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婚姻变成悲剧的女人,是因为放弃了哪几样东西?】
每一个女人在步入婚姻的那一刻,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幻想,她们都相信自己会一直像这样幸福一辈子。
然而往后的婚姻之路,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走得一帆风顺。生活中,有些女人的婚姻越走越宽,越走越幸福,而有些女人的婚姻越走越窄,最终步入了绝境。
当然,女人的婚姻之所以会不幸,可以是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有一些却是因为女人自身的问题。
一段好的婚姻里的女人,必然是那些和老公有共同的目标,能和男人一起奋斗,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起努力的,能够手牵着手共同进步的女人,所以夫妻能够相伴长久。
而有一些女人在婚前与婚后俨然变了一个人,她们天真地认为只要结了婚就能一劳永逸,于是在结婚以后便放弃了许多,女人在婚姻中原本该坚持的事情。而这样的女人,婚姻自然难以幸福。
可以说,女人结婚以后,有三样东西不能放弃,否则婚姻难免悲剧!
第一:事业
女人在婚后可以将重心放在家庭上,但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因为拥有事业,持续工作,是女人能够经济独立的基础,而经济上的独立,才能让女人在婚姻中不会失去地位,不会失去尊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女人并不看重事业,在思想上还停留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上。于是她们在婚后不再为工作努力,甚至成为彻头彻尾的家庭主妇。
然而众多婚姻悲剧里的女性,往往都存在经济不能独立的问题,这便成了男人有恃无恐地轻视女人的基础,成了男人践踏女人尊严的条件。所以女人结婚以后,决不能轻易放弃事业。
第二:形象
我们常说最好的婚姻状态是保持没结婚时的样子,也就是保持恋爱般的心态。恋爱时,女人知道掩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知道该如何穿衣打扮才会让男人痴迷,知道没化好妆就决不能相见。
然而有很多女人自从结了婚以后就不在顾及自己的形象,不论言行举止都没有了往日的美好。她们身材不断变形,体重与日俱增,并且整日里蓬头垢面,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展示在男人面前。
而这种婚前婚后的差距会让男人对女人厌倦,对婚姻失望,会让男人感觉被欺骗,这样的女人没有理由埋怨男人变心。所以女人结婚以后,也决不能放弃自己的形象。
第三:自我
每一个人所具备的魅力,都源于其独特的个性,源于一个完整的自我。在婚姻中,女人拥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拥有自己的想法及爱好等,这样的女人才会让生活充满生机和乐趣。
而很多女人结了婚以后,便开始逐渐丧失掉自己独特的属性。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及意见,凡事都听从安排,整日里围着家庭围着孩子打转,甚至于在整日辛苦付出中,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
而失去自我的女人,且不说会逐渐失去对男人的吸引力,对于女人自身也是一种深深的伤害,让女人自身的生活都变得枯燥,让女人不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以女人结婚后决不能放弃了自我。
结婚以后,放弃了这三样东西的女人,往往婚姻都成了悲剧!
放弃了事业,女人很容易失去婚姻中的平等,进而失去话语权、失去尊严;放弃了形象,也便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失去了婚姻中的那份激情;而放弃了自我,也便成为了家庭中无足轻重的存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
当然,女人即便拥有这些也不能保证婚姻就一定幸福,但却能保证女人在面对不幸时拥有退路,在面对未来时拥有信心,在面对困苦时拥有勇气,在面对生活时拥有笑容。
【[论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以深沉的笔调、强烈的感情、浓重的色彩,塑造了许多迥异的女性形象:“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可她们最终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本文试图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并探讨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而由此解读鲁迅先生的女性观问题。
关键词:鲁迅悲剧女性形象女性观
现代“妇女解放”的呼声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的声浪震得无人不知。鲁迅是最关心妇女问题和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作家之一,提及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自然地就会想到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形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社会提出控诉,发出呐喊。仔细分析这些女性的生存状况、斗争方式,就能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一
鲁迅在“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对女性寄予了深刻的关注,创作了一些以妇女生存状态与命运为内容的小说,这些女性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然而她们却有着同样悲剧性的命运。
(一)“铁屋子”里的传统女性
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被囚居在传统的“铁屋子”里,她们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命运的。从社会到家庭直到个人,从精神到物质,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独立性。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1]的确,人一旦丧失独立地位和独立品性,剩下的也许只有奴性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女性,她是个连想做“奴隶”也不得的寡妇。祥林嫂虽然进行了拼死的反抗,仍然没有摆脱再嫁的命运。再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已经被所有的人认为是“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所讲的有关阿毛的悲惨故事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消遣,连她头上拼死抵抗留下的伤疤也成了人们寻开心的话题。在这种要生不能,要死不敢的尴尬境地的煎熬中,祥林嫂开始“疑惑”了,她受尽一切苦难,丧夫失子,逆来顺受,为了赎罪,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在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以赎去一生的罪恶。结果还是只得到一个悲惨的结局。她终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而“我”的回答“也许有吧”使她陷入更深的灵魂煎熬之中。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也是一个死了丈夫又失去儿子的孤苦伶仃的寡妇,她的躯壳虽然还没有被封建礼教吞吃掉,但在精神上已经被判了死刑。她将在周围人们对她的不尊重、不同情及她精神恍惚地寄梦于“明天”的状态下度过余生,所以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大的痛苦是她的孤独与空虚。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最终淹死在“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唾沫的汪洋之中,所以鲁迅说:“社会的公意,向来以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男子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诱惑,……所以女子身旁,几乎布满了危险”。[2]
(二)“五四”时期觉醒的女性
如果说,鲁迅在祥林嫂等农村劳动妇女身上投注较多的是怜悯和愤怒之情的话,那么,他对“五四”时期妇女觉醒后的妇女解放道路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的更多的则是思考。
《伤逝》中的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新女性。进步的思想,吹醒了她个性的独立意识。她毅然地和专制家庭决裂,并且“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3]这是中国女子觉醒的呼声,一向作为附属品的中国妇女,第一次发出了自觉地向社会要求独立的呼声。然而,觉醒只仅仅是斗争的开始,婚恋自主后的新女性又将如何发展,这问题在子君心目中是模糊的。
“五四”运动虽然给了子君一些平等自由的思想,使她意识到她是一个和男性一样有着自己的权利的人,但她自身并没有完全觉悟,还是一个处于新旧思想夹缝中的人。她一方面争取人的权利,意识到她是她自己的;另一方面,她却依然承认传统指派给她的角色——当一个贤妻良母,照顾好丈夫和家庭。她对于传统敢于反抗,赢得了涓生对她的爱和尊敬,但是当她勇敢地跨出传统的约束后,却停留在原处,止步不前,重新陷入了传统的约束中,最后失去了涓生的爱。从根本上说,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互为条件,相互推动。如果社会未给女性准备好条件,即使走出家门,女性的出路也不一定光明。
(三)走上社会反抗的女性
强调社会制度的改革、经济权的获得,强调战斗,表明鲁迅已经把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妇女要获得现代意义的解放,而作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消灭“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4]尽管中国妇女在封建文化的压抑下已做了几千年的女奴,也许中国女性们的心灵已受到严重戕害,但“中国的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5]。
因此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倍加赞赏刘和珍的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此从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这已不是娴雅温柔的东方女性,刘和珍这个青年女学生在向社会发动主动进攻,虽死犹生。中国女性的三从四德,被冲得干干净净。个人的独立性、反抗性在刘和珍等人身上被唤起,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就是鲁迅描写到的历史的进步。鲁迅特别指出:“三·一八惨案”中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苟活者,在这深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真的猛士站起来,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了得救的希望,中国妇女解放才有了希望。
二
鲁迅笔下的这些女性的种种不幸命运,与这个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社会影响人的发展。在鲁迅笔下,除了对那些传统女性倾注了极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对那些敢于反抗,争取自我价值的新式女性给予了更大的热情,既反映了她们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的悲剧命运,更肯定了这些不再偏安一隅的女性叛逆反抗的奋斗历程。并指出,这些女性不管性格如何,层次怎样,有无觉醒,她们的悲剧都是深刻的社会悲剧。
【为什么说香菱才是《红楼梦》中最大的悲剧的女人?】
女人能想得起来的苦难,都经历了,算不算悲剧?《红楼梦》里香菱的命运就是如此。
没有哪本书如红楼梦这般刻画封建社会女子悲惨的一生。繁荣的表象下暗藏腐朽衰落,怒放的生命,凄惨的收尾。
笔墨最多的要数大观园里的女子。但除了香菱外,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或多或少都有亲人依靠,要么从小金尊玉贵,丫鬟仆从一大群,豆蔻年华享受过荣华富贵、家庭的温馨。
如果没有大家族的败落,她们会和其他权势富贵人家或者普通老百姓一样,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该怎么遭遇怎么遭遇,但是香菱例外,人生的众多苦难和悲惨她一样都没躲过。
香菱本出身富贵之家,却没享受多少富贵待遇,四五岁时,还未懂事就被人贩子拐走,碾转被卖,其间受尽虐待,一不小心就遭毒打,直到十二三岁时,被家境富裕的冯渊一眼看中,可谓一见倾心,甚至愿意改变性取向,独守一人,然而香菱的幸福生活展望还没开始呢,冯渊却被薛蟠打死了,香菱被强抢为妾。
得手后的薛蟠对香菱没三分钟热度,家暴不断。从小就在挨打中度过的香菱不知道自己是谁,父母是谁,懦弱而卑微。她的人生里面已经没有热血和渴望,唯有大观园里与书为伴,吟诗排遣的那一段,让她快干涸的生命之湖还能起一点涟漪,然而这点生命的星火也在离开大观园后戛然而止。
薛蟠又娶了夏金桂,此女善妒凶悍,撒泼狡诈,心术不正,颇具野心,十万个香菱也不是对手,何况一向不知反抗为何物的香菱。从前只一个薛蟠单个暴打,现在是男女双打,各种无尽的折磨。试问,什么样的铜头铁臂经得起长年累月的折磨和虐待?不但身心折磨,还病魔缠身,最后在产子中油尽灯枯,衰竭而死。
香菱的生命中只有一个字——“虐”,各种被虐,这样的命运还有谁能比她可怜?还有谁能比她悲惨?
【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悲剧形象】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干活很勤快,原本是一个积极生活的人。独自一人来到鲁镇当女工,靠着本分老实勤劳肯干的性格,生活也算有了些起色。
但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突然有一天,祥林嫂之前的婆婆来到鲁镇强行带走了她,为了给小叔子举办婚礼筹备彩礼钱,强行将祥林嫂嫁到大山里去。被逼无奈下,祥林嫂嫁给了贺老六。
后面祥林嫂生了一个儿子,要说生活就这么平平安安下去,倒也还算没那么悲惨。但厄运却再次降临,祥林嫂的丈夫先是死于风寒,儿子又丧命于虎口。接二连三的打击下,祥林嫂完全奔溃了。
为了讨生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但完全不复之前的模样。死气沉沉,只能反复念叨儿子惨死的悲剧,村里人一开始还出于好奇会倾听,到后面只觉得厌恶。而东家也觉得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再让她插手重要的工活,这对祥林嫂更是一次挫败。
生活已经看不到希望。完全失去信心如同傀儡般活着的祥林嫂,在众人眼里跟一块垃圾没什么区别。后面她被赶出鲁家,成为了乞丐,最后惨死于街头。
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贫苦民众的一个缩影,加上底层妇女的劳苦。她完全是一件附属品,没有自己的自由。被传统观念死死的束缚,根本无法逃离时代的枷锁,最后成为一件牺牲品。
除了祥林嫂,还有其他的女性人物我个人觉得有些悲剧。像《边城》里的翠翠,等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人。还有《活着》里面的凤霞,长大生病变成哑巴,弟弟被砸死,婚后好不容易生活平静了一些,又因为难产而死。
这些悲剧角色都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状况,令人哀叹惋惜。
【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悲剧形象?】
悲惨女性,祥林嫂必将是典型的代表之一。鲁迅笔下小说祝福中的人的一个人物;鲁迅实在辛亥革命结束后创作的这篇小说,本以为帝王时代的结束,人民便会迎来安居乐业人人平等的生活,但现实不可能那么美好,地主时代的降临让大批的穷苦人过上了苦不堪言的日子,鲁迅先生便在这时创作了祝福这部小说。
讲述的是一位离家很久的人,年底回家后寄宿在亲戚家,看到了亲戚家中女佣人的整个人生最终走向灭亡的故事。这位女仆人就是祥林嫂,年纪轻轻丈夫就去世了,老实在家侍奉婆婆,却很受婆婆的嫌弃,得知婆婆决定要把她卖掉,便狠下心来逃跑,最终跑到了鲁镇,后被鲁四老爷家收下,在家中做了佣人,非常能干一个人顶三个佣人,不嫌辛苦还感到满足,这让家中的夫人很满意。谁知她的婆婆也在不久后找上门,硬是把祥林嫂抓了回去,逼她嫁人,把她卖掉。祥林嫂是不愿意的,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听到她的哭喊声,最终还是嫁了,生下了儿子阿毛,本以为日子就这样过去也挺好,二婚的丈夫却死了,儿子也没了。
为了活着她只能选择回到鲁四老爷家继续当佣人,嫁了两次人的祥林嫂受到了很多嘲讽,活得就像是个罪人一样,没人把她当回事,连她自己也都瞧不起自己了,想赎她自己身上本就没有的罪,忍饥挨饿给土地庙买了门槛,当做她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赎这一世的罪名,盼望死后不用受苦,求得心中安宁。但身边的人,还是认为她罪孽深重,这让她郁郁寡欢,最终被鲁四老爷赶出了家门,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祥林嫂当时中国农村女性的典型,这样的事情在那时很是常见,旁人的偏见害死一个人是很容易的。
悲剧女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