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是用来干什么的?】
笔名是作家的选择和命定。笔名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命定者、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取的专门名字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
笔名与本名不同。本名是一个人原本的姓名,包括家族的符号(姓氏)和由父母所命定的名字。笔名则无须标明家族的符号,也无须征得他人的同意。如果说本名是父辈人的选择和命定的话,那么笔名则是本人的选择和命定。因此,笔名强烈地表现或隐含着命定者、使用者的意愿、个性和偏爱。
笔名的出现,在中国应该是近代的事情。明代万历年间刊行的长篇小说(金瓶梅词话),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既不是作者的姓名,又不是作者的字号或别署,应该说是作者的笔名了。如果是笔名,那么它大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笔名了。清末(19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最初刊行时,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后来才改为“曾朴著”。其中“爱自由者”是金松岑的笔名,“东亚病夫”则是曾朴的笔名。此外,(老残游记》题为“洪都百炼生”,也当为刘鹦的笔名。以上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笔名。
“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现代作家和诗人。这些作家和诗人,在发表文学作品时,大多用笔名。如: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其他笔名还有郭鼎堂、石沦、麦克昂、高汝鸿、易坎人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他笔名还有几十个。如:玄珠、郎损、方婆、止敬、蒲牢、微明、石萌等。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茉甘。其他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佩竿等。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冰心,原名谢婉莹。
作家成百上千,笔名自然五花八门。如果分门别类,大致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取自诗词的笔名:
张恨水,本名张心远。其笔名出自南唐李后主李煌的词但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其笔名出自“圣人陶钧万物”之句。
2.取自成语的笔名:
巴人,原名王任叔。其笔名出自成语“下里巴人”。马识途,原名马千木。成语有“老马识途”。
3.取自代称的笔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第。“望舒”是我国神话中为月神驾车的神。也用以指月亮。
焦菊隐,原名焦承志。“菊”即‘’菊部”的略称。“菊部”是中国古代对戏曲的统称,又作“鞠”部,为旧时戏曲界或戏班的泛称。
4.取自外语的汉语译音的笔名:
周立波,原名周绍仪。“立波”为英语Liberty(自由)的汉语译音。
5.以外国名字的译音汉字为笔名:
丽尼,原名郭安仁。“丽尼”为郭安仁小时所认识的一个外国女孩。这个女孩过早地逝去了,郭安仁常怀念他们之间的友情,于是便以女孩子的译音汉字“丽尼”为笔名。
6.拆姓而成的笔名:
曹禺,原名万家宝。万的繁体字为“万”,即“艹”(草字头)下一个“禺”字。“草”的谐音字为“曹”,曹在百家姓之中;拆姓为笔名,便成了曹禺。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取的专门名字用来表达自己的意向、专长、师承或纪念某件对自己影响重大的事情。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章金莱,父亲章宗义6岁登台演戏,人称“六龄童”;章金莱师承于父亲,被称为“六小龄童”。又如豫剧界后起之秀陈伯玲,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孙女,为了感谢祖母的栽培之恩,另取了一个“小香玉”的名字。上述“六龄童”、“六小龄童”、“小香玉”,都是艺名。
艺名起源很早,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据研究,早在汉代时,有一位姓赵的女子,擅长舞蹈,身轻如燕,人送艺名“赵飞燕”。由于她这一艺名影响很大,以至她的真名反而无人知晓了。另据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古代有“黄幡绰”、“云朝霞”、“镜新磨”、“罗衣轻”等人,也都是以艺名传世的。最为大家熟知的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贴身丫环袭人的丈夫蒋玉菡,原来是唱戏出身,艺名是“琪官”。另外该书还有几位唱戏的女孩子,字分别是龄官、文官、宝官、玉官、芳官、蕊官、藕官、葵官、艾官、茄官、药官,其实这些也都不是她们的原名,而是艺名。
演艺界的人最喜欢起艺名,这种名字,性质与前述诨号一样,都是我国人名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来历不同,每个艺名几乎都包含着一则生动的故事。如在五代十国时,后唐庄宗李存员不仅喜欢演戏,还为自己取了个“李天下”的艺名。据说有次他与位艺名叫镜新磨的人同台演出,在戏台上也忘不了自呼两声“李天下”的艺名。到了近现代,一位擅演武松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演戏)。可见,一个艺名,还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近现代人的艺名有些是自取的,有些是请人取的,有些是因师承排行而来的,有些则是观众送的,情况不同,人各有别。清末一位知县叫德克金,平时不拘形迹,被一位姓汪的人讥笑,说他不是做官的料,只配演戏。后来他果然丢了官,改行学戏。为了不忘当年姓汪的人的讥笑,激励自己,他便取了个“汪笑依”的艺名,并用这一艺名编戏演戏,终于自成一派,誉满上海一带。豫剧演员牛得草,原名牛俊国,当初在河南省城开封演戏,专攻丑角,因名字与所从事的行当极不协调,便有人建议他说:“你姓牛,与侯(猴)、于(鱼)、朱(猪)一样都是动物的谐音。姓侯的有人叫侯得山,姓于的有人叫于得水,姓朱的有人叫朱得康,这些都是好名字:猴得山可攀,鱼得水可活,猪得糠(康)可肥。你姓牛,与牛一样,有了草就能发挥所长,不如就叫‘牛得草’吧?”他一听有理,从此就用了“牛得草”这一艺名。
解放前的北京城有一个“富连成”科班,专门培养京剧演员。从这一科班出来的人,都使用按字辈排列的艺名。这些字辈是喜、富、连、盛、世、元、韵,每批学员按次序使用其中一字。使用这些字辈的人,如富字辈的有马富禄、谭富英等,连字辈的有马连良、刘连荣等,盛字辈的有叶盛兰、高盛麟等。上述这些名字都不是他们原来的真实姓名,而是人科班以后所得的艺名。艺人是观众眼中的明星,观众根据艺人的风格送给他们一个恰如其分的艺名也时有所见。如山西梆子演员祁彩芬艺名“水上飘”,山东五音戏演员邓洪山艺名“鲜樱桃”,广东粤剧演员邝健廉艺名“红线女”,湖北汉剧演员陈伯华艺名“小牡丹花”,河南越剧演员申风梅艺名“活诸葛”,豫剧演员马金凤艺名“洛阳牡丹”。北京京剧演员叶盛兰艺名“活周瑜”,陕西秦腔演员王秉中艺名“活赵云”,等等,这些艺名都是观众送的。此外,如旅日影视歌星翁倩玉的艺名“才女茉莉翁”,则是热心的日本观众给取的。
当代人取艺名的现象不仅在戏曲界有,在电影、电视、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界也有所见。如书画家李英艺名“李苦禅”,话剧演员杨淑贞艺名“杨枝露”,相声演员常宝垄艺名“小蘑菇”,杂技演员赵风歧艺名“麻子红”,电影演员杨潆艺名“夏梦”,电视节目主持人黄益腾艺名“阿原”。至于这些艺名已经有笔名或化名的性质,则应另当别论了。
至于楼主担心署上笔名,不知道怎么收稿酬这一问题,给你支个招:在你的文章后面另附一页,把你的个人简历和详细地址附上,一方面不用担心收不到稿酬,另一方面重要的是让编辑了解你,为你的稿子采纳添点分量!
【徐志摩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金庸这么恨他】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金庸(1924年3月10日—),徐志摩死得时候,金庸才7岁,谈不上有多好的关系,而徐志摩在私生活上作风不好,始乱终弃,而金庸一直痴恋于夏梦,自然鄙视他这个不专情的表哥。1922年,徐志摩与有夫之妇陆小曼堕入情网,甚至为此与原配张幼仪协议离婚,引起轩然大波。不但亲朋好友大为不满,文坛中人亦纷纷抨击,老师梁启超更是毫不客气。1931年,徐志摩空难丧生,查家(金庸本名查良镛)送来的挽联竟然是“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毫不掩饰讥讽之意。查家不顾“死者为大”的传统,对徐志摩的这种看法,显然会使得当时年纪尚小的金庸耳濡目染,不喜欢这个表哥。
金庸小说里总有一个风度翩翩、气质俊朗、武功超群的表哥,但金庸最后总要把这位表哥描写得卑鄙、负心薄幸、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连城诀里的汪啸风、倚天屠龙记里的卫璧。一直不知道金庸对表哥有这么大的阴影原因是金庸的表哥,是徐志摩
夏梦本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