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孔曰成人,孟曰取义"的说法.】
其意为文天祥以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及孟子提倡的舍身取义来面对死亡,体现其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从这段赞文中,不难看出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而开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指出了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侧重点。
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就是说,志士仁人是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孔子的弟子颜渊、仲弓、司马牛、樊迟都曾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这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仁是孔子所认定的一个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世人尤其是君子应该践行的基本理念,其主要是在于“爱人”,即一种大爱。在孔子看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抛弃了仁德,还怎么称君子?君子不离开仁德,就是在仓促匆忙的时候、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是与仁德同在的。因此孔子说杀身成仁。
孟曰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选择义。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突出了“义”。他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而在这四端之中,孟子尤为看重仁与义,他常常将仁与义并举,“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知道去找,可悲!“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仁是人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最正确的道路,放着最安适的住宅不去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因此在面对生命与义的二选一时,孟子舍生取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折射出一种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关于生死的精神气节。
扩展资料:
元灭南宋后,文天祥宁死不降。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遗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成仁和取义的思想分别出自孔子和孟子,两种思想一脉相承。文天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写进了自己的遗诗中,充分体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不怕牺牲的浩然气节。文天祥用自己的一生高度诠释了“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真谛!
资料链接:-成仁取义
姚雪雪百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