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制三军,调兵遣将的兵符,为何无人敢仿造?】
兵符严重辞金马,星剑光芒射斗牛。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香连日彩浮绡幕,溪逐歌声绕画楼。可惜登临佳丽地,羽衣须去凤池游。——杜牧《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
▲兵符又叫虎符
前言
古代的兵符作用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它能够调动兵马。现代人对兵符却不是很熟悉,很多人知道兵符也是因为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了解到的。而且也是通过各种影视剧的展现,人们才知道,如果兵符不在皇上手里,即便皇帝想要调动兵权也是不可能的。
▲兵符调兵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也都有过怀疑,就是兵符没有了就再造一个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从来都没有这种操作,而没有兵符的皇上都显得很慌张。
01解释一下兵符
兵符顾名思义就是调兵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虎符,这个在古籍上也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关于兵符到底是如何制造出来的,也有很多民间的传说,比较多的说法就是兵符是太公姜子牙所造。
▲姜子牙画像
兵符正面的样子是做成老虎的形状,因此又叫虎符。在虎符的背面是有一些铭文的。虎符是一式两份的,一个交给在外带兵统领军队的将军,另一半则放在宫中。但是虎符具体要放在谁手中却是一个十分讲究的事情,因为涉及到调兵,一定不能够马虎。
02设计的深意
仔细想一下,兵符这样的设计是非常有智慧的,因为半个兵符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只有两个伏兵相遇合成一个完整的兵符才能够完成调兵,所以相对来说是非常安全的一种方式。要知道在古代,手握兵权的人想要夺权也是让皇上非常忌惮的事情,因此虎符这种设计也可以让皇上稍微安心一些。
▲合在一起的兵符
就拿当时吕不韦来讲,他的手里就有兵权,这对于嬴政来说就是很大的威胁,所以之后嬴政就对军队作出了一些政策上的改变,让吕不韦的兵权全部都变成了空有,这才让他安心了不少。
▲剧照吕不韦
03为何不能新制虎符
所以上面讲述了为什么虎符要有这样的设计,那么如果皇帝明明知道大臣可能会造反,想要调动兵权苦于没有虎符,为什么不去自己再造一个新的呢?这里面就有很多原因在其中,首先就是说护符它的材质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而且就传言而讲它是姜子牙所致,从中就可以知道护符应该是非常精巧的设计。
▲兵符内部
再加上只是凭皇帝的记忆去造一个很难做到一模一样,再有就是古人的智慧其实比我们想的高很多,虽然是用了很久的虎符,但是它在设计上是有它的一些防伪的东西在上面的,因此制造出一个差不多类似的,也不能和原本的是完全一致的,很容易就被认出是假冒的。
当然行军打仗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将虎符遗失,那么如果被普通百姓捡到了是否和之前有一样的效力,同样可以调动朝廷的兵马,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完成一次起义,自己成为皇帝。答案也是否定的,除非你是本身就具有使用虎符的权利才能够调用兵权,否则只是一介草民捡到了也如同一个铁片一样毫无意义。按照史学家的说法就是给你也没用。
▲兵符
综述:
虎符也可以看作是国家诚信的代表,作为皇帝和大臣都应该将虎符看得很重,因此即便有什么问题出现,也不能随便制作兵符欺骗军队。而且虎符这样一分为二的用法,也是对持有者两方有一个制衡作用,它的意义也就是让皇帝明白要尽量少的发动战争,让国家在安定的环境下发展。
【参考资料】《周易》、《孙子兵法》、《六韬》
【古代兵符上面的字是什么】
朝代不同,字也不同。所谓“兵符”,又叫做“虎符”。
秦始皇时代绝大部分是小篆:“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意思是:“右半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存于杜地(故址在今西安市南)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或者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殴。”
或者更少:“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或者为小篆,左右两半铭文相同:“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东君。”
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
除了秦代,后来发展一般都是图形。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之所以叫虎符,就是因为它的形状是老虎造型。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兵符是什么样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