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德绵长,二妙十贤徽在昔什么意思】
祖德绵长,二妙十贤徽在昔;宗功久远,人龙士凤续于今。——佚名撰宋姓宗祠联。
奉敬先祖!祖德绵长!合族昌盛!
二妙: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晋卫瓘、索靖。
《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
(2)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
(3)指宋艾淑、陈容。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
(4)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金段克己段成己诗集也……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以是名。”
(5)指清诗人史申义、顾图河。
2.称自己推重的二人。
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二妙驰轩陛,三英咏袴襦。”原注:“庾三十二杜十四并居此省。”明何景明《李川甫戴时亮过访》诗:“岂是高人室,能劳二妙来。”清赵翼《浙二子歌赠张仲雅程春庐两孝廉》诗:“文章有神父有道,晚年乃见此二妙。”
十贤:
“十贤”分别是北宋宰相寇准、学土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察王岩受、正言任伯雨以及南宋名相李纲、赵鼎、参政李光、编修胡栓还有江左十贤,出自长篇仙侠小说《神仙眷侣》,上映西晋竹林七贤,中照东晋江左八达,是东晋后期的代表人物,一时翘楚,在后世亦有很大声名。
这十人为:谢玄、王献之、桓伊、顾恺之、王徽之、谢道韫、戴逵、袁山松、羊昙、张玄之。
【历史上有哪些兔死狗烹的功臣?有哪些全身而退的功臣?原因分别是什么?】
一、兔死狗烹的功臣
1、文种
文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典故出现后,第一个被杀的功臣,文种与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几十年,为越王勾践提出了著名的“伐吴七策”,勾践只用了其中的三策就灭亡了吴国,勾践成功后,对文种说:你教我的七策我只用了三策就灭亡了吴国,还有几策你到地下去帮寡人灭亡吴国的先人吧。
于是文种自杀,文种自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贪恋权位,文种本来有机会离开的,但他没有,这就是贪恋权位,这是人性,二是文种遇到了一个残忍的君王勾践,勾践这个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要是范蠡没离开,也一样会被杀。
2、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功臣,是秦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整个战国时期,战死了200万人,白起一个人参与指挥的战争加起来就杀了100万人,尤其是在长平之战,白起指挥秦军大破赵军,坑杀了45万赵军,这是冷兵器时代,杀人数量最多的一次战争。
白起被杀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白起不应该违抗君王的命令,在战略战术上,虽然白起是对的,但在封建社会,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如果听从命令,也许还不会死。二是范雎从中陷害,范雎担心白起功高胜过自己,于是在秦王面前诋毁白起,最终导致白起被杀。
3、李牧
李牧是赵国最后的名将,当他在守卫边境时,大破十余万匈奴骑兵,名震战国,后来李牧调到都城抵御秦军,只要李牧在,秦军就无法击败赵国,秦军将领王翦见无法打败李牧,于是施行反间计,结果赵王还信了,让赵葱代替李牧,结果李牧不愿意交出兵权,被早已经计划的赵王杀害。
李牧被杀的主要原因就是:赵王昏庸,听信谗言,听信小人郭开的话,不能明辨是非。
4、韩信
韩信是兵仙,是楚汉战争时期崛起的一代名将,因为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开始发挥他那神仙般的军事谋略,依次打败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最终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韩信向刘邦要挟齐王封号,韩信是刘邦的手下,他不是独立的诸侯,即使功能再大,也不能要求封王,这在封建社会是忌讳。二是韩信太有能力,刘邦担心韩信真的谋反,所以第一时间解除了韩信兵权,并软禁起来,最终韩信是被萧何与吕后联手所杀的。
5、周亚夫
周亚夫是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也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因为功劳巨大,被汉景帝任命为丞相,但后来因为一些事得罪了汉景帝,再加上有人告发周亚夫私藏甲盾,被人告发而下了监狱,最终不堪受辱而自杀。
周亚夫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意见不和,跟汉景帝对着干,不懂得变通。汉景帝想更换太子,周亚夫不同意,屡次劝谏而触怒了汉景帝,汉景帝想给投降的匈奴人封侯,周亚夫又不同意,还以辞官对抗,这让汉景帝很生气,虽然周亚夫是被人告发私藏四盾,但这种事可大可小,只要皇帝还喜欢周亚夫,他根本就死不了,正因为周亚触怒了汉景帝,所以才被逼自杀。
6、邓艾
邓艾是三国时期晚期的名将,最大的功劳就是灭亡了蜀汉,他是首功,但很快邓艾开始持功自傲,私自分封蜀汉官员,并以功臣的身份对司马昭说教,还提出了灭亡吴国的战略,由此引发了一些人的嫉妒,包括钟会、卫瓘等人。
邓艾被杀的主要原因是:性格问题,居功自傲,自作主张,妄议朝政。邓艾灭亡蜀汉是有大功,但在封建社会做决策是君主的权力,除非是像曹操那样的权臣能代替皇帝做决策,否则就犯了忌讳,最终引发钟会、卫瓘的诬陷,这也司马昭乐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就顺其发展,最终邓艾、钟会都被杀害。
7、岳飞
岳飞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他一生都在尽忠报国,为了宋朝北伐,但他生在一个不太好的时代,宋朝是重文轻武的时代,而且南宋不乐意北伐,只想偏安一隅,对金朝的政策时时摇摆不定,造成了岳飞的悲剧。
岳飞被杀的主要原因是:秦桧的陷害,赵构的冷漠,以及岳飞本人的性格原因。岳飞是主战派,秦桧是主和派,是天生的政敌,秦桧多次陷害岳飞,而作为皇帝的宋高宗赵构同意了秦桧的意见,才是导致岳飞被杀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岳飞的性格太真,不受皇帝控制,宋朝一直就是重文轻武,担心武将在战争中不断坐大,这也是岳飞被杀的原因之一。
8与9、胡惟庸、蓝玉
胡惟庸、蓝玉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杀功臣最多的皇帝莫过于朱元璋了,朱元璋在自己的长子朱标去世后,安排了孙权接班,并且杀死了很多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其中就包括了胡惟庸与蓝玉。
胡惟庸与蓝玉被杀的主要原因是朱元璋为孙子接班扫清障碍,他担心自己年轻的孙子接班镇不住这帮打天下的老臣,所以就杀了,次要原因是胡惟庸与蓝玉持功自傲,并做了一些违法的事,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10、袁崇焕
袁崇焕是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的抗清名将,是明末抗击清军入关的主要将领,负责在关外抵御清军,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当时后金首领皇太极仍然率军进入关内,并且打到了北京城下,这让崇祯皇帝非常震惊,尽管袁崇焕打退后金军的这次进攻,但仍然被崇祯皇帝下了监狱并处死。
袁崇焕被杀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夸下海口,他说只要给他兵马,就能打败后金军,结果后金仍然打到了北京城下,二是擅杀大将毛文龙,尽管他有这个权力,但其背后的意义会让皇帝不舒服,三是朝中有不少人诋毁袁崇焕,让多疑的崇祯皇帝起了杀心。
从这些被杀的功臣来看,可以将兔死狗烹的功臣被杀的原因归纳为几点:
1、功臣贪恋权位。比如文种。
2、功臣性格的原因,持功自傲,大多数人是这种情况。比如白起、韩信、周亚夫、邓艾、袁崇焕等人。
3、君主的原因,昏庸或者弑杀,不在于功臣。比如岳飞、李牧、胡惟庸、蓝玉等人。
二、全身而退的功臣
1、范蠡
范蠡与文种一起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成就勾践春秋一霸的地位,与文种不同,范蠡看人非常准,他发现了勾践不是共富贵的君主,于是选择了离开勾践,抛弃所有的权力与地位,从头开始。
范蠡这样做,就让勾践放弃了杀他的心思了,自然范蠡也就能保全自己了,原因就是:范蠡有抛弃权位的心胸,这让君王觉得不是威胁。
2、王翦
王翦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秦灭六国,除了韩国之外,王翦与王贲父子就灭亡了其中的五国,功劳是最大的,王翦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再没有事迹的记载,推断是辞官告老还乡了,因为当秦王用李信攻楚时,王翦就提过辞官回乡。
但是王翦能保全自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王翦给秦始皇一个贪财的印象,在灭楚前,王翦不断要求秦始皇给田给地给钱财,营造贪财的印象,历史上只要是贪财的人,就不会恋权,不会恋权就没有威胁。
二是王翦在功成名就之下选择辞职,放弃所有权位,这是明哲保身的原因之一,三是秦始皇是一个心胸开阔的皇帝,也是个不杀功臣的皇帝,李信灭楚被项并打得大败,秦始皇也没有杀李信,而且秦国统一天下的功臣一个也没有被杀,也可以说王翦遇到个心胸开阔的皇帝。
3、张良
张良辅佐刘邦从灭秦战争到楚汉战争,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能统一天下,张良居功至伟,刘邦统一天下后,让张良自己挑3万户的封地,但是张良拒绝了,张良只要了一个小县城,显示出不贪财。
张良能够全身而退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张良淡泊名利,信奉黄老学说,热衷修道,没有野心,也就没有威胁,二是张良放弃权位,辞掉官职,三是张良本来就是个谋士,没有在刘邦的朝廷中担任过任何重要官职,不像萧何是丞相,韩信是大将军又是异姓王,张良担任的也是闲职,一点威胁也没有。
4、萧何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被刘邦称为功劳最大的人,为刘邦管理着关中、巴、蜀、汉中等地,为刘邦提供足额的兵员、粮食、补给,功劳巨大,刘邦也曾怀疑过萧何,但是萧何通过一系列的做法打消了刘邦的怀疑,那么萧何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萧何请辞刘邦的重赏,并拿出家财以充军资。萧何已经是丞相了,刘邦还派了一名都尉率领500人保护萧何,萧何听了手下谋士的建议,拒绝了,并将自己的私财拿出来充当军队打仗的资金,这让刘邦很放心。
其次,萧何把自己的族人全部派到刘邦的军中,跟随刘邦一起作战。萧何自己在关中经营,刘邦在前线作战,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把自己的族人全部派到战场上跟随刘邦一起作战,有点送族人当人质的意思,让刘邦放心。
最后,萧何不惜自污名节以取悦刘邦。萧何在汉初名望很大,得到百姓的尊敬,这也让刘邦有了疑心,为了打消刘邦的疑心,萧何不惜强行购买百姓财物,自污名节,被刘邦投入监狱,但这样做却保住了性命,后来刘邦又让萧何官复原职。
5、卫青
卫青最初的身份是骑奴,因为汉武帝宠幸他的姐姐卫子夫,卫青也得到了重用,但是卫青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军职,对战匈奴七战七胜,从未败过,依靠军功封侯,地位非常显赫。
汉武帝这个人是喜怒无常的,他在位时期杀了很多大臣,也很懂得用人,一旦没有处理好与皇帝的关系,很多大臣的结局都不太好,卫青的做法就是低调,不攀附,不养门客,李广的儿子李敢打了卫青,卫青没有处罚李敢,也没有张扬,这叫低调,霍去病喜欢养门客,但是卫青不养,也不攀附权贵,他的一生就是平安度过的。
6、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的名将,四朝元老,从唐玄宗时期一直到唐德宗,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之一,也是平定安史之乱后期铁勒族仆固怀恩叛乱的功臣,其一生战功赫赫,活了85岁,虽然不时受到宦官小人的谗言打击,但能善终而死,也算非常不容易了。
郭子仪作为功臣,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郭子仪为人正直忠诚,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也没有报复之心,宦官鱼朝恩多次诬陷他,甚至挖了他家的祖坟,郭子仪依然平淡如水。二是郭子仪没有野心,多次请辞朝廷赐予的高官,唐代宗时期,曾经封郭子仪为太尉和尚书令,他都请辞了。三是唐朝确实需要郭子仪这样的将领四处平定叛乱。
7、石守信
石守信是后周大将,北宋开国功臣,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异姓兄弟,石守信作为功臣之所以能全身而退,那是因为遇到了赵匡胤,赵匡胤以怀柔的手法对待功臣,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只要交出兵权,永保太平,石守信照做了,自然就能善终。
8与9、沐英、汤和
沐英和汤和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明朝的开国功臣是个高危职业,十有八九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罪名杀害,而沐英与汤和却能善终,这是有原因的。
沐英有朱元璋所赐的丹书铁券,并且一直在云南生活,地处偏远,并且在朱标去世后不久也病死了,而汤和为人低调,是朱元璋的发小,两人一起玩到大,还跟朱元璋是儿女亲家,最重要的是汤和主动解除兵权回家养老,这是他能善终的原因。
10、曾国藩
曾国藩是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在十余年打击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中,曾经藩的势力急剧扩大,更因为其平定了太平天国,而让曾国藩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曾国藩鼎盛时期手下的直系军队有12万左右,归属其指挥的军队合计有50万左右,整个大清朝一大半的军队都在曾国藩的控制之下了,这是绝对的功高震主了,但曾国藩却能善终,主要原因是:曾国藩懂得明哲保身,时时保持低调,不张扬,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主动裁撤部分湘军,并放弃兵权,解除朝廷的猜忌。
总结,全身而退的功臣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放弃兵权或放弃一切权利告老还乡。君主最在乎的就是功臣手中的兵权,只要功臣放弃兵权,基本上能保全性命,比如王翦、郭子仪、石守信、汤和、曾国藩等人。其次就是政权,等于功臣放弃一切离开,比如范蠡、张良等人。
2、为人低调,不张扬,明哲保身。一部分功臣在功成名就之后,难免张扬、持才自傲,做一些违法的事,难免会被君主猜忌而被杀,所以就有一部分功臣为人特别低调,不张扬,身在高位却非常小心谨慎,处处明哲保身,比如卫青、郭子仪、汤和、曾国藩等人。
3、不惜自污名节让君主对自己放心。最典型的就是萧何,萧何为人本来非常清正,有名望,名望大了,也会让君主猜忌,所以萧何干脆故意犯法,自污名节,这样一长,百姓就不再尊敬萧何了,也让刘邦放心了,这是萧何能够善终的原因之一。
【卫瓘不是有九条命吗,是因为什么原因最后被满门抄斩?】
西晋帝国的覆灭源于“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的肇始则是有定海神针作用的帝国元老卫瓘被杀。
《三国演义》和正史《三国志》关于卫瓘的事迹高度一致。
在征伐蜀汉的生死博弈中,卫瓘称得上是“不死鸟”,无论陷于多么难堪的位置、多么危险的境地,他总能通过四两拨千斤,扭转局势,转危为安。
卫瓘,出身儒学世家,年轻时就有“明识清允”的美誉,脑子灵、见识明。他跟后世的狄仁杰一样,是以司法官出道的,在担任征蜀监军前,他的职务是廷尉卿(最高法院院长)。
曹魏灭蜀汉战役中,卫瓘是司马昭安排的一只“黄雀”,用来监视“螳螂”钟会和“蝉”邓艾的。
最后,“螳螂”和“蝉”都死了,卫瓘这只实力最弱的“黄雀”成了胜利者。
钟会,是有着“当世张良”称号、风头无二的政坛才俊;
邓艾,是被称为“姜维克星”,曹魏“万金油”级战将。
结果两个却双双死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手里,这个卫瓘是有多厉害?
钟会、邓艾都有N次机会干掉卫瓘。
当初,钟会让卫瓘去收押邓艾,卫瓘手里只有几个兵,这不明摆着让他去送死嘛?
邓艾刚打下蜀国,部下正等着封赏,这种情势下去捉拿邓艾,邓艾只要动动手指头,卫瓘就得去领盒饭。
钟会的算盘很精:借邓艾的刀除掉卫瓘,借此坐实邓艾的谋反罪名,然后以自己优势兵力除掉邓艾,一石二鸟,自己独吞胜利果实。
卫瓘却没有中套。他假称有诏书收押邓艾,“只抓首恶、其余不问”,轻易搞定了邓艾部下,将邓艾轻松拿下。
到了钟会策划谋反,卫瓘无法脱身。他假装生病呕吐,借钟会放松警惕的时机外出,作檄文号令魏军,群起反攻主帅钟会。
最终,钟会、姜维功亏一篑,被魏军剁成肉泥。
随后,卫瓘命令将领田续追杀邓艾。由于田续在征蜀过程中被邓艾羞辱过,卫瓘告诉他:“你可以报江由城下的羞辱了。”
可怜邓艾父子,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杀掉了。
卫瓘为什么必须要杀邓艾呢?
《晋书》给出的解释是“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
原来,当初卫瓘跟钟会一起诬告邓艾,怕邓艾被释放后反咬一口;除掉钟会后,卫瓘又希望把所有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
可见钟会千算万算,还是没有卫瓘的算盘精啊!
朝廷评论平定蜀汉的功绩,认为钟会、邓艾“二将跋扈,自取灭亡”,卫瓘则收了全功,被封“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加官进爵。
晋朝建立后,卫瓘作为帝国元老,成为国家的擎天一柱。
晋武帝司马炎准备选太子妃,卫瓘家的女儿长得又白又美,成为首选。
但卫瓘却不为所动,毕竟太子司马衷的智商摆在那里,而晚年的卫瓘是很注重清誉和名节的,对皇帝抛来的橄榄枝假装无视。
恰逢曾经是司马昭另一宠臣的贾充被外调,为了避免离开京城,他动足了歪脑筋,通过贿赂杨皇后,在武帝那边不停地吹枕边风,将女儿贾南风成功选为太子妃。
贾南风又黑又丑,性情粗恶。司马炎也嫌这个太子妃长相有点对不起观众,怕影响子孙后代的基因。但经不起皇后的劝说,以及考虑贾充的佐命之功,最终还是同意了。
不过,武帝亲口说:“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贾氏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贾南风和卫氏女儿一比,不仅仅外形的巨大落差,连道德素养差距都这么大。
无奈卫瓘对做国丈不感兴趣,让女儿嫁给太子也非所愿。
但贾南风却把这句评语给记住了,天生强烈的嫉妒心让她抓狂,恨不得有朝一日把卫氏一族撕个粉碎。
卫瓘这人年纪越大越是清高,对于功名利禄不怎么在意,同时对国家兴亡倒是挺有责任感的。
他深感把这么大个国家交给一个智商不到及格线的太子司马衷,可能会引起大乱子。
有一次,司马炎在陵云台宴会百官,卫瓘假装喝醉,跪在龙椅前多次欲言又止。
司马炎问他有什么话说,卫瓘抚摸着龙椅说道:“这个位子,可惜了啊!”
司马炎当然明白他所指,只好说,“你喝醉了!”
事实证明,卫瓘确实喝的有点多,不顾场合说漏了嘴。
因为旁边的太子妃贾南风闻听此言,已经起了杀心。
司马炎驾崩后,傻太子登基,贾南风成了皇后。
国丈杨骏短暂掌权,这个人没啥能力,却贪恋权力,贾南风授意二愣子楚王司马玮,只带了几百个殿中卫士就干翻了杨骏。
可怜的杨皇后一族,当初竭力扶持贾南风为太子妃,结果遇到了“农夫与蛇”的现实版。
这样一来,除了惠帝和皇后贾南风接管了一部分权力,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成了帝国两大权臣。
卫瓘不仅有千人卫队,还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殊待遇。
与司马亮二人共辅朝政。
朝廷由两位大佬把控,看上去挺稳的,不过暗流却在涌动。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贾南风下一个要拔掉的眼中钉。
司马亮和卫瓘二人深知,司马玮做事过于冲动,杀杨骏的做法等同于政变,过于莽撞和血腥,不是按照正规程序走的,如果再来一下谁也受不了啊。
于是,司马亮和卫瓘考虑通过委婉的方式解除诸侯王的威胁,提出所有诸侯王要回到封地去。其中当务之急的是要让毛头小子司马玮赶紧滚出京城,别再给元老们添乱了。
这引起了司马玮的极大不满。
司马玮以诛杀本朝“王莽”——杨骏的大功臣自居,自以为保卫了司马氏江山,没想到封赏没轮到,还要被赶出京城。20出头的小伙子,正是爱显摆的年纪,让他离开繁花似锦的京都,去往鸟不拉屎的穷乡僻壤,他觉得满腹委屈,正待爆发。
贾南风看出了这是一次铲除卫瓘的机会。
因为皇帝是傻子嘛!她制作了一封诏书,派人交给司马玮,假称司马亮、卫瓘准备做“伊尹、霍光之事”,暗示他们想搞政变废掉皇帝,请司马玮把他们两个老家伙抓起来。
司马玮性格轻浮,不过他还是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当今两大元老,不是说拿下就拿下的。他盘算了一番后,想稳妥一点,等到第二天上奏核实。
这时皇后贾南风的使者又来了,催他连夜行动,否则夜长梦多。司马玮觉得有皇帝皇后撑腰,可以冒险试试,毕竟这青纸诏书是真的。
司马玮干坏事的脑子倒是很灵光,一如当年在蜀汉的卫瓘。
他又制作了两份假诏书,一封下达给京城驻军,告诉他们只是免掉司马亮和卫瓘的官职,其他人等不问;一封下给卫瓘的卫队,劝诫他们不可轻举妄动。
在这样的布置下,他兵分两路连夜收捕卫瓘和司马亮。
卫瓘和司马亮当然做梦也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不过,两位毕竟是帝国元老,都保持了相当的镇定,认为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歪,等第二天一早就能说明情况,自然化险为夷。
卫瓘的左右和儿子劝说道:“作为台阁大臣,这是本朝从未有过之事”,劝他先抵抗一阵,不可轻易就范。
卫瓘府邸中有庞大的卫队,都是忠心耿耿的部下,对付来收捕的兵众绰绰有余,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这时,卫瓘却同意束手就擒。
使者拿着青纸诏书,不可能伪造。同时,卫瓘认为自己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不可能被随便处置,再怎么说,只要天一亮对质朝堂就能真相大白。
可巧不巧的是,来收捕卫氏一家的人中,居然有一个仇家,名叫荣晦。
他原本是卫瓘的帐下都督,因为工作失误,被卫瓘斥责遣送,丢了饭碗。
这次荣晦却阴差阳错成为收捕卫氏一族的小头目,他心狠手辣,担心夜长梦多,当天晚上就三下五除二,自作主张把卫瓘和9个子孙全部处决。
卫瓘只有两个孙子卫璪、卫玠(就是那位天下第一美男子)因为体弱多病,住在医生家里,幸免于难。
卫瓘刚被杀掉,司马玮就预感到已经闯了大祸!皇帝诏书可没有明白指示自己杀帝国元老,这分明是宫里头有人要借自己的刀杀人!
此时部下劝他,这一定是贾南风的计谋!这个娘儿们阴毒无比,什么事都干的出来,现在应该当机立断杀到宫中,把贾南风处理掉,这样我们才会安全!
司马玮犹豫了一下,否决了这个建议。
凭借他那简单的脑回路,实在经不起更多的折腾了。
这天夜里,宫里的贾南风也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时刻等待着外面的消息。
用司马玮,是一步险棋,成功概率极低!
如果司马玮没有除掉卫瓘,她就牺牲司马玮;如果司马玮得手,她还是要嫁祸司马玮!
等到得知司马玮已经杀掉卫瓘,贾南风连夜找来张华商议如何应对。
这个张华在当时智谋无双,可惜出身寒门,加上曾为司马攸说话,被武帝司马炎冷遇外放。武帝死后,他却得到了贾南风的格外眷顾,居然抛弃了节操,认真为她谋划起来。
张华认为司马玮擅自诛杀元老大臣,如果不处理,此人必将反噬!
张华建议,派使者和卫队持代表皇帝的黄幡,当场宣布解除司马玮的兵权,并将司马玮收捕!
局势一切如张华所料,当听皇帝的使者说,杀卫瓘、司马亮乃是司马玮矫诏擅杀,本来满腹狐疑的司马玮部下一下子跑的干干净净,只留下司马玮一个光杆司令。
作为替罪羊的楚王司马玮很快被推上刑场,人头落地,时年21岁。
被砍头前,他还拿出青纸诏书痛哭流涕,说自己是被冤枉的。
围观的群众大多很同情他,这个年轻楚王平时宅心仁厚,扶弱济贫,做过不少善事,将来也不排除能成为帝国伟器。可惜为贾南风所利用,做下罪恶滔天之事,死得稀里糊涂。
至于那个杀掉卫瓘满门男丁的荣晦,则被皇帝下诏处以灭族。
不管怎么说,人死不可复生。有九条命的卫瓘,就这样被贾南风用借刀杀人的计谋除掉了。
话说回来,老谋深算的卫瓘为何轻易被杀掉呢?
一是卫瓘不知道贾南风要杀他,来收捕他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贾南风蓄谋已久,既然不知道敌人的存在,又谈何防范呢?
二是西晋法律刚刚修订过,体系完备,刑罚适中,卫瓘又是法官出身,他无法想象作为帝国元老,未经审判会被随便杀掉。
三是天下承平日久,卫瓘虽然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但年深日久之后,对于刀光剑影不免生疏,更无法想象一个强盛太平的国家很快会沦为一个人间地狱的国度。
四是没想到竟会遭遇仇家,虽然荣晦只是个小人物,估计卫瓘自己都忘记了,但正巧在这个节骨眼上,卫瓘尝到了当年邓艾一样的苦果,被自己折辱过的小人物狠狠地报复了一下。
从这一点来说,卫瓘的结局带有一定的戏剧性。
作为极力倡导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乡举里选”制度的帝国元老,对于卫瓘之死,笔者还是感到十分的惋惜。
他本来是可以改写中国历史的,成为把中国历史引向光明的关键人物,结果却稀里糊涂做了冤魂。
更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作为维持西晋帝国稳定的一极,他的被杀开启了晋末残酷的自相残杀,也缓缓拉开了华夏大地三百年大乱的序幕。
卫瓘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