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的“百越”含义】
百越,又称越族或古越人,是我国东南和南部古代民族的名称。百越名称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恃君》篇,文曰:
“扬汉之南,百越之际”。历代的史家和注释家均一致指出百越民族系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部地区,并且认为它不是单一民族的族称,而是多个民族的泛称。百越主要来源于各地的土著,是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古代民族。如传说时代的尧、舜、禹,该地区的先民被后人划分为蛮苗系统。文献中把南方民族泛称为“蛮”,或称为“三苗”,他们同百越的来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应该包括了越族或其中的部份先民。
大约在商代早期,百越地区的民族已从“蛮苗”中分离出来,开始出现了其它一
些不同的名称。
《逸周书·王会解》又有沤深、越沤、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国及东越、瓯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等民族称谓,这些位于商周王朝东土或南土的少数民族,其中大部份族称均与百越系统有关。西周时期,越的名称已普遍出现。
除《逸周书》记载外,《周礼·冬官考工记》有“吴粤”之名;《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40年)“于越来宾”,其中的“吴”即吴国,属百越的一支;“于越”即越国族称
。此外在《周礼·职方氏》中又出现了“七闽”的称谓。至春秋战国时期,越族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居住在今江浙一带的越人所建立的吴国和越国,已在长江下游崛起,参与争霸的行列,其他地区的越人也很活跃。因此,这时越族名称大显于世了,它的名称也被史家所普遍采用。在史书中,“百越”也有被称为“扬越”或“夷越”。句吴和于越在战国时已被灭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吴越故地置会稽郡。
司马迁在《史记》中,除了记载先秦吴越史事的《吴世家》、《越世家》外,又专门记载《南越列传》和《东越列传》。故在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又出现“闽越”、“东瓯”、“南海”、“南越”、“西瓯”、“骆越”以及“滇越”等越人国名或族名。这些名称在历史上虽然出现较晚,但不等于这些民族是汉代才出现的。他们同样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同是古老民族。秦汉时期,由于越族的支系还不少,故在史书上仍沿用“百越”、“扬越”之称。
《汉书》中把“越”改为“粤”。可是,这时的“百越”,比较多的用于指岭南地区的诸越人。此外,还有按方位来称呼的,如东越、南越、西越等,在《史记》中有时用东越来指“闽越”,也有用来指“东瓯”,但有的被用来指族称、国名称,如“南越”即是,在族称上造成了一些混乱。汉武帝统一了西南夷、南越和闽越后,百越名称及各支族称逐渐消失了,聚居于东南沿海一带的越人,有的被强迫徙处江淮,有一部份越人先后被汉族同化。但仍然有部份越人散居在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部份山区,被称为“山越”。山越系百越的后裔。唐以后,山越名称消失了。
【越信宿的越什么意思】
越yuè<动>(形声。从走,戉声。本义:经过,越过)
越,度也。――《说文》
越,渡也。――《广雅》
越yuè
⒈经过:越过。
⒉爬过,超过,超出:越墙。越级。越俎代庖(主祭的、赞礼的越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喻〉越权办事或抢做别人的事)。
⒊更加,愈加,〈表〉程度加剧、加深:越发。工作就是要越干越快,越快越好。
⒋远扬,高扬:声音清越,感情激越。
⒌坠落:颠越。越于车下。
⒍离,散:精神劳则越。
⒎抢劫:杀人越货。
⒏周代诸侯国名。也叫"于越"。在今浙江省东部,后扩展到北部,以及江苏全省和安徽、山东、江西等省的一部分。因此,后来作为浙江省东部的别称。越剧。
越huó1.孔洞。2.引申为挖孔洞。3.一种蒲属植物。其茎可编席。参见"越席"。
【鲁人徙越文言文翻译】
1.鲁人徙越文言文翻译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翻译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帽子,于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做鞋是为了给人穿的呀,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光脚走路;织白绸子是做帽子用的。
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哪能办得到呢?”。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扩展资料:
鲁人徙越道理
1、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
2、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3、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客观事实,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专长适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否则,弃己之所长,就会把事情办糟或者遭受“所长无所用”的困苦。
4、任何技术,如果没有社会需要,就会失去它的价值。
2.鲁人徙越文言文翻译的徙是什么意思
徙:迁徙,搬家。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jù),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折叠译文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3.鲁人徙越原文及翻译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鞋子,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遇到困境。”鲁国人问:“为什么?”这个人回答说:“鞋是(人们)用来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人们)用来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能办得到呢?”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遭遇困境呢?”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扩展资料:
鲁人徙越创作背景: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
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鲁人徙越道理
1.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
2.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3.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客观事实,使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专长适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否则,弃己之所长,就会把事情办糟或者遭受“所长无所用”的困苦。
4.任何技术,如果没有社会需要,就会失去它的价值。
鲁人徙越注释
1.作者:韩非,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3.善:擅长,善于
4.身:自己,本人。
5.屦:古代的一种鞋子,用麻、葛等制成。
6.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
7.履: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8.徙:迁徙,搬家。
9.于:到(介词)(表示方向)
10.或:有的人。
11.穷:困境,没有出路。文言文中,不得志,没有出路叫“穷";缺乏衣物钱财一般叫“贫”
12.跣行:赤脚走路,跣,赤脚。
于越什么意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