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历?】
先说梗概,农历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历法。阳历是指太阳历(按照太阳运动规律来确定时间,实际是地球绕太阳转,但是古人并不知道),阴历是指太阴历(太阴古代指月亮,太阴历是按照月亮运动规律确定时间),公历就是世界公用的历法(一开始并不是公用,后来被公用的,同时公历也是一种太阳历)
下面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农历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阴阳合历
中国古代把地球绕太阳一圈划分为24等分,俗称24节气,因为和太阳运动有关,所以叫阳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来划分,一个塑望月是29.5天,所以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是29.5X12=354天,这就造成了和365.2422天的回归年有10天左右的误差,所以阴历通过三年左右一闰月(实际是19年7润)的形式来拉回阴历对于实际回归年的偏离。
因为中国农耕主要是按照节气来确定的,但是节气又只有24个,太不方便规划了。所以中国古代就把阳历和阴历两种历法结合成阴阳历,俗称农历(就是把阳历的哪个节气是阴历中当年的几月几号计算出来,方便人们日常规划,所以节气在阴历上的日子是跳动的不是固定的几月几号)。所以农历其实是阳历和阴历的结合体。
公历则是西方的历法。按照绕太阳一圈为365天,平等的划分为12月,然后通过4年1润多一天的形式,拉回365对实际365.2422的偏离(实际是4年1润,平均一年365.25天,然后百年不润,平均一年365.24天,然后四百年又润,平均一年365.2425。到这里已经非常接近实际的365.2422了,不再继续置润了,太复杂别人也记不住)PS:中国阳历24节气和公历基本是一一对应的固定日期,因为它们都是阳历。比如清明(清明是24节气之一,不是阴历节日)总是每年公历的4月5号左右。
可能因为公历也是按照绕太阳一圈来算的,所以中国也干脆叫阳历。也可能一开始引进中国的时候叫洋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阳历了。不管哪种。现在通俗上来说,阳历是指公历了,而中国古代的阳历和阴历结合成农历,不再单独拿出来说阳历。农历中计算月份和日期的是阴历部分,所以说阴历几月几号,其实就是说农历几月几号。
【农历是什么意思】
农历(nóngě)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日历,它也有名称,如干支历,华历,夏历和中历。是阴历的一种,民间俗称误称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即太阴月为月长,加上支历的“二十四节气”,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为年,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适应回归年。农历是以中国历法(阴历)为基础,结合阳历成分的一种历法。所以严格来说,中国农历不应该叫阴历,而应该叫阴阳合历。[1][2]农历是阴阳结合:它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均一年是十二个月;闰年是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农历月。中文名中国传统日历外国名字阴阳历另一个名字中国历,中国历和夏历属性阴阳历特性历法是新月,平均历年是回归年。历法,根据天文变化的自然规律,测算长时间间隔,判断气候变化,预示季节的来临。根据日历年,日历月,阳历,阴历,阴阳历。一般的历法有三种:农历、阳历、阴历。农历的基本历法规则是经过几代人逐步完善形成的,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以农历月为基准的历法是阴历,以阳历年为基准的历法是阳历。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结合阳历的组成部分而形成的一种历法。[2][3]中国的历法,也叫阴历,是农历,也叫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旋转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为一个月,即太阴月,作为确定历法月份的依据。夏历中的一个月被称为农历正月。每月初一为农历正月初一,农历十五。“正月”是每月盈亏的平均时期。夏历只看农历正月,不考虑回归年,所以与季节无关。因为农历(中国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没有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所以不能反映季节变化来准确指导农事。夏历虽然不能反映季节,准确指导农事,但对反映潮汐有很大作用。潮汐现象以月亮为主,基于月相变化的农历是古代海上活动的指南。海洋航行、远洋捕鱼、海产养殖、海洋工程和各种沿海生产活动都受到潮汐的影响。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的潮汐力作用下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白天的潮叫“潮”,晚上的潮叫“汐”,两者都叫“潮”。它的发生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有关,也与农历相对应。农历初一,也就是新月在地球的一边,所以有最大的潮汐力,会造成“春潮”。临近农历十五或十六,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亮的潮汐力的推拉也会造成“春潮”。当月亮的相位为上弦月和下弦月,即农历的八时和二十三时,太阳的引潮力和月亮的引潮力相互部分抵消,于是就出现了“小潮”。
【老一辈讲的“农历”指的是什么?】
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即是指公历。在日历表上面,阿拉伯数字所表示的为阳历的日期,汉字表示的为阴历的日期。
阳历过得比较快,而阴历过得比较慢。例如,19年阳历的1月1日,称之为元旦,也称之为阳历年,而此时阴历才刚刚到十一月二十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使用的历法是公历(阳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因此,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阳历,医院出具的出生日期证明也是阳历,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文,证明都使用阳历。也就是说出生的那天是几月几号,而不是常说的农历(阴历)几月初几。
实岁与虚岁
实岁:准确的年龄计算方法,为法律所采纳,以胎儿诞出母体之日起算,出生算0岁,以后每跨一次生日就加一岁。
虚岁:不同地方有不同算法,大抵为胎儿诞出母体之日时即算“1岁”,以后每跨一次农历新年就加一岁。
东亚传统
周岁是婴儿出生后过的第一个生日,传统上会有特定的庆祝活动,称为周岁庆,会举行抓周。老年人喜欢隆重庆祝整十整五或一些特殊意义数字的岁数的生日,称为“做寿”,如五十大寿、六十大寿、六六大寿(66岁生日)等等。
【什么叫做农历?】
农历,顾名思义,诞生于农事之中,或者为农业生产方便而产生的历法。以传统阴历为基础,揉合了阳历,因为农业生产要参照24节气,而节气是以太阳运行即阳历为基础的。具体地说,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农历是阴阳合历。
阴历,顾名思义,就是以太阴(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为基础制定的历法,具体地说,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阳历,顾名思义,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一年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农历到底是什么啊?】
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其实都不算,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在我国阴历是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一般都称为阴历是一种习惯而已,但是实际上是阴阳历的一种,不是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一、农历
1.农历的定义
农历中国旧时通用的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2.农历中的闰月
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
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所以说农历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制定的,阳历每个月固定有2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一般每过2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农历闰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时候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作“十三月”。汉初将闰月放在九月后,叫作“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上个月的名称,再加上一个“闰”字,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天文部门统计还发现,闰月的分布并无规律性。
3.农历的周期
农历主要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然后再把回归年为年的长度,而闰月一般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在我国阴历是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一般都称为阴历,但是实际上是阴阳历的一种,不是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其实“农历”的叫法是文革期间所谓除四旧的结果,这个叫法并不是很准确,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汉历,汉历运用设置闰月和24节气的办法,让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所以它就有了阳历的成分。农历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11月和12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是现在很少用冬月其实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农历是中国汉族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4.农历的规则
农历的主要规则经历多个朝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二个普通月另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农历闰月的安插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时候是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作“十三月”。汉初将闰月放在九月后,叫作“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上个月的名称,再加上一个“闰”字,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天文部门统计还发现,闰月的分布并无规律性。
二、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阴历的1个月叫作“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看不见月亮),十五为望日(满月)。“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阴历月份以朔望月长度29.5306天为基础,为了避免有小数,所以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三、阳历
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这种历法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年运动有关,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格里高利历为西方的历法,并非中国所创,故又名西历(是相对于中历而言)。公历的标准名称为格里高利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阳历。
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
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中国农历起源于夏朝。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3丙申猴年(西元2016),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既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历法纪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历法的地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支持,民国时期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就采用的农历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也采用农历纪年,各省政府也跟着使用,孙文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发布了《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农历开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两历并用,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影响深远,2015年全国两会有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再一次提高我国传统历法农历的地位引起社会热议。
农历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