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各个名称是什么?】
分类:文化/艺术>>民俗传统
解析: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
为了便于记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二十四节气歌”。全歌只有四句,短小凝练,小学文化程度孩子们就能随口背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和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取名字很慎重。何况是给岁月取名字?那就更加慎重了。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字都有充分的考量和由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第一个、第七个、第十三个、第十九个节气。四个节气按照四等分,平均分了一年。这每一份就是一个季节,春、夏、秋、冬。“立”就是“确立”的意思,反映每个季节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学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众所周知,太阳并不总是垂直照耀着地球赤道。太阳的最高点在地球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走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是“夏至”,就是“最夏天”的意思。“至”是最的意思,比如“至高无上”、“至刚至强”。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以后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南移,到达直射赤道的时候,是“秋分”,北半球进入秋天。太阳继续南移,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半球是“冬至”——“最冬天”的意思,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此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再次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天气逐渐变热,白天变长。一年如此,四季轮回。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暑”是热的意思,“处”是停止的意思。“小暑”是小热,“大暑”就是大热,“处暑”就是不热;小寒是“小冷”,“大寒”就是大冷。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比较多。“谷雨”,下雨的时候,谷子正在成长;“小雪”,开始降雪;“大雪”,下雪很多。
“白露”、“寒露”、“霜降”,就是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在凝结。“白露”,开始出现露水;“寒露”,露水冷了;“霜降”,不是露水,是下霜了。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界的动物和环境的变化。“惊蛰”,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蛰(zhé),是指动物冬眠。“清明”,自然界的万物清洁而明朗,整个大自然都是神清气爽的感觉。
“小满”、“芒种”,反映农作物的成熟情况。“小满”,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果实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是指有芒的麦子已经成熟,有芒的稻子要抢种。
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农历十二个月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合起来就是这样的歌谣:“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上半年,每个月的两个节气分别在初六、二十一前后,下半年则分别在初八、二十三前后。前后相差顶多一两天。这就是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只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4节气名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