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敬的男孩取什么名字好呢?】
敬煦涵:意为滋润养育。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张说《大唐祀封禅颂》:“菌蠢滋育,氤氲涵煦。
取名为一大学问,真正要取得一个既有丰富文化内涵、意蕴深远、诗意优美且符合孩子五行八字,须具备众多专业知识,要注意和追求的内容还有很多。但是,名字是伴随宝宝一生成长的,多一点付出也是值得的。
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心常存,爱意永驻。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
为人,则是为己。
“关爱生命”是一种负责的生活态度;漠视自己的生命、肆意践踏别人的生命的人是可悲的,也是可恨的,因为他或他们带来的是悲伤、痛苦,甚至仇恨;对一切的生命,我们都应怀有一颗“关爱的心”,我们不仅仅关爱我们的同类,也应关爱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因为在独一无二的生物圈中它们的存在与我们息息相关,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使我们生活的星球更为多姿多彩;关爱生命,我们还要讲究方式,生命的成长有它的自然规律,不恰当的关爱是戕害生命;关爱生命,我们就要告别一切不良嗜好,远离那些会毒害我们生命的东西如毒品,让自己健康地活着也是关爱生命的一种表现……
白开水,果然是醒人良药,睁开眼,看世界,关怀自己,关心他人。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如果一个人能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哪怕牺牲的只是一点点,也是难能可贵的。帮助别人常常是帮助了自己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
朋友,是你播下的友爱、温情的种子,就会发芽、成长;是你帮助过的人、温暖过的人,最终也会令你受益无穷。
只有纯粹的温暖才能温暖人心,只有用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那种被金钱和利益包裹着的所谓帮助,只会引人厌恶而已。
真正的助人者,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真英雄。他们不思回报,人格的完善就是最高的境界。
无限芬芳落尽,惟有绿树依然。因为它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渐渐地壮大着自己。赞同
惜财之德(李嘉诚)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珍惜财富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修养,一种品德。记得小时候父辈们曾教育我们说:惜衣有衣穿,惜钱有钱用。所以节约是美德,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富兰克林小故事富兰克林后来辗转去到英国,原先以为在英国可以得到资助,实现他自己创业的想法,但是因为进展不顺利,他只好先留在英国工作。英国的印刷工人大多是酒鬼,因为他们认为喝酒可以增长气力,但是富兰克林不同,他认为节制饮食能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提升效率,所以他不仅不喝酒,还是个素食主义者,于是工厂里的英国佬都嘲弄他是‘喝水的美洲人’。尽管喝水不喝酒,富兰克林还是特别努力、排字速度也最快,因此总是被指定作一些急件,所以他的工资也特别高。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新学期开始,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敬一丹:一个关爱大使的责任
敬一丹,女,汉族,1955年4月生,中央电视台栏目主持人,“关爱女孩行动”宣传大使。
多次深入农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使敬一丹深深感到农村女孩是一个需要格外关爱的群体,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资深主持人,她认为,媒体应该牵引公众的视线,为改善农村女孩的生存现状营造舆论氛围。带着对女孩现状的担忧和深深的责任感,敬一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担当起了“关爱女孩行动”宣传大使的重任,并就此问题制作过多期节目,唤起了全社会对女孩的关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敬一丹的提案也多围绕着女孩问题开展。
2006年,清华大学举办了“世界人口日”活动,当敬一丹得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数千名清华学子都将参加此次活动时,正在湖北大别山采访的她立即决定带几个刚刚采访过的贫困女孩到北京参加这次活动,让城市里的人更直接和真切地感受农村女孩的生存现状。活动现场,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们面对众多的观众始终低着头不肯说话,敬一丹用高超的主持技巧耐心地帮助她们消除胆怯。在她的亲切鼓励下,女孩们终于鼓起勇气向观众敞开心扉,讲述了她们的生活学习现状以及在全社会帮助下与贫困和歧视作斗争的故事。女孩们的讲述打动了在场的人,活动结束后,200名首都大学生加入到了关爱女孩志愿者的队伍中。
每次采访女孩时,敬一丹都能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有一次,她采访一个农村女孩,发现她的美术本里画着蓝色的熊猫和竹子,细心的敬一丹一问才知道,原来女孩知道竹子是绿色的,只是因为买不起1元钱一盒的彩笔,才改用蓝色的圆珠笔画画。敬一丹将这个故事制作在节目中,节目播出后,打动了许多人,一些人打电话表示愿意帮助贫困女孩,女孩也收到了全国各地好心人寄来的彩笔。后来,女孩还上了美术班,并把画好的彩色画寄给了她最喜欢的敬一丹阿姨。
对于关爱女孩,敬一丹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她认为,关爱女孩并不仅仅是解决女孩们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爱她们的心灵,唤醒女孩们的权利意识。作为关爱女孩行动宣传大使,敬一丹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会及时参加“关爱女孩行动”的宣传活动,并就此活动制作过许多期节目。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敬一丹还把关注留守女童问题写入今年的提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观念与命运-】
1997年正值国企改革时期.中央电视台的编导突然叫当时"焦点访谈"的名嘴敬一丹到山西就"观念与命运"话题做一次节目.途中,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破旧的奔驰陷在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的泥泞里动弹不得。俗话说的好,危难的来临就是转机的开始,敬一丹突然看到远处山坡上蠕动着一群羊,心想有羊就有放牧人,于是他们就想何不就问问放牧人对观念和命运是怎么看待的.摄制组就走到了山坡上找放牧人.没有想到放牧人竟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这里也没有什么人,他们当时也只有凑合着采访这个男孩了.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敬:天这么晚了,还下着雨,你为什么不回家啊?
男孩:雨后的草是最绿最嫩的,我要把我的羊放的肥肥大大的,好多卖几个钱。
敬:你卖了钱以后做什么啊?
男孩:山下的茅草屋你看见了吧!那就是我的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不下雨,屋里还有雨。等我有钱了,就要盖一个砖瓦房。
敬:盖了房子干什么啊?
男孩:盖好房子,临村有一个放牛的小妮子,就会嫁给我。
敬:你娶了她让她跟着你一起放羊吗?
男孩:不,我只要她给我生一个娃.。
敬:那你的娃以后做什么啊?
男孩(不耐烦了):你真是城里来的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我爷爷是放羊,我父亲也是放羊的,现在我也是放羊的。以后让我的娃涛声依旧,继续放羊呗。
后来回到台里,敬一丹整理了一下稿子就播了.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里敬一丹从“放羊——挣钱——娶妻——生娃——再放羊”的观念中“拆”出了“相关中国经济命运的字”:一个是繁写的“穷”字,在固定空间里劳动,身子累成弓形还是穷。第二个是“贫”字,想把一分钱当成宝贝,他还是贫穷。
据说这个故事还有续集,听说那个男孩真的把羊拿到集市上卖,也卖到了好价钱,正路过一家店里想买点日用品回家,没有想到在那他看到电视上正好有一群羊的画面,眨一看原来那里说的是自己,突然决定电视上说的很对,于是他就拿着他卖羊得到的钱南下,后来他好像真的是赚了点钱,他决定这样很对于是就叫他在家放牛的表哥也来南方,哪知道他的表哥一上火车站就把表弟给的路费还有地址全掉了,正在失望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在广州打工的包工头,看到这小伙子挺结实一个,于是就把他带到了广州做小工,虽然工作不是很高,但是对于放牛表哥来说那已经是非常好的待遇了.都是从山坡是出来的人,他们两个人的命运我们可想而知,相干字的拆法又出来了,打工打工,上面出头之日也就是入土为安之时![工---土].下面出头就是要干,当干弯了腰时也是你入与为安的时候了[工--干--土].并且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在固定的空间里工作永远都是空.
观念与命运,观不就是看,念不就是想.当比看着想着就要去做着,长久做了,那将就是你的命运.可以用一个很形象的图来表示:
观念
↙↘
看着
想着
↘↙
做着
↓
命运
【采访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在采访过程中不只是信息的传递,也是一个思想交锋和心灵碰撞的过程。高水平的采访不仅能体现记者的水准,也能展现记者的个性魅力。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是体现记者的报道意图。因此提问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记者的问题准确、鲜明、具体,才能把被采访者的谈话纳入轨道,引入正题,既节省时间,又使采访画龙点睛、引人入胜。
首先,记者的提问应是受众关心的问题、想了解的情况。这样才能使采访吸引受众、引起共鸣。从既定目标出发、从受众出发,是记者提问的基本要求和依据。记者的提问应该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使是为了避免冷场,或联络感情而交谈的语言也应该为完成报道任务服务。我们中的一些年轻记者,往往在报道的提问中偏离主题,或环左右而言他,就是离开了“受众”这一主体。为了避免这一现象,记者在采访和提问,以及后期编辑制作中一定要心里装着观众,时时想着观众,“想观众所想,问观众所需”。
其次,记者的提问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采访对象灵活多变。为了完成报道主题,无论采访前的准备、还是采访中的提问都要围绕主题做文章,但要根据采访情况和对象的不同,既要有目的,也要随机应变。这就要求记者调整自己的语言技巧,避重就轻、迂回作战,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胜利。特别是面对不愿吐露真实想法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先顺着他说,在交谈的过程中,乘其不备,突然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让对方顾不得防备而说出真实情况或想法。例如,采访矿难,被采访者是主管部门或矿主,当事者肯定要强调自己是如何在事发后,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营救遇难者的,但是观众最想知道这次矿难死伤情况和经济损失等,而这些问题恰好是当事者不愿透露和极力回避的问题。你可以在采访中,先顺着他问事发后采取了哪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和救助办法,等他思想放松了,滔滔不绝时,突然提问这次事故有多少人没有救出来?采取补救措施和营救办法大约花了多少钱?估计经济损失多少等问题。
第三、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表面到本质,层层递进。从采访的目的性出发及事物的逻辑性出发,记者提问的问题也要有逻辑性。既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锤的零打碎敲,也不能大问题铺天盖地,不着边际。记者应该根据所作题材的主题,事先设计好要提问的问题,然后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排列好要提问的问题,即使在采访交流过程中问题被打断,只要记住逻辑关系就能提出下一个要问的问题,这样才能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让受众条理清晰地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而有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或主持人,往往在采访提问中不知道该问什么?或问完了一个问题就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或在采访交谈中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丧失了主动权,甚至完不成采访任务。
第四、提问要具体、简洁明了。要使提问具体、切中要害,就必须了解被采访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果对新闻事件不了解,提问往往容易陷入空洞、空泛、不着边际的僵局。如:已列入新闻界最臭的提问行列的:“请你谈谈感想”、“你当时怎么想的”、“你感觉如何”等等。这样的问题只能使采访对象抓不住问题的要点而作泛泛的或言不由衷的回答,而这些笼统的大问题会给人造成记者没有思想、肤浅、无知的印象。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也尖锐地剖析了“您感觉如何”等问题的弊端。认为这些提问“实际上在信息获取上等于原地踏步,它使采访对象没法回答,除非用含混不清或枯燥无味的话来应付。”(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新华社出版,第92页。)而具体简洁的提问不仅使人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还能给人带来更多的信息,同时也树立了记者的良好形象。如获奖新闻《六年冠军梦圆梦在津门》—第四十三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男队在少帅蔡振华的率领下,顽强拼搏,终于夺回了斯韦思林杯。该片中记者不仅拍到了蔡振华喜极而泣的感人场面,提问也非常成功:
记者问蔡振华:“您认为队员们今天发挥得怎么样?”
问王涛:“上次您说经过两年的苦练,你一定会赢瑞典队,今天您的愿望实现了,是这样吗?”
问马文革:“今天的比赛中,肩上的伤痛又没有发作?”
每一个提问都是有的放矢,如果记者不了解世乒赛的情况,不了解队员状况,绝对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再就是提问一定要简洁明了,有些记者为了显示自己已做了前期准备,对情况很了解或知识渊博,在问题前说出长长的铺垫,即使被采访者听了后头忘了前头,抓不住问题要害,又给人造成记者卖弄的感觉。
第五、提问要寻找引发情感的导火索。无论任何作品,靠的都是以情感人,而引发情感的关键就在提问。采访中根据不同的题材、任务、目的,要适当运用能引发被采访者兴趣、使之兴奋起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被采访者的积极思维,使之回忆、思考细节、传播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使作品更全面、更具体、更丰富、更感人。如做一篇加强环保意识的报道,其中有对一位植树老人的采访,作者并没有去问他植树的意义和目的何在?而是让他说出,看到自己多年前种植的树木被砍伐后的感受。一提到自己亲自种了十几年的树木被砍伐,老人的情绪一下就被点燃了,动情处甚至掉下了眼泪,观众看后的深思和警醒,绝对是一般对话无法比拟的。采访中的提问,不仅仅是对话交流信息,还让观众从问答中感受、体验得到语言信息之外的情感交流,在交待事实的同时,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此外,被采访对象的情绪一旦被点燃,就会说出你想了解,而他原来并不想告诉你的一些东西,使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提问要尊重对方,亲切自然,尽量口语化,增强交流感。采访本身就是一种交流,而交流得好与坏的前提,就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是否平等。试想谁愿意和一个须仰视才见的人交流?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被采访者,一个是态度上的谦恭,另外一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隐私或避免触及被采访者心灵的伤痛。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位终日奔波事业的女记者的文章,她说:“我讨厌看到屏幕上,电视台记者把话筒直戳到那些刚经历了一场大难的伤心人的脸上去提问的镜头,因此我拒绝正面采访悲剧的主角,而是通过别的手段来揭示故事的悲剧性。”而我们的屏幕上,有的记者面对父母离异的孩子会去问:“你想妈妈(或爸爸)吗?”这类揭伤口疮疤似的问题不仅令人反感,也影响宣传报道的效果。还有一家地方台做了一篇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好少年的深度报道,其中,有一段对少年英雄父母的采访,记者的提问是:“你想孩子吗?”结果,少年英雄年近半百的父母都是未语泪先流,让人看了以后不忍心再看。另外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语气,既不卑不亢,又亲切自然。交流是双向的,因此提问的语气就要有征询的口吻,如果语气生硬,就会给人以居高临下之感,避之千里,哪里还有交流?即便是迫于某种压力或碍于面子,也是应付了事,不会有真心话给你。
第七、提问要客观、避免诱导性。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记者在提问时也要用新闻事实说话,避免主观色彩。有的记者出于义愤,或对新闻事件中一方人物或遭遇的同情,提问往往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不符合新闻规律的。更有甚者,当采访对象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时,记者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想要的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方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采访对象通常会点头称“是”。这就是最典型的诱导。新闻报道就是要客观公正,用事实说话。记者不要提那些让人一听带有明显倾向性或诱导性的问题,谁是谁非,把事实摆出来,观众自有公断。
总之,采访中提问的技巧有很多,只要在具体工作中,慢慢积累,反复揣摩,就一定会不断进步,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国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就是在多年新闻采访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提问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在新闻工作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敬一丹的兄弟姐妹】
年7月7日焦点访谈,《焦点访谈》7月7日播出节目《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永远的忏悔》主持人敬一丹: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年“七七事变”的历史场景。68年前的那一天,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爆发的起点,而中国的全国性抗战也由此开始。战争让中华民族承受了巨大的灾害,也让战争的加害方侵华日军的一些士兵经受了长久的良心煎熬。现在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幅版画作品,它描绘了侵华日军的恶行。它的作者就是当年参加侵华战争的一位日本的老兵。在他的作品中里,所有被残害的中国百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手持刺刀的日军却是没有灵活的骷髅。
解说:
这是一次特殊的画展,地点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作者是曾被关押在这里的日本老兵岛亚坛,内容是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在抗战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在“七七事变”前夕来抚顺办这样的画展,是画家岛亚坛多年的宿愿。虽然此行前曾不断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恐吓,但他的目的单纯而坚定,那就是向中国赎罪、忏悔。
岛亚坛原侵华日军士兵:
我年轻时代曾经历过地狱般的生活(杀了很多人),所以现在不管什么时候,即使我被杀,我也不感到意外,我并在乎什么荣誉,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我觉得这就是我在向中国认罪。
解说:
今年85岁的岛亚坛原名洼田芳治,曾任日本陆军第59师团54旅团大队第一中队分队长,年参加侵华战争,年被捕,年被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美术学院中出身的他把战争中的很多细节,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他自己虽然也盲目地和其他日军一起挥动屠刀,但内心的矛盾从未停止,尤其日军疯狂地实施“三光政策”,成了他心灵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他的作品中,日军一律是骷髅的形象,没有感情没有思想。
岛亚坛:
过了一年,过了两年,去了一个又一个村落的时候,妇女,少女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我逐渐产生了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一些日本底层的士兵因为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所以这种想法很淡薄,但是受到教育的人却会从仁义道德方面去想这些问题,如果被害人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自己的父母,会怎么想呢?头脑中产生了这种矛盾的思想,就这样带着矛盾的思想,在杀人的过程中走向战争。
解说:
与岛亚坛同属第59师团,但不在同一个旅的绵贯好男这一次也来到了抚顺。在曾经关押过自己的间里,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给同行的日本年轻人听。日军第59师团一直活动在山东地区,个别部队还执行过臭名昭著的“鲁西细菌战”。在绵贯好男的记忆中,日军每过一村一寨都会留下令人发指的恶行。
绵贯好男原侵华日军士兵:
在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前后,在一次中杀害了很多中国农民。其中我们中队一个分队里的六七个人拿一个青年当活靶子练刺刀,这件事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当时一个分队有十六七个人,其中我们六七个人轮流用刺刀伤害了这个农民。我记得我是第三个或第四个开始动手的,在动手的时候我心情十分矛盾,虽然不愿意做,但必须做,那是一种命令,只能服从命令。
解说:
年日军修建的抚顺监狱本来用于关押、残害中国民众和爱国志士。年被我国改名为抚顺战犯管理所。同年7月,名日本战犯被前苏联红军移交过来,加上原太原战犯管理所转来的日本战犯,共人。除了伪满洲国总务长官武部六藏,细菌部队神原秀夫等著名战犯,岛亚坛、绵贯好男等人也在其中。
与日军对待中国战俘的做法完全相反,管理所没有对日本战犯实施任何虐待,而是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场所让他们反省。看守所通过组织战犯看材料、看电影等方式教育日本战犯,有时直接把他们带到侵略暴行的现场,很多顽固的军国主义者就是这时发生的转化。用他们自己的说法是从野兽变成了人。曾经杀害赵一曼烈士的大野泰治就是在管理所院内认识到了战争的罪恶。
刘家常抚顺战犯管理所管教人员:
那年我来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在院内挖菜窖,挖来挖去,挖了许多尸骨,还有一些日本战争时期的炮弹。其中发现有一个少女的头骨,让他们自己去签定、鉴别这是少女的头骨。所以我们当年就用当地的实际情况,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教育这些战犯。当时大野泰治痛哭流涕,就进行交代,坦白了这些方面的罪行。
解说:
各种教育手段的结合使日本战犯深深认识到他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除了岛亚坛还有其他人也拿起画笔,画出了自己深切的忏悔。在年6月,我国最高军事法庭对他们进行审判时,很多日本战犯跪在地上要求对自己处以极刑,这也是世界审判史上罕见的现象。
高桥哲郎原侵华日军士兵:
当时去战犯管理所之前,我在思想上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军国主义者。对于日本侵略中国,来到中国战争,从来没想到过是一种侵略的行为。后来认识到,实际参加战争的人应当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这是非正义的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日本人了解这场战争的。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
解说:
在教育年轻人时,日本老兵告诉他们那场战争留下的深刻印象,还有中国在抗战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党的部队在战斗时表现出来的高超战术。在战犯管理所改造期间,《论持久战》是他们最爱读的书籍,而是他们最崇敬的军事家。
绵贯好男: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
解说:
出于对中国的歉意和对中国党的尊重,曾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过的日本老兵组成了一个叫“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的组织,一直在日本国内各种揭露侵华日军暴行的活动。随着老兵们相继去世,他们的子女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又成立了叫“继承会”的组织来继承他们的遗志。帮助继承会进行联络翻译工作的日本华侨告诉我们,日本老兵的愿望是把这样的活动持续下去,因为现在的日本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知道的太少了。
李楼日本华侨:
不了解这场(侵华)战争,也就不了解曾经侵略过别人,他们以为(侵华)战争是为了保护自己。
日本青年:
首先是受到了震撼,原来竟做了这么残的事。
日本青年:
我认为日本青年人有必要知道这些事,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好多日本人都不知道。我觉得如果更多的日本人知道的话,许多问题就更容易解决。
日本青年:
我觉得这是日本人应该永远承担的。责任也好,罪过也好,因为日本人做了坏事。
解说: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院内,有一座“向殉难烈士谢罪碑”,这是对自己行为感到忏悔的日本老兵们后来集资修建的。虽然没有恢弘的气势,但这座碑却代表了对中国的歉意,对日军罪行的忏悔,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它安静地立在那里,提醒人们,发生过的历史无法被抹去。
主持人:
今天我们听到的这些日本老兵的忏悔,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七七事变”68周年的纪念日,我们难忘这样一组数字:战争中,中民伤亡万,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我们中华民族以巨大的代价抗击侵略,赢得和平。今天,让我们为死难的同胞哀悼,为珍贵的和平祈祷。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日本老兵捐赠版画为侵华忏悔历数日军罪行
昨天是“南京大”遇难同胞67周年忌日。昨天上午,日本侵华战争老兵岛亚坛专门将自己创作的再现侵华日军罪行的30幅《三光》版画,捐赠给中国战争纪念馆,并当面向正在馆内的多名中国孩子忏悔。
岛亚坛,今年84岁,曾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担任日军情报员,战后在西伯利亚战俘营和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11年的战犯生活。
捐赠版画给纪念馆
昨天上午9时许,满头银发的岛亚坛出现在位于卢沟桥的中国战争纪念馆。此时,前来缅怀遇难同胞的卢沟桥第一小学的多名小学生也赶到了馆内。
捐赠仪式于9时40分开始。轮到岛亚坛发言时,他步履蹒跚地走上台,深鞠了一躬。他说:“惨无人道的侵华日军,对中国人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尤其是史无前例的‘三光’政策。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度过11年的战犯生活后,通过版画再现这段罪恶史,除了表达忏悔,就是希望年轻一代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据日中友好协会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岛亚坛先生与夫人是专门从日本赶赴中国,并特意选择“南京大”遇难同胞67周年祭日这个日子,将其作品捐赠给中国战争纪念馆,既表达自己对中国的诚挚歉意,也再现当年侵华日军的罪行。
版画历数日军罪行
年,岛亚坛开始致力于《三光》系列版画创作,全部题材都是日本侵华罪行,其中有他自己目睹和亲历的罪行,也有他听说的罪行。
这批名为《三光》的小幅版画作品共30张,包括《杀光》、《烧光》、《剖腹孕妇》、《恶魔的图形》和《》等,反映了侵华日军“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描绘了他们对中国人斩首、、剖腹、辱杀的情景。
在版画中,日本兵头部皆为骷髅形象。岛亚坛解释说:“画成骷髅是为了表达,这是一场非人的、魔鬼的战争。”
在版画《恶魔的图形》中,描绘的是一个侵华日军左手抓着一杆枪,右手则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而在其头顶上方则依次悬挂着近10个人头,脚下还踩着数不清的人头。岛亚坛说,这幅画再现了一名侵华日本士兵对中国人所犯下的罪行,一个日本士兵手上杀戮过难以计数的中国人。
曾遭日本右翼分子恫吓
岛亚坛创作日军侵华罪行题材的版画后,曾在日本国内过四五次专题画展。在一家日本电视台播出其作品后,岛亚坛曾接到过日本右翼势力的恫吓。
“我并不害怕,这只是我谢罪的第一步。我已经做好死的心理准备。”岛亚坛说,“60年来,我内心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因为我还没有向中国人说一声对不起”。
“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对于日军犯下的罪行,非常微不足道。我的余生将致力于呼吁和平的版画创作。”岛亚坛说,随后,又对着在场的多名小学生三鞠躬。
岛亚坛
我将用余生来忏悔
年,时年23岁的岛亚坛从日本来到中国山东,作为中岛旅团的一名情报员,专门收集作战中的各方情报。年,岛亚坛随日本军队转至东北。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岛亚坛作为战犯被关押在苏联战俘5年时间,之后又被送到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6年。年,被中国免予起诉。
年,岛亚坛开始致力于再现日本侵华罪行的版画创作。
“作为情报员,我并没有直接到过任何一场战争的第一线,因此,当时我对日军侵华罪行并没有认识。直到进入苏联战俘的第4个月,我逐渐从宣传报道中了解到日军侵华的事实,也认识到这就是事实。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日军侵华对中国人所犯下的罪行。”岛亚坛说。
岛亚坛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了6年的学习改造生活之后,宣布释放的当天,一位金姓教官曾经对他说:“我们恨的是战争的罪行,而不是某个人。你出去之后,要为和平做出贡献。”
“我本来应该被判死刑的,但中国人不仅放我出去,还对我有莫大的期待。我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岛亚坛说,“我将用我的余生来忏悔对中国人的罪行”。
敬一丹原来姓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