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感知可分为外部感知和内部感知两种。“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当然是说君子与小人内部感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内部感知又可分为甲类内部感知和乙类内部感知两种。甲类内部感知是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造成的;乙类内部感知是在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可分为环境型内部感知、行为型内部感知和思想型内部感知三种,主要和人的观念密切相关。君子之所以坦荡荡,小人之所以常戚戚,这既体现在君子与小人甲类内部感知的差异上,也体现在君子与小人乙类内部感知的差异上。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实际上是从观念的角度来谈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的。这一问题,上面其实已经涉及。现在只强调两点:其一,君子之所以更容易接受好的道德观念,离不开他体内(包括大脑)良好的固有物质运动。因为,这种良好的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将导致他在接受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他乐于接受的内心感受。小人之所以更容易接受不好的道德观念,同样离不开他体内(包括大脑)不好的固有物质运动。因为,这种不好的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将导致他在接受不好的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他乐于接受的内心感受。其二,任何人要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君子与小人当然也是如此。在一个盛行良好道德观念的社会环境中,君子更容易成为君子;在一个盛行不好道德观念的社会环境中,小人更容易成为小人。如果只强调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的物质运动,不强调社会环境的制约作用,那么为什么好的社会环境中好人更易产生、坏的社会环境中坏人更易出现,我们就很难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反映的其实是君子的行为特征。这种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也就是兢兢业业、奋发图强;一个是“天行健”,也就是以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相吻合的方式去自强不息。由于君子是按照客观规律自强不息,其结果将是心与身的和谐统一,内部世界物质运动与外部世界物质运动的和谐统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小人是无法或很难以“天行健”的方式去“自强不息”的。原因无非有两个:首先,他难以承受人生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之所以难以承受,当然和他体内(包括大脑)固有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密切相关;其次,他也很难认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之所以难以认识,恐怕和他的内心感受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所接受的各种观念密切相关。上面,从三个方面粗略地分析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当然,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高谈阔论”什么君子与小人,好象有点滑稽可笑,甚至还会有人反感。我们也只是想借用这两个概念,观察一下当今的社会现实而已。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当然也存在着好人、坏人以及不好不坏的人等,——其实,任何社会现实都是如此。理解古人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对于认识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好人、坏人以及不好不坏的人等,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补充:如何辨别君子与小人?认真看完《论语》,就知道得差不多了。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君子有高明的、超脱的远见,而小人只注重现实的、浅近的实际利益。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意思是君子不可以从小事上去理解,却可以在大事上承受;小人不可以从大事上承受,只可以从小事上去理解。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惠。”意思是,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方面,讲究行使仁义之道;小人则不是这样,往往认为有钱就是好的,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正义与德行,小人则利欲熏心,一味钻营取利而已。孔子还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意思是君子度量宽宏,心胸开阔,光明爽朗,神色舒泰而不骄傲;小人度量狭窄,挟怨抱恨,得志时往往骄傲自大、盛气凌人,难以作到心境泰然。他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总是设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帮助,索求好处。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意思是小人对待自己的错误总是文过饰非,千方百计掩饰,把责任和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在《论语》中,类似这样的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言论很多,大都能发人深醒,足可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观人的龟鉴。在对待这“名利”两个字的问题上,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君子并非不看重名利,而是“见得思义”。他反对的只是小人那样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以及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去谋取私利等对待利益的态度。在孔子看来,“名利”二字中,君子更看重“名”,而小人则更偏重“利”,当二者如“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君子舍“鱼”而取“熊掌”(即“名”),小人则选择“利”,不顾道义。所以古人认为,判别君子与小人,只要从“利”、“义”的选择上就可以见出.补充:自古以来,做小人易,而做君子难。做君子难,难在何处?难在言行一致,难在安贫乐道,难在修养之高。诸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可以忍受住穷困和不得志,小人则不能够忍受这些,为了谋取富贵,就会不择手段,什么事都会干出来的,因而也会常常得手。而君子由于德行所在,耻于钻营富贵,又率多刚直之言,加上世俗大众中有远见、有胸怀者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不为当权者所喜,故而难以进身,难以重用,又说:“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君子要做伟大的事业,却担心吃的不好穿得差,这种人是不值得谈论、提起的。而小人却恰恰相反。他们对吃穿非常注重和计较。西方也有句通俗谚语: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二者道理是一样的。诸葛亮则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欧阳修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古君子达人,都知道澹泊、简朴可以增进智慧、修养,最终才会有作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君子对物质上的个人需求是达观而坦然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能达到君子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在他的思想里,君子的境界,实在是一个极其高远的境界。从这一点上看,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要达到这种境界,即使付出毕生努力也不一定成功。孔子还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是某一个定型的人,要非常博学,古今上下天地中外无所不知。君子是具有多样才能的通才,能够胜任各种角色,干哪一行都行,而不仅是某一方面的专才、专家。他的这个标准是相当高的。然而世俗毕竟是世俗,世俗中君子不多,庸人多,平常人多,小人不少。故而孔子之道不被时人理解和看重。他对君子和小人的这种区分、他的这种严格的标准是多么有益于改善世道人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是伟大的。他说出的的确是真理。在他那里,君子是属于未来的、近乎完美的、具有高度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完美的人;而小人则是德行上修养欠缺的一类。他没有否认小人的智慧。事实上,小人与君子之区别,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而在于德行的区别。在孔子那里,君子是既有德行,也有学识的,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小人则不是这样。自古小人,主要是德行欠缺。如赵高、蔡京、秦桧、严嵩、袁世凯之流,何尝没有才能?只是德行不修,落得个遗臭万年。至于那些既没有才能、又没有德行的等而下之的世俗小人,则更不值一提了。
【孔子论述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成见及私心。与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在于义气,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疏。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意思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想着为别人好,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而小人则恰恰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牢骚怪论:君子与小人有何区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像,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这里的“喻”字,有“领悟”、“明白”的意思。具体含义是指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谓“利”,是指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君子行事按“义以为质”,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而小人只讲究私利,以利来衡量,会为利益舍弃道义,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认为君子的修为以“道”为准,符合“道”,可以贵亦可以富,而若违背了“道”,那是坚决不行的。君子要“见利思义”,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孔子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和而不同”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是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因素之间的并存与交融,相成相济,互动互补,使万物生生不已。而“同而不和”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这种单一性倾向,最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比如五音谐和乃为律,如果全是一个音符,就无法令人听下去。“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强求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不追求同,不会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各自保持自己的特点。对待朋友,是倾听和尊重的态度,是一种纯净的不夹杂任何功利色彩的交往,所以看起来平淡如水,实则是一种心灵的相通。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说君子内心非常庄重,与人和睦相处,不拉帮结派、牟取私利。而小人却总与君子相反。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小人、伪君子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他讲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道德标准为依据”。君子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妥协的。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象春风吹拂,清爽和畅;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内心保持这样的境界,与人为善,所以“坦荡荡”。至于小人呢?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或者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所以总是“长戚戚”。孔子提出君子要讲诚信。诚实无妄,乃天之道,圣人与天地同心,要做到无人欲之私、坦然无欺、恒久不怠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即君子应恪守忠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此表现了君子人格的真诚,而且说明虚假的伪君子是儒家所不齿的。君子敢于坚持正道原则,纠正别人不符合道义的做法,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君子与小人的心胸和视野则不辨自明。孔子称“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称赞颜回的安贫乐道、子贡的聪明真诚、子路的憨厚勇敢、曾参的忠实坦荡等。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孔子强调君子有君子之德,“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在仁德的追求中锲而不舍,才能达到“仁”的境界。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仁与义作为君子之德,小人是无法企及的,君子日日精进向上于进德修业,小人日日向下沉沦于私欲。孔子说君子能“内省不疚”、“过则勿惮改”,认为君子能够不断反省自己,通过修身完善自我修养,砥砺自己的品格。小人有错总要推诸他人或文过饰非,无法面对自己的缺失。孔子及其弟子在论及学道修行之时往往从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为出发点来进行思考,他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是说颜回不迁怒于别人,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说每天都须反省数次,从而能在追求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作为君子,会设身处地的去为别人着想,推心置腹、身临其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说,待人要从做人讲起,待人不是目的,而是要使其达到提高境界,归于天理。君子严己宽人,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才能够达到关爱他人、关爱生命、关爱天地万物,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爱,成为“内圣外王”理想的践行者。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人格中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孔子及其学生们一生的天命在于承继道统,传续千古之文脉,坚定“道济天下”,他认为这是上天所赋予他们的责任,所以必须去做。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虽然颠沛流离,屡遭艰难,然而却矢志不渝。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标出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传统文化将人们所具有的一切美德都赋予了君子,教人们做君子莫做小人,使人思考人性与良知的尊严价值,谦卑地永远追求真理。君子成为历代人们特别崇尚的楷模,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正人君子坚守着道义和节操
【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一)金钱方面
地上有一百元钱,君子会说:“钱是谁的?”;而小人会说:“钱是我的!”虽然这钱不知道到底是谁的!
(二)事业方面
老板问:“谁去把厕所打扫一下?”君子会说:“我去吧!”而小人会说:“我,还有重要的事”虽然那天公司每个人都没事!
(三)错误面前
当别人追问是谁的责任时,君子会“知错就该,但是不是自己的错,不管得罪谁,他也不会承认.”而小人会说:“其实都是由于某某人、、、、、,把责任推给别人”即使错误是大家犯的!
(四)当别人犯错时
君子会尽自己的全力来帮助犯错的人,而小人会抓住别人的小辫子或者是错误而大做文章,落井下石!
(五)与人交往时
君子与人交往会光明磊落、大大方方,与朋友也是来来往往一杯茶,更不会去作什么讨好别人;而小人恰恰与之相反,他们通常很懂得领导的心思,而尽力去讨好,拍马屁,有时还经常半夜拜访,送点小心意!
(六)对待人生的看法
君子深信:“天无绝人之路”而小人深信:“路是有钱铺,权是钱来争”
亲君子,远小人.那你一定会活的更充实、塌实!
孔子在《论语》中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中国文化的所谓“君子”,是与“小人”对立的名称,等于是个符号,怎么叫君子?怎么叫小人?很难下定义,等于说好人、坏人很难下定义一样.尤其站在哲学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好人对某一件事情好,有时在好里会变坏;坏人一切都坏,但有时在某一点上会变好.所以好人与坏人很难下定义.可是在社会、政治的立场,不能以哲学观点来讨论,好与坏是对事功而言.现在孔子所讲的君子,是站在哲学的立场讲,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孔子的意思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跟小人的区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