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生平和代表作?】
分类:文化/艺术>>书画美术
解析:
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g,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这时已经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2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1.被解雇的传教士
当所有的事似乎都一帆风顺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凡高大受挫折的事情。1847年,凡高痴情地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尤尔秀拉。但这位少女并不在意这个木讷的荷兰青年,嫁给了别人。初恋的痛苦使凡高的心灵蒙受耻辱,性格变得忧郁和暴躁,而他的生活也从此进入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时期。
失恋后的凡高愈来愈寡言,孤寂的他在这个时候渐渐趋向宗教,深深地沉浸在超越个体生命的神圣思想中,无心从事画商工作。1875年12月,他悄悄地独自回乡。翌年春天被解雇。之后,凡高辗转于巴黎、拉姆斯盖特(英国)、布鲁塞尔等地,作过店员、教师和学徒工。这期间,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贫困,也很同情他们。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把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1877年,凡高到阿姆斯特丹准备参加神学院的入学考试。他拼命学习,每天要花费18至20个小时去钻研很深奥的教义和希腊文的动词变化。但艰深的功课使凡高深受打击。“我只希望把和平带给贫苦的人,给予他们生活的安乐,使他们安于工作,我要做这一件事,却为什么要经受这么多的挫折与痛苦?”
在阿姆斯特丹的求学期间,凡高一方面尽力实现做一名拯救人类悲惨灵魂的牧师的心愿,另一方面对绘画的兴趣与日俱增。他常翻看《艺术》杂志,也常到美术馆去参观。米勒、伦勃朗等艺术大师的作品给他以深刻印象,他开始临摹他们的作品,还常到野外写生。但这种学习给凡高带来了矛盾的心理。把万千世界搬上画布的欲望与献身传道的愿望如同两股烈火在他体内涌动。虽然后者(传道)暂时抑制着前者(绘画),但当两者汇合起来时,对绘画的热望便变成一股强烈的火焰,熊熊地燃烧起来。不过在汇合之前,尚需经历许多的迂回曲折和煎熬苦炼。每当凡高认为自己的想法超出正轨或是自己怠慢了应行的义务时,便使用自我惩罚:躺在床上,用棒子打自己的背。不久,凡高自我放逐,搬到一个没有任何家具的简陋房间,将漂亮衣服及其他东西施舍给别人。这种自我惩罚的倾向在凡高以后的生活中,隐隐地呈周期性的反复。
1876年,厌倦了学习的凡高回到了埃登,并且已决心做一名画家。当时新寡的表姐凯瑟琳住在他的家里。凡高对这位表姐非常爱慕,并进而求婚。但凯瑟琳却被凡高狂热的爱情所惊吓,逃回了娘家。不死心的凡高追至阿姆斯特丹,把自己的手插入煤油灯中,恳求与她见面。其后,凡高在海牙与***席恩同居,在明知其行为极不检点的情况下,仍把一切都给了她,乃至在阿尔割下耳朵,最终在奥弗悲剧性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同样性质的行为,都体现了凡高强烈的自戕倾向。这种倾向不仅仅生于对宗教信仰的狂热,更是为了抗拒社会的不合理与世俗的种种法则,凡高的自我惩罚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这同时也造就了他那近乎恐怖的,狂热而执着的情感。
直到现在,很多人仍认为凡高是一个异于常理的天才,但回溯他绘画的历程,仔细阅读他遗留下来的一大堆书简,我们可以知道,凡高履行了做人所应当恪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他的疯狂与自杀,丝毫无损于他纯洁的精神。遗憾的是,始终依赖他,认定他的真挚的,仅仅只有他的弟弟提奥。
在埃登短暂停留后,凡高来到布鲁塞尔的传教士学校学习。1878年12月,在父亲的帮助下,凡高到达“火与矿物共同沉睡在大地内部的地方”--波里那日。他开设圣经讲座,访问贫家,还给孩子们讲课。他在一封信中说:“波里那日的风景恰似画面那样美,那样独特。圣诞节前是连续阴郁的日子,这几天下了雪。这些景色住房让人联想起中世纪的绘画,或使人想起红与绿,黑与白等强烈色彩的对比效果表现的画”信中表现了他对传教的热忱以及与生俱来的画家眼光。翌年1月,布鲁塞尔委员会接受了他的申请,准许他暂时以6个月的期限担任瓦睦村的传教士。凡高非常高兴,在这个矿工村,他以早年在基督为楷模,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贫苦的人们。他节衣缩食,竭尽全力帮助矿工。矿井发生事故时,他去看护伤员;斑疹伤寒流行时,他去护理病人。尽管如此,凡高的崇高品德却被教会组织讥讽为自讨苦吃,最终还以不合教规为由解聘了他。
2.重拾画笔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凡高惊愕了,也醒悟了,他开始自省。走在波里那日下着寒雨的荒凉原野上,他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体内存在着某种东西。在极端的消沉中,宗教性的狂热慢慢消失了,继之而起的,是在他脑海中流转着的对绘画的热望,这种热望正在超越其他一切感觉,即将奔涌出来。“我要再度站起来,我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我的铅笔一天比一天容易控制,也一天比一天好。”
1880年,经过认真思考,27岁的凡高毅然放弃了“圣职”,决定重拾画笔,借助艺术的创作去拯救贫苦的人们。这一打算虽然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但却得到在画店工作的弟弟提奥的全力相助。年终,凡高来到布鲁塞尔,开始自学美术。次年,拜海牙画家莫夫为师,接受正规训练。一向性急、暴躁的凡高十分耐心地学习着。他刻苦、坚定、又有观念性和计划性。他总是就一个题材作很多张画。从他一系列的静物画中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谨慎地尝试着把明暗置换为色彩关系的。《纽南教会出入的人群》(1884年)这幅作品便体现了凡高对光线敏感的特质。水平及垂直两个方向的动态,与明暗的强烈对比,强调了光线的象征性效果。在《森林中的少女》(1882年)一画中,“铺满落叶的红褐色地面,因树荫而乍明乍暗,斑驳陆离……”自然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凡高。他以饱含强烈感情的画笔描绘着眼前的一切。
凡高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画些什么,要表现什么,所欠缺的只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那些表面的形状与美丽,并不是绘画的主要目标,他所要画的,是正在辛勤工作的劳动者的姿态,与大地斗争的人们的汗水、动作与神态。这些人就是农夫、煤矿工、除雪工、堆积草束的人以及其他劳动着的人。他要画他们所有的姿态与动作。对他来说,“描绘劳动者的动作”才是“现代艺术的核心”。他不怕破格或夸张、扭曲,他的愿望是能够准确地捕捉其动作、姿态。他临摹米勒的《耕作》、《一日的四个时辰》,他想继承米勒未完成的工作,想画“让米勒也了解的”。在探索个人艺术道路之初,凡高便把对劳苦民众的真挚同情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1882年1月底,凡高认识了一名麻脸、酗酒、已为人母且又在怀孕中的30岁的***--克丽丝汀·玛丽亚·贺鲁尼库(席恩)。对于她坎坷的遭遇和糟糕的生活状态,凡高很是同情。他倾注了全部的爱来照顾这个女人,并以他为模特儿画了一幅名叫《悲哀》的石版画。凡高曾试图与她共同生活下去,但她还是离开了。
1883年,结束了与席恩的同居生活,凡高离开海牙前往德伦特。他在到处可以看到泥炭小屋与贫苦农家的纽·阿姆斯特丹滞留了几天。缥缈的地平线与泥炭山,工作着的农妇,淡紫与白色的天空以及暴风雨似的重云,凡高将这一切留在他的画作《田里的农妇》(1883年)中,这幅作品是凡高在静寂的荒野中,找到自我安慰,寻回人生信念的心情写照,这使得作品深具宗教色彩,从中也不难看出米勒的作品《晚钟》的影子。
1883年,凡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中,他不断提高素描技巧,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黝黑,富有乡土气息。这一时期所作的《吃土豆的农人》(1885年)是凡高在画了许多农民写生画之后集大成的作品。为完成这幅作品,他作了同样构图的习作两幅。其中素描与速写各一幅。还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一些室内静物及手的素描等。画面采用伦勃朗的光线集中法,用野性的笔触强调了人物的形体与姿态。他注重画面所表达的情感,而不是色彩的相互关系。“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里的手耕种土地……”在这幅农家“圣餐”像中,凡高无视都市化的现代趣味,用真挚的感情绘制出朴拙的农人的美与力。不难看出些时的凡高正向往着成为一名“农民画家”。
自纽南时期起,凡高渐渐意识到色彩的神秘与微妙。1885年11月底,凡高去了安特卫普,在那里等着他的是鲁本斯明亮而大胆的色调与日本浮士绘版画上所能看到的更新的色彩语言。3个月期间,他如痴如醉地埋头学习,领略着鲁本斯的风采,接触到日本的浮士绘版画,并受到港都安特卫普朝气的***。深沉的色彩开始明朗化,笔触变大,开始注意对比的美,这是对色彩的觉醒。凡高准备启程前往巴黎,那个正在进行色彩解放的艺术之都。也正是在这时,凡高作了第一幅自画像。自此,开始了他那著名的对自我的审视。
3.巴黎·印象派
1886年3月初,33岁的凡高到达巴黎。巴黎自由的艺术氛围和亮丽的印象派使他大为震惊。他认识到眼前的这个艺术世界与他所进行的创作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急切地想去了解印象派,因而显得焦躁与不安。经提奥的介绍,凡高与一批印象派画家相识,并与他们共同探讨绘画的新技巧。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也像他们一样充盈着明亮的色彩,捕捉到阳光下刹那的变化时,凡高的血沸腾了。他认为“新的观念出现了,和若干年以前的调子完全不一样的画被画出来了。”
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这位目光锐利,独来独往的年轻人受到了印象派的洗礼。印象派的运动自1874年第一次展览会以来,已在当时达到极盛。莫奈、毕沙罗和西斯莱各成一家,他们否定了物象的固有色,只靠自己的视觉体验,再现事物于画面。这种绘画理论深刻地影响着凡高。虽然,初抵巴黎的凡高还不曾完全脱离灰暗的色调,但他的笔触已渐渐带有轻***。他研究色彩的对比与不和谐感,学习色彩分割与素描的新手法,逐步孕育出超越他人境界的艺术创作。
凡高这一时期的作品呈现为强烈而明亮的印象派色彩,新印象派(点彩派)的奥秘也被融会贯通。如在《塞纳河畔》这幅类似毕沙罗风格的画作上,凡高显示了他对光线的综合与明暗效果的全面掌握,亦体现出他对强烈色彩的偏爱。如《汤基大爷》(1887年)一画,深蓝与红褐相映衬,背景是绚烂的浮士绘,色调与彩度似乎都过于强烈。《巴黎风景》一画则尚未脱离由补色混合的灰色调,而《花束》一作则是凡高学习印象派技法的代表作。
自安特卫普时期,凡高就热衷于日本的浮士绘。在巴黎,凡高经常光顾的一家专门收藏浮士绘的画廊。在这所“日本趣味”的中心,凡高对这里的藏品细心研究,并作了许多临摹。这其中,他最喜欢日本画家广重的作品。他临摹了广重的《龟户梅屋铺》,作了《日本趣味(梅树)》(1887年)。虽然这是一幅临摹图,但画中天空红色,大地的绿色都比原画更加强调,梅树枝节的线条更大胆坚强。另一幅临摹作品《雨中的桥》(1887年)将原画中海的灰色改为绿色,使原画的萧条感也因此消失。凡高从浮士绘中汲取特色,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进而站到现代绘画的最前沿。
在巴黎的生活是放荡不羁的,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纷乱的都市生活使凡高感到不安与孤立。他过度酗酒,胡闹,行为变得激进,神情也异常过敏。即便如此,他依然勤于创作。《“铃鼓”咖啡屋的女郎》(1987年)就是这期间画的。画中的女人所说便是凡高常去的咖啡屋的女老板奥古斯汀娜·谢加都莉。这幅画微细的笔触与色彩并置的方法,表现出凡高对于点彩派的倾向。
拥有了印象派灿烂色彩的凡高,内心蕴藏着一股强烈的情感竭待渲泄。身处阴郁的巴黎,他天天憧憬着热烘烘的太阳,向往着更明朗的地方。因为他的心中,有十倍于太阳的热情,急需一团烈火加以引发。
4.阿尔的阳光
1888年2月,凡高到了法国南部阿尔,立即陶醉在阿尔冬雪消融、大地回春的秀丽风光中。在阿尔,摆脱了印象派“客观主义”描绘自然方法的凡高,凭借个人的感受,尽情地创作。不到三个月,凡高竟画了200多件作品。这几乎是他在巴黎的两年时间所画作品的总和。此时,凡高的天分完全表露出来,他本身的旋律与自然界的旋律已合而为一了。在阳光遍洒的麦田中,凡高象蝉一样快乐,每天由清晨到傍晚,他都不停地拼命工作。面对阳光明朗的阿尔,凡高的思维异常活跃。他的绘画手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情节题材上,而只考虑怎样画。《阿尔的吊桥》(《兰格罗瓦桥》1888年)是凡高在阿尔最初的代表作。吊桥以蓝天为背景,轮廓清晰;河流也是蓝色的,河堤接近橙色;岸边有一群穿着鲜艳外衣的妇女;一辆马车正在通过吊桥。整个画面色彩清新,呈现出一派春天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在忙碌的生活中,凡高充实愉悦的心情。在《菜园》(1888年)一画中,阿尔近郊的田园风光和收割情景被搬上了画布。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准确的远近法使画面坚稳,充分表达了凡高投入自然怀抱中的安祥自信的心情。这幅画不再似印象派那样,颜色大片大片地铺开,在透视上由近及远,颜色虽强烈,但整个画面却平整而明快,极富韵律。这种源于印象派又有别于印象派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画家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了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新表现领域的开拓,使凡高一跃成为后期印象派的代表人物。
南方的夏天非常炎热,凡高因此待在家中画了一些肖像画以及《夜间的咖啡座》(1888年)以及《向日葵》(1887年)等作品。《夜间的咖啡座》描写的是凡高所借住的通宵营业的兰卡散尔咖啡馆。他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生气勃勃的色彩,所以常跑到户外画星星。在这幅画中,桔黄的天棚与深蓝的星空形成逆向的对比,仿佛表现着希望与悔恨,憧憬与放浪两个主题的对照,隐约暗示凡高自身那复杂不安的精神与永不间断的***。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对于这种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法语中称之为旋转的太阳,英语中称之为太阳之花。凡高对它的喜爱和到南方追求阳光,就是对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憧憬,并试图去捕捉那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些青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画面运用了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显得极富生命力,是凡高同类作品中的力作。
凡高在阿尔所作的肖像画《阿尔的少女》(1888年)《阿尔女郎》等作品充满阳光与明朗的色调,表达朴素、坚实。凡高用纯洁的心去观察生活,凭自己的感觉描绘对象。《邮差卢朗先生》(1888年)一画中,凡高以藏青色为主调,为强调衣服的皱褶,使用了黑色线条,而制服上的金钮扣闪闪发亮,宛如星辰。棕黄、柔软的胡须又淡化了制服所造成的严谨,使画中人物有一种牧师般的神圣感觉。细看这些肖像画,模特的呼吸、体质与气息表现无遗。
5.孤独的“友人之家”
阿尔的凡高充满了自信。尽管物质生活极度困难,他仍然幻想建立一种可观的艺术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也为了构筑精神上的堡垒,凡高梦想在阿尔成立一个新色彩主义画家的画派,即“友人之家”(“未来画室”)。1888年,凡高向远在巴黎、布鲁塞尔的朋友寄出请柬,希望艺术家们都能来到阿尔,共同创造世界上最美的图画。遗憾的是只有高更一人于10月20日到达了阿尔。
两个人共处的生活在开始几个星期还算和睦,到11月间,便经常因为绘画意见的不同而发生争执。这时的高更开始以黑色轮廓线勾出画面轮廓,再加上色面来处理,富有装饰味道。而凡高的品性热情似火,以自己的感觉作为唯一指南。高更也不喜欢阿尔,他憧憬更为原始的生活。两个固执的人开始为了各自的艺术见解对峙起来。
12月,凡高画了一幅《凡高的椅子》,椅子周围空无一人,传达出浓浓的悲凉情绪。大概凡高已意识到高更将要离去,而自己又要陷入没有欢乐也没有争论的孤独境地。“友人之家”显然是失败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加上近9个月的狂热创作,使体力和精神均处于极端衰弱的凡高终于在和高更的又一次口角之后,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并把割下的耳朵放进信封里,交给阿尔的***兰秀儿,请她“好好保存”。高更要求凡高住院治疗,并打电报给提奥,请他立即赶来,自己则返回巴黎。提奥赶到时,凡高正陷入严重的歇斯底里状态,不久便被送入精神病院。
1889年1月,凡高一度出院,他“希望在此地(阿尔)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并且等春暖花开时,再画些果树园。”在此期间,凡高创作了《吸烟斗的自画像》(1889年),这是他的自画像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画中无论红橙相间的背景,还是蓝色的无边帽和绿色的大衣,都采用了纯色。皮肤为棕色,加有黄色和紫色的反光。这些颜色对比强烈,却异常和谐。色彩纯净明亮,富有生气,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饱和。但即便如此,这幅画也绝非凡高出院后心理安定的体现,而是因为意识到旁人的白眼,面对提奥与高更时背负的沉重心理负担,及担心病情再次发作所产生的不安与恐惧,这种种复杂心态的表露。自画像是凡高绘画艺术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凡高以自己的画笔描述生命瞬间,完全真实地凝视自己和表现自己。凡高的自画像若按时期分,大致如下所列:
安特卫普时期
1885年1幅
巴黎时期
1886年7幅
1887年春1幅夏16幅秋5幅
1888年1幅
阿尔时期
1888年夏1幅秋3幅冬1幅
1889年春2幅
圣雷米时期
1889年秋3幅
从创作时间来看,1887年夏天是创作最丰期。那时的凡高正处于初到巴黎的震惊当中,他对外部世界的审视转向对自我的凝视,他不断挖掘内心世界,以此平衡心中的感受。
凡高靠自责自伤的心情与伤害自己的行为来渲泄内心的孤独与不安。他的热情与热心常伴随着兴奋与冒失,从性格上则表现为急躁与率直,这使得他一直孤立于人群之外。于是,他不断地自审。这便是他在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内,创作了42幅自画像的缘由。他以这种方式无情地剖析自我,探索自我,这使他感到更不安、更孤独。
6.“痛苦即人生”
对艺术的狂热使生活中的凡高近乎癫狂,1889年2月初,凡高的病情又发作了。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在这里,他画医院里的花园,画看守,画窗外的风景。他把自己交替出现的希望与绝望,把对生命的种种感受都融入画中。色彩、笔触、构图都达到动人心魄的境界。
《黄色的麦田》(1889年)描绘的便是疗养院窗外的风景。这幅画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金黄色起伏的麦田和火焰般的柏树,使人有微风拂、摇曳生姿的快乐感觉,但白色的云与粉绿的天幕构成的不透明的天空却厚重、压抑。整幅画面显得矛盾、忧虑。
凡高在疗养院一直住到第二年5月,其间病情反复。发作期间,整个人陷入惊恐之中,有时会吞食颜料或石油,甚至服毒。发作之后,则完全平静,头脑也很清晰,一经许可便努力作画。这一时期的作品完全有别于阿尔时期的作品。支配阿尔时期的黄色交响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深刻的爱。线条变得简洁、强韧、粗大;曲线与螺旋的律动支配着画面。大地、天空、星夜、树木都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动感。
《星月之夜》(1889年)是凡高色彩象征主义的名作。翻滚的天空中,星星宛如一条巨龙在旋动,新月成了一个漩涡,暗绿色的柏树如一股火焰从大地深处涌冒,教堂的尖顶不安地伸向天空。凡高改变了传统的造型方法,色彩上也改变了印象派的可观性,而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这正符合凡高的绘画主旨:绘画不能仅满足于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描画,而应在凭感觉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及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圣雷米的山丘》(1889年)便是一幅极有凡高个性的作品。描绘山丘的笔触形成一连串的弯曲,仿佛从大地中涌现出来。虽然“山不像山,轮廓那么粗大,……不过线条生动,强且有力,即便有点夸张,仍然不失为一幅好画。”(凡高)
这期间提奥夫妇生下了男孩;艺坛评论家奥利维写了第一篇有关凡高的评论;《红色葡萄园》卖出去了,这是凡高有生之年唯一卖出去的作品。但这些好消息,并未使凡高的心境真正明朗起来,加之病情的继续恶化,凡高准备脱离医院这个环境。
1890年,凡高回到巴黎,在提奥夫妇的公寓里受到4天的款待。5月17日,凡高移居离巴黎不远的奥弗,由关心印象派画家的医生贾歇负责照顾。凡高住在镇公所前广场的咖啡馆楼上,与同室的人相处很好。周围的人并不知道他来自疗养院。凡高的心情有了一段时间的平静。他画了许多贾歇医生和他女儿的肖像,以及当地的村营风景。画中赏心悦目的蓝色重新出现。作品《茅屋》(1889年)弯曲的、起伏的线条比之圣雷米时期更自在、更阔达;线条犹如音乐般充满节奏感;笔触时强时弱,轻重缓急,十分自在。奥弗这个美丽的地方使凡高感到了如归故里的安乐。然而,这种平和安祥并未持续多久,忧伤和郁闷再次席卷心头。
带有浓烈悲剧性的作品诞生了。它们是两幅预告死神来临的作品--《暴风雨似的天空与麦田》(1890年)和《群鸦乱飞的麦田》(1890年)。凡高在巴黎曾作过一幅《孤鸟翔空的麦田》(1887年),清新明朗,仿佛可以从画中听到远处的歌声。而《暴风雨似的天空与麦田》却用浅色调把窒息、焦虑的心情和对现实的失望完全表现出来。《群鸦乱飞的麦田》则用强烈浓郁的色彩,画出凝视死神袭来的苍凉心情。凡高的暗示手法已经十分成熟。凡高的艺术生涯已达到巅峰,他的生命历程也随即接近尾声。
当得知一直接济自己的弟弟提奥因为结婚生子,经济出现拮据时,凡高的心被彻底击碎了。“我把钱还给你吧,现在我就去寻找自己的归宿”,给弟弟写完这段文字后,1890年7月27日,凡高和往日一样,背着画架走向麦田,在距离他住宿的地方数百米远的农家庭院旁,他举起手枪放在胸口并扣动了扳机。子弹没有打中心脏,他又摇晃着走回卧室。当天晚上,凡高口含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还和来看他的提奥谈起他的艺术见解。至晚上时,他开始虚弱,延至半夜(7月29日凌晨1时30分)便停止了呼吸。
“痛苦即人生”,这是凡高最后的感叹。
【画家简介及详细资料】
历代画家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杨子华
隋唐五代
吴道子、阎立本、王维、李思训、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黄荃、徐熙、韩干、薛稷等
北宋南宋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吴炳、林椿等
元
顾恺之(中国古代画家)
赵孟頫、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雍、王渊、管道升等
明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徐渭、周之冕、陆治、张宏、陈淳、吕纪、林良、周臣、陈洪绶等
清代
吴作樟、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吴历、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金农、恽寿平、边寿民、黄山寿、虚谷、任伯年、蒲华、吴昌硕、蒋廷锡、华岩等
民国
齐白石、张大千、张善孖、徐悲鸿、陈师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黄宾虹、王梦白、郑午昌、王一亭、王师子、缪谷瑛、吴笠仙、谢公展、溥儒、陈少梅、陈之佛、汪亚尘、吴湖帆、贺天健、吕凤子、刘海粟、林风眠、丰子恺、潘玉良、潘天寿、傅抱石、江寒汀等
代表人物顾恺之
顾恺之(348-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存世作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张僧繇
张僧繇,中国南朝画家,吴中(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叶。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曾任武陵王国侍郎,以后又任直秘书阁知画事、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
南朝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绘制了大量壁画,并曾奉命给当时各国诸王绘制肖像,能收到"对之如画"的效果。他的"画龙点睛"传说颇为脍炙人口。
展子虔
展子虔(约550-604年)渤海(今河北河间县)人,隋代杰出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洛阳、长安、扬州等地的寺院画过许多壁画。尤以山水成就最高;人物的描法细致,后再用色晕开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极为深致。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和"山水画祖"。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现存最古的卷轴山水画。
阎立本
阎立本(601-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唐代杰出画家。出身贵族,乃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存世作品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吴道子
吴道子,生猝年不详,字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杰出画家,画史尊称"吴圣",被后世尊称为"画圣"。存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孔子行教像》、《八十七神仙卷》等。
董源
董源(?-962年)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亦作江南人,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原为南唐画院画家,后入宋。南唐时,曾任后苑副使,故号"董北苑"。工山水,早年学李思训,亦师王维。擅画秋岚远景,多描写江南真境,不作奇峭的笔墨,兼画龙水、钟馗,无不臻妙。存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范宽
范宽(约950-1031年)字仲立,一说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宋代杰出画家。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能自出新义大利,别成一家。他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早晚观察云烟惨澹、风月阴霁的景色,虽风寒月认错,也不停止。
张择端
张择端(1085-1145年),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诚)人,宋代杰出画家。曾在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任职。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等。
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宋代杰出画家。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进士。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用笔简练,马的一举一动,极其细致生动地表现出骏马运动和性情的特征。
北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局部)夏圭
夏圭,生卒年不详,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宋代杰出画家。南宋画院待诏。早年工人物画,后来以山水画著称。他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在构图方面,夏圭更善于剪裁与美化自然景物,善画"边角之景"。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等,是他的新创造。
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元代杰出画家。中年做过小吏,因张闾案受累坐牢,出狱后遂隐居不仕,皈依"全真教"(即新道教),寄情于山水。常往来杭州、松江、虞山(常熟)等地讲道卖卜。工书法、诗词、善散曲、通音韵。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沈周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性情敦厚、博学多才,长于文学,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亦常题诗词于画上,当时人称他为"二绝先生"。
唐寅
唐寅(1470-1524年)又名唐伯虎,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还有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自幼刻苦学习,有才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为应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称"明四家"。
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授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画学沈周,兼有李唐、吴仲圭、黄公望笔法。画山水、人物、花卉都极出色。
明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局部仇英
仇英(约1409-1551年)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杰出画家。长期住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以卖画为生,精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图黄纸,落笔乱真。善画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皆秀雅鲜丽。他以广泛的题材和工整细丽的风格,适应当时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长人物画,创历史风俗的新格。画风流丽纤巧,为当代人物画的师范。画山水,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工巧入神。
明仇英《桃源仙境图》张宏
张宏(1577-1652年)字君度,号鹤涧,别号鹤涧道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
明张宏《青绿山水图》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杰出画家。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且胸有大志。参加过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反对权奸严嵩,一生遭遇十分坎坷,可谓"落魄人间"。最后入狱七、八年。获释后,贫病交加,以卖诗文、画餬口,潦倒一生。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
明徐渭《花竹图》朱耷
朱耷(1626-约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杰出画家。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所作山水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石涛
石涛(1642-约1707年)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清代杰出画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
郑燮
郑燮(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又名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画家。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外国画家
文艺复兴时期
佛罗伦斯画派
早期代表画家有:乔托·迪·邦多纳、马萨乔、安杰利科、乌切洛、波提切利、
乔托、达·文西、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威尼斯画派
提香、乔尔乔内、丁托雷托
巴洛克艺术
鲁本斯、卡拉瓦乔、委拉斯贵兹
洛可可艺术
华铎、布雪、法兰哥那
新古典主义
威廉·布格罗、大卫、安格尔
欧洲浪漫主义
席里柯、欧仁·德拉克洛瓦
法国现实主义
科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
俄罗斯绘画
沃罗比约夫、萨符拉索夫、希施金、库因芝、列维坦
19世纪英国绘画
透纳、康斯太勃尔
乔托作品
印象主义
布丹、毕沙罗、马奈、德加、西斯莱、莫奈等
新印象主义
克罗斯、吕斯、修拉、西涅克
后印象主义
塞尚、高更、梵谷、劳特累克
象征主义
夏凡纳、莫罗、勃克林、雷东、霍德勒、斯泰因勒、施瓦布
纳比派
塞吕西耶、瓦洛通、博纳尔、维亚尔、德尼
维也纳分离派
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
野兽主义
马蒂斯、鲁奥、芒更、马尔凯、弗拉芒克、凡.东根、弗里茨、德朗、杜菲
日出印象
立体主义
莱热、毕卡索、布拉克、佛雷内、格里斯、罗伯特·德洛奈
巴黎派
基斯林、苏丁、莫迪利亚尼、夏加尔
表现主义
蒙克、苏珊娜.瓦拉东、郁特里罗、奥古斯特·马克、黑克尔、诺尔德、凯尔希纳、佩希施泰因、贝克曼、
莫兰迪、格罗兹、古图索、培根
抽象主义
康定斯基、克利、库普卡、马列维奇
达达主义
杜桑、恩斯特
超现实主义
米罗、马松、卢梭、德尔沃、马格里特、唐吉、达利、基里科、迪克斯、巴尔蒂斯
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
未来主义
卡拉、巴拉
抽象表现主义
霍夫曼、德库宁、阿伯斯、马瑟韦尔克兰、蒂尔本库伦
行动派绘画
波洛克
光效应艺术
赖利、瓦萨里
波普艺术
罗伊·利希滕施泰因、劳申贝格、沃霍尔
莫奈睡莲
新写实主义
洛伊德、珀尔斯坦、霍珀、本顿、伍德怀斯、贝洛斯
超级现实主义
皮尔斯坦﹑戈因斯﹑埃斯蒂斯﹑克洛斯﹑科廷厄姆﹑贝尔(CharlesBell)、T.布莱克韦尔
文艺复兴
乔托·迪·邦多纳(1266年-1337年)、马萨乔(1401年-1428年)、波提切利、达·文西
18世纪
威廉·布格罗、大卫(1748-1825)、安格尔(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
18世纪画家
提香、乔尔乔内、丁托雷托、鲁本斯、卡拉瓦乔、委拉斯贵兹、华铎、布雪、法兰哥那、威廉·布格罗、大卫、安格尔、席里柯、欧仁·德拉克洛瓦、科罗、米勒、库尔贝、杜米埃、沃罗比约夫、萨符拉索夫、希施金、库因芝、列维坦、透纳、康斯太勃尔、布丹、毕沙罗、马奈、德加、西斯莱、莫奈、克罗斯、吕斯、修拉、西涅克、塞尚、高更、梵谷、劳特累克、夏凡纳、莫罗、勃克林、雷东、霍德勒、斯泰因勒、施瓦布、塞吕西耶、瓦洛通、博纳尔、维亚尔、德尼、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马蒂斯、鲁奥、马尔凯、弗拉芒克、弗里茨、德朗、杜菲、莱热、毕卡索、布拉克、格里斯、罗伯特·德洛奈、基斯林、苏丁、莫迪利亚尼、夏加尔、蒙克、郁特里罗、奥古斯特·马克、黑克尔、诺尔德、凯尔希纳、佩希施泰因、贝克曼、古图索、培根、康定斯基、克利、库普卡、马列维奇、杜桑、恩斯特、米罗、卢梭、德尔沃、马格里特、唐吉、达利
外国代表人物乔托
乔托·迪·邦多纳,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和先驱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Ambrogiotto)或Angelo(Angiolotto)的缩写。
毕卡索(立体主义画家)布鲁内莱斯基
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Fillippo)出生于1377年的佛罗伦斯〔今义大利境内〕,卒于1446年4月15日佛罗伦斯,享年69岁,是义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建筑职业建筑师及工程师的先驱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佛罗伦斯的圣母百花大教堂(CathedralofSantaMariadelFiore,即Duomo)穹窿顶(1420?1436)是用施工机械建造的;这种机械是布鲁内莱斯基为该工程所特意创造。人们对布鲁内莱斯基一生及其经历的了解大多是根据写于1480年代的一本传记,该书作者经鉴定是当时一位被人们称许的年轻人马内蒂。
马萨乔
马萨乔(Masaio,1401-1428)义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被称为"现实主义开荒者"。他的壁画是人文主义一个最早的里程碑,是第一位使用透视法的画家,在他的画中首次引入了灭点。1422年加入圣路加工会(正统的画家行会),1428年秋卒于罗马。原名托马索·迪乔瓦尼·迪西莫内·圭迪,马萨乔是其绰号,他作风懒散,除了艺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性格放荡不羁,但在艺术上很受同行们的器重。
达文西
李奥纳多·迪·皮耶罗·达·文西(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文西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达·文西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斯拜师学艺,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斯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李奥纳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是巴黎的罗浮宫的三件镇国之宝之一。
【程兆星的媒体关注】
--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程兆星
记者;苏清杰
早17年前年,“妙星热”已把程兆星炒得发紫。什么“画坛新星”、“画坛俊杰”、“画坛鬼才”、“中国的蒙克”等等。当时的港台报刋把程兆星炒得更绝:“如果说张艺谋是用电影语言,那么程兆星是用绘画语言表现黄土高原的悲壮苍谅”。
作为“妙星族”中的一员,早在1993年10月,我也曾以《星啊,还是那颗星》为题,为程兆星写过一篇长篇通讯,然后以半个版的篇幅,先后发表在《农民日报》和《文汇报》。
就在17年后的2010年8月29日,当我再次见到程兆星时,虽然程兆星依旧没有脱去那套国防绿,但此时的程兆星,已不仅仅是解放军郑州防空兵指挥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
1
程兆星做梦都没想到会成为什么名画家。他只想自己也能像
大姐那样给人家描个床围,画个鞋垫,得到人家两个黑窝窝
1957年的寒冬,程兆星出生在晋西黄土高原的一个破窑洞。尽管“生不逢时”,但程兆星无论如何也算得上幸运儿。虽然父母都是斗大字不识一升的农民,且在先后生了九个娃(夭折了两个),但扑实的父母从骨子里依然对家里那“四条汉子”报有厚望。若不然,就绝不会给他们分别取名为:兆卫、兆星、兆火、兆箭。在那“生下就挨饿”的特殊年代,能糊口活命是头等大事。他的父母压根就没指望家里的“卫星火箭”真的能够上天。正因为此,他们兄弟四人,除程兆星免强读完初中外,其余没有一个念完小学。至于家里那“三朵金花”,终归是人家的人,自然不能让她们白上学。用父亲的话说:读恁多书啥用?爹一辈子没进过学堂,不照样干活吃饭?
程兆星就这样结朿了他的学生时代。当时只有15岁的他,做梦都没想过要成为什么著名画家。待他接过爹手里那杆用了几十年的牧羊鞭时,只想把队里那群羊放得更好,那样便可多挣两个工分。
多挣两个工分,终也撑不起饿瘪的肚子。倒是大姐狗云,凭着那双灵巧的小手,给左邻右舍剪个窗花,描个床围,画个鞋垫,时不时会得到人家两个黑窝窝。他好羡慕他的大姐,正如追星族中的少男少女对他的狂热一样,他多想自己也能给人家描个床围,画个鞋垫,也能得到人家两个黑窝窝啊!
学画画,对程兆星这个苦孩子来说,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亊。时间好说,每天把羊群往坡上一赶,对着监天、白云、黄土高坡什么的,想怎么画都就怎么画。可家里穷啊,买不起画笔、画纸,更买不起昂贵的颜料。但穷孩子有穷孩子的办法:找来柴碳锅灰,加些树胶清水,就那么一搅,也就成了上等的颜料。然后把一根根竹管那么一削,分别插上一些长短不一的羊毛(正是羊毛岀在羊身上),也就成了不同型号的画笔。纸张也不难,那时到处都在学大寨修梯田,废弃的水泥袋有的是,拣回家用针线订在一起,也就成了画簿。有了最为原始的绘画工具,他便发疯地抹呀抹,画呀画,手上、脸上、衣服上,几乎天天都有他勤奋“创作”留下的斑驳陆离的印记。
2
就连送展的文化干事也没有料到,那些泰斗级的评委们见了程兆
星的版画一个个眼晴瞪得发亮:“这是一个小战士的作品吗?!”
幸运女神总是特别青睐执著追求她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程兆星的绘画才能被接兵部队的首长发现,倒不一定真的是以“特长兵”特招入伍,而是他那勤奋好学的精神,令前去接兵的部队汉子一个个为之动容:这样的兵不接接谁?!程兆星就这样抖落了一身黄土,穿上了国防绿,来到了当时的解放军郑州高炮学院,当上了电影队的一名放咉员。时间是1976年3月。一个黄土高原的放羊娃,寻梦中的理想不过是个黑窝窝。如今一下子跳进了解放军这个大学校中的大学校,每月又有45斤的大米白面吃,这着实比黄土高原的野菜团子更养人。那每月不断更换的大厨窗,那每场不断更换的幻灯片,似乎都成了他练武用武的好地方。
程兆星异常珍惜这难得的时光。他时时用白石老人“不让一日闲过”激励自己,仿佛一日闲过就愧对那三餐的白米饭。也许正因为此,他硬是和自己过不去,每每放完电影,待收拾完场地,往往已是深夜十一二点,别人休息了,他却把自己关在电影队那间堆满杂物的大库房,对着各种各样的画册练临摹。
时间老人正是这样:你珍惜他,他给你智慧,赠你以光荣;你作践他,他报之你以惆怅,施之你以懊悔。终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程兆星,不知怎么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而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荣誉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陈天然。陈天然大师在仔细审读了程兆星的一幅幅习作后,止不住连连点头:“没有想到,没有想到,一个农村孩子竟有如此天赋!用不着怀疑,终有一天,成功会属于你!”
有了前辈的勉励,程兆星更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陈天然大师的具体指导下,当时连刻刀都没见过的程兆星,索性攻起版画来。到1980年未,他创作的版画《自习》和《兵器教室》,硬是被热心的文化干事送到全军美展办公室。就连送展的文化干事也没有料到,那些泰斗级的评委们见了程兆星的版画一个个眼晴瞪得发亮:“这是一个小战士的作品吗?!”当他们确认这两幅作品确确实实是岀自一个23岁小战土之手时,破例把这两幅作品放在了展厅最显眼的位置。
之后,全军美展办公室对外宣称:这次全军性的美术大展,在为数不多的参展士兵中,程兆星是唯一一个有两幅作品同时参展的人。
3
或许是对故土割舍不去的眷恋,如今虽然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
副主席的程兆星,依然固执地画着当年那片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有了这两个经过多年阵痛后降生的“产儿”,程兆星也就越发不可收拾,接踵而来的《宣誓》、《求索》、《洗礼》等一幅幅反咉军旅生活的版画,都相继在他的刻刀下问世,并连续不断在各种大展中获奖。尽管早在1983年程兆星就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当时全国美协中最为年轻的会员,他也因此成了总参自学成才标兵,但他颇有些自知明:那最初的启蒙,不过是得助于姐姐的鞋垫、床围,仅仅靠支离破碎的绘画理论做基础,似乎很难冲岀自已给自己构筑的那特有的围城。于是,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执著,1984年先是步入西安美院版画系进修1986年又到河南大学美术系深造,1989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在这三座全国颇有影响的军地大学,他开始走进中华民族和这个民族以外更为广阔绘画天地,从而也熟悉了许多国内外的名师名画,而其中最让他喜欢的就是蒙克、贝克曼、柯勒惠支……。
迟到的学习机会,使程兆星补充了更多的养分;得天独厚的环境熏陶,使程兆星“悟”岀了更多内在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他对现实生活的歌颂,还是逐步让位于对民族的生存和思考,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情形,价值观念的反思成为他不得不关注的主体,他对于超越现实生活的人的生存(环境与历史)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他的作品中,开始具有了与其说是浪漫不如说是梦幻的色彩,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代、文化与物质,甚至连生与死都交织在一起,而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细节已被舍弃,代之以抽象的长河与落日、土地与星空,“苍天”下是平静、淡漠甚至有些茫然的人物,圆睁双眼与我们对视。记者注意到程兆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人物多以群体的方式出现,这也说明他所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体的悲欢,而是整个群体与种族的生存。须知这正是“中国画危机论”引发动荡的年代,程兆星的创作提示了艺术家与土地和民族文化的血缘关系,既反映了他对社会剧变的矛盾心态,也反映了他对于本土文化的深深依恋。也许是因为他不愿或难以真正融入到所谓的“学院派体系”,他不得不去追寻黄土地上人们生存的痕迹。因力这种痕迹,早就一笔一划地刻进他童年的心灵,后来又从心灵一笔一划地嵌进在他的画面……。无论是他的《小路》,他的土《坡》,他的《流淌的歌》,他的《村口口的弯道道》,无不尽显着他生活的印痕。
尔后的几年,在众多军内外画家热衷于黄山、三峡、九寨沟时,程兆星却弧独地沿着黄河两岸,完成了豫、秦、晋一直到敦煌的一次次采风。每次来到这些地方,他就像回到了自己的村寨。小院、窑洞、炕头,每张面孔就像邻居的大妈、大婶、大爷、大叔。那一张张刀刻斧凿般的脸,都把他们生存的痕迹和生活的学问深深地印在了上面。坚硬、敦厚、淳朴、麻木,甚至有些呆滞。那牛、那羊、那毛驴,都象他放过的一样,富有灵性的它们可以和程兆星一起交流、嬉戏、玩耍。痛苦的时候,它们也会流下眼泪,呐喊、吼叫。那塬、那坡、那沟,就像裸露的母体,世世代代哺育着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从程兆星一次推岀十余幅的《厚土系列》和《黄河系列》,你都不难找到程兆星在画中的影子。
“我所描绘的是那些触动我心灵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十八世纪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经验之谈,时时在程兆星心头产生着共鸣。于是,拿着画笔的那只手,顺着出生的窑洞、小路,弯弯曲曲,一直游荡到黄土高原,黄河两岸,当他跪拜祖先,与生灵神交,匍匐在这贫瘠、广阔、博大、无私的土地上,倾听着人们的呼吸声,干活的吆喝声,婆姨们的笑骂声,孩子们的哭声、叫声时,他更加清楚:这才是自己的根!
黄色、红色、白色、黑色、褐色,用颤动的线条,流淌的颜色注入画面……。剪纸、大戏、画塑、炕围,大红大绿的那种直接、毫无道理的组合。真真切切地传递着情爱,歌颂着生命,寄托着信仰,祈望着幸福,没有无病呻吟和虚假的粉饰,这些都在程兆星的血液里发酵着……。《苍天》、《生灵》、《棺前》、《出殡》、《顺流》、《古城门下》、《送行的乐队》、《窑洞里的歌》等作品,都带着浓厚的黄土情,黄河韵,自然而然地流向一座座辉煌的艺术圣堂。
或许是对故土割舍不去的眷恋,如今虽然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程兆星,依然不肯舍弃那片黄土情。无论是他的版画还是国画、油画,总是离不开黄河,黄土这一充满泥土情怀的主题。笔下的山川人物古拙而倔犟,完全没有时下的轻松和闲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人感觉到他的作品的厚重,和耐人咀嚼。在当前画坛的文化强制多于意会、感性多于理性,媚俗多于质朴,浮燥多于笃行的情态下,一个画家能够在精神上自立,不讨巧,不依傍别人,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淡泊宁静,更需要独立前行的勇气。
但作为军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画家,程兆星早已不同于先前那个放羊娃,他是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酣畅淋漓去表现一个远方游子对故土,对黄土高原的深深苦恋。用中国版画泰斗、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可扬生前的话说:“兆星的画既有民间绘画的朴实粗狂,更有西洋抽象派画家对人文主义的关怀,是国内少有的表现主义高手。”
他的恩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陈天然对程兆星更是喜爱有加:“兆星诚于中而形于外。反映在作品中,显得乡土气特浓,底蕴厚实,浑然天成,笔有尽而意无穷。虽然兆星原长于版画,但几进高等学府,国画油画皆佳,多艺互补,版画也变的愈益丰富多姿。但他万变不离其宗,乡土本色依然。”
也有美术评论家称:程兆星的作品早已上升到另一种高度,另外一种意境,虽然表现的内容依然是黄土黄河情,但在表现形式上,并不着眼于现代水墨和中国画的差异,而是在经过数年的探索之后,致力于二者的完美结合。他把塞尚的体、面;苏丁用笔的激情,引入到自己的水墨之中,同时又在语言和形式上借鉴了黄宾虹的技法。因为他在多年水墨实践后发现,以塞尚和苏丁的格式打造的水墨作品,“缺少根和一个切入点”。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水墨作品是由对“书写”性的体悟,逐步借鉴并接受黄宾虹的艺术语言。这样黄宾虹便成了他“进入传统的一个点,一个通道。”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程兆星那以黄士为题材的作品究竟有多少,究竟获了多少大奖,究竟被国内外多少美术馆和知名藏家高价收藏,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你尽可在程兆星的名下去搜寻,但挪威国家美术馆程兆星《生灵》的收藏,程兆星应该记得清楚。因为在挪威国家美术馆馆藏的挪威艺术家作品中,独占鳌头的是有十八世纪有“表现主义之父”美誉的蒙克的作品,总共有58件之多。蒙克作为挪威的国家名片,延续了将近两个世纪。这之后,挪威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的传人,可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挪威国家美术馆女馆长才在中国找到了程兆星,女馆长对程兆星的作品自然是爱不释手。执意要买断程兆星所有的作品,但程兆星只是把《生灵》交给挪威国家美术馆去收藏。倒不是程兆星真的“不差钱”而是他不愿去签那份“卖身契”。
挪威国家美术馆女馆对程兆星的作法不无遗憾:没想到,没想到“中国的蒙克”会是这样地固执。程兆星半是玩笑半是认真:“馆长阁下,能否别叫我是中国的蒙克,能否称蒙克是中国的程兆星啊?!”
程兆星是中国的蒙克,或蒙克是中国的程兆星,暂且不必认真。
尚是真的如此,有一天在西洋绘画史上写下“XX是中国的程兆星”,那才真的长了咱黄土地上黄种人的志气!
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文/苏清杰:教授、资深记者、中国老子文化公益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文/殷双喜
屈指算来,兆星在部队发表他的第一幅版画作品《兵器教室》,至今已有20年了。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个人来说,20年在包含了多少艰难的学习、求索的苦恼、成功的喜悦、思考的迷茫,却是一个人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正因为如此,那些记载着艺术家探索历程的作品,就不仅是荣誉的台阶,更是心灵的界碑,不断地向人们展示着无法言说的悲欢,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艺术家对于历史、文化观察思考的结晶,承受着当代人与后代的凝视。程兆星的版画作品大部分作于80年代。那是一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都在发生剧烈变化的转型期,当南方的广东等沿海省市正在向市场经济进行痛苦的转化时,地处中原的黄河流域也隐隐感受到了大潮的汹涌。那真是一个奇特地时代,一方面西方文化艺术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文化知识界空前活跃,启蒙之声高涨;另一方面,我的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和画家朋友开始下海经商,乃至出国“洋插队”,当“倒爷”,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和挑战。
正是在85美术新潮的背景下,程兆星开始了他坚持多年的纸版画创作,留下了一批与众不同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兆星把他的眼光投向李白、杜甫、吴道子曾经走过并为之讴歌的土地,投向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民,以无限眷念之情,表现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程兆星在80年代早期的黑白木刻作品,受到陈天然先生的影响,造型简洁,高度概括的轮廓线与鲜明的黑白布局质朴无华,所反映的,也是黄河流域乡村的日常生活。我们从《枯木逢春》、《炊》、《闹新房》、《待到春来遍是绿》这些作品的题目中,就可以感受到那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静谧平和的乡村气息。但是在经历了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进修之后,程兆星从1986年开始纸版画的创作,相应于这种艺术形式的改变,他的作品中的形象也趋向于更为单纯,出现了符号和抽象化的倾向。
可以看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歌颂逐步让位于对民族的生存思考,特别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情形价值观念的反思成为画家关注的主体,现实与幻想、历史与当代、文化与物质生与死交织在一起而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细节已被舍弃,我注意到程兆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人物都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说明他所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体的悲欢,而是群体与种族的生存....《无题》一画中的人物链的背景是北宋范宽的《雪景寒林》,作为一种文化脉络的提示,也是饶有深意的。既反映了他对社会剧变的矛盾心情,也反映了他对于本土文化的深深依恋。
在程兆星的作品中,母与子、老人与孩子是常见的符号化形象,而反映乡村结婚、出殡的题材也占据了作品的大部分,这提示艺术家对于生命的强烈热情。中国人对于种族延续的热衷与生命消逝的平静,曾一度使艺术家感到迷惑,在《她去哪里》这幅作品中,画家似乎又回到了上一世纪更高的沉思;...但在这些朴素的画面中,我还是看到了画家对于人类始终保持的善良与信心,在平易而不事张扬的自然表达中,我体验到一种生命的丰满、思考的充实,一种深深的感动。兆星作品中的这种沈静、平实和善良,使我们在人欲横流的今天,仍然热爱生命,渴望生存,哪怕是艰难的生存。
在艺术形式上,程兆星放弃了学院式的造型准则,代之以平面化、符号化的朴拙形象,这种形象明显具有与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血缘关系,但它又不是未受过学院训练的农民画家笔下的形象。
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受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家的主观变形,这种变形形象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个人化的趣味,在不同的画家那里,可以出现不同的造型风格。当然,形象的生成,也受到艺术样式、材料、技法的制约,但最终的图式创造,还取决于取舍筛选,在这一过滤成形的过程中,融入艺术家对当代文化和现代材料、技术的体验。以这样的眼光来看程兆星80年代的这批创作,我们当然还有不尽满意之感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作品中历史、文化符号的不足和某些人物形象的单薄。作品的色彩运用,虽然鲜明朴素,保持了风格的统一,也没有矫饰的成份,但仍然可以从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古代壁画)和民间艺术中寻求更为丰富、更具有表现力的色彩组和。
令我高兴的是,艺术家自己也注意到这些问题,在90年代的铜版画《神话》、《西行印象》和丝网版画《社火》等作品中,不仅画面的形式更为丰富,线条的组织和传统文化符号的挪用也都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色彩的运用,也进入了一个更为自由的境地。或许,这和程兆星近十年在油画创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有关?我只能以矛盾的心情,注视着他这种不拘一格、多方探索的努力。毕竟,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想做一个纯而又纯的版画家的人是越来越少了,我所认识的许多版画家,画油画、搞装置,兴趣盎然,且多有成就,这对我们的版画教育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
不过,这已是另外一话题了。我与兆星是十余年的朋友,不仅欣赏他在艺术上的执著勤奋,也敬重他待人接物忠厚真诚,如今他要出自己的第一本画集,写出以上的这些文字,也算是对老友的一点祝贺,期盼兆星将画集出版作为新的艺术探索的开始。(原载;中华艺术网)
【许琪萍的艺术评价】
由许琪萍作品“生猛”谈起
《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先生在评论女艺术家许琪萍作品时曾说道:“她的画看了就忘不了。她的独特性,面目、选材方法……这点很不容易,中国画坛上这么多画家,能记住的不多……许琪萍的画没有市场的考虑,没有一般中国画的习气。她的画比较生或叫生猛……”
殷双喜先生所谓的“生”或“生猛”是相对于艺术上的“熟”而言,细想这实际上是艺术的一个普遍的艺术规律。在艺术发展史的过程中,当一种新艺术的样式流行一段时间后逐渐变为相对成熟而形成模式化。慢慢失去了它的鲜活和“生猛”也就丧失了动力;没有了革命性。这时艺术又需要新样式的诞生,也就是殷双喜先生所说的“生猛”的艺术风格的出现。比如清末的恽南田在面对明末清初的花鸟画坛日渐衰弱之势,以新的“生猛”的“没骨法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给当时的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画发展做出了贡献。再如刘海粟、林风眠、齐白石等都是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地域在画坛上以“生猛”、新鲜、独特的画风推动着中国画艺术的进程。
那么艺术的“生”怎样才能达到呢,而且还要恰到好处?西北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老奶奶在艺术上是典型“生”的恰到好处。你看老奶奶的一剪刀下去的造型是那么大气、浑厚、沧桑。近些年有那么多的专业画家在借鉴学习老奶奶剪纸的艺术样式。但至今还没发现一位专家把它真正学习手,专家们弄出来的东西都熟了许多。而没有了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我百思不得其解,殷双喜先生评论许琪萍作品的“生”使我顿悟有了答案。像许琪萍大写意作品这样“生”的画家还可以举出崔子范、贾浩义等。
崔子范的画拙而大气可爱,笔墨、色彩、造型和构图出奇而生猛。贾浩义作品大气、厚重、板结而生猛,但极个别处有“生”过之感;细细品味作品中也能发现一点稍嫌熟的地方。而贾又福作品比崔子范和贾浩义的画又熟了许多……毕加索的《哥尔尼卡》《亚维农少女》等作品是“生猛”的,但他也有一些偏熟的画。梵高是“生猛”的,非洲原始艺术是“生猛”的。
逝去的艺术大家:恽南田、刘海粟、林风眠、齐白石、民间剪纸库淑兰等,他们留下了已过去了的艺术高峰。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依然还能品味出隔世那悠远的情思和精神上美的震颜。
这些艺术天才们的创作是靠异于常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的,通过独特的性格气质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喷发出来,像怀素和尚在醉酒的氛围中一挥而就的狂草自叙帖。我们现有的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在当前只适于培养一般“熟”的画家。还不具备发现培养天才艺术家的能力和机制,这或许是我们长期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缺憾……
许琪萍作品“生猛”的艺术风格画家高云曾说“你的画风要坚持下去,走你的路……”中国画的大写意,从宋代梁楷的大写意《泼墨仙人图》至今;天才的大写意画家们创造了一个个高峰。在当今画坛上也还是有几位具备竖立大写意高峰有天分的“生猛”画家的。
书画家古干曾在评论许琪萍作品时说“中国美术史上还未出现过有大气势的女性大家,希望你能把自己内在的东西再进一步发掘表现出来使作品更加强到和更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理论家樊波认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表现主义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但在表现的力度上就是石涛这样的大家也显底气不足,而许琪萍的画却可以与表现主义代表蒙克之流的作品相抗衡。
美术评论家丁涛和左庄伟数次参加许琪萍的艺术研讨后评价她应该是大家。他们从她的艺术风格的面貌,艺术的道路形成,学习借鉴的方法,笔墨、色彩的技巧等诸多方面来加以论述和佐证。我想是否还是从艺术的“生猛”的表象入手,从心理学的方面来分析许琪萍在大脑和内心性格中异于一般画家的地方呢?或许这样才能梳理出这些艺术天才们的艺术现象。进而在艺术院校里逐渐建构起发现培养天才艺术家的教育体系?
美术理论家贾方舟评价许琪萍作品:自然生命的流露
寻找到新的艺术资源途径,一是原始艺术一是民间艺术,从这些原生态艺术中找到了新的发展基点,才会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有新的突破,产生了现代艺术。许琪萍就是没有直接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而是直接到最原始地方、原生态艺术中吸取营养,这是最为可贵的,我非常首肯的,比如毕加索也学习非洲原始雕刻。我们很多人都从毕加索造型中学习了很多因素,但许琪萍却直接找到毕加索学习源头,吸收黑人原始艺术的营养,寻找许琪萍的艺术资源和精神资源,这是一种可贵的胆略和胆识。马鸿增先生谈,她还可以学习中国原始的、民间的艺术。事实上,许琪萍已经在学习和吸收,比如中国民间的傩艺术营养,她正在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表现主义最大特点是和人的生命状态和作画时的神经质状态是一致的,没有激情画不出画来,和理性绘画不一样,理性绘画可以有条不稳地慢慢画,像工作一样。而表现主义不行,表现主义艺术家必须在内心驱动下作画,情绪没有了一点画不了,艺术也就消失了,比如苏丁神经质的冲动、梵高面对自然的激动,表现主义不是风格,它和人的存在状态是与生俱来的。表现主义延续很久,一个世纪,其它艺术流行几年或十几年就消失了。表现主义和艺术家生存状态直接相关。艺术家的这种激情状态存在,表现主义就会永远存在下来。中国大写意的石涛八大也属于这种状态。石涛有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在笔锋下决出生活,在混沌里放出光明”。什么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这段话是典型的表现主义。什么都不重要的。画中有我,这就是一切,这就是最高准则。这种精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共通的。小许的艺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她的现象也与心理学有关,这样一个弱女子画出这样野性、强悍、视觉冲击力很强的东西,是她自觉的表现、激情的释放,一种自然生命的流露。最近她又搞了一批雕塑,也很好,也是充满激情的。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丁涛评价许琪萍:刘海粟之后的许琪萍
我曾在2006年参加过许琪萍在江苏美术馆的个人展,展览很震撼,印象很深,当时她彩墨作品展出多是非洲题材。这次在展出了一批江南水乡和民俗《门神》作品。她创作的这些江南题材作品与江苏文人画家画的清秀典雅江南有很大不同。她画的江南浑厚、神秘、斑斓,显示了江南另一种旷达、震撼奇丽别样的美。很多作品画面很有意境,让人产生悠悠的情思。比如江南老屋系列《腊月》、《青花瓷》、《绿芭蕉》和《门神》,这四幅作品画出了画家儿时记忆里的情景。虽是室内小景,但画的大气、味道醇厚、意境感人。
再如她专门以家乡淹城为题材创作的五幅,以书法为主要构成元素的半抽象中国画作品大气、浑厚古朴,构图和意境给人以新奇之感。《火攻淹城图》、《淹城农耕图》、《木为舟》、《城门楼阙图》和《淹城古物印记图》写意出了千年古迹淹城的魂魄。淹城古迹曾有众多画家画过。但还为有成功表现它的作品,小许创作的这一组淹城作品,从创意,构图,画面艺术元素构成、笔墨和色彩等是非常成功的,是佳作。就目前小许的作品反映出的水平而言,她具备了一个优秀画家艺术素质的四个方面:“才、情、胆、识”。
才:是感受认知表达的能力,情:是自己真性情,有精神境界,胆:是她非常自信,敢于突破框框,(从作品看她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多种艺术加以运用和突破,达到了无法而法的境界)识:是在艺术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在作品中可以她富有哲理性,敬畏天地,珍视生命的文化内涵,小许作品的艺术魅力表现在继承和放大了传统(这传统包括中外,首先是现代感,同时具有民族感和文化感,她的画传达了一种文化和艺术境界和精神。我最近刚好完成了一部关于研究刘海粟的书,马上要出版了,由此我想到刘海粟在武进出生,刘海粟一生学贯中西、艺通古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中国画创作中博取传统精华而不泥古,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多彩多姿,是百年来在中国画坛上极富创新精神的大家,刘海粟1994年去世。审视小许彩墨作品,我严肃认真的考虑。自刘海粟去世后,常武地区出现了许琪萍,就她目前的水准和独特艺术风格而言,应该可以称为大家了。
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左庄伟评价许琪萍作品:从有法到无法
琪萍的才能和气度是天赋的,但七分是后天造就的,是她所处的自然和时代影响,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她受过良好的学院规范的中外艺术理法教育和训练,有着较高的艺术起点和艺术表现技能技巧,她不仅是画家,而且是雕塑高手。当她走出国门,在她面前所展示的另外一个民族生活,精神气质和自己的民族完全不同时,她迸发出诗人般的激情,这激情源于对人类本性的感悟和共鸣。也必然受到冲击和不可制控的激动,这使她不顾一切、无法无天地勇往直前,创作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充满激情,充满神秘意趣的新艺术,她从有法中走进无法的创造,在承继中国画用线用墨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体块、色彩和形象的张力,借以表现她和现代人的内在精神。
在艺术创造上琪萍是极其“自我”的,坚强,果断、勇敢和刚毅,这种深层的个性品格导致了她绘画创作中阳刚大气,略带狂野的画品,这非一般江南才女所能为,而她能为,她的非洲之行所作的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就是我评价的佐证。所以我心目中的许琪萍的艺术创造既是中国传统的,也融入了外民族的精华,它属于人类的,就其精神内涵和表现语言当属现代的,它具有超民族超时空的意义,是当今画坛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评论家陈传席评论许琪萍作品:斑斓雄浑神秘
画画的人多,终身努务于此道者,亦不在少数,然而成功者少。很多人十分刻苦,考上大学美术系,甚至读到硕士、博士,能画画,画山像个山,画人像个人,但却不给予人什么特别的感受,看上去平平。这就叫“没有才气”。画画人人可以学习,可以努力,可以投名师,但没有才气就没有办法了。六朝姚最在《续画品》中说:“若要居下流,自可焚笔。”姚最说的“下流”也就是今天的“末流”,画画人入了“下流,”那就不必再画了,也就是姚最说的“焚笔”吧!反之,不以画画为主,如有画画才气,也可以操笔,只要有才气,自可跃居上流。
许琪萍就是天生的有绘画才气者。她的父祖皆不画,母亲通音乐亦不画画,她去读研究生班,是因为其绘画才能显示出来后,引起很多人重视,才去形式一下。其实她进研究生班之前已画得很出奇,老师也是没法教她的。但许琪萍并非从来不画而忽然心血来潮涂上几笔,她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画画、练字,不涂抹几笔,心中难过,有时做梦也在画画。很多神秘的内容都是她梦中的记录。这说明她性格中本来就有绘画的因素。
我第一次见到许琪萍的画,十分吃惊,因为我每天在美术系,教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还有留学生。按理说,年轻的绘画精英都在我们的学生中,但许琪萍的画却和这些经过正规训练的学生的画大不相同,其画斑斓、雄浑、神秘,有现代感而不流于怪诞,有民族感而不流于陈旧,有个人特色而不流于荒唐。
她1999年之前,多画江南系列、风景画。她生在江南,长在江南,故画江南,她的江南系列和江南画家笔下秀雅风格大不相同,她画出了雄壮和浓烈,这显然是她性格中的江南。许琪萍虽然是江南人,但据传她的先祖有维吾尔族人的血统。我看许琪萍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白的,而且性格爽朗有豪气,这都不同于江南女孩,倒确有点近于维吾尔族人。但她又毕竟在江南,而且几代人皆在江南,她的文化积淀仍是江南的。
1999年,她应邀去了非洲。非洲的黑人,非洲的色彩,非洲的山水和她的性格产生了共振。她的爽朗率真性格碰撞了黑非洲,在她的画上尽情地流露。她用浓墨重笔勾线条,用大笔挥洒任意抹涂,她用浓彩厚色泼点,画得那么潇洒、那么恣意、那么纵情。而黑非洲的精神也在她笔下得到充分的反映,她自己的精神也在画上得以充分的安顿。
许琪萍并不是用一种方法作画。她有时用具像,《非洲纪事》中所画人物造型准确,气韵生动,没骨为基,勾勒衬之,她画出了非洲男人的健康,强壮和有力。同时她的用笔也十分随意、潇洒、多变。《非洲纪事》中的笔墨以淡墨、中墨为主,墨色变化较多。她画《女人老船和小狗》、《风起索韦托》又纯用浓焦墨直接涂写,不足处用浓笔加补,然后点以红唇、石绿腰带等等。墨色无变化,而用飞白变化之,又是一法,这一法以浓、艳、重为特色。我初看时,不敢相信这是出于江南一个女孩之手。一般江南女子甚至男子作画,都是淡淡的、秀秀的、雅雅的,许琪萍真女中丈夫也,而且比男子汉的画还要雄浑有厚度,这真令人不解。她又画《白人的老婆是黑人》、《盛水的罐子》,主要用粗重厚实的线条勾写,然后衬以朱红色,一样的显示她的豪放、率真性格。她画《非洲山水》又用大处的泼墨加泼彩,然后又用浓彩浓墨点勾,使之醒目。山水无常规而有常理,泼墨泼彩,随意而自然,点勾使之见常理,又使其形在抽象与半抽象之间。
她又画《班图人的迁徙》、《非洲印象(一)》和《二》、《红色非洲》、《蓝色非洲》、《耶雷欧尔节的诱惑》A等等,都有现代派的精神。画近于抽象,但浓烈的色彩,雄浑的笔墨,都显示出她的特殊风格。她画《我愿成为她的恋人》、《椰子酒》、《部落中的聚会》,又似具体中见抽象。总之,她不愿做形象和笔墨的奴隶,而是用笔墨和形象宣泄她的感情和思想。
有很多画神秘莫测,初看之,不知画的是什么,但却处处符合美学道理,色彩的对比和按排也都不出原则,画面上似抽象,但又似有大眼睛、大嘴唇,但又似不似,只不过是色块和线条。所以,有些补秘莫测,据说她经常梦中作画,怪怪的,神神的,醒后就记录下来,便成为一幅画。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在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袁枚说:“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画画也如此。画画下工夫超许琪萍者有之,而且很多,但终身作画平平者比比皆是。许琪萍不能说不学,她正是“三分人事七分天”,天份中本有之,略加开发就出来了。我有时还经常讲:“才自内发,学以外成”,不懂的东西可以通过学习而懂,比台外语,你只要学就可能会,但“才”是自内而发的,非力学而能有。许琪萍的绘画是自内而发,所以,非力学者所可比也。但我还是劝她多学习、多读有关书籍,多看古今中外名画,多到名山大川中去感受。以便把“内才”和天分中本有的绘画天才,更多地开发出来,形成更杰出、更强烈、更成熟的风格。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理论家樊波评述许琪萍:恍兮惚兮的意象表现
大学者王国维曾指出有“客观之诗人”和“主观之诗人”。许琪萍大约是属于“主观之诗人”——确切地说,是画坛上的“主观之诗人”。这不仅仅指她的画作——无论是表现非洲题材的作品,还是描绘江南的佳作,都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诗意,而且更是指她那激荡着力的旋律的笔墨语言和裹挟着雷电一般的色彩闪现腾跃着一种表现主义的魅力。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刘海粟就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表现主义是相通的。但中国的文人“写意”终究过于蕴藉含蓄,风流尽显但却匮乏摄人心魄的力度,只不过在方法上与表现主义搭上了边而已。即使便石涛这样的画家,他那奔肆奇纵的画风与蒙克的《呐喊》之表现力相比,也终究是意气阑珊的。不过我相信,中国画的“写意”是可以通向“表现主义”的,然而关系似乎要倒转过来,不是“写意”去附就表现主义,而是以表现主义去灌注、扩充“写意”原有的审美血脉,使之拥有新的艺术体格、能量和新的艺术表现力度、深度和强度。许琪萍的画作亦可作如是观。
而她的作品以非洲生活为题材,则很自然地找到了一种表现主义的原料,非洲人的节日,非洲人的宗教仪式,非洲人的舞蹈,非洲的酋长和具有火一样热情的青年男女,皆为她一一收摄于笔下,实际上西方不少现代绘画大师(如毕加索)也都喜从非洲人及其他们的艺术中汲取到新的创作灵感和冲动,由于远离现代文明的陈规和传统礼仪的束缚,所以非洲人的生活状态本身就是表现主义的,具有表现“心灵”的艺术家一旦遭遇了它们,就会像烈火碰到干柴立即熊熊燃烧起来。作为中国的女画家,许琪萍是以中国画的笔墨材料去描绘这一方异国的风情,但作品仿佛卸掉了中国画传统固有的衣钵,大片的墨块,鲜亮的色彩似乎为表现对象所带动,连同画家的燃烧的身心一道陷入了狂野的境界。在我看来,表现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质在于以画家的心灵为基点去看待世界和展示世界,客观世界的形相,其所蕴含着的内在结构、节奏和韵律并非是自在自为的,只有当它们与画家的的心灵相契合才会获得价值和意义,或者说,只有当它们进入到画家主观的“表现”欲求中才会转化为一种审美对象。正因为如此,客观世界就会在主观心灵的“表现”原则的统摄中成为一个新的世界,进而在画家的笔墨形式中建构为一个新的天地——这就是许琪萍的画的“表现”内涵。看她的作品,你可以感到,画家的心灵、笔墨、色彩与客观对象已在“表现”中混为一体,已经成为一种恍兮惚兮的意象世界。看她的作品,你还可以感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手法,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画家蓬勃的激情和对象存在都已不分轩轾、混为一体,其中所聚集的力度,蕴含的深度和强度使你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女画家之手。
【·请大家帮忙找一下书画家及他的资料.代表作品!!!!!!!急需!!!!!!!!(11月以后关闭)!!!!!!!!!】
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g,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凡·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而使艺术眼界大为开阔,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作画,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t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他和高更这时已经同印象主义的观点发生分歧,却同时对表现主义或者象征主义发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曾经有过建立“南方印象主义”或者“印象主义分离派”的打算。后来因为2人的关系恶化,高更离去,凡·高在发生割下自己耳朵的事件之后精神逐渐分裂。因此,他们没有结成任何团体。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治疗,病势稍有好转后,凡·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治疗,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突然开枪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直到去也之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这样的艺术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从凡·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则。他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但是,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
作品“向日葵”1888年2月,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他说:“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这幅(见纪念凡高之一的向日葵)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是这幅静物:瓶中的15朵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时间,1987年03月30日,"向日葵"卖了3990万美元;
后来,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卖了5300万美元;
后来,1990年05月15日,"加歇医生像"卖了8250万美元.这是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了!
后来,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
“鸢尾花”于1889年5月完成。
同向日葵一样,凡高似乎也喜欢画这种植物。
1892年,唐基(凡高的朋友)以300法郎的价格将这幅画卖给了评论家奥克塔夫·米尔博--凡高最早的赏识者之一。这幅画像许多其他的凡高的画一样,在他死后不断地买卖。
1987年11月11日,在拍卖会上,有人叫出了5300万美元的天价。
“星月夜”1889年5月8日,凡高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精神病院治疗.他是自愿的,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这幅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6月,也就是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据说这幅画是凡高凭记忆和想象所作。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馆。
“奥维尔教堂”1890年6月,凡高在奥维尔一边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边进行创作,这幅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所描绘的是奥维尔当地最主要的教堂,建筑是12,13世纪的,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的风格.直到今天,他仍然矗立在那里,在它旁边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印着的就是这幅“奥维尔教堂”。
1个多月后,凡高自杀了……
“麦田上的乌鸦”“在瓦兹河上的奥维尔镇周围的乡下,农田一望无边,起伏不平,每逢收获时节便诱来大群乌鸦,这片农田迷住了凡高.他的精神状况尽管日益恶化,可他仍然奋不顾身的工作……”
1890年5月17日,凡高来到离巴黎不远的奥维尔继续治疗.他结识了热爱艺术的医生加歇.凡高住在一家咖啡馆楼上.开始时他的心情颇为不错,也与人关系融洽.可是没多久,"忧伤和郁闷又重新占据了他那敏感的心"他画了"麦田上的乌鸦"...
几星期后,1890年7月27日,他如往常一样去麦田里作画."在距他住的地方数百米远的农家庭院的堆肥旁",他举起手枪向自己的胸口开枪,没打中心脏.他又"摇晃着走回寝室".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他只有37岁。
(注:关于凡高自杀当天的情况,有多种说法,以上只是其中一种.)
他的遗言是:"Thesadnesswilllastforever."
凡高死后,弟弟提奥痛苦万分.六个月后,1891年1月25日,提奥去世了。他们被共同葬在了奥维尔墓园。
文森特·凡高年表:
1853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是荷兰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凡·高(1822-1885)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期(1819-1907)的长子。
18552月17日,文森特的姐姐安娜·科莉妮娅·凡·高诞生。
18571月5日,凡·高一生的知已、他的弟弟泰奥诞生。
18593月16日,妹妹伊丽莎白·凡·高诞生。
1862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凡·高诞生。
1866于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
1866从曾德特的乡村泽文伯根的寄宿,凡·高进入蒂尔勃格的文法学校;在巴黎,形成后来手印象主义流派的画家们开始在柯弗·盍尔布瓦聚集。
1867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凡·高诞生。
18683月离开蒂尔勃格文法学校。
18693月进古皮尔艺术公司海牙分店当店员,后又去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1871举家迁往赫尔瓦尔特。
1872开始与泰奥通信,后者在上学。
莫奈创作《印象,日出》
18735月,文森特迁往伦敦分店,爱上了房东女儿厄休拉·洛耶,6月,泰奥进入古皮尔公司布鲁赛尔分店工作。
米勒创作《春》
塞尚创作《缢死者之家》
1874向厄休拉求婚失败,回荷兰;10月至12月在巴黎古皮尔总公司,后返伦敦。
巴黎纳古尔照相馆举办了首次印象派画展
18755月,被调往巴黎古皮尔公司,热衷于神秘主义和宗教。10月,其父母迁往埃顿。
18763月被古皮尔公司解雇;得到根据米勒《晚祷》刻制的版画。4月在英国拉姆斯盖特当教师,后又在艾尔沃思当助理牧师。12月返埃顿。
1877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书店任职,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扬同住,为投考神学院积极攻读。
罗丹的《青铜时代》在巴黎展出
18787月,放弃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在埃顿作短期逗留后,于8月入布鲁赛尔为期三个月的福音传道学校,但未能取得牧师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纳日矿区,作非正式传教。
1879由于工作过于热情,被教会解雇,这段悲惨的经历给他打下了印记;后开始的流浪生活;阅读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亚和米什莱的著作;推崇夏尔·德·格鲁、伦勃朗、吕斯代尔、巴比松画派和海牙画派的艺术;由于贫困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开始画素描。
1880与家庭日益疏远的时期。春游奎姆,住在矿工家,开始的的道路;临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鲁赛尔,学习透视学和解剖学。与布鲁赛尔之荷兰籍画家凡·拉帕德来往;泰奥给予经济支持。
在第五次印象派画展上,高更初次参加展出
1881埃顿时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
4月,离布鲁赛尔,去埃顿与父母同住;向新寡表姊凯·沃斯求婚不成。12月与家庭发生龃龉,离家赴海牙。
1882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
跟表姊夫安东·莫夫学画;开始与怀孕的、被遗弃的克拉西娜("西恩")·玛丽亚·霍尔尼克同居中,并因此与莫夫决裂。8月,凡·高一家迁至埃因霍温附近纽南;搜集英国报刊插图,画了许多素描和水彩。
1883德伦特及纽南时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
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之德伦特作画。开始画油画。12月回到荷兰南部之纽南,起初与父母同住,后来离家独住。
巴黎举办"日本浮世绘版画展览"
修拉运用了"同时对比"的规律,画了《塞纳河畔的洁者》
1884画水彩和"织工"习作;与父亲关系紧张;与凡·拉凰德甚为相得;6月研读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与本村姑娘玛戈特恋爱,以不幸结局告终。
1885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
为《食土豆者》绘制了约五十幅农民头像;3月26日父亲骤然去世,为埃米尔·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动;10月赴安特卫普,参观博物馆;鲁本斯的光与色彩,日本浮世绘的大胆构图,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画,心胸开阔了,画板色调明亮起来。
1886巴黎时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
从1月起在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画;2月底去巴黎,与泰奥同住;在乎尔芒工作室习画数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响下描绘花卉;特雷克、埃米尔·贝尔纳、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画家;发现了"光明的绘画";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派美展举行,会上展出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凡·高采用了新的点彩技法。
1887由于与不断发展的当代法国艺术运动接近,调色板变得愈来愈明亮;惧和展览日本版画;两次在劳工阶级的咖啡馆和饱的墙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毕沙罗、德加、修拉、塞尚相识并交往;成与埃米尔·贝尔纳过从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后期印象派理论的影响;厌倦巴黎的生活,向往阳光更为明亮灼热、色彩更加强烈瑰丽的法兰西南部。创作《唐吉老爹》,开始绘制向日葵连作。
1888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
2月赴普罗旺斯阿尔,住在阿尔加萨咖啡馆,5月迁入拉马丁广场上的"黄房子";10月20日高更来与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高更返巴黎。由于泰奥的帮助,凡·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独立沙龙展出。
1889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
4月17日,泰奥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结婚;5月,凡·高自愿进圣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来访;画了许多画,主要是风景;开始绘制丝柏树连作。高更在马称举办印象派和综合派的画展。凡·高在巴黎见到蒙克。
1890奥弗时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
临摹德拉克洛瓦、米勒、伦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泰奥得子;阿尔贝·奥里埃发表评文森特绘画的文章;在布鲁赛尔的"二十人展览会"上,凡·高的《红色的葡萄园》得以出售,这是他在世时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7月,去巴黎探望泰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麦田群鸦》、《奥维尔市政厅》,这些作品更加奔放不拘。7月27日旧病复发,开枪自杀,于29日清晨一时许,在泰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
1891文森特的死使泰奥悲恸欲绝;泰奥病,约半年后,即是年1月21日,殁于乌得勒支;后若阿娜·邦格将泰奥尸骨迁往奥弗,葬在文森特墓旁。
在独立沙龙举办了凡·高的展;洛特雷克的第一幅现代招贴画问世;高更去塔希提岛;修拉去世。
1893凡·高给埃米尔·贝尔纳和泰奥的信件开始在《水星报》上发表;高更从塔希提回到巴黎,展出南海的作品。
1901马蒂斯在巴黎通过德朗结识了弗拉曼克;凡·高画展在巴黎举行,给马蒂斯、弗拉曼克等野兽派画家以强烈的影响;洛特雷克去世。
1903柏林分离派画展展出塞尚、高更、凡·高、蒙克的作品印象主义者和新印象派在维也纳分离派画展上展出;秋季沙龙建立,它是被称为野兽派的画家们展出作品的主要园地;毕沙罗去世;高更去世。
1905在若阿娜·邦格的奔走下,阿姆斯特丹国家美术馆举办了凡·高画展;在巴黎的秋季沙龙,野兽派诞生;在德累斯顿成立了"桥社";德国表现派开始;凡·高画展在德累斯顿举行。
代表作:鸢尾花.绿色的麦田和柏树,盛开的桃花.丁香花
.
【求“凡高”生平事迹和其作品的特点的文章】
凡高简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凡高艺术馆]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本站简称凡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西奥多卢·凡·高是当地牧师。母亲叫安娜·科尼莉亚,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请见《"疯子"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文森特伯伯(与凡高同名,简称文森特伯伯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创建的。现在的经理是年轻的特斯蒂格先生。店里出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因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伯伯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而他被认为是这位著名画商的理想继承人。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通过工作,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爱读书,从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他最喜欢的画家是米勒,伦勃朗,布雷顿等人。
1871年,父亲被调往海尔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尔沃特看望双亲,与在外地上学的弟弟提奥见面。8月,提奥前往海牙,凡高与弟弟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提奥走后,他们开始了长达一生的书信来往。这650多封凡高写给提奥的书信,是我们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资料。(请见本站凡高书信集)
1873年,提奥开始在古比尔公司布鲁塞尔分店工作,与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伦敦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终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尔公司解雇。
凡高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1876年4月,他来到英国的海边城镇拉姆斯盖特,在斯托克斯先生办的学校当没有薪水的见习教师。7月,学校迁往艾勒沃斯,但试用期过后凡高仍没有领到工资。他开始另谋出路。这时,他有幸结识了当地的琼斯牧师,并在牧师所办的学校任助理教师,后来做起了助理牧师,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传教。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因为在伦敦失恋后,就已经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热分子”。
12月,凡高回家过圣诞节。此后再没有返回英国。具体原因不详。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帮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书店当店员。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经父亲同意,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住在当时是荷兰海军司令的约翰伯伯家准备神学院的入学考试。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但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和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1878年7月,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任命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为得到了矿工们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圣人。
再一次被解雇后的凡高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义务从事传教和救助工作。这时,他打算从事艺术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布鲁塞尔边学习边创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开始对他失望(其实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顿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就是曾帮助过凡高的牧师舅舅的女儿),他和凯很谈得来,但当他提出要和她结婚时,又一次被拒绝了!凯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凡高还是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又译成毛威)的帮助,凡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他还得到了海牙古比尔分店经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女西恩交往,才最终与莫夫和特斯蒂格绝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只能*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这种*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手了。
9月中旬,与西恩分手后的凡高,离开海牙前往荷兰北部的德伦特,开始了几个月的流浪与创作。
1883年底已30岁的凡高来到父母在纽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推崇卢本斯,还接触了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保罗·高更、埃米尔·贝尔纳、图卢兹-劳特累克、卡米尔·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还结识了经营绘画用品的唐基。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又称“南方画室”)。他的创作真正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收获景象》《海滨渔船》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女...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画家之家”的宏伟计划就此终结。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奥结婚了。
5月,凡高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圣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凡高得的应该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结论认为:凡高得这种病有遗传因素,因为他们家族有这种病史)。
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一次病,但平时他极为清醒(癫痫病人在不发病时就像常人一样),还创作了大量作品。这时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凡高认为: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绘自然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可以说,用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感受是此后一些画派,甚至整个现代艺术的主题。可在当时,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他近十年的艺术创作都是在提奥的资助下进行的。《星月夜》是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与乌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凡高的死亡。
7月27日,星期天。在外出写生时,凡高开枪自杀!但没有打中要害,被人抬回家,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凡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凡高说:“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凡高逝世。
7月30日,举行了葬礼。参加葬礼的只有提奥,加歇,贝尔纳,鲁西安·毕沙罗(著名画家毕沙罗之子),唐基。
自杀后,在凡高身上发现的一封信中,凡高说:“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
提奥因过于悲痛也卧床不起,在凡高去世六个月后,也去世了。
后来,他与凡高一同葬在奥维尔墓园。他们兄弟的故事将感动全世界。
此后,在提奥妻子乔安娜的努力下(她把凡高的画借出展览。其实,在凡高临死前,已经有评论家赞美凡高了),凡高的名望越来越大。
1907年凡高的母亲去世。他活到了他儿子成名的那一天-------,她还为曾扔过凡高的画而感到后悔。
提奥的妻子乔安娜整理了凡高堆积如山的油画和素描,及写给提奥的几百封信。
1914年,凡高书信集出版。凡高的一生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知。
1927年,乔安娜去世。
1934年,《渴望生活----凡高传》出版。到了今天,此书已销售几千万册,许多人是通过这本书才喜欢上凡高的。
1962年,在凡高侄子的努力下,荷兰政府修建了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美术馆,永久珍藏凡高的作品和书信。这也是现在收藏凡高作品最多的艺术馆。
1978年凡高的侄子去世。他生前看到了凡高美术馆的建成。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
他的《加歇医生像》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8250万美元。
凡高37岁就死了,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现存有油画800余幅,素描1000余幅,还有水彩,版画等作品。本站只选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品向大家展示。
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杰出画家,他们都超越了印象派绘画,是现代艺术的导师和照亮人类艺术史的永恒的明星!
注:1987年3月伦敦古画拍卖市场上凡高的《向阳葵》被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磅的高价买下。(按近期比价1英磅=15。8元人民币,约合人民币35550万元,即:3亿5仟5百5拾万元,另一次拍买会上《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元美元成交,仍保持着世界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约合人民币6、8475亿元,真可谓价值连城。)
简洁一点:
凡高简介
文森特·凡·高(VincentvanGogh,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以此,人们称他为"后期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画家更彻底地学习了东方艺术中线条的表现力,他很欣赏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而在西方画家中,从精神上给他更大的影响的则是伦勃郎、杜米埃和米勒。
凡·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凡·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可是冷酷和污浊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不愿增加别人(尤其是弟弟提奥)的负担,于1890年7月23日自杀,几天后身亡。享年只有37岁。几个月后,曾经把自己全部热爱和物力献给他的提奥也死去了。人们说:提奥是为了凡·高而生的……
苏丁书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