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死火)之赏析》读书笔记88】
一:野草《死火》原文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
“你的烧完,使我惋惜。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
“那么,怎么办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那我就不如烧完!”
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车突然驰来,我终于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我还来得及看见那车就坠入冰谷中。
“哈哈!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二:赏析如下
文章开头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以做梦的手法带入,对进一步展示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作者在梦中不知不觉地坠落在一切是清冷、寂寞、的冰的世界里。在那里看不到生机,也看不到朝气。一切显得那样的冷酷无情。梦中的景象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投影。
梦中作者环视四周,发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有无数的红影,像交织的珊瑚网。他俯视脚下还有火焰。
在我看来,“死火”象征革命的火种。虽然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之下,不会形成多大的阵势;但是作者对为革命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自我牺牲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并无丝毫的动摇。
我拾起死火,将它塞入衣袋中间,想尽一切办法把“死火”带出冰谷去。在此“死火”的真正含义不是意味着“死”而是“火”,是生命火焰的燃烧,它是一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我”尽管历经艰难险阻,然而终于把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死火”的新生。其实抒发了一种神圣理想而勇于赴汤蹈火的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死火》整篇文章,作者以梦幻的形式和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所暗喻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要想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内在了悟得彻底的通透。由于自己理解力的局限而难于望其项背。只是一种肤浅的解读而已。
深入到作品展示的世界里,我们尽可能所解读到的是,鲁迅先生为人们所揭示的黑暗的苦斗中一定会见到光明。同时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探寻者艰难抉择的心路历程。
在作品的结尾细致地刻画了,“我”被突如其来的“大石车”碾死在车轮底下,但死而无憾。因为”我“不仅完成了将复燃的死火带出冰谷的神圣使命。同时,也终于看到了那些邪恶势力的象征”——大石车“最终灭亡的结局。
【读鲁迅《野草·死火》随记】
在冰谷里,“我”见到了“红珊瑚色”的死火,并用自己的“温热”,把它“惊醒”了。对此,死火说:“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新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我”进而想把死火带出冰谷,然而死火又说:“唉唉!那么,我将烧完!”死火别无选择,只有一个注定的命运:灭亡。它能选择的,只是灭亡的方法:冻灭,或者烧完。比哈姆莱特的选择更没有回旋的余地。死火最后说:“我就不如烧完。”很轻巧、很洒脱的一句话,背后却是无限的煎熬。
对死火的象征意义,钱理群先生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解读。他回忆其导师王瑶先生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要是什么事都不干呢,那就是‘坐以待毙’;我如果还继续拼命,说的好听点是发挥余热,其实呢,不过是‘垂死挣扎’。”王先生又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从而从人生哲学的层面,解开“死火”的象征意义。
鲁迅先生晚年屡遭病痛折磨,到1936年下半年,已经洞悉自己大限将至,然而并未因此而停止思考和写作,仍在作困兽之斗,真是“垂死挣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先生实践了“死火”的哲学。到今天,“死火”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应如何选择人生。
梁遇春有两篇著名的Essay,《KissingtheFire(吻火)》和《观火》。《KissingtheFire》是悼念好友徐志摩的。
在《观火》中,他这样说:
梁遇春的火洋溢着诗人式的浪漫,鲁迅的火浸透着哲人式的决绝。不论生活是火,还是生命如火,或二者本来就是同一回事,火,就应该燃烧,燃烧,才会有壮美或凄美的景象。“死火”的“死”,不禁让人黯然销魂。
徐志摩,1931年去世,年仅35岁。一年之后,1932,梁遇春去世,年仅26岁。《吻火》墨迹未干,就轮到别人为梁遇春写挽联了,废名的“此人只好彩笔成梦,为君应是昙华招魂”,读来让人扼腕。“死火”,似乎并不遥远。如果从出生开始计算,生命是从一个固定的点向外延伸,越来越长,但若反其道而行之,从死亡开始计算,生命则是向一个飘忽的点收缩,戛然而止。“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一个朋友说,死亡是一个不期而至的节日。“死火”,并非很遥远的事!余生几何?
死火象征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