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朝代名号都是怎么来的】
古代中国的朝代名号都是怎么来的?(一)
614e03891144作者吃草的骆驼
2016.02.2912:39字数1702阅读1010评论8喜欢24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歌
中国古代的历史,我们常常用朝代来划分,每一个王朝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号,而每一个造反派在推翻旧的王朝时,也都要费尽心思给他所建立的新王朝再取一个新的名号,名号是政权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这些王朝的名号都是怎么来的?背后有那些特殊的涵义呢?
汉朝的由来
公元前202年,在经过四年的楚汉争霸后,刘邦胜利,于是称帝,以汉来命名自己的新王朝。那么,“汉”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源于项羽封给他的爵位号--“汉王”。
灭亡秦朝后,项羽没有延续秦始皇的郡县制,而是恢复了西周的封建制度,分封诸将,他把秦朝的巴、蜀、汉中三个郡41个县封给刘邦,并将都城定为南郑。因为南郑是秦朝汉中郡的治所,所以刘邦的王爵位名就叫做“汉”,他的这个国就被叫做汉国。当他打败项羽时,便将自己原先“汉”的名号定为天下的名号。
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这三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曹丕正式称帝,建立魏朝。以魏命名,其实是源于他的爵位号“魏王”,而这个爵位号则是继承他的父亲曹操。
三国这段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把天子从洛阳迎到许昌,后来他自己不想呆在许昌,便跑到邺城自命为丞相,遥控整个朝廷。公元213年的时候,汉献帝将邺城以及周边地区分封给曹操,将封地的都城定为邺城。
为什么名号是“魏”?因为邺城是东汉魏郡的治所,同时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的陪都,于是汉献帝便以“魏”字作为曹操的爵位号,曹操因而便建立了魏国。后来,他又被加封为王爵,号魏王,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因袭爵位“魏王”,治理魏国,于是当曹丕称帝时,便用原有的魏国国号作为天下的名号。
刘备的政权叫蜀,其实这是误称,他给自己政权定的名号是“汉”。他之所以能三分天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所以称帝后便以西汉王朝的名号“汉”,作为自己的王朝名号,表明自己是汉朝的延续,是正统的王朝,正如刘秀建立东汉时,也用“汉”为政权名号一样。
孙权的政权叫吴,源于他的爵位号"吴王"。曹丕称帝后,他尊奉魏朝为正统,接受了魏朝的封号-吴王。魏文帝曹丕为什么封他为吴王呢?因为孙权所统治的区域为战国时期吴国所在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原先吴越两国置会稽郡,治所是吴县。东汉时设立了吴郡,治所仍然是吴县。东汉末,孙权据有原先的吴国国土,故曹丕封他为“吴王”。曹丕死后四年,孙权称帝,便以“吴”为政权的名号。
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汉朝,曹丕的魏朝,孙权的吴朝,名号都是来源于他们的爵位号,而他们爵位的名称又有两大来源,其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国名,如魏和吴都是国名,其二是地名,汉源于汉中郡的名称。至于刘备的汉朝名称,则是因袭刘邦的汉朝名,表示自己是旧的王朝的正统继承人。
晋、隋、唐的名号来源也遵循上面的规律
司马炎称帝,将新的王朝命名为晋朝,是因为他的爵位号是晋王,这又源于他父亲司马昭的爵位号。公元263年,魏元帝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因为封地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故地,后来又加封其为晋王。
杨坚称帝,取名为隋朝,是因为他的爵位是随国公,这又来源于他的父亲杨忠。公元559年,北周的周明帝封杨忠为随国公,为什么名号是隋?杨忠曾经帮助北周的前身西魏,攻克了西梁占有的随郡,由于功勋卓著,便被封隋地。同时隋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国名,故用隋做国公名号很合适,因此杨忠被封为隋国公。
李渊建立唐朝,名号源于他的爵位唐国公,这个爵位又源于他的祖父李虎。李虎为北周的开国元勋,死后被加封为“唐国公”,一直传到李渊。李虎的国公名号为什么是“唐”呢?因为李虎的封地陇西郡是传说中的尧唐的封国所在地,所以用“唐”这个美名为号。
赵匡胤建立的王朝命名为宋,主要是源于地名。后周时,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管辖宋州,治所为宋城。加之宋又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名称,于是赵匡胤称帝后,便用“宋”作为天下的名号。
宋朝的建立其实有点不同,晋、隋、唐的称帝,都有一个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先是建一个诸侯国,之后将爵位不断提高,直到比皇帝低一个等级,然后再举行禅让仪式。这个时间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两代人。而赵匡胤的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却只用了一天,略有些野蛮和荒唐。
但是,宋朝以后的元、明、清的名号来源,却和之前的命名规则有了根本的不同,很重要的原因是,支撑王朝统治合法性的理论发生了改变,而王朝名号与政权的合法性息息相关,所以政权的名称有了变化,那这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元明清的王朝名号的来源到底又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咱们下次再说。
【各个朝代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国号谈
从夏朝到清朝,中国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国的王朝更是多的让人眼花缭乱。那么这些国号是怎么来的呢?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六类。
一是以族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族为名的。再比如契丹,也是以族名为国号。
二是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
三是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姓为国号。
四是以原封号为国号,开国皇帝在未当皇帝前,有过封号后来就以封号为国号。比如:曹丕在当皇帝前被汉朝皇帝封为魏王。当皇帝后就以魏为国号。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刘邦当过汉王,杨坚当过隋国公,司马炎当过晋公等。其实封号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
五、从文化角度确定的国名。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的晚期比较常见。国号都寄托了某种愿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而明则是和朱姓有联系。清又是五行属水,水克火,明属火。是从五德文化角度上确定的。
六、继承历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国名。比如: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继承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再比如,宋朝前期在山西北部的北汉,皇帝姓刘,就继承汉朝的国号。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的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
顺便说一句,在国号前加个大字,是从元开始的,在以前没有。其实,也就三代,大元、大明、大清。宋朝时,不叫大宋而叫皇宋。
【汉族名称缘何由来?】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人数最多的民族,那麽,“汉族”这个称谓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要从“汉”字最原初的意义说起;
“汉”字从早期的金文、小篆一直演变到楷书,左边的形符始终没有变化,显然与水有关。“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称“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的西南部,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两千多年前,汉水的上游地区因为一个叫作刘邦的人物而开始出名。
刘邦当时被封在这里作汉王,他以这个富庶而又易守难攻的偏僻地区为根据地,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当刘邦击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它的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国家,是当时的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正是在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朝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的学说开始主导国家的意识形态,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正是在这个时期,与汉朝人作战的匈奴人,开始称汉军士兵“汉子”,这种称呼后来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边疆地区其他一些民族所沿用,往往称中原民族为“汉人”,这就是现代“汉族”称谓的由来。因此可以说,“汉族”这个名称来源于一条河流与一个朝代,也来源于各兄弟民族的交往。
有趣的是,“汉子”这个称谓从原来专指汉军士兵,逐渐演变为对一些有豪勇之气的男子的称呼,这或许是因为汉朝军队的英勇善战吧。于是,“汉”这个字就被附加了“男性”的引伸义,而“汉子”中的优秀者则被称为“好汉”,这在中国民间一直是对于男性的高度评价。
由“汉”字组成的词汇大都与汉水流域、汉朝、或是汉族有关,可以说它们都来源于那条被称作“汉”的河流。唯一的例外是古人将银河星系也称作“汉”,先秦的《诗经》中已经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意思是说,天上的银河,望去象是水光在流。当我们的祖先诗意地仰望着群星闪烁的星系时,不知他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后来以同样的字命名的后代子孙,成为这个星球上人口最为繁茂的民族。
自80年代以来,汉中学者陈显远等提出汉族之名称源于汉中,其说引起社会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接受,然亦有争议或怀疑者。为此,特辑录以下资料以供研究:
《辞源》载:“汉,民族名。因汉代声威播于国外,外人称中国为汉。”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1984年第8期载著名史学家李一氓文章《试释汉族》认为:“汉”原非族称,刘邦定国名为“汉”,当时比邻国家或民族称其为“汉人”,意为“汉国之人”,并非谓汉族。经过魏晋南北朝与鲜卑族对称,直至清代与满族对称,汉作为族称就肯定下来了。作者强调民族形成与民族融合的联系,辛亥革命民族融合过程最后完成,因此,确切意义上的汉民族成立了。
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中国民族史》一书谈及民国时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说:“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华夏之名称,则原意久已不传,后人推测之辞甚多。夏……,因夏水得名:章太炎云:‘质之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汉中)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华夏系不特为今汉族之主干,且亦为全中国民族之主干。各系与此系接触混合后大都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系久已非夏初时华夏系,而为一复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为汉族,不应再称为华夏系。华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为此系之古称。汉族,则汉亦虽属历史上之名,然发生在华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较华夏之称更为普遍,而汉以后别无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广,重造新名实行不易,故只有用‘汉族’之名较为适当。在本书中使用之例,则汉以前只称华夏系,汉以后则称汉族。”南宋诗人陆游诗云:“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云:“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可见在南宋以前,汉中就被认为是汉家的发祥地。
汉水-汉中-汉王刘邦-汉朝-汉族。“汉族”之称谓实与汉中有直接关系。
华夏民族中汉族占了十之八九,而在古时代,华夏却是专指汉族,换句话说,汉族是古华夏族的传承。我国最早的文化典籍《尚书·康诰》上记载:“丕显文正,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立攻》篇也说:“乃平我有夏或商受命”。那么夏族到底是什么人呢?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释闩:“夏者,《说文》:‘中国人也。’”之所以称为华夏,见于春秋时成书的《友传》。据其记载,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些都是在先秦之前记载的有关汉族、中国人的称谓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古称。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刘邦领导的汉军统一中国而告终,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华夏族经秦时的发展融合,到此时已成为多民族的统一民族,“秦人”(华夏族)随汉朝建立而称为“汉族”。“汉”的称谓,据《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进入咸阳,秦王朝灭亡后分封天下诸侯,封当时的刘邦部为汉军,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之地的汉中,刘邦建国后就叫汉朝。汉朝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称为中国,意为“中原之国”。而汉朝的对外政策也由于当时的国力微弱,强调内外政局的稳定,与民休养生息,以“和亲”“绥靖”政策加强了与境外他族的民间交往,这种交流融合也逐渐形成了外界对中国华夏之族的统一看法和形象,于是“汉族”的称谓也流行于此时。而且,从历史上看,在禹至秦统一前,华夏族所居的伊、洛、河、济一带经过儿千年的发展、融合、分化以及相互的争战,到汉朝中央集权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地域广阔的西汉国家的巩固,才使得这一国家的民族称渭得以固定,得以传扬。而且几千年来,不管中央政权的分分合合,—直保持着民族的独立和完整,这无疑足和汉刘邦有着密不可的关系。从华夏族到汉族,标志着小华民族发展到了新阶段。它始于汉王刘邦,出现了汉、汉军、汉将、汉使、汉吏等称谓。这些称谓虽多指汉政权,但已有民族共同体主义厂。先秦的诸夏,往往指中原地区;秦汉时期的统一,使秦人、汉人、汉族的概念成了广阔小华民族共同的代名词。汉族与中国观念的形成,也标志着汉与边境各少数民族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文化心理因素的加强。
【汉武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当时许多贵族子弟由于养尊处优,导致身体羸弱,不到成年就死去了。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够身体强壮,故意给他们取一些老百姓用的低微下贱的名字.等到汉武帝成年,做了皇帝后,就改为刘彻了。
汉武帝原来名叫“刘彘(音zhi去声)”,七岁时他的父亲汉景帝把他的名字改为“刘彻”。他的取名和改名经过《汉武故事》有记载:
汉景皇帝王皇后内(通“纳”,被收入)太子宫,得幸,有娠,梦日入其怀。
帝又梦高祖谓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兰殿。
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
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是时皇后无子,立栗姬子(即刘荣)为太子。
皇后既废,栗姬次应立,而长主伺其短,辄微白之。上尝与栗姬语,栗姬怒弗肯应。又骂上老狗,上心衔之。
长主日谮之,因誉王夫人男(即后来的汉武帝)之美,上亦贤之,废太子为王,栗姬自杀,遂立王夫人为后。胶东王为皇太子时,年七岁,上曰:“彘者彻也。”因改曰彻。
根据上述记载,初生时取名“彘”,是汉高祖托梦给景帝要景帝取的。
七岁时,汉景帝废掉原来太子刘荣,改立刘彘时,认为“彘”有“彻”(“通”和“聪明”)的意义,乃改名为刘彻。
按:“彘”字就是古代也只有“猪”的意思,按照现代中国人的观念,猪不但脏而且笨,但汉朝时却取为皇家子弟的名字,而且认为猪很“通”很“聪明”,由此可见古今中国人习俗观念之差异。
拓展资料: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参考资料:汉武帝—
【汉朝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名?】
汉作为一个族名是汉代和其后中原的人和四围外族人接触中产生的。汉朝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名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汉帝国本身的功绩威名
有句话说得好:武帝开片意未已,我汉人脾气不太好,不能受气。汉帝国算是开了先河,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成就,以及对外的抵御甚至征服。都是其一座光辉的功业丰碑,为后人的尊崇和怀念。
二、汉帝国对中原民族的塑造
汉帝国凝聚和塑造了一个新的中原民族,它就是汉民族最初形态的生母。这是后世传名的主体基础。如果说饥餐胡虏给了后人继承汉名的心理依据,那对民族的孵化就是给了后人血肉之身。
三、汉代的历史“区位”
历史上汉朝经历了前后两个乱世,终结前一个乱世让人们享受到了团结统一的好处,走向后面的乱世又让人们遭尝到了分裂飘零的苦楚。所以在人们心中的“汉”就是一个丢掉的梦幻、一个失落的家园。或苟活北方或漂泊南方的中原人,“汉”就是他们的原乡。
汉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