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伏】
什么是三伏如下: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三伏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中的“伏”,有两层含义。第一,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
入伏时间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计算方法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2022初伏从哪一天开始2022初伏是什么时候】
导读:一到夏天,就意味着三伏天的到来,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可以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那么2022初伏从哪一天开始?2022初伏是什么时候?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2022初伏从哪一天开始
2022年入伏是从2022年07月16日开始的,这一天星期六,壬寅(虎)年丁未月庚午日。入伏也叫初伏,是三伏天的第一个阶段。入伏时间是根据夏至时间推算的,俗语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说,按照干支纪日法,从夏至日开始数三个干支纪日日期中带有“庚”字,然后就要开始数伏、入伏了。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所谓“热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期间湿度大。
三伏天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时间依据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推算,要从“庚日”开始算起。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传统算法“三伏天”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结束。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高热”,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小暑至处暑三伏天期间湿度大,这种天气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
三伏的计算方法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则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1992年入伏的具体日期是哪天】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入伏日期和中伏天数百年统计表年份头伏日期中伏天数19007.162019017.2119027.162019037.2119047.152019057.2019067.152019077.2019087.142019097.1919107.142019117.192019127.132019137.182019147.132019157.182019167.122019177.172019187.122019197.172019207.2119217.162019227.2119237.162019247.2019257.152019267.2019277.152019287.1919297.142019307.1919317.142019327.182019337.132019347.182019357.132019367.172019377.122019387.172019397.122019407.162019417.2119427.162019437.2119447.152019457.2019467.152019477.2019487.142019497.1919507.142020007.112020017.162020027.112020037.162020047.2020057.152020067.2020077.152020087.1920097.142020107.1920117.142020127.1820137.132020147.1820157.132020167.172020177.122020187.172020197.122020207.162020217.112020227.162020237.112020247.152020257.2020267.152020277.2020287.142020297.1920307.142020317.1920327.132020337.1820347.132020357.1820367.122020377.172020387.122020397.172020407.112020417.162020427.112020437.162020447.2020457.152020467.2020477.152020487.1920497.142020507.19通过对上世纪的前50年和本世纪的前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数的统计,由此看出: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2,入伏在7月17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3,入伏在7月20日之后的,中伏都是10天;4,入伏为7月18日、19日的,中伏多数是10天,少数是20天。
【入伏有何讲究?】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编辑本段三庚什么叫“三庚”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3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日后数到第3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开始变短夜开始变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编辑本段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编辑本段入伏日期和中伏天数百年统计表入伏日期和中伏天数百年统计表年份头伏日期中伏天数19007.162019017.2119027.162019037.2119047.152019057.2019067.152019077.2019087.142019097.1919107.142019117.192019127.132019137.182019147.132019157.182019167.122019177.172019187.122019197.172019207.2119217.162019227.2119237.162019247.2019257.152019267.2019277.152019287.1919297.142019307.1919317.142019327.182019337.132019347.182019357.132019367.172019377.122019387.172019397.122019407.162019417.2119427.162019437.2119447.152019457.2019467.152019477.2019487.142019497.1919507.142020007.112020017.162020027.112020037.162020047.2020057.152020067.2020077.152020087.1920097.142020107.1920117.142020127.1820137.132020147.1820157.132020167.172020177.122020187.172020197.122020207.162020217.112020227.162020237.112020247.152020257.2020267.152020277.2020287.142020297.1920307.142020317.1920327.132020337.1820347.132020357.1820367.122020377.172020387.122020397.172020407.112020417.162020427.112020437.162020447.2020457.152020467.2020477.152020487.1920497.142020507.19通过对上世纪的前50年和本世纪的前50年入伏和中伏天数的统计,由此看出:1,入伏在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2,入伏在7月17日之前的,中伏都是20天;3,入伏在7月20日之后的,中伏都是10天;4,入伏为7月18日、19日的,中伏多数是10天,少数是20天。
【请问闰四月多少年一次?】
闰四月出现时间不固定。
在21世纪前后,闰四月属于常见闰月,一般相隔8年或11年出现一次,最长相隔38年出现一次,频率仅次于闰五月。不过,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向后推移,闰四月的频率在逐渐下降。
农历年一般为12个月,354或355天,仅有极少数的年份只有353天(例如1965年)。闰月年则为13个月,一般为384天,有些个别年份也长达383天,还有极少数的年份能长达385天(例如2006年)。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3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扩展资料:
闰四月出现原因:
两个中气之间平均为365.2422÷12=30.4368日,则30或31天。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在近日点(春分、秋分)运动快,两个节气间距时间最多可长31.45日。
而农历的一个朔望月平均只有29.5306日,农历小月29天,大月30天。这样便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月份(一般是小月)开始时上个中气已经过去,结束时下个中气还没来。
譬如,2001年(辛巳蛇年)小满是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下一农历月份初一是5月23日已经错过小满,可是这个农历月结束在6月20日,而夏至是6月21日,那么这个农历月便没有“中气”,又在农历四月之后,便称闰四月。
根据这样的置闰规则,2006年闰7月、2009年闰5月、2012年闰4月、2014年闰9月、2017年闰6月、2020年闰4月,2023年闰2月。
参考资料-闰四月
2031年三伏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