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大诗人分别是浪漫主义诗人是和现实主义诗人是谁】
漫主义诗人李白、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白居易。
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扩展资料:
诗歌成就:
1、李白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2、白居易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3、杜甫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李白
——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
——杜甫
【刘氏历代名人】
刘邦:即汉高祖,江苏沛县人。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刘备: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今其墓尚在。著有《龙洲集》、《龙洲词》。
【刘三妹】亦称“刘三姐”。
传为唐代著名的壮家女歌手,善唱山歌,有“歌仙”之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刘三妹》:“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唐中宗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今称‘歌仙’。”何其芳《毛泽东之歌》:“毛主席说:‘刘三姐反压迫,是革命的。’”
【刘三姐】见“刘三妹”。
【刘氏冠】汉高祖刘邦创制的一种竹皮冠。《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后汉书?舆服志下》:“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裏。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
【刘石经】北魏刘芳的美称。《魏书?刘芳传》:“昔汉世造三字石经於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
【刘四骂人】《旧唐书?刘祎之传》:“父子翼,善吟讽,有学行……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后以“刘四骂人”谓用俏皮浅露的语言骂人。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随园诗话》所载诗,如……《咏茶灶》云:‘两三杯水作波涛’等类,皆舌尖聪明语,恶薄浅露,何异刘四骂人?”
【刘生】汉横吹曲名。原为人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四?<刘生>诗》宋郭茂倩解题:“‘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以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梁元帝、陈后主、唐卢照邻等均有《刘生》诗。
【刘仙掌】唐代诗人刘象的美称。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卓绝》:“刘象郎中因咏仙掌得名,时人呼为刘仙掌。”
【刘白】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宋王禹偁《桂阳罗君游太湖洞庭诗序》:“前不见刘白,后不见皮陆,又何人也。”明高启《三贤堂》诗:“韦公既前蹈,刘白乃后连。”
【刘白堕】相传为南北朝时善于酿酒的人。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甖贮酒,暴於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山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齎酒之蕃,逢路贼,盗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复名‘擒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唯畏白堕春醪。’”
【刘阮】1.东汉刘晨和阮肇的并称。相传永平年间,刘阮至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二仙女,蹉跎半年始归。时已入晋,子孙已过七代。后复入天台山寻访,旧踪渺然。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元杂剧中有王子一撰《误入桃源》,即用其事。后用为游仙或男女幽会的典故。唐吕岩《七言》诗之一○四:“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后蜀顾夐《甘州子》词:“曾如刘阮访仙踪,深洞客,此时逢。”明陆采《明珠记?赘苹》:“忽成刘阮约,如入武陵村。”《宦海》第五回:“画眉窗下,孔雀屏前,天台之刘阮重来。”参见“刘郎”。2.刘伶、阮籍的并称。刘阮,魏晋时人,以纵酒放达著称。清戴名世《醉乡记》:“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
【刘杜】明末刘綎、杜松的并称。刘杜在辽地与清兵激战,壮烈牺牲。清方拱乾《广宇》诗:“光熹往事伤心久,刘杜征魂带血还。”清吴伟业《送杜公弢武归浦口》诗:“当时海内称刘杜,死事忠勋君叔父。”
【刘村】宋代画家刘益的美称。元夏完彦《图绘宝鉴》卷三:“刘益字益之。汴人,工花禽……尤长小景。靖康之难流落岭表,多画山果野禽,故人呼为刘村。”
【刘伶酒】《晋书?刘伶传》:“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也……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后以“刘伶酒”、“刘伶锸”为纵酒放达的典实。王德钟《书感》诗之三:“浇愁须饮刘伶酒,埋骨愿傍苏小坟。”陈世宜《得天梅书却寄》诗:“甚时同荷刘伶锸,一醉空江卧月明。”
【刘伶锸】见“刘伶酒”。
【刘阿斗】三国蜀后主刘禅小名阿斗。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参阅《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因称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为“刘阿斗”。《新华文摘》1982年第2期:“想依靠这批捧不起的‘刘阿斗’,对不起,此路不通。”
【刘表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噉刍豆十倍於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於时莫不称快。”后因以“刘表牛”谓大而无用之物。宋苏辙《土牛》诗:“君看刘表牛,岂脱曹公手。”
【刘郎】1.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宋书?符瑞志上》:“逆旅妪曰:‘刘郎在室内,可入共饮酒。’”2.指汉武帝刘彻。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3.指汉高祖刘邦。宋辛弃疾《六幺令》词:“长喜刘郎马上,肯听诗书说。”4.指三国蜀先主刘备。宋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要约刘郎铜雀醉,底事遽争荆楚。”5.指东汉刘晨。相传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唐司空图《游仙》诗之二:“刘郎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后蜀顾夐《虞美人》词:“此时恨不驾鸾皇,访刘郎。”清无名氏《后会仙记》:“刘郎曾否访仙山,柳色青春正可攀。”6.借指情郎。宋周邦彦《苏幕遮》词:“翠屏深,香篆袅。流水落花,不管刘郎到。”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只愿扇儿寄去的速,师父束装得早,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参见“刘阮”。7.唐刘禹锡《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裏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为禹锡自称,后因以“刘郎”指禹锡。唐白居易《醉中重留梦得》诗:“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
【刘郎前度】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归来已是晋代。后刘等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诗文中因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亦作“刘郎前度”。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此刘禹锡自称。宋周紫芝《点绛唇》词:“浑无绪!刘郎前度,空记来时路。”《花月痕》第十回:“不独马缨一树,不识门前,就是人面桃花,也无所谓刘郎前度。”
【刘柳】唐刘禹锡、柳宗元的并称。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三:“未几,有八司马之变,使退之不贬,与刘柳辈俱陷党中,则终身废锢矣。”清唐孙华《读柳诗》诗:“漏泄谓刘柳,责望致嫌疑。”严复《<天演论?群治>按语》:“此其说与唐刘、柳诸家《天论》之言合,而与宋以来儒者以理属天,以欲属人者,致相反矣。”
【刘根】汉代术士。传说能驱鬼、辟谷。《后汉书?方术传下?刘根》:“根於是左顾而啸,有顷,祈之亡父祖近亲数十人,皆反缚在前,向根叩头。”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唐高适《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诗:“江山归谢客,神鬼下刘根。”
【刘晏粟】唐理财家刘晏,曾任吏部尚书,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等职,用分段转运方法岁运江淮粮食四十万斛,以解决关中食粮。后人因以“刘晏粟”谓善于理财,政绩卓著。清赵翼《寿全惕庄六十》诗:“最绩早同刘晏粟,清心仍酌隐之泉。”
【刘师哥】牡丹花品种之一。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花释名》:“刘师哥者,白花带微红,多至数百叶,纤妍可爱。莫知何以得名。”
【刘海】1.见“刘海蟾”。2.传说中的刘海额前垂发,俗因称此发型为“刘海”。《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前刘海,下面散腿袴。”巴金《秋》六:“略微高的前额上覆盖着刘海。”
【刘海蟾】亦称“刘海”。
五代燕山人,名操,字昭远,以号行。道教全真道祖师。初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一日,道人正阳子来谒,说清静无为之法,并索鸡卵十枚,累金钱上。海蟾惊呼:“危哉!”道人说:“居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悟,弃官归隐,后仙去。见《神仙通鉴》。民间多绘作仙童状,前额垂发,手舞钱串,骑蟾背上。俗称“刘海”。清王韬《淞滨琐话?倪幼蓉》:“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双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秧歌剧选?十二把镰刀》:“桂兰打铁手呀手儿软,腰儿闪几闪,越看越好看……好像刘海戏金蟾,王二我好不喜欢。”
【刘陆】宋代刘克庄、陆游的并称。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元白自清浅,刘陆但恣肆。”
【刘累】传说中善于驯龙的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宋梅尧臣《文惠师赠新笋》诗:“刘累死,龙不驯。世间事,不识真。”
【刘猛将军】1.传说中灭蝗保穑之神。指宋刘錡。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刘錡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馀。”蝗遂殄灭。见罗振玉《俗说》引朱坤《灵泉笔记》。2.传说中灭蝗保穑之神。指元刘承忠。承忠元末驻守江淮,会蝗旱,督兵捕逐,蝗殄灭殆尽。后元亡,自溺死,当地人祠之,称之曰刘猛将军。见《畿辅通志?祀典》。
【刘寄奴】药草名。多指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寄奴原为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名。据《南史?宋武帝纪》载,刘裕首得此草,曾用以治愈金疮。,后人因称之为“刘寄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十五?刘寄奴草》:“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其子细长。”
【刘参军】晋刘伶曾仕建威参军,因称刘参军。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诗之三题名《刘参军》。周斌《和剑华醉歌行》:“君不见荷锸仙游刘参军,沉饮高风至今闻。”参见“刘伶酒”。
【刘琨舞】《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刘琨同寝,祖中夜闻荒鸡鸣,蹴醒刘琨,起而舞剑。后以“刘琨舞”喻志士奋发之情。唐玄宗《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诗:“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清唐孙华《卧闻鸡鸣》诗:“暗蹴刘琨舞,急速田文行。”
【刘项】刘邦、项羽的并称。《汉书?诸侯王表》:“陈吴奋其白梃,刘项随而毙之。”唐李白《猛虎行》:“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金段克己《乙巳清明游》诗:“谁为刘项决雌雄,赖有韩彭力相援。”清陈维崧《虞美人?题徐渭文画花卉翎毛便面》词:“愁看刘项兴亡史,且读《南华子》。”
【刘棉花】明孝宗时户部尚书刘吉的绰号。明文林《琅玡漫钞》:“阁老保定刘公,屡为台谏所论,而上宠眷不衰,人因称为刘棉花,谓愈弹愈起也。”《明史?刘吉传》:“吉多智数,善附会,自缘饰,锐於营私,时为言路所攻。居内阁十八年,人目之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
【刘贾】汉代刘向、贾谊的并称。王国维《文学小言》十一:“韦柳之视渊明,其如刘贾之视屈子乎?”
【刘窟头】1.五代刘仁恭善挖掘地道攻城,因得“刘窟头”之号。《新五代史?杂传一?刘守光》:“刘守光,深州乐寿人也。其父仁恭,事幽州李可举,能穴地为道以攻城,军中号‘刘窟头’。”2.谓身死入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十:“上闻从荣伏诛,悲骇几落御榻,气绝复苏者再,由是不豫转增,以至晏驾。自云:‘我今日自作刘窟头也。’”
【刘随州】即唐代诗人刘长卿。他曾任随州刺史,因称刘随州。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频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刘纲】三国时吴下邳人。传说他能檄召鬼神,后与妻樊云翘同入四明山仙去。唐白居易《酬赠李炼师见招》诗:“刘纲有妇仙同得,伯道无儿累更轻。”
【刘毅答诏】《晋书?刘毅传》:“帝尝南郊,礼毕,喟然问毅曰:‘卿以朕方汉何帝也?’对曰:‘可方桓灵。’帝曰:‘吾虽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后以“刘毅答诏”谓敢于谏诤。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札率尔遣兴寄呈苏涣侍御》诗:“郭钦上书见大计,刘毅答诏惊羣臣。”
【刘豫州】指刘备。刘备曾任豫州刺史,因称刘豫州。《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牧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清顾炎武《汉三君诗?昭烈》:“卓矣刘豫州,雄姿类高帝。”
【刘卢】晋代刘琨、卢谌的并称。唐李商隐《赠赵协律晳》诗:“已叨邹马声华末,更共刘卢族望通。”
【刘宠一钱】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将内迁为大臣,山阴县有五、六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难拂众意,只受每人一钱。后用为称誉廉吏的典实。清钮琇《<觚賸>自序》:“旅食三年,不断臯鱼之泪;宦归千里,无馀刘宠之钱。”沈昌直《寄龙圣江西》诗:“刘宠选一钱,杨震凛四知。”
【刘览】浏览,泛观。《淮南子?原道训》:“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刘览,回观也。刘读留连之留,非刘氏之刘也。”
【刘灵】即晋代的刘伶。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刘参军》诗:“刘灵善闭关,怀情灭闻见。”唐李商隐《假日》诗:“谁向刘灵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冯浩笺注:“《文选》五臣注引臧荣绪《晋书》:‘刘灵字伯伦。’颜延之《五君咏》、《文中子》、《语林》并作‘灵’,而《晋书》本传作‘伶’,故他书通用。”
【谁和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是刘禹锡吧
刘禹锡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
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中国历代著名的八大诗人都是谁?】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囚(孟郊),诗奴(贾岛)。
1、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诗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诗佛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4、诗鬼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5、诗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之称。
6、诗豪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诗杰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诗狂”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
9、诗囚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10、诗奴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有奖励写回答共77个回答
牙牙的弟弟
高能答主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聊聊关注成为第10039位粉丝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囚(孟郊),诗奴(贾岛)。
1、诗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诗圣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诗佛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4、诗鬼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5、诗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诗魔”之称。
6、诗豪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7、诗杰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8、诗狂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诗狂”之誉。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
9、诗囚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洛阳),后隐居嵩山。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故有“诗囚”之称,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10、诗奴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刘白是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