了《济公》的续集,《济公活佛》与《济公游记》。
《济公活佛》1989年上映,《济公游记》1998年上映。这十几年中,也仅仅限于这几部片子。期间《济公游记》还是自己筹集资金自导自演的,好在反响不错,赚了一百来万。
1991年,游本昌相濡以沫的妻子杨惠华查出癌症。游本昌推掉所有片约,悉心照顾了四年。最后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妻子竟然奇迹般地战胜了晚期癌症。
但影视方面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游本昌片约拒绝得多,所以后来别人也就不找他了。结果这一闲,就闲了20年。
游本昌很佛系,没有戏拍,他就去学校教辅导,和表演。养养花草,收集「济公」雕像,他家里的「济公」雕塑,大大小小有20多尊。
不爱的,他拒绝。热爱的,自己亏钱也要做。
游本昌自身热爱哑剧,一心想把哑剧发扬光大,自掏腰包拍了大型哑剧连续剧《游先生哑然一笑》,结果播出后反响很一般,把赚来的那100多万亏得精光。
后来他又不死心,拍摄《了凡》。但这些都不是主流商业电视剧,口碑虽然很好,但不赚钱。两部剧下来他赔光了家产。
亏了钱,拍了戏,他不觉得后悔。
2009年,为了拍摄《弘一大师》,76岁的游本昌在大光明寺剃度出家,畅怀法师为他赐法名定畅。剃度一来为体验角色,二来了却自己对佛学的信仰。
受了五戒的游本昌,似乎与「济公」更近了一步。
2011年,游本昌正式排演话剧《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这部话剧,一听名字就不具备商业价值,没有人投资。游本昌便卖掉房子,自己组建「游本昌艺术团」,招募24名演员排练。
话剧很烧钱,第一年《弘一法师》只办了3场,却花费了近百万的场地费和劳务费。第二年演了七场,依旧赔钱。
到了第三年,反响稍微好一点,《弘一法师》办超过60场,演到了美国和加拿大。
游本昌会心笑了笑。
如今的游本昌,已经88岁,无欲无求,悠哉快乐。
这一年,距离他出演济公,也过去了36年。
他的人生,大器晚成。
「济公」成就了他,他成就了「济公」。
两人合二为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他这一生,了无遗憾。
【“济公”游本昌:52岁当主角,73岁赔光家产,他的人生比剧本精彩】
最近,微博有一个热搜话题叫做“惊艳了一个时代的男明星”,在这条热搜之下,有不少网友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男神,例如张国荣、刘德华、陈奕迅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不过,在一位80后网友的提名中,有一个已经让我们记不清他的姓名,但看到他照片时立马能想起来的人引起了不少人注意,纷纷开始回忆起童年,这个人就是“活佛济公”游本昌。
说到游本昌,可能稍微小一点的观众并不知道他是谁,毕竟《济公》这一经典已经被翻拍了无数次,现在已少有电视台会回放他那一版;但对于看过85年那版《济公》的观众来说,游本昌无疑是他们心中唯一的“活佛济公”人间体化身了。
有一些犀利点的网友可能会质疑,觉得游本昌就靠一个济公的角色吃了一辈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建树。
不过,鲜有人知道的是,游本昌在饰演济公一角之前,已经演过79位龙套角色,在出演时已经年过半百;这部剧爆红之后,游本昌并没有选择和其他的男明星一样乘势而起,而是扭头选择遁入空门,远离娱乐圈,因此才错过了自己事业的黄金期。
到底是什么让游本昌年过半百后才意外成名,又是什么让他退隐的呢?不妨让我们暂歇脚步,一起回到属于游本昌的“活佛”人生中一探究竟吧!
一、少年飘萍,因缘从艺
1933年9月16日这天,游本昌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当中。
或许是出于其父母经常抱着他去听戏的缘故,在很小的时候游本昌就对演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甚至一度想要加入戏班,直到后来因为一位算命先生断言其活不过十三岁,游本昌父亲为了帮他度过这一劫,将其送到法藏寺皈依佛门后才不了了之。
由于彼时的中国时局混乱,自1939年起,游本昌便一边在修习佛法的同时,一边辗转于南京、上海多地继续着学习,期间好几次路过危险的战场,险些丧命。
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安稳的环境下,游本昌终于顺利高中毕业,由于其在校成绩优秀,尤其是艺术方面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他很快就被南京市文联推荐加入到了南京文工团。
1952年,游本昌随团调任上海华东人民艺术剧院演员,同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研修,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央实验话剧院担任演员。
在之后的时间里,游本昌一边表演着话剧,一边不断的学习着新的表演知识,完善自己的演技,终于在1962年这一年得到了在第二届“笑的晚会”(即后来的春晚)上表演的机会。
在这一次的晚会上,游本昌或许是因为第一次上这么大的舞台,在紧张之下几天里吃不下饭,在最后的表演中居然饿倒在了舞台上,闹出了大笑话,算是老爷子一生难得的“污点”了。
在这一次晚会之后,游本昌的事业像是脱缰的野马,突飞猛进,然而,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有天份的年轻人将会成为中国文艺界的一颗新星的时候,一切都在1966年5月戛然而止。
二、天降横祸,逆势而行
十年浩劫期间,全国上下所有的文娱活动都被全面禁止,游本昌个人的事业也因此被搁置了下来。
不过,在这期间游本昌却并没有放下心中的执念,哪怕在最艰难的上山下乡劳动期间,他都不忘在空闲时给大家演上一段,而在劳动过程中,游本昌还刻意地去研究那些老农们的动作,不过终究是东施效颦,有型无效了,因此他也被不少同行的人笑话。
十年浩劫过去了,曾经的小鲜肉也变成了老腊肉,回到中央话剧团的他早已错过自己的黄金事业期,只能默默地跑一跑龙套。
那时的演员不像现在这样可以自己挑选剧本,演什么、能演什么全靠上级分配,因此像一些机灵点的,都会对上级溜须拍马,以此讨来演出的机会,但游本昌却对此十分不屑,所以在同一辈的演员都已成角,或者身居要职时,游本昌依然在跟年轻人“抢饭吃”。
长此以往,游本昌也难免困惑,难道自己真的要屈从吗?佛说人因与世无争,六根清净,但试问谁能做到?若真与世无争,唐僧何必东行,若真与世无争,凭什么如来做真佛,小西天的黄眉怪就只配当座下童子?
最终游本昌还是没有走出这一步,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游本昌继续着自己的龙套事业,但哪怕只是寥寥数语的配角,亦或者无声的背景板,游本昌都会花大功夫去琢磨,只为做到极致。
例如在《大雷雨》中扮演一个无名的农奴时,哪怕出场时间只有十几秒钟,但游本昌还是看完了原作的十九个译本,并去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农奴制的资料,只为把自己融入到那个角色当中。
在这部剧中,游本昌饰演的农奴小心翼翼地跟随在主人的身后,毕恭毕敬地佝偻着腰,由于长时间的劳作甚至脚还有些跛,就连咳嗽声都极其压抑,生怕引来主人的不满。
仅仅这十几秒钟,游本昌便通过自己的表演,将一个农奴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透过几个小动作,便看到了人物的一生。
正是游本昌身上这种近乎“痴傻”式的敬业,让他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尽管观众们不认识他,但有不少导演却能记起他。
三、济公出世,暮年成名
在这次春晚过后,游本昌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机——电视剧《济公》的邀演。就这样,游本昌迎来了自己演艺生涯的第八十个角色,也是自己的第一次主演。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游本昌是倍加珍惜,在拍摄期间,游本昌最多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他时间全部用来琢磨剧本,也正是如此,在拍摄中期,游本昌甚至比导演和编剧更加熟悉剧情,以至于能更早地发现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探讨修改。
除此之外,游本昌对于参演的群演也有很高的要求,例如有一场他挨打的戏,由于群演始终把握不了力度,游本昌前后要求将这场戏重拍了12次,直到导演于心不忍,多次劝阻后才作罢,而这场戏之后,游本昌直接直不起腰来。
作为中国演艺界的最高学府,能够入选北影的教材是所有演员的梦想,而游本昌的吃肉与王宝强的抽烟更是被奉为“典中典”。
在镜头之下,游本昌吃肉吃得津津有味,让人看后食欲大增,但鲜有人知道,当时游本昌吃的却是一块臭肉,直到拍完,在场的众人才知道。
对于外国人来讲,关于1985年的记忆或许是《回到未来》,对于香港人来讲,85年的记忆是《僵尸先生》,是《警察故事》,但对于大陆的观众来讲,关于85年的记忆只有一个,那就是《济公》。
凭借着游本昌的敬业演出,这部剧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到最后几集播出时更是达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在这部剧中,游本昌把济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融入到了自己的灵魂当中,正是因为如此,游本昌才演出了之后“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的活佛济公。
一路走来,历经艰辛,暮年成名,方知人生酸甜苦辣,百般滋味。
此时的游本昌,已经52岁了。
四、退隐山林,人不狂,枉少年!
按照正常的轨迹,通过《济公》一举成名的游本昌本应顺势走向人生巅峰,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部剧之后,各种邀约纷至沓来,一点也不亚于现在顶流们手中的资源,可游本昌却因为成功得之不易,更加重视自己所接的剧本,认为自己切不能因为名气大就肆意而为,面对那些只为谋利的邀约,游本昌更是直接毫不犹豫地拒绝掉了。正因如此,尽管游本昌固守住了本心,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1991年,游本昌所在的剧团改组,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剧团给每一位演员设立了经济指标,要求一年必须要达到。
对于这种政策,游本昌生平第一次对艺术产生了怀疑,当年战火纷飞时他没有,十年动乱还没有,但现在日子变好了,他却看不懂时代了。
算了,既然看不懂,那就不看了吧!
为了固守住文人风骨,游本昌毅然决然地申请退休,抛弃掉剧团的丰厚资源,他选择创办公司,去拍一些自己想拍的作品。
尽管游本昌的想法是好的,但现实却给予他接连的打击。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游本昌演出来的电视剧光有口碑却不赚钱,再加之游本昌很爱资助贫困学生,妻子还意外病重,这些事情很快就让他“败光”了大半家产。
以至于后来为了拍摄,他不惜卖掉自己居住了数十年的房子,到了2006年拍完电视剧《了凡》之后,游本昌的家产几本全“败”完了,此时他已经是73岁的高龄,可他仍旧没有放弃心中的那份坚守。
人到八十,理应服老,当颐养天年,享受儿女的照顾,但游本昌却是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狂。在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游本昌拍摄了话剧《弘一法师》,甚至为了这部剧,游本昌直接回到了当年拍摄济公时的生活状态,每天极少的睡眠,没钱了就拍卖家产,绝不拉赞助,也绝不宣传,闭上门潜心研究。
为了演“活”弘一法师,他甚至剃度出家,在寺庙里过起了僧侣的生活,
在《弘一法师》路演的第一年,这场话剧就花费了游本昌超过百万的资产,但全年却只排上了三场,以致于他连零头都没有收回。
若是换作他人,恐怕此时早已退场,及时止损,但游本昌却对此并不在意,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坚持继续演出,终于,在这部剧演出的第二年里,《弘一法师》凭借着纯粹的艺术气息,受到了戏剧界的一致认可,一年路演超过六十场,甚至还受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的演出邀约。
由于话剧的场次增多,游本昌的工作量逐渐增大,2016年,在一次排练时他不小心骨折了,医生考虑他当时已经是83岁的高龄,劝他保守治疗,但他却想要缩短治疗的时间,坚持做手术,于是,他做完手术休息了没两天,就又回到了话剧舞台,正是他对舞台的热情与敬畏心,《弘一法师》才能屡创辉煌。
在《弘一法师》之后,游本昌终于选择了功成身退,在87岁这年,游本昌老爷子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相信这是对于老爷子一生演艺事业的最好奖励与总结了。
如今88岁的他已经不在拍戏,但“江湖上没有哥,却一直有着哥的传说”,游本昌饰演的每一个角色无疑都成为了中国影坛历史丰碑上的一块砖。
不过,虽然不再演戏,但他却依然活跃在社交平台上,像微博、抖音都有他的账号,时不时还和年轻人们一起互动,鼓励年轻人大胆追梦,勇于面对明天。
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济公》经历了多少次的翻拍,游本昌的名字也依然不会被人们所忘记,因为游本昌就是“活佛济公”,“活佛济公”就是游本昌。
游本昌本人照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