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冰鉴》中的是“山骞不崩,唯百为镇。”还是“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才是对的,你看的书应该印错了。
出自曾国藩的《冰鉴·第一神骨》。
意思: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便是风骨。山岳表面意指外在的物,山石意为精神。
扩展资料
作品介绍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他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曾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该书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深受读者青睐。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冰鉴
【曾国藩《冰鉴·二十二·科名中人,以黄为主》译文与赏析】
二十二科名中人,以黄为主
【原文】
科名中人(1),以黄为主,此正色也。黄云盖顶,必掇(2)大魁(3);黄翅入鬓,进身(4)不远;印堂黄色,富贵逼人;明堂(5)素净,明年及第。他如眼角霞鲜,决(6)利小考(7);印堂垂紫,动获小利,红晕中分,定产佳儿;两颧红润,骨肉发迹(8)。由此推之,足见一斑矣。
【注释】
(1)科名中人:指通过科举考试谋取功名前途的人。
(2)掇:拾取,这里指,摘取,夺取的意思。
(3)大魁:状元。
(4)进身:指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
(5)明堂:鼻子。
(6)决:必然,肯定。
(7)小考:旧制,童生应府县及学政之考试。
(8)发迹:指立功显名,发家致富。
【译文】
对于追求科名的士人来说,面部气色应该以黄色为主,因为黄色是正色,吉色。如果有一道黄色的彩云覆盖在他头顶,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然会在殿试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如果两颧部位各有一片黄色向外扩展,如两只翅膀直插双鬓,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登科升官或封爵受禄已经为期不远;如果命宫印堂呈黄色,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很快就会获得既能够致富又能够做官的机会;如果明堂部位即鼻子白润而净洁,那么可以肯定,这位士子必能科考入第。其他面部气色,如眼角即鱼尾部位红紫二色充盈,其状似绚丽的云霞,那么可以肯定,这位童子参加小考,必然能够顺利考中;命宫印堂,有一片紫色发动,向上注入山根之间,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经常会获得一些钱财之利;如果两眼下方各有一片红晕,而且被鼻梁居中分隔开来从而互不连接,那么可以肯定,此人定会喜得一个宝贝儿子;如果两额部位红润光泽,那么可以肯定,此人的亲人必然能够立功显名,发家致富。由此推而广之,足可以窥见面部气色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
【解读】
在中国古代,黄色历来被尊为正色,也是吉祥之色,所以有黄云盖顶,必高中状元,黄翅入鬓,必加官晋爵,印堂黄色,定大富大贵的说法。人们常说“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说明面色是人内心的心理活动表现于外的一种无声的语言,“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来自内心的喜悦表现在外,则会面色红润,眼角霞鲜,其实,如果我们总能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工作的话,就会有不断的惊喜出现。
典例阐幽
刚廉清正,善于决策
心底无私,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其气色凛然,令奸佞小人望而生畏,不敢胡为。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祖辈居住在太原太古昌平乡,后移居冯翊,最后迁至下邽。
寇准生于名门望族,其远祖苏忿生曾在西周周武王时任司寇,因屡立战功,遂以官职为姓。曾祖父寇斌,祖父寇延良,都饶有学识,因遭逢乱世,均未出仕。父亲寇湘博古通今,擅长书法、作画,在诗词文章方面也很有名望,曾于后晋开运年间考中进士甲科,后应招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奇功,封为三国公,追赠官职至太师尚书令。
寇准生于地位显赫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熏陶、教育。由于天赋极高,又兼刻苦攻读,年纪轻轻便脱颖而出。寇准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并能辨别其中异同,剖析问题也颇为精妙。
太平兴国五年,年仅十九岁的寇准来京都汴梁应试,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当时,因为宋太宗多喜录用中年人,有人便劝寇准多报几岁年龄。寇准却严肃地说:“我正思进取,岂可欺蒙国君!”结果,寇准凭借经纶满腹,一试得中,受任为大理寺评事,实任大名府成安县知县。
寇准在任成安知县期间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禁止巧立名目加额摊派,大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每当收税和征役时,他都不许衙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而在县衙张贴告示,上面写清楚应征对象的姓名、住址。百姓见此,便主动前来缴税和服役。
寇准还奖励耕织,鼓励垦荒,致使成安县境田野悉辟,百姓安居,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因他政绩卓越,数年间屡屡升迁。
宋太宗在位之际,时常诏命群臣直言进谏。一次,寇准上朝,恰逢众官建言与契丹议和。他听过之后,当即提出异议说:契丹屡屡犯我边境,只应加派劲兵驻守,不可与之议和。他亟陈厉害,说得十分在理。因此,寇准受到太宗的赏识,即被擢升为枢密院直学士。
宋太宗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常常征求寇准的意见,他也常常能直言陈述。一次,寇准奏事,因言语不和,惹得太宗发怒,起身就要退朝;寇准却上前扯住衣角,让太宗坐下,继续劝谏,直至事情解决之后才罢休。太宗息怒后,细思寇准忠直之举,甚是嘉许。说道:“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
淳化二年,天大旱,又蝗灾。宋太宗召集群臣,议论施政得失。大臣多推说“天意,”敷衍搪塞。寇准却借题发挥说:“《尚书洪范》有言,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行与影、音与响一样。大旱的征兆,似是谴责刑罚不当。”太宗一听,满脸怒气,起身退朝。
稍过一会,宋太宗稍稍心平气和,又传见寇准,问道:“卿言刑罚不当,究竟有何根据?”寇准说:“愿把中书省、枢密院二府长官召来,我当面评议得失。”
宋太宗立即召唤二府长官王沔等人。寇准面对机要大臣,严词斥责道:“此前不久,祖吉、王淮枉法受贿。祖吉赃少,竟被判死刑;王淮监守自盗,侵吞国家财产多至千万,却因是参知政事王沔之弟,只受杖刑,事后照样为官。这不是执法不公吗?”太宗当即质问王沔有无此事,王沔连连叩头谢罪。太宗怒斥,大煞了二府的邪气。
从此,宋太宗更认为寇准忠正廉直,可以委以大任,先后授任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等职。不久,又把通天犀制的两条珍贵玉带赐给寇准一条。
寇准以其忠正、机智、善断大事而名垂史册,蜚声后世。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他一生胸怀大志,极想为国多出一点力,多做一点贡献,然而却屡进屡退,最后客死于偏远的雷州,使胸中抱负付之流水。究其原因,北宋社会黑暗、腐败、统治者昏庸软弱,使清正之人难容于邪枉之徒;其次,则在于他处事不谙刚柔相济之道,尚缺深沉和大度。后者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修养。
明主贤臣,英雄相惜
古人云:黄云盖顶,高中状元,黄色入鬓,加官晋爵,跻身仕途,并能官运亨通,是古代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古往今来,辅明君,大展胸中抱负的又有几人,像孔明与刘备这样的明君贤臣,惺惺相惜确实让人羡慕不已。
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他出生于琅琊,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就一直尽心辅佐刘备父子兴复汉室,开国创业,功勋卓着。
诸葛亮二十七岁时,有群雄袁氏兄弟、公孙瓒、吕布、陶谦等在混战中陆续灭亡;刘表、刘璋虽没有灭亡,却也没有了前途。另一些有远见,有卓识的人则脱颖而出,其中首推曹操,另有孙权。对于曹、孙诸葛亮有能力到那里谋得较好的职位,可他不去,宁可“不求闻达于诸侯”。
例如对曹操。曹操是个能人,精通谋略。行军用兵,大略依照孙子兵法,因事设奇,谲敌制胜,用兵如神。他割据的起点不高,论名气和实力,都无法与袁绍抗衡,最后却是他灭了袁绍。曹操眼光远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屯田积谷,仓库充实,又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身处四战之地的兖州,周围分布着吕布、袁术等五大割据势力,从未受到联合的包围,反而把对手各个击破。他以劣势的兵力,官渡一战,把袁绍打得望风而逃,从此天下无人能敌,眼看就要统一北方。也许是诸葛亮反感曹操在徐州滥杀无辜,也许是看穿了曹操的野心,诸葛亮没有投奔曹操。
至于江东,这个政权久经考验,拥有长江天险,得到一方民心,拥有大批人才,兄长诸葛瑾便在那里效力。然而诸葛亮没有投奔江东。晋人讲一个传闻,说诸葛亮为刘备出使江东期间,张昭建议孙权留下诸葛亮,诸葛亮不肯留,说道:“孙将军可谓人主,不过我观察他的气度,能重视亮而不能尽用亮,所以不留。”史家裴松之以为,诸葛亮君臣的际遇,可谓世间罕见,谁能离间?连关羽都不肯背主,何况诸葛亮呢!裴松之没有反驳孙权“不能尽用亮”。诸葛亮也许早在隆中就预料孙权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才不肯去投奔东吴吧!
还有刘璋,割据长江上游的益州。益州僻居西南,是四塞之地。秦岭在北,三峡在东,大雪山、夹金山在西面,蛮障之地在南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汉末太常刘焉来牧此州,既避世乱,又雄踞一方。刘焉死后,二子刘璋据州自保,没有大作为。对于行将被灭的刘璋,诸葛亮怎么能看在眼里。
没有合适的就继续等待观察。他终于发现了刘备。刘备是个常败将军,眼前寄人篱下,此人远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到他这一代败落了。刘备学于名儒卢植,但是不喜欢读书,只爱狗马,音乐和华丽的衣服。天下大乱,他趁机而起,领兵救过徐州,代理徐州牧,又丢了徐州,投靠曹操。曹操授予他左将军,出则同车,坐则同席,他却密谋杀曹操,夺了曹操徐州,后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转而投靠曹操的对头袁绍。袁绍败后,刘备在北方再无容身之处,南下投奔刘表。
刘备屡败屡战,有股硬汉子气概,从不服输,胸襟开阔,宽仁大度,礼贤下士,善于团结部下,部下同他结为兄弟。关羽被曹操所俘,大受优待,仍然伺机离开曹操,返回处境不佳的故主身边。仅此,就可见刘备笼络人心能做到何等程度。因此对士人号召力很大,为海内所畏惧,以至于曹操也对他说:“现在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袁绍之辈,不足挂齿。”
这可是诸葛亮寻找的“主”,不过要试探考察。恰好这时,刘备也产生了网罗名士的强烈愿望。他在荆州寄居多年,内心很不平静。
与此同时,以司马徽为首的襄阳在野派也实行着精心策划的计划。第一步,因势利导,由司马徽和徐庶出面,向刘备介绍诸葛亮。于是刘备从新野出发,取道襄阳,奔赴隆中乡间拜访孔明,不料扑了个空,主人不在家。第二次,竟然同上次一样,二百来里路,还是白跑一趟。要不要去第三次呢?刘备认为干大事以人为本,既然需要人才,获得众人一致推荐,三次前去显得心更诚,必能打动对方。建安十二年十月,隆冬天气。诸葛亮住在茅草搭建的房子里,知道刘备三顾茅庐,方才出面相见,刘备见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长身玉立,和蔼可亲的面孔,掩不住瞳中的英气,一看便知有见识。刘备四十七,海内无不敬仰,态度却越发的谦恭。他屏退闲人,在刺骨的寒气中促膝长谈,开口道:“汉室衰微,奸臣盗权,主上蒙难。我不量自己的德和力,打算伸张正义,只是智慧浅,方法少,屡遭失败,败落到今天的地步。但志向仍没有放弃,你认为这个大计将怎么制定?”推心置腹,一片赤诚,虚心求教。
诸葛亮胸有成竹,把经过通前彻后思索的东西,和盘托出,提出转弱为强的对策。他总结群雄混战的历史经验,预测未来形势,阐明刘备统一战争的阶段方针。这便是闻名于世的《隆中对》,产生于草庐,也称《草庐对》,包含丰富的战略智慧。
在常人看来,一个能在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等手握雄兵,显赫一时的群雄那里谋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了既没有地盘,又没有多少兵马的刘备,岂非将一生事业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然而这正是诸葛亮之所以为卧龙的道理。撇开刘备反曹最坚定,以兴微续断为己任这一层不说,去了能受重任,一展平生管乐之抱负。舍刘备其谁?刘备不以自己一介布衣,一名青年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单凭这一点,就很感激了。岂不闻“士为知己者死”!显然,诸葛亮把领导者的素质看得比势力更重要,把未来看的比当前重要。这是他明智而不同常人的根本之所在。
刘备得遇贤臣,诸葛亮得遇明君,正是有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以及诸葛亮的稳坐隆中,只待明主,才会有后来君臣二人在政治舞台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手足深情,血脉相通
咸丰十一年八月,安庆陷落,曾国荃为首功,然后回老家招兵买马。第二年,即是同治元年五月,曾国荃带着新招募的湘军,加上原来的老兵,共两万两千多人,甩掉后方,孤军深入,冒死进驻雨花台,开始包围南京。
曾国藩得到这一消息大吃一惊,立即就给曾国荃写信,要他赶紧撤退。又给诸将写信说:“我的弟弟轻踏死地,必难幸免,各位务必统治全军,不要跟着送死。”
南京是太平天国的都城,经过数年的经营,已经是城高墙厚,防御坚固,周长九十六里。曾国藩本打算三路进攻,另外两军还没有来,曾国荃以区区两万人,还有三分之一是新兵,还有部分的降卒,竟想围困南京城,很多人都为他担心。曾国藩更害怕他全军覆没,三河之役,就是因为主将李续宾不听劝告,孤军深入,被太平军包围,别的湘军来不及救援,致使六千精锐全部被歼灭。
不单是曾国藩,就连洪秀全也大感意外,“从未准备彼等能突如其来如此迅速”,因此在一日之内,连发三道诏旨,要求李秀成赶紧回来救援。李秀成认为,湘军刚刚攻克安庆,兵强气盛,不如两年之后,等其师老力竭,再回兵南京,与之决战,所以没有及时回来救援。洪秀全一再催促,连“国法难容”都说出来了,李秀成才决定回去。
这一拖就拖了四个月,正好给了曾国荃充足的时间,他这一支部队后来增加到了五万人,围困南京长达两年两月之久,最终攻破南京城。
按照曾国藩的扎营规定,城高壕深,立定脚跟,二十天就够了,由于李秀成的延误,曾国荃可以从容的修筑长壕营垒。
百里长壕,如果分兵把守,等于没守。南京城虽然很大,最要紧的地方也不过数处。曾国荃一改先前的办法,这次不固守长壕,而是在长壕之内,要曾国荃各营分别修筑营垒,各营垒又自筑壕沟,最紧要和次要的地方,派精兵把守,其余各处派劣兵把守,也可以将就支持。营垒修好之后,画成地图,送给曾国藩看。
看到地图,曾国藩说:“各营布置妥当,唯有一处我不放心。”原来营垒前后有两条河,地图上没有标明河水深浅宽窄,如果河水太浅,敌人徒步过河,营垒前后受敌,要曾国荃加倍小心。
当李秀成带着十三王及二十万大军,匆匆赶来到城郊时,湘军已经是深壕高墙,营垒坚固,严阵以待。
太平军用西洋落地开花大炮,集中火力,猛烈轰击,其声惊天动地,又里应外合,反复冲锋,攻击长壕。湘军以排炮阻击,依托墙壕,百般阻截。太平军连续攻击十五个昼夜。湘军也个个不怕死,裸立墙头,放排枪,扔火球,全不畏缩。
太平军攻到外壕前,齐声呐喊,背负稻草,准备填平壕沟,要朝墙上扑来。曾国荃急了,亲自出来指挥,枪子打中了他的脸,血流进脖子里,他就简单的包扎下,又站在墙头上,军心遂稳。太平军前仆后继,死者相叠,不肯退却。
太平军挖了两个地道,轰隆两声巨响,轰塌了营墙几十丈,土块石头满地都是,其中还有湘军的断臂残腿。太平军抢将上来,潮涌而入,连贯不绝。曾国荃早有准备,稳稳地守住战壕,待尘土落定,烟雾一散,湘军就胡哨连天蜂拥而上,一半抛掷火球,一半施放枪炮,并力抢险,用了六个小时,才把缺口堵上,就在这个缺口内外,太平军死伤数千,湘军也伤亡无数。
太平军冒着大雨,连夜开挖地道,想再次轰塌高墙。曾国荃与诸将商议,审查动静,掘地相向。两军在地道中相遇,乱刀交错,互相砍杀,或者放毒烟,灌污水,打破了太平军的地道攻势,太平军也想把长江水引过来,淹没湘军,还想攻占江心洲,断了湘军的粮道,都被阻止了。太平军连营百余里,最近的营帐距离湘军墙壕不过二十丈,日日夜夜攻击,都被长壕,沟墙阻挡,无法打破湘军的营垒。
这场攻防战持续了四十天,又艰苦,又惨烈,活下来的兵勇,个个面无血色,只剩下皮包骨头,“军兴以来,未有如此之苦战也”。李秀成看打不下来,只好带着大队人马走了,此后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援救行动,失去了营救南京的最佳时机。曾国藩让曾国荃撤,但曾国荃不听,杨载福也不听,问左宗棠,也不愿意撤。偏偏赞成的人更多,他们都批评指责曾国荃,说他不是能够攻克南京的人。曾国藩一时没了主意,决定亲自去看看,再作打算。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仔细查看雨花台大营的壕沟和墙子,也看了附近几个县的营垒墙壕,觉得湘军营盘坚固,各部协调配合,终于打消了撤军的想法。正是靠着这壕沟和墙子,还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曾国荃把南京城包围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攻克了南京城。
反复厮杀了四十六天,曾国藩人在安庆,一点也不轻松,天天绕屋彷徨,没有主意,说自己心已用烂,胆已惊碎,再也经不起什么大患。曾国荃受伤他也有心灵感应。昨天想到曾国荃受伤,今天就接到报信,说曾国荃受了枪伤,幸好不太严重。曾国藩遂在日记中说“足见天伦血脉感触,息息相通”。
【曾国藩—《冰鉴》】
今天看完了《冰鉴》。本书共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神骨第一、刚柔第二、容貌第三、情态第四、须眉第五、声音第六、气色第七,以及附录《冰鉴》原文。
我个人认为,神骨、刚柔和情态篇比较有可取之处。
“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通过观察对方的神态以及身材,我们可以推断他是“千里马”还是平庸之辈。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透过双眼,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如果一个人双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辉,表明肾气旺盛,身体状况良好,是健康的标志;反之,则表明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活力,难以集中精神工作。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水有清浊之分,人有智愚贤不肖之别。水之清浊,通过肉眼可以分辨;人之邪正,唯有用心感知揣摩方可知其一二。
识人难的原因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原因之一在于“凡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原因之二在于“人心难测”。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原因之三在于“人之难知,不在于贤不肖,而在于枉直”。
事之至难,莫如知人。原因之四在于“才与不才之间,似是而非也”。
用人之道
表面细致,实质粗心者不足以重用。对于那些小心谨慎的人,在做事之前就要有意考察他,如果表面是小心谨慎之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却处处表现得粗枝大叶,仿佛是由于疏忽造成的损失。这些表面细致,实质上粗心欠周密的人,是不能重用的。
慎重周密者可堪重用。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在做事的过程中仔细考察他,如果表面上粗枝大叶,做起事来却处处小心谨慎、注意细节,不轻率行事,不随意举动,最终使事情得以成功,这种人是可以被重用的。
人不可无刚,无刚则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就不能自强,不能自强也就不能成就一番功业。刚就是使一个人站立起来的东西。
人也不可无柔,无柔则不亲和,不亲和就会陷入孤立,自我封闭,拒人于千里之外。柔能使人挺立长久。
刚与柔并非特指一个人的个性,它也是思想行为的表现。要想很好地掌握刚柔之术,我们当先端正思想路线,不急议,不争势,不重党,不欲速,以柔守之,以刚正之,刚柔相济,才能无往而不胜。
心性本质
喜怒情感表现得很强烈,但又转眼即逝的人,其气质近乎粗鲁。一个人若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势必成不了什么大事。
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该兴奋时也激动不起来,这种人气质有些愚笨。庸才是没有能力给别人制造麻烦的人,但也不会创造什么效益。
考虑事情时开始想得粗浅,但转念则能深思熟虑,这种人较为机智。办事时适时地变通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
内心机智的人往往能够功成名就。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若想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首先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能力。唯有这样,事情办起来才不会出现众多人为的障碍和束缚,办起事来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我们将会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人为阻挠,事情办起来就很难成功了。
曾国藩认为,神与情态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它们是里与表的关系。
神蓄含于内,情态则显于外,神以静为主,情态以动为主,神是情态之源,情态是神之流。
常见神态
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柔弱之态、狂放之态、疏懒之态和周旋之态。
弱态之人,不媚俗迎众;狂态之人,不哗众取宠;疏懒态的出于真性情,周旋态的举止圆滑中不失中正刚健,都可以有所作为,而被历史铭记。
弱态之人性情以柔为主,温平和善,慈爱近人。从缺点上讲,流于优柔寡断,信心不足,少果敢独立之气,不能坚持个人意见,缺乏主心骨,言听计从惯了。
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人,这就是狂态。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狂态”,就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他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疏懒态的人容易在言语上得罪他人,让对方在公众场合上丢了面子。
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言观色,事事趋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周旋态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谦虚忍让、屈伸适时,这些特点在时局对己不利的情况下是极其适用的。
《冰鉴》里给出的建议毕竟是上个世纪的了,这些识人之术也应该随着时代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识人之术时,也要注意分场合、分对象。
【曾国藩名言名句,经典语录】
曾国藩名言名句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2.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4.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5.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6.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7.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8.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9.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10.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11.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2.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13.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14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
15.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16.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17.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8.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19.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20.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21.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22.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23.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24.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25.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
26.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27.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28.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29.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30.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31.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求《冰鉴》全文,有无译文皆可】
曾国藩文集曾国藩文集
冰鉴
第一神骨
第二刚柔
第三容貌
第四情态
第五须眉
第六声音
第七气色
第一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
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
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
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用在
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
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
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
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
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
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
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
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
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
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
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
清,不可不辨。
【译文】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
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
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宜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
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
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合而不露;
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
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
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
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
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
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
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
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
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
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合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
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现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听,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
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看之,
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
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译文】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者,是
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
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
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
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
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
精细周密。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
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
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
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
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
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
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项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
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顶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
阳骨为主;在面,以后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
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译文】
九贵骨各有各的姿势:天庭骨丰隆饱满;枕骨充实显露;项骨平正而
突兀;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真人发际;太阳骨直线上升;眉骨骨桂
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在那里;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拔而起;
颧骨有力有势,又不陷不露;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看头部的骨
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则主要
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位。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此人一定是
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如果能
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
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如果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
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
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
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译文】
骨有不同的颜色,面部颜色,则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
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
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
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
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
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
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
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
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第二刚柔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
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译文】
已经鉴识神骨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是五行生克的道理,
道家叫做“先天种子”,不足的增补它,有余的消泄它,使之刚柔平衡,
五行如谐,盈虚损益与人的命运相通,这是在对比中就能很容易发现的信
息。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
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
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上形带上则然,上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
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久文人正论。
【译文】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仇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合”,而“合”又
有顺合与逆合之分,如木生火、水生木,金生水,土生金,火生土,这辗
转相生就是顺合。顺合之相中多会致富,但是却不会得贵,即便偶然得
贵,也总是浮浮沉沉、升升降降,难于保持永久。金仇火,有时火与金又
相辅相成,如金无火炼不成器的道理一样,类而推之,水与土等等之间的
关系都是这样,这就是逆合,这种逆合之相非常高贵。然而在上述的逆会
之相中,如果是金形人带有火形之相,便非常高贵,相反,如果是火形人
带有金形之相,那么年龄到了30岁就会死亡;如果是水来人带有水形之
相,那么就会一辈子孤寡无依;如果是木形人带有金形之相,便会非常高
贵,相反,如果是金形人带有木来之相,那么就会有刀剑之灾,杀身之
祸。至于除此之外的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都是杂凑的模式,不能归入文
人的正宗理论。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
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
奸者,功名可期。粗合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
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有九八矣。
【译文】
前面所说的五行,是人的阳刚和阴柔之气的外在表现,即是所谓“外
刚柔”。除了外刚柔之外,还有内刚柔。内刚柔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感
情、激动或平静的情绪和有时深、有时浅的心机或城府。遇到令人高兴的
事情,乐不可支,遇到令人恼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过就忘
得一干二净,这种人阳刚之气太盛,其气质接近于“粗鲁’。平静的时候
没有一点张扬之气,激动的时候也昂扬不起来,这种人阴柔之气太盛,其
气质接近于“愚蠢”。遇到事情,初一考虑,看起来想得似乎很肤浅,然
而一转念,想得又非常深入和精细。这种人阳刚与阴柔并济,其气质接近
于“奸诈”。凡属内藏奸诈的人外柔内刚,遇事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日
后必有一番功业和名声可以成就。既粗鲁又愚蠢的人,刚柔皆能支配其
心,使他们乐天知今,因此其寿命往往超过常人。纯奸的人--即大奸大诈
者,其心能反过来支配刚柔,遇事往往能以退为进,以顺迎逆,这种人最
终会获得事业的成功。那种外表举止粗鲁,内心气质也粗鲁的人,只是一
味地刚,做起事来必定要半途而废。--以上这一点,也就是“内刚柔”,
往往被忽视,而且一般入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病。
第三容貌
容以六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
相额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译文】
凡是现人形貌,观姿容以七尺躯体为限度,看面貌则以两只眼睛来
评断。人的胸腹手足,对应都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关系,
都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气--即春、夏、秋、
冬四时之气相互贯通,也具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体的各个部
位,如果相一照应、匹配,彼此对称、协调,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而
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支离破碎,其命运就不值
一提了。
容贵“整”,“整”非整齐之谓。短不累蹲,长不茅立,肥不熊餐,瘦不鹊
寒,所谓“整”也。背宜圆厚,腹宜突坦,手直温软,曲若弯弓,足宜丰满,下直
藏蛋,所谓“整”也。五短多贵,两大不扬,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他
如手长于身,身过于体,配以佳骨,定主封侯;罗纹满身,胸有秀骨,配以妙神,
不拜相即鼎甲矣。
【译文】
人的姿容可贵之处就在于“整”,这个“整”并非整齐划一的意思,
而是要人整个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均衡、匀称,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完
美的整体,就身材而言,人的个子可以矮但不要矮得像一头蹲着的猪;个
子也可以高,但绝不能像一棵孤单的茅草那样耸立着。从体形来看,体态
可以胖,但又不能胖得像一头贪吃的熊一样的臃肿;体态瘦也不妨,但又
不能瘦得如同一只寒鸦那样单薄。这些就是本节所说的“整”。再从身体
各部位来看,背部要浑圆而厚实,腹部要突出而平坦,手要温润柔软,手
掌则要弯曲如引脚背要丰厚饱满,脚心要空,空到能藏下鸡蛋则佳,这也
是所谓的“整”。五短身材虽看似不甚了了,却大多地位高贵,两腿长得
过分的长往往命运不佳。一个人走起路来如同背了重物,那么此人必定有
高官之运,走路若像老鼠般步子细碎急促,两眼又左顾右盼且目光闪烁不
定者,必是贪财好利之徒。这些都是固定格局,屡试不爽。还有其他的格
局:如两手长于上身(最好超过膝盖),上身比下身长,再有着一副上佳
之骨,那么一定会有公侯之封。再如皮肤细腻柔润,就好像绫罗布满全
身。胸部骨骼又隐而不现,文秀别致,再有一副奇佳的神态的话,日后必
然志向远大。
貌有清、古、奇、秀之别,总之须看科名星与阴骘纹为主。科名星,十三岁至
三十九岁随时而见;阴骘纹,十九岁至四十六岁随时而见。二者全,大物也;得一
亦资。科名星见于印堂眉彩,时隐时见,或为钢针,或为小丸,尝有光气,酒后及
发怒时易见。阴骘纹见于眼角,阴雨便见,如三叉样,假寐时最易见。得科名星者
早荣,得阴骘纹者迟发。二者全无,前程莫问。阴骘纹见于喉间,又主生贵子;杂
路不在此格。
【译文】
人的面貌之相有清秀、古朴、奇伟、秀致的分别。这四种相貌主要以
科名星和阴骘纹为主去辨别,科名星在十三岁到三十九岁这段时间随时都
可以看到,阴骘纹,在十九岁到四十六岁这段时间也可随时看见。阴骘纹
和科名星这两样都俱备的话,将来会成为人物,能够得到其中一样,也会
富贵。科名星显现在印堂和眉彩之间,有时会出现,有时又隐藏不现,形
状有时像钢针,有时如小球,是一种红光紫气。在喝酒之后和发怒时容易
看见,阴骘纹出现在眼角之处,遇到阴天或下雨天便能看见,像三股叉的
样子。在人快要睡着的时候最容易看见。有科名星者,少年时就会发达荣
耀,有阴骘纹者,发迹的时间要晚一些。两者都没有的话,前程就别问
了。另外,明骘纹若现于咽喉部位,主人喜得贵子。若明骘纹出现在其他
部位,则不能这样断定,也就是不一定会得贵子。
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种,齿多
而圆木家食。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于面,终司钱谷:出责征也。舌肥无官,
橘皮不显。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
【译文】
人的眼睛如同面部的两方水潭,神气不深沉含蓄,面部就不会清朗明
爽。鼻子如同支撑面部的山脉,鼻梁不挺拔,准头不学园,面部就不会现
机灵聪慧之气。嘴巴宽阔又方正,主人有享千钟之福禄,牙齿细小而圆
润,适合在外地发展事业。两眼秀长并播至鬓发处者,必掌司法大权,秃
发谢顶而使头与面额相连,无限界,能掌财政大权。口吃者无官运。面部
肌肤粗糙如桔子皮的人不会发达。文人若左眼有伤那么文星陷落而无所作
为。鼻子如鹰嘴的人,必定内心阴险狠毒,喜伤人,(后面)这些都是贫
贱的征兆。
第四情态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性神之不足。久往观人
精神,乍见现人情态。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大旨亦辨清
浊,细处兼论取舍。
【译文】
一个人的容貌是其骨骼状态的余韵,常常能够弥补骨骼的缺陷。情态
是精神的流韵,常常能够弥补精神的不足。久久注目,要着重看入的精
神;乍一放眼,则要首先看人的情态。凡属大家--如高官显宦、硕儒高增
的举止动作,即使是羞涩之态,也不失为一种佳相;而凡属小儿举动,如
市井小民的哭哭笑笑、又跳又叫,愈是矫揉造作,反而愈是显得幼稚粗
俗。看人的情态,对于大处当然也要分辨清浊,而对细处则不但要分辨清
浊,而且还要分辨主次方可做出取舍。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不
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志也。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饰其中机,不
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皆报其情,不由矫枉。弱而不媚,狂
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大概亦得二三矣。
【译文】
常见的情态有以下四种:委婉柔弱的弱态,狂放不羁的狂态,怠慢懒
散的疏懒态,交际圆滑周到的周旋态。如小鸟依依,情致婉转,娇柔亲
切,这就是弱态;衣着不整,不修边幅,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旁若无
人,这就是狂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
论忌宜,这就是疏懒态;把心机深深地掩藏起来,处处察颜观色,事事趋
吉避凶,与人接触圆滑周到,这就是周旋态。这些情态,都来自于内心的
真情实性,不由人任意虚饰造作。委婉柔弱而不曲意连媚,狂放不羁而不
喧哗取闹,怠慢懒散却坦诚纯真,交际圆润却强干豪雄,日后都能成为有
用之材;反之,即委婉柔弱又曲意诌媚,狂放不羁而又喧哗取闹,怠慢懒
散却不坦诚纯真,交际圆滑却不强干豪雄,日后都会沦为无用的废物。情
态变化不定,难于准确把握,不过只要看到其大致情形,日后谁会成为有
用之材,谁会论为无用的废物,也能看出个二三成。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种忽地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探险难
近,不足与论情。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低毁;卑庸可耻,不足与
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
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土。
【译文】
前一章所说的,是在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态,称之为“恒态”。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情态,是不经常出现的,称之为“时态”。如正在跟
人进行交谈时,他却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转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见这种人毫
无诚意;在众人言笑正欢的时候,他却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见这种人冷峻
寡情。这类人城府深沉,居心险恶,不能跟他们建立友情;别人发表的意
见未必完全妥当,他却在一旁连声附和,足见此人胸无定见;还没有跟这
个人打交道,他却在背后对人家进行恶意诽谤和诬蔑,足见此人信口开
河,不负责任。这类人庸俗下流,卑鄙可耻,不能跟他们合作共事;无论
遇到什么事情都不置可否,而一旦事到临头就迟疑不决,犹豫不前,足见
此人优柔寡断;遇到一件根本不值得大动感情的事情,他却伤心落泪,大
动感情,足见此人缺乏理智。这类人的仁慈纯属“妇人之仁”,不能跟他
们推诚交心。然而以上三种情态却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如
果能够反以上三种人而求之,那么就几乎可以遍交天下之士了。
第五须眉
“须眉男子”。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此
言眉生早成,须主晚运也。然而紫面无须自责,暴腮缺须亦荣:郭令公半部不全,
霍骠骁一副寡脸。此等间逢,毕竟有须眉者,十之九也。
【译文】
人们常说“须眉男子”,这就是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名词。事实上也
的确如此,因为还没有见过既无胡须又无眉毛的人而称为是男子。人们还
常说:“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这两句话则是说,一个人少年时的
命运如何,是要看眉毛的相,而晚年运气怎么样,则以看胡须为主。但是
也有例处,脸面呈紫气,即使没有胡须,地位也会高贵;两腮突露者,就
算胡须稀少,也能够声名显达;郭子仪虽然胡须稀疏,却位极人臣,富甲
天下;霍去病虽然没有胡须,只是一副寡脸相,却功高盖世。但这种情
况,不过只是偶然碰到,毕竟有胡须有眉毛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眉尚彩,彩者,秒处反光也。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所谓“文明气
象”,直疏爽不宜凝滞。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倒竖者,
上也;下垂者,最下。长有起伏,短有神气;浓忌浮光,淡忌枯索。如剑者掌兵
权,如帚者赴法切。个中亦有征范,不可不辨。但如压眼不利,散乱多优,细而带
媚,粗而无文,是最下乘。
【译文】
眉崇尚光彩,而所谓的光彩,就是眉毛消部闪现出的亮光。富贵的
人,他眉毛的根外、中处、梢处共有三层光彩,当然有的只有两层,有的
只有一层,通常所说的“文明之象”指的就是眉毛要疏密有效、清秀润
朗,不要厚重呆板,又波又一密。远远望去,象两只凤在乘风翱翔,如一
对龙在乘风飞舞,这就是上佳的眉梢。如果象一团散浸的墨汁,则是最下
等的眉相。双眉倒竖,呈倒八字形,是好的眉相。又眉下垂,呈八字形,
是下等的相,眉毛如果比较长,就得要有起伏,如果比较短,就应该昂然
有神,眉毛如果浓,不应该有虚浮的光,眉毛如果淡,切忌形状象一条干
枯的绳子。双眉如果象两把锋利的宝剑,必将成为统领三军的将帅,而双
眉如果象两把破旧的扫帚,则会有杀身之祸。另外,这里面,还有各种其
他的迹象和征兆,不可不认真地加以辨识。但是,如果眉毛过长并压迫着
双眼,使目光显得迟滞不利,眉毛散乱无序,使目光显得忧劳无神,眉形
过于纤细并带有媚态,眉来过于粗阔,使其没有文秀之气,这些都是属于
最下等的眉相。
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少者,宜
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卷如螺纹,聪明豁达;长如解索,风流荣显;劲如
张戟,位高权重;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宦途大器。紫须剑眉,声音洪壮;篷然
虬乱,尝见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他如“辅须先长终不
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髭遮口饿终身”,此其显
而可见者耳。
第六声音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
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
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
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
清”为上。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
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
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
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
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是也。凡人说话,是声散在前后左右者是
也。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土;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
不唯实厚,兼获名高。
第七气色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享泰。是放光焰不发,珠玉与
瓦砾同观;藻绘未扬,明光与布葛齐价。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
艳、老素”是也。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有一月之气
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有一日之气色,“早育、昼满、晚停、暮静”
是也。
科名中人,以黄为主,此正色也。黄云盖顶,必极大魁;黄翅入鬓,进身不
远;印堂黄色,富贵逼人;明堂素净,明年及第。他如眼角霞鲜,决利小考;印堂
垂紫,动获小利,红晕中分,定产佳儿;两颧红润,骨肉发迹。由此推之,足见一
斑矣。
色忌青,忌白。青常见于眼底,白常见于后端。然亦不同:心事优势,青如凝
墨;祸生不测,青如浮烟;酒色惫倦,白如卧羊;灾晦催人,白如傅粉。又有青而
带紫,金形遇之而飞扬,白而有光,土庚相当亦富贵,又不在此论也。最不佳者:
“太白夹日月,乌鸟集天庭,桃花散面颊,(赤页)尾守地阁。”有一于此,前程退
落,祸患再三矣。
【《冰鉴》八句识人口诀是什么?】
曾国藩相术口诀解释为:
邪恶的人眼睛细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双眼有神,呼吸均匀。
说真话的人嘴唇没有异常;说谎话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嘴唇略颤抖。
功名的大小就能看出人的气概,气质非凡博学多才的人功名小不了。
通过大富大贵就能看出人的精神,大富大贵的人精神饱满,贫穷的人由于生活的压力,变的精神萎缩。
主意看指爪指的是手相了,手指特别直代表着昂首挺胸,说明看事情拿主意的是你,手指弯曲,说明自己看事情毫无主意,还需要别人指点。
脚筋有点粗说明有风波被迫长途跋涉的逃避,脚筋细说明毫无风波。
要看是否有条有理,就要通过言语来看,词不搭嘴,语病特别多,就说明没有条理。
曾国藩招聘人才,特别关注眼睛,眼圆而动,晃来晃去,太机灵,不诚,善变。这种人可能关键时候靠不住。对答不畅,但眼睛不会晃来晃去,便可靠。面有昏浊气、色浮,不甚可靠。目清而不定,人明白但滑头。
作品介绍:
《冰鉴》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他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曾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该书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深受读者青睐。
曾国藩冰鉴经典语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