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身边极度聪明的人是什么样子?】
极度聪明在我看来用两个词就能形容:会做事,会做人。
先说会做人吧,这个比较好理解。
会做人,就是情商高
我说情商高,并不是八面玲珑,讨好别人的人,我一直不认为这个是情商高,最多算会人情世故。
情商高我认为做事情,不容易情绪化,比较冷静。然后会考虑别人的感受,让别人和他相处起来很舒服。做事情注意细节,不留尾巴。
情商高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喜恶。情商高的人也会和别人吵架,差别在于,情商低的人吵架是为了发泄情绪,情商高的人吵架是为了解决问题。
会人情世故的人,所有人喜欢。情商高的人,会有更多真朋友。
我认识的里面觉得情商比较高的一位朋友,暂且称他为H。
在2012年的时候认识他的,记住他是因为他情商特别高,非常乐于分享,帮了非常多的人,当时有很多人都被他吸引去了,成为了他的员工,记得当时他的店铺有新款上架,很多认识的人都去帮忙,可见人缘有多好。
另外,H很喜欢帮助别人,他对人的心态是:先付出,再索取。很多朋友在资金周转不开,或者失意时,都接受过H的帮助,其中更是有一位97年的小伙子,在2015年的时候认识的,因为聊得来,当时开店的费用都是H借他的,还帮忙招人和运营,当时才刚刚认识两个月。
事实也证明他的眼光很好,帮助的这个小伙子今年团队已经有接近200人了,业绩也超过了H,可以反过来指点他了(H今年的营业额估计能有3亿)。
【你为什么不喜欢詹青云?】
我对詹一直谈不上喜欢,可能就是比陈铭和渐彪的男性魅力对我的吸引力差一截。但是我欣赏她。起初我很欣赏她的才华(学历),后来渐渐的被她的真实打动。她很少标榜自己的学历,也很少提起自己的努力。这些他人眼里的骄傲,她似乎很像隐藏起来。她大概是个很讨厌标签的人吧。
再来说说我的不喜欢吧。詹青云在奇葩说里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了。对比肖骁的段子引入,邱晨的共情能力,陈铭执中的言语爆发力。青云更像个专业辩手,语速快,起步快,没段子,联想少。这让她的逻辑点、共情点很不好抓。但也有好处,让人觉得不明觉厉。但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最后说说奇葩说第六季吧,阵容越来越强大,学历越来越高,但总觉得没原来好看了,奇葩说一直都不是辩论节目,就是个开杠综艺,可这一季我看到马东反驳储殷的时候,我就知道,奇葩说,也是一个标签,渐渐的贴在了人们心里还不自知。
我真的好怀念原来粉粉的墙纸,飞飞飞结巴总能搅乱一切。还记得第六季开始时,青云说,我需要这个通告费。多真实的女孩,别留恋这个秀场,不值得。
我觉得詹青云这个人怎么能把我想过的生活的一些元素都拿到手,我也希望你们给她泼冷水啊,我也期待看到詹到底是哪?偷换概念?了,我打这么久辩论也没看出来我希望提高啊。可惜没有,几个答主无不是黑完就跑,丢下一堆我们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帽子给詹。至于能看出来她白左的和小布尔乔亚的,那是真的?厉害?,小布尔乔亚骨子里的欺软怕硬和自私自利能从詹的演说了提炼出来确实角度清奇。所以说我不喜欢她,但欣赏她。
【《奇葩说》:“神仙打架”的精彩到底长什么样?】
作为《奇葩说》的忠实粉丝,《奇葩说》第五季开播的时候疯狂给身边的朋友们安利,但不得不说,节目前几期的表现真的让人大失所望。
好不容易熬过了《中国有吵架》的阶段,后来几期频繁出现的辩论看稿,在现场插科打诨,还有一次次的下场撕逼,节目的选题也天天囿于家长里短,男情女爱,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甚至中间差点弃了《奇葩说》。
这真的不是我当初爱的那个《奇葩说》啊!
这个金句频出的综艺节目,曾经靠着《愚人水到底要不要喝》《我们终究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是一件坏事吗》在我心里成功封神,真的不希望它最终沦为纯娱乐的产物。
看完11月16日的这期《奇葩说》之后,我知道,我最爱的那个它,又回来了!
本期辩题: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大脑,一秒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杨奇函的人设类似于之前的艾力,大家都在调侃他,观众在他刚刚站起来的同时就开始跳票,是众人的开心果。
他一直都是《奇葩说》第五季被cue最多的新奇葩,但这也就意味着他说出正经的辩论观点的时候,说服力已经被消减掉不少了。
1、寒门再难出贵子
杨奇函从“你今天变得更博学了吗”开始抛梗,从现实入手,讲清华大学近几年来入学人数中,所谓“寒门子弟”的占比越来越少,而共享知识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杨奇函搬出诺奖得西奥多·舒尔茨的观点来佐证: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大家变得更博学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就有可能逐渐变小。
注:杨奇函的点非常棒,但是论据却不太讨好,有了“寒门”的因,才种下了“难出贵子”的果,举个例子,我出生在西北偏远小镇,从小学的都是夹杂着各种口音的英语,学了十几年,还是哑巴英语,比我小十岁的弟弟曾经很苦恼的问我,为什么同样的单词,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的发音却完全不同,穷、偏远、落后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才让结出“贵子”的果那么难,“知识共享”消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在这一点上我绝对支持。
他的点从社会的横切面展开,大家的受教育水平一起提高,“寒门”出现的力量就减了不少。
2、不要因为技术有风险就排斥,要拥抱技术
这个观点上杨奇函古今类比,段子齐飞,成功热场。
人类文明最大的教训,就是对技术的警惕,对人性的宽容。
人类文明最大的经验,就是对技术的宽容,对人性的警惕。
1、共享知识一视同仁,非常荒谬
注:这项技术很荒谬,不然也不会出现在奇葩星球上,这是可辩驳的点,但是赵英男的论据,真的是漏洞百出,给了对方揪住小辫子的机会。
【生的不是孩子,是博士】这是赵英男的论点,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学识,知识储备超越父辈们的人比比皆是,亲子教育也不可能只浅浅停留在知识层面。
2、这个技术极大的破坏了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
赵英男的点是寒窗苦读十二年,到最后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
注:知识共享和清华大学解散没有直接联系,这里论据也不好。借用杨奇函开杠的一句话“不要为了一场辩论,把母校都要搞黄了”。
3、拥有所有知识后,发现世界无趣,未知才有探索的乐趣
春节回家,也不好稀罕看春晚了,进门第一件事,发现姥姥在做机器人,爷爷在仰望星空,吓不吓人?
注:这真的是全场bug最大的论据。
1、针对少部分人的不劳而获叫特权,对于多数人和全部人的不劳而获叫文明
2、古圣先贤求知探索问题,就是上天对他最深的礼物,而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我们能够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们能够和古圣先贤在一起,这怎么是不公平?这其实是对于我们最大的认可和公平。
3、科技进步带来人的自由
在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2006年以前,我用了十五年去学英语,我用了九年去学计算机技术,在2006年的那一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看的论文打印出来,跟我人身高是一致的,我达到了什么?我达到了在复杂网络领域里面,关键词的含义我听懂了。
我的人生啊那是,15年的人生,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七岁,如果我15岁的时候就有我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我不敢想象
注:这是很有分量的一个观点,体现了求知探索过程的艰难,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无奈,这是高老师发挥最好的一场。
4、朝闻道,我夕死可矣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终将到来的时代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以文明以岁月
这一次,我是宇宙无垠的面壁者
这一次,我是知识共享的破壁人
注:作为李诞粉丝,觉得他在选手辩论中途插话的行为确实欠妥,诞总求求你不要作妖了好嘛?
但在奇袭阶段,李诞关于爱迪生的反馈感觉也很赞,知识的垄断创造价值,知识垄断让一部分人创造价值获取收益。
1、我懂的大家都懂,不该懂的也懂,一个比一个懂
我非要了解怎么保养前列腺干什么,我老公有病可以去医院
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要搞九年义务流放吗?
注:傅首尔的这个点可以打知识共享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未经筛选,会出现许多无效信息,但她最终将点落在了“懂那么多干什么”,有点“反智”的意思,这点上也让陈铭抓住了漏洞。
2、这个技术严重影响人类的多样性,我们只剩下一个共同特征叫博学
我这么大屁股,你让我穿杨奇函的裤子,我穿不上
3、技术不分善恶,但人分
色狼精通心理学,专业捕杀者成为了动物专家,所有博士后都去犯罪,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维护一个世界的美好,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但毁灭这个世界,只需要几个人努力就可以了。
4、世界需要朦胧美,无知是相对的,但它也可能是快乐的源泉
以前我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现在我看到的是无数的分子,公式,世界蒙上一层纱,不是很美妙吗?
注:这是我不同意傅首尔的一个观点,知识掌握的多并不代表丧失了对美的感知能力,场上的蔡康永、高晓松、薛兆丰都是精英知识分子,他们对待这个世界游刃有余,比我们更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好嘛?
5、博学是好,但一夜暴发的博学真的是好事吗?
它会让我们变得无法自洽,最终,我们都会变成人类之光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在人人高知的假象里,体会另一种更痛苦的平庸。
1、首先将话语权转到自己身上来,提出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正视听。
他把“一瓶水的温度是7度”定义为“信息”。
把“水在零度会结冰”定义为“知识”。
把“将水制成冰棒,卖给他人”定义为“智慧和能力”。
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陈铭有多老道,前几位辩手辩论的时候,对于“知识是不是能力”一直含糊其辞,薛教授多次质问,但没有得到正面回应,只有在杨奇函和赵英男开杠时,提到过一句“共享知识,不等于共享能力”,但能力和知识之间的细微差别又是什么呢?
《奇葩说》是一个非常彰显个人个性的舞台,想想如果芯片可以重塑你的知识和能力系统,这和把人当成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这也是我最初觉得正方可能会很难打的原因。
陈铭的举例一出,将能力从题干的讨论范围拆解出来,说明我们即便拥有了同样的知识,但对于知识的处理与运用,取决于个人能力,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2、知识,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即便有着一样程度的知识的两个人,价值选择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共享知识抹杀了世界的多样性,并不存在。
陈铭举出世界上最顶级的肺科专家的例子,当肺科专家到了一定的高度,对应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差不多的,但在抽烟问题的选择上,却不尽相同,有人健康为大,有的自由至上,说明我们每个人在心中的价值排序,不会受到共享的影响而改变。
注:《奇葩说》场上像陈铭这样有实力的选手,面对对方辩友抛过来的论点,一定会第一时间拆解,而不是以“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去搪塞,同时辩论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火花四溅,这也是作为观众看辩论的乐趣所在。
3、面对傅首尔的“用知识做坏事”观点,陈铭采用了“归谬反证法”的技巧,甚至是“逐步归谬”,层层递进,来让大家体会这个论点的荒谬所在。
人性难测,核弹一个响指后果不堪设想,那我们今天高等大学里面的核博士教育,那可不能开展。这么一教,你知道哪些学生是坏学生吗?
那硕士教育也不敢轻易教,小学教育也不敢,那怎么办,小学入学的时候,先进行基本的道德检测,如果测出有危险,对不起,这学生可不能教!
按照这个逻辑,所有知识传播和普及的过程,都有可能被坏人利用,那应该发明一种芯片,一秒抹杀所有人的知识,世界以下就安全了,我们都变成猴了。
注:辩论强者,逻辑紧密,在三辩位置上查漏补缺,是本期的无冕之王。
4、知识共享不是推开窗户,而是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打开,走到一个又一个的平行五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去,去看同一个地球,看到的是无数个平行世界。
1、一个知识领域中的能力,是从学习这个知识的过程中来的。
知识只是工具,它再好也只是工具,而我们人,才是目的。我们今天对于知识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知识的价值。
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可以被省略。
接着用《西游记》中为什么佛祖要唐僧要经历重重艰难万险,而不是直接把经书给他的故事,来说明:
经书是可以运输的共享的,但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我们现在不是活在一个知识被锁在庙堂的时代,而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我们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过我们储存它速度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熟能生巧的一种直觉,他是不可以被存进芯片的。
而你的芯片,让你误以为你懂得了一切的芯片,他给你的是不必要的知识,他拿走的是你必要的智识。
注:“我们今天面对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什么?”詹青云提出了这个质疑,这是非常好的点,当知识被我们“不劳而获”之后,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它呢?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知识付费逐渐新起,当满屏都是“三十天速成10W+写手”类似的广告。
我们该不该去重新思考一下写作的意义,当所谓写文章的技巧、套路在你脑海里面已经成型,你会不会已经忘了,当年想要写作的初衷?
2、知识不同于芯片,它是我们相信为真的东西
共享知识的芯片,是别人替你去决定,什么知识什么是真理
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不是服从
那些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时代
注:刚刚陈铭解释完信息、知识、能力的差别,这边詹青云又纠结在了对于知识本身的定义之中,这个立论并不好,甚至高晓松在奇袭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相信为真的,那不是知识,是真理。
开杠环节
陈铭:“知识是可证伪的外部规律总结。”
詹青云:“知识之所以可证伪,是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人,相信不同的东西,而今天用一套标准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永远不会被证伪。”
陈铭:“没有统一,对方刚才说热力学的时候,开尔文说,这个大厦已经落成了,还有半句话被你掩盖了,那半句话是,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那两朵是不是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如果牛顿7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开尔文的话,我们的物理会往前进步多少?”
詹青云:“为什么会有那两朵乌云,不就是那个年代,还有人相信,这座大厦还没有落成吗?”
陈铭:“不,是因为你掩盖了这两句话,误导了大家的判断,所以知识垄断才能带来知识的控制。”
1、宗教为什么要迫害知识和科学,因为科学在跟宗教争夺解释世界的权利
用巴格达知识的辉煌与消散,证明了建立知识极其困难,而消灭知识易如反掌。
2、我们都是知识的既得利益者,怎么忍心剥夺没有资源享受知识的人?
为了家长的方便,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
4、让寒门出更多贵子”、“让穷人看得起病,吃得起抗癌药”,本身就是最厉害的煽情武器,正义凌驾于一切,就如同《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取得的票房胜利。
1、知识版权能够保护发明者的利益,比起热爱,利益更能驱动科技的产生
用只允许最有可能打捞到珠宝的公司去打捞,具体说明了“彰显特异性”是一种节约不必要成本的方式,就是对于一些事情的垄断。
因热爱干一件事,不会去计算成本。然而为了利益会控制成本,会谋求最大收益率。
注:《奇葩说》最后,高晓松站出来说,这是反方最有力的一个论点,全场看下来,确实如此。
控制成本,对于社会来说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对于个人来说,是减少无谓的消耗。人生短暂,个人能力终究有限,在短暂的人生中,人总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在求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最能看到自己能力的所限,以及自己毕生所爱。
初中和好朋友坐同桌,发现自己上物理课昏昏欲睡,上历史课的时候却精神饱满,同样的时间,花费在不同的学科上,结果却相去甚远,正是在这种差异化中,我才渐渐看清了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
而现在,如果有个芯片,把全科知识都导入你的脑海,你什么都懂,那你如何在纷扰的信息中,做到“术业有专攻”?
2、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用善良的意愿铺成的
这个技术,关乎奇葩星球的存亡,因为它讲的是,我们是有一个大脑,还是有无数个大脑,我们因为奇葩来到这里,因为奇葩而精彩,我们不要因为为了平庸而苟且。
山区的孩子,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缺一个叫他们怎么用知识的人。
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知识没有用。
我们可以共享教育、共享观点,但是不能直接共享这个结果,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这是在扼杀知识。
山区的孩子需要的是人们叫他们怎样用知识,那就先用这个芯片,让大家知道所有知识,接下来的教育,我们致力于好好研究创造性、突破性、开放性,更新它,挑战它,质疑它。
拓宽知识芯片的边界,不断向未知迈进。这是未来可以来到我们身边的教育模式,节约孩子们死记硬背的时间,给予他们更多创造性的天空。
这是拥有芯片后,我们可以做的所有的事情,不是没有事可做,我们还有星辰和大海!
注:最后这句在我眼里真的是全场最佳,很开心在这样一个综艺的舞台上,可以听到对于教育这样的愿景,在傅首尔说完“九年义务教育没有了,只能九年义务流放”吗,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难道我们教育的边界就狭窄到这个层面了吗?
后续康永哥讲的“你要让小孩子塞在学校里面,一天八小时坐在椅子上不动,就为了学那些他长大以后,完全记不得的知识吗”,直接提出了对于这种教育模式的质疑。
什么是好的教育,陈铭在结辩时的这番话,可以当成一个参考。
作为《奇葩说》元老级别的人物,陈铭经常被贴上各种标签,例如“鸡汤王”“护妻狂魔”,大家常常说他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抛去他的这些标签,对于教育,身为老师的他,一直有着自己的坚持,这也是让我听到他说这句话非常感动的点。
在《奇葩说》第四季“是否要一键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那一期中,陈铭说过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
“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是雕刻模式,教育的客体是孩子,现代教育的客体,也许已经从孩子变成了环境。
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这朵花,而是真正变成了空气、水和土壤、养料,尽可能营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能够尽情成长,让可能性变成“常态”,这是教育最美的地方,教育的死敌就是定制,定制的心,初衷就错了。”
如果有一天九年义务教育真的消失了,我们不是没有事做,相反,我们要做的,真的还有很多。
一个芯片,如果能够同时共享跟及时更新70亿人所有的知识跟讯息的话,那意味着几乎做到了全知。
而一个植入了芯片,几乎全知的人应该是个什么状态呢?博尔赫斯很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博闻强记的富内斯》,里面就描写了一个没有什么东西他不记得、近乎全知的这么一个人。
那个人记得一切时间发生的一切细节,但就是因为他什么都记得,所以他没有遗忘任何一件事,而一个人不遗忘任何事,其实就是等于没有知识。
因为知识的获得是要删掉一些对你而言不重要的东西,要通过膺选才能有所收获。正是因为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能从同一件事物中看到不同的重点,因此才会出现各类学科。
假如今天所有讯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脑子里面,那对他而言,不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就等于没有获得知识。
注:做了快十年道长的粉丝,看到道长作为本期男神出现在舞台上,真的很激动。对于《奇葩说》的舞台来说,道长可能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在中途还怀疑过辩题,他呈“骑墙之式”,也很难选择自己的持方。
但这也正是道长难能可贵的地方,对于任何“一边倒”的观点,他始终怀揣着知识分子的警觉。
很多时候,当我们看世界的眼光还很片面,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还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去早早下论断,真正愿意去质疑事件本身,坚持了解全貌之后才肯做出判断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期《奇葩说》的结尾处,马东提到了在欧美国家老师会经常带领学生来一起做的游戏:抛出一条言论,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人类在进步。”
“观点。”
“技术中立。”
“观点。”
“人生而平等。”
“观点。”
詹青云是干什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