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书中,出现过哪些有名作家的课文?三到六年级所学过的古诗有哪些】
课文:
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三课:鸟的天堂,作者是巴金
第十五课:猫,作者是老舍
第十六课:母鸡,作者是老舍
古诗:
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五课: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生课本:鲁迅、霍去病没了,“取而代之”的明星却越来越多,这是为何?】
世界日新月异,科技日益发达,人们接触到的大多都是再时新不过的东西,历史人物与当代人们渐行渐远,少有人问津。近来就发生了一件事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常年“栖息”在小学生课本里的鲁迅和霍去病被迁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更熟悉的明星。
遗忘
之前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教材将原本课文中的八首古诗全部删去,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其实不仅是小学这样,中学教材内容的改变也让人们失望。
17版的中学历史教材将卫青和霍去病从中剔除。英雄的名字会不会就这样被新一代的人们所渐渐遗忘?如果连当年为我们保家卫国,抗击匈奴的英雄都被人们遗忘了,那新的一代又要怎样坦然行走在21世纪?
无独有偶,被我们所熟知的鲁迅先生当年可谓是语文教材的“宠儿”,他的多篇杂文都曾被选入语文教材,如《少年闰土》《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早》等等,还记得初学《早》这篇文章时,鲁迅先生几乎成了全班的偶像,我们东施效颦地在桌子上认真地刻下“早”这个字,好像这样就可以和鲁迅先生一样。
但在近几年,鲁迅先生的文章却不被教材编写者所推崇,他的多篇杂文也渐渐消失在教材之内。不知道多年之后,人们是否还会知道“周树人”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
历史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铭记,反省今天,以古鉴今,而非是为了让人遗忘,无论是英雄们的事迹还是文章。
鲁迅先生
话剧人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原因
若分析这个中缘由,倒也无非几条。
首先,科技日益发展的同时,网络普及度也越来越高,从前的小孩子们三五成群,玩的是捉迷藏,过家家等游戏,但放眼今天,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些抱着手机平板的小孩儿。我们在感叹其学习电子产品能力之强的同时也为此惋惜。
他们在网络上关注更多的是娱乐新闻,明星网红,极少有人拿着手机去了解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
小学生玩电子产品
以至于现在小学生的作文里多的是网红主播,电竞游戏等相关内容,批改作业的时候也让老师头疼。
或许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吧,教材里才出现了许多当红明星,例如赵丽颖被称为励志女神,出现在孩子们的课本中,而周杰伦的《蜗牛》《剑伤》也出现在小学生们的语文教材中。同样被选入教材的还有吴磊,易烊千玺等少年明星。
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大概就是想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让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愿意在其中投入更多精力。
其次,教材若一直不变,很有可能会被人认为老旧没有新意,适当的改变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不详也导致了他们的“退场”,如神医扁鹊,被称为“医祖”的他就被17年中学历史教材所删去。
试卷题目
还有一个原因是教材编写者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小学生,领悟能力尚有待增强,鲁迅先生的部分杂文可能并不适合他们,删去也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是抛弃,小学生看不懂,中学生总能有能力理解的,大可以把它们添加到中学生教材里,这样也不算是“大材小用”了。
最后的原因就有些荒唐可笑,有些历史人物竟因为某些专家认为其存在有待考究而被剔除。如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就被迫从17版历史教材中消失,原因有些可笑,某些历史专家经考究怀疑屈原是司马迁虚构出来的人物。
那我们今天吃粽子,划龙舟,“一本正经”地过着端午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这样说来,是不是连《离骚》也不能幸免于难,我们吟诵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到头来竟是一片虚无。
退一万步来讲,假如屈原真的是虚构人物,那上古的神话故事我们还要不要再讲给孩子们听,学生们能否在教材里看到“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的故事,它们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表明来源,更没有真实性,不是吗?
新与旧共存
教材编写者将正能量的明星编写到教材中无可非议,只要他们确实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但代价不应该由那些原本就“生活”在教材中的历史人物所承担。
以前的教材编写者把他们选入教材的初衷就是让下一代铭记他们,弘扬他们的精神。当然,也为了传播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既然这二者都各有优点,为何不能新旧融合共同相生,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呢?
这其中的关系就有点像之前闹得沸腾的外国节日与中国节日之争,是庆祝外国节日还是只过中国传统节日?相信明智的人都会同时接受这二者。过度“闭关自守”导致落后闭塞,过度“崇洋媚外”又会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二者都包容。明星和历史人物在教材上的关系也大致相同。
思考
经过大家多次的努力反映,卫青和霍去病又重新出现在了课本上,英雄从不会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是有理由的,同时也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
霍去病雕像
同样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人物被删出学生教材只是个例,国家还是一直支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经典故事出现在教材之中,朗朗的读书声一直飘荡在校园上空,弟子规,三字经被小学生所朗诵……
事实上,教材的编写关系到学生的教育问题,而教育又是一国的大事,所以教材的改变难以不引起各方人们的关注。
教材上是出现了当红明星还是历史人物,这并不是本质问题,教材编写者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们形成自我选择能力,让他们看见世界的本真模样,而不是一昧沉迷于网络之中。
明星也好,历史人物也罢,将他们选入教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如何正确处理这其中的平衡,还需要教材编写者投入更多更深入的思考,相信以后的教材会让孩子们和大人们都更加满意。
【中国大陆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鲁迅作品到底有哪些?】
目前正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的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少年闰土》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社戏》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长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鲁迅自传》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藤野先生》、《孔乙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呐喊》自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祝福》、《拿来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节选)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从解放前到现在曾经出现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的文章有40多篇(不包括别人写鲁迅的):《风波》《鸭的喜剧》《兔和猫》《秋夜》《一件小事》《故乡》《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最先和最后》《风筝》《非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论雷峰塔的倒掉》《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铸剑》《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流氓的变迁》《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三月的租界》《"友邦惊诧"论》《拿来主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范爱农》《雪》《人生识字糊涂始》《答北斗杂志社问》《阿长与》《鲁迅自传》《灯下漫笔》(节选)《流产与断种》《少年闰土》
小学课本出现过哪些名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