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西福昌瓷器】
据1987年版《尤溪县志》记载:“宋代时,常平乡和顺里的上仙和华口村开始生产陶器。明代中期,五十都的新桥(今新阳镇)开始生产瓷器。清代,五十都的林下、林尾,二十四都的清溪也开始生产陶瓷。民国时期,陶瓷业略有发展。新中国建立后,陶瓷业发展较快。”明嘉靖《尤溪县志》记载:尤溪陶瓷“粗而不精”。这些结论,均因历史上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古窑址调查缺失之故,难免失之偏颇。1993年,县博物馆文物干部林洪湘同志,在梅仙镇半山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大范围的瓷器残片分布,后县博物馆又派陈长根、张文仁同志再次到该处复查,找到了窑址,证明我县于宋、元时期就具有较高水平的制瓷工艺。此项工作填补了全省古窑址普查尤溪县的空白。此后,我县文物工作者又在新阳镇瓷厂村、坂面乡的街面村等处发现了多处的古窑址,引起了省、市文物专家的广泛兴趣。现分述如下:
(一)梅仙镇半山瓷窑址
半山瓷窑址位于梅仙镇半山村西约1公里的前渡坂,该处为丘陵地带,距尤溪河边约50米。现存有三处窑床遗迹,均为龙窑。窑床长约45至50米,宽约1.5米。整个遗址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且有大面积窑瓷废品堆积。
1、窑址形制与年代:半山窑地表有明显的窑床遗址留存,并可发现窑室券顶砖。窑旁有一条长条形的废品堆,可以说明该窑应为券顶式龙窑。通过对瓷器标本的造型、釉色、装饰手法和窑址断面层分析,该窑制瓷时间跨度较长,持续生产时间大约从北宋中期到元代末为止。首先,采集器物标本酱釉罐,其釉色、器形、纹饰等,与尤溪城关北宋壁画墓出土的馆藏“酱釉编织纹盖罐”相一致,应为北宋时期的器物。因此,其上限应早于该墓葬。其次,从多件器物圈足分析,足壁厚,足径小,足端平削,足底有鸡心点圈足,部分器物底部施釉,足端无釉等,极富元代瓷器的特征,因而下限应为元代。
2、釉色特点:该窑虽以烧制青白釉、青黄釉为主,又兼烧酱、褐、黑、紫釉等,既突出本窑的特点,又多种工艺兼容。特别是珠光青瓷、茶叶沫釉、黑釉和仿哥釉产品等,做工考究,产量很大。其中该窑烧制的的黑釉盏,胎质深灰,含铁量较高,其主要目的是以胎来托釉,故釉色光亮如漆,玻璃质感强。
3、装烧工艺:半山窑的装烧方法多样。从窑具中分析,该窑的装烧工艺支、垫、套、叠、隔并用。常用的方法有:垫饼垫烧法、束腰支座支烧法、匣钵装烧法、砂圈覆烧叠置法、涩圈叠烧法等,可以说,这期间各地主要窑口的烧制方法,基本上都可在此窑找到。
4、装饰工艺:宋代我国各地陶瓷业发展很快,在装饰工艺上是以胎装饰和釉装饰并重,半山窑亦是如此。该窑胎装饰主要以压印纹饰为主,特别品种有压印编织纹,远远看去似珍珠地纹,煞是好看。还有压印菱形格纹,排列整齐,纹饰清晰。除外,亦见刻划花纹,纹饰较简单、抽象。特殊品种有青白釉碗和青黄釉碗。前者碗心刻划月华锦,后者器内则用篦状工具刻划精细图案。刀锋犀利,刚劲有力。其它技法尚未发现。釉装饰即以釉本身的变化来装饰器物,釉色大体有青白、青黄釉和酱、褐、黑、紫釉等,品种较丰富。其中除紫釉工艺较为粗糙、釉面无光泽外,余者釉色还算成熟。另外,还有仿哥窑“金丝铁线”(开大片)和“鱼子纹”(开小片)等开片釉。其中青黄釉开片中有大量细小气泡,晶莹剔透,恰似繁星,富有特色。
5、器物类型:该窑烧制的器物类型多为生活日用器具,主要以碗为主,罐、壶也多见,兼烧盘、盏、钵、盖罐等。
6、半山窑产品内外兼销,以内销为主。其根据:⑴本身窑场规模较大,其窑弃物分布范围广,产品数量多,当地销售不了。⑵当时青白釉、珠光青瓷的日常生活用具主要用于外销。据记载:当时日本及东南亚一带大量需要这种釉色器具。本省同安、厦门等地曾有该产品外销,半山窑有可能随大流而生产此类产品。(参见《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1993年)⑶该窑位于闽江支流之一的尤溪河畔仅50米左右,交通便捷,产品可通过水运直达福州、马尾等地外销。
(二)新桥瓷厂
新桥瓷厂又名新桥碗厂,始建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新中国成立后,依行政区划改称南芹碗厂。1951年,改称公私合营南芹碗厂。1958年转新桥公社社办企业,更名新桥瓷厂。1972年起,该厂逐步更新设备,引进了新技术,改进了原料配制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获“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的美称,成为福建省外贸部门和厦门轻工业进出口公司定点厂。主要烧制产品有:金瓜杯、大中杯、汉汤碗、汤戈、盖碗、新芳花瓶、萱花瓶、圆口花盆、甲碗、啤酒杯、咖啡杯等,产品销往13个国家和地区,小部分销往国内各省市。原有窑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新窑所代替,无法考证。
(三)杨厝瓷窑遗址
杨厝窑遗址在尤溪一都(今新阳镇)。明代中期,五十都龙益等地的瓷匠来到南芹建窑制瓷。清代时,德化县三班、浔中和雷锋村的村民逃荒到尤溪一都杨厝自然村安家,利用当地高岭土资源建窑办厂,生产日用瓯、碗、杯、盘、匙、碟、灯马、香炉等。清代末期,杨厝相继又建有五房山、新窑仔、弯仔头瓷窑。民国38年(1949)杨厝又增设了垄仔头和溪仔边瓷窑。以上窑址尚未考察清楚,窑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地基本建设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已被毁坏。
此外,尤溪县境内清代末至民国初时期,还建有台溪乡的清溪瓷窑、东山村的北岭瓷窑、溪尾乡大宁村的文坑瓷窑等。由于工艺较粗,均未形成规模。
(四)坂面乡街面村窑址:
2003年夏天,因街面电站库区建设需要,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文博副研究员李建军先生一行,在县博物馆陈长根副研究员、张文仁馆员、叶礼明助理馆员的陪同下,对库区进行了多次的文物普查和复查,发现了宋、元至清代时期的古窑址多处,其中有发掘价值的有2处。因位于尤溪县、德化交界处,对于研究其与著名的德化窑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1、街面村窑址:窑址位于坂面乡街面村部后山,依山坡而建,建筑形制为龙窑。窑址遭受一定的破坏,但地上瓷片、窑具残块随处可见,尤其是瓷器废片比比皆是。从瓷器标本可以看出此窑专烧罐、钵等日常生活用具。窑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布范围广,生产规模大,延续时间长,从所采集的瓷器标本推断年代为南宋—清代时期。最可贵的是,在此窑址上发现了擂茶钵残片标本,它对研究本市擂茶发展,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2、乌暗坑窑址:窑址位于乌暗坑山坡的大片桔子园内,依缓坡而建。但在约2500平方米的范围内,瓷器残片、烧瓷匣钵、窑具及窑炉红烧土等随处可见,周围有大面积的窑弃物分布,并还保留着龙窑窑床和作坊墙基。瓷器品种主要有碗、杯、罐、钵等日用器具,釉色有青白瓷、酱油和黑釉等。年代初步推断为宋元时期。
【余元昌造瓷器】
余元昌是晚清至民国早期的绘瓷大家,他曾担任过民国总统,退位后专注于绘画瓷。余元昌制造的瓷器包括粉彩壶和冬瓜罐。
余元昌制的粉彩壶年代为民国8年,其上绘制有露手露脚的时装人物,这是与普通民国古装桃花仕女图不同的创新画法。此粉彩壶口径7厘米,高12.2厘米,缺盖,但壶身全品,壶把手上有两处正常的窑疤。
余元昌制造的冬瓜罐是晚清时期的精品,其特点是高32厘米,全美精品,实物比图片更精美。此外,余元昌的瓷器收藏与把玩观赏实用价值都特别高。
总的来说,余元昌制造的瓷器在设计和工艺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艺术性。
昌字款瓷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