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来历和出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词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而孙权也堪当此誉。
孙权,字仲谋,十五岁继兄孙策之位为东吴之主。年幼的孙权继位之后,纵马江东,巩固和发展了父兄基业。他从此拒曹操的南下,西抵蜀汉的东侵,先后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彝陵之战的辉煌胜利,建立了与曹魏、蜀汉鼎立的东吴帝国。孙权在位数十年,国力强盛,士民富庶。究其主要原因,是孙权重视贤能,知人善任。在这方面可与“唯才是举”的曹操和“思贤若渴”的刘备相提并论。
首先,重视贤能,知人善任。年轻的孙权懂得罗致贤能为立国之本。所以,他一登上吴主的宝座,便召见巴丘的周瑜,希望他“无忘先兄的遗命”,忠心相助。继而诚恳地向周瑜请教治国之策.周瑜语重心长的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周瑜不仅陈明了立须得人之道,而且向孙权推存了鲁肃,并亲往东诚,聘鲁肃投吴.
孙权对顾命老臣周瑜,非常敬重,并委以重任,真正做道了知人善任.周瑜三十四岁,就被孙权委任为大都督,总管全国兵马.老将程普对此很不服气,出恶言,侮辱周瑜,周瑜心宽不计,而孙权也不改初衷.坚持重任相托,使周瑜成了东吴的第一支擎天柱.
鲁肃,字子敬,投吴前尚无名望,由于孙权”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便应孙权之请随周瑜投吴.孙权非常尊敬鲁肃,求之若渴,与肃谈论,终日不倦,甚至与肃同榻抵足而眠.肃为孙权坐短江东提出的方略,成了东吴立国的根本国策.对有远见卓识的鲁肃,前朝重臣张昭却看不起他,对孙权说:”肃年少粗俗,未可用.”而孙权却不听昭之言,更加器重鲁肃,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参与军国重事.赤壁鏖战.鲁肃有胆有识,力主联刘抗曹,为孙权决策抗曹夺取赤壁之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周瑜离世之后,鲁肃继任大都督,成为东吴第二支擎天柱.正是孙权把选贤任能视为立国的头等大事,”广纳贤士,开宾馆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存”,谋臣良将,接踵而至,”文武诸人,共相辅助,由此江东称得上人盛.”
其次,用人不计门第.汉末魏初,封建的等级观念虽然有所松动,但依然森严壁垒,孙权用人能不计门第高低,是能可贵的.孙权敢于冲破门第观念,提拔出身贫寒的吕蒙.吕蒙,字子明,出生寒簇,是吴中的一个低级军官.孙权看他作战勇敢,且有谋略,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提拔他为横野中郎将.后来,孙权委吕蒙以重任,镇守陆口.吕蒙献策与孙权,麻痹关羽,使其率师北上襄阳,失去了对江东的警惕.孙权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吕蒙乘荆州兵力空虚,总军三万,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并生擒了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取得了荆州之战的胜利.为了表彰吕蒙的战功,孙权设眼庆贺,置吕蒙与上位,亲自酌酒,盛赞他的功劳.吕蒙治军有方,扶民有道,文韬武略兼备,是周瑜,鲁肃死后的有一擎天柱.
复次,不拘一格选拔青年将领.自古英雄出少年,虽不尽然.但却是事实.孙权本人就是一位雄姿风发的少年君主,惺惺惜惺惺,他非常重视青年贤才.他重用三十四岁的周瑜,敬重二十几岁的鲁肃,提拔二十几岁的吕蒙,而尤为突出的是破格起用名微望轻的青年将领陆逊.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刘备为雪弟恨,率七十万大军伐吴,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东吴大将韩当,潘璋等节节败退.孙权在损兵折将,蜀兵压境,求和不允的危急关头,破格起用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然而却遭到元老谋臣的反对.张昭说:”陆逊乃一书生而,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顾雍亦说:”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步骘也说:”逊才堪治郡而;若扶以大事,非其宜也.”孙权独排众议,短然地说:”孤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以决,卿等勿言.”孙权立即召见陆逊,并接受阚泽的建议,筑坛拜将,大会百官,赐以宝剑印绶,拜为大都督,掌管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孙权并授权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之外,将军制之.”孙权这样器重信任年轻的陆逊,在三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陆逊受任之后,亲临前线,众将不服,说什么”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陆逊下令,教诸将各处关防,牢守关口,不许轻敌.老将韩当,周泰则认为陆逊儒弱畏敌,不敢迎战,一再要求出战,陆逊沉着持重,皆不允诺待蜀汉大军移营山林密处,将骄兵疲,采用火攻计,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大败蜀军,取得了彝陵之战的重大胜利.这一仗,充分显露了年青统帅陆逊的兄才大略,胜似当年大战赤壁的周公谨.孙权前用周郎战赤壁退曹操,后用陆逊战彝陵败刘备,真可谓慧眼识人,用将的宜.陆逊又成了东吴继起的第四擎天柱.
再次,用人不记旧恨.为了社稷大业,用人不记个人恩怨与新仇旧恨,这也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孙权接纳仇人甘宁来降,并予以信任,寄以重托,充分显示了孙权胆识之卓越,胸襟之宏大.甘宁,字兴霸,本为黄祖部将.建安八年,孙权为报父仇,引兵伐黄祖,战与大江之中.甘宁为救黄祖,射杀了东吴骁将凌操.这样,旧仇未报,新恨又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又伐黄祖.甘宁因不得黄祖重用,欲投孙权,但”恐江东记恨其救黄祖杀凌操之事”.孙权宽宏大量,不记前仇,高兴地说:”各为其主,何恨之有”,并说”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请无怀疑.愿教我以破黄祖之策.”甘宁择主而事,孙权用人不记前仇.孙权这次取胜黄祖,终赖甘宁之力,射杀黄祖,替自己报了杀父之仇.战后,孙权升甘宁为都尉.甘宁才能得以施展,战功卓著,濡须一战,甘宁率百骑劫魏营,使魏军丧胆;抗蜀之战,甘宁带病从征,中箭殉难,终与不负孙权的知遇之恩.
又次,识人知心,用人不疑.既要用人,就要给予充分信任,而信任是建筑在识人知心的基础上.孙权在这方面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雪弟恨先主兴兵“一节中,孙权闻报”刘玄德即了帝位,统精兵七十余万,御驾亲征,其势甚大“,问臣僚如何御敌,”百官尽皆失色,面面相觑“。诸葛瑾出奏:”原去见蜀主,以其利害说之,使两国相和,共讨曹丕之罪。“孙权即谴瑾为使,说刘备罢兵。诸葛瑾使蜀后,老臣张昭心中忧虑,见孙权说:”诸葛子瑜知蜀兵势打,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被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孙权成竹在胸地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必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以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不留瑾之不往。‘其信足贯神明。今日岂能降蜀乎?孤与子瑜所谓神交,非外言所能得间也。”“正言间,忽报诸葛瑾回。”这一情节有力说明,孙权是深知诸葛瑾的,他们之间名为君臣,实为肝胆相照的挚友。
由于孙权尊贤爱才,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不记旧恨,信任不疑,因而罗致了一批运筹帷幄的谋臣,能征善战的良将,而这批人都能竭诚辅佐,以至誓死报知遇之恩。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什么意思?曹操为何会这么评价?】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是生的儿子就要像孙仲谋一样。孙仲谋何许人也,曹操老对手孙坚的儿子??孙权。
?濡须之战?让曹操领略到了孙权的才能
这句话是曹操的经典语录,但是大家知道,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的这句话的吗?是在?濡须之战?之战中。根据《魏略》的记载,公元213年,曹操率军攻打儒须口。这一次的战争,曹操的准备不足,料敌不周,无功而返。孙权这边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战争处于胶着的状态,而且对曹操不利,最后曹操只好在他的水军的军寨里面,坚守不出。孙权多次挑战,曹操也不出来。那么多次挑战,曹操不出来以后,孙权就自己去了。
孙权就驾了一条船,进了曹操的水军的营寨。那么进去以后情况怎么样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就是孙权的船开进去以后,曹操下令放箭,然后孙权的船就倾斜过来了。孙权又下令把船掉一个头,曹操再放箭。这船平衡了以后,孙权就回去了。这就是?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原型。
另一种说法是孙权的船开进去以后,曹操就知道是孙权来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要动、不要轻举妄动,也不准放箭,我们就来看孙权怎么看我们。于是曹操的军队全部严阵以待,但是一根箭都没有放。看着孙权的船,在曹操的军港里面转了一个圈。转完圈以后,孙权下令说奏乐鼓吹而回去了。曹操点点头说:孙权果然是个英雄。然后就说了一句有名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对自己儿子恨铁不成钢的复杂心情
孙坚英年早逝,儿子孙权18岁的时候,就掌管江东集团扛起东吴的大旗。纵观三国人才遍地,也没人在18岁的时候,就取得如此的成就。曹操征战江东失败,站在船上,潸然泪下。想起自己的儿子曹熊早夭,曹昂已死,曹丕好大喜功,就连会写诗的曹植也恃才傲物。帝国江山谁人接手呢?曹操抹着眼泪,不仅老婆是别人家的好,连儿子也是别人的好。因此就有了这一金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当年曹操对孙权的赞美之词,然而这句佳话也被广为流传。曹操能给孙权这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孙权确确实实配得上这名号,江东的基业始于孙坚,发展于孙策,在孙权手上达到鼎盛,孙权之才,确实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不过或许很多人不知的是,曹操的这句名言是有下半句的。
东征伐吴
首先说说曹操的上半句,公元213年,曹操率兵几十万东征伐吴,但是东吴凭借长江这道天险与曹军隔江而望,曹操的北方铁骑虽然兵多将广,但是水战是完全不如东吴的,所以几经失败之后曹操命人坚守阵地,避战养息。而东吴这边则是转守为攻,主动出击曹军,可是几次的主动出击也并没有取得什么很好的效果,既没有将曹军赶回许昌,也没有取得人质辎重等战利品。
生性多疑
所以两军只能在长江两岸维持一个对峙状态。而曹军一日不走,孙权的心也得一直提着不敢放下,几经焦虑之后,他决定亲自去探一探曹营的虚实,但是曹操此人生性多疑,即使孙权身边只有只甲片军,他也没有贸然出兵,因为他害怕孙权那边埋有伏兵。既然孙权能看得到曹营的情况,同样的曹操也能看见孙权手上整齐的战船,于是乎,便留下了那句对孙权有赞美之称的旷古名言。
豚犬
再来说说这下半句,“如刘景生儿子,豚犬耳”刘景生便是之前的荆州之主刘表,豚犬则是猪狗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骂人的话,骂的是刘表的儿子,和猪狗没啥区别。
总结
曹操为什么要骂刘表的儿子呢?刘表贵为一方诸侯,虽无四方之志,但是坐拥荆州,还是把自己的属地管理的井井有条的,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呢,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刘琦懦弱之极,刘琮毫无自己的政见,荆州有一大家族便是蔡氏,刘琮便是蔡氏之子,刘表刚死,刘琮便将荆州拱手相让给曹操了。即使刘表死了,但是当时的荆州仍有兵甲十万,荆襄之地人才济济,城墙坚挺,易守难攻。而刘琮此人转手便将父亲几十年的基业让给了别人,曹操如何能不嘲笑这如同猪狗的儿子呢?刘琮和孙权的一对比,确实一个该骂一个该夸。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三国志》
【为何曹操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曹操作比较得出的结论
根据史书上记载,生子当如孙仲谋,后面还有一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很明显,曹操拿孙权跟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和刘琮做了对比,刘琦短命,早早的挂了,刘琮干脆直接投降,这两个人跟孙权比起来,那简直是金玉和泥瓦,孙权要比刘表的这两个儿子强一万倍,所以,其实只是一个结论而已。
2、佩服孙坚生了个好儿子
孙坚生了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孙策开疆拓土,攻城拔寨,打下了江东刘俊八十一州,可惜早早的挂了,孙权守着父兄的留下的基业,几十年完好无损,在他手里,敌国没有在东吴的地盘上前进半分。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曹操对自己的儿子,可能都没有这样的自信,能够把他留下的大魏坚守下去。所以他感叹孙坚的后代了不起。
3、激励自己的孩子上进
说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他心里何尝不想自己的几个儿子也能够有这样的本事,奈何那个时候儿子还小,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曹操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快速成长起来,能够把自己一辈子的积累传承下去,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他希望他的儿子们也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思。
扩展资料:
典故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与孙权相持一月有余,孙权用水军包围曹军,抓获三千余人,淹死的曹军也有几千人。
后来孙权几度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于是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诸将都以为是挑战者来了,准备攻击,曹操说:“这一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见识我的军队。”
命令严整军队,弓弩不得妄发。孙权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欢快的乐曲。曹操远远地看见舟船军队仍然严明整肃,不禁脱口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回去后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一张小纸条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撤回军队回去了。隐约可见孙权豪爽幽默的性格,也可见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特殊情感。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典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