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预示着什么】
馄饨又被称为扁肉,扁食,是我国的传统美食,无论是早中晚都可以作为主食,而馄饨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味道。那么在周公解梦中,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预示着什么?
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预示着什么
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预示着梦者运势很好,朋友会在很多方面帮助自己。
不同身份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预示着什么
做生意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代表稍有起色,未能达到理想。宜努力。
恋爱中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说明有人破坏,谨慎处理,不可误会对方。
本命年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意味着稍有口舌是非,有转职或升迁的机会。
出行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建议有风大雨小,稍后再出行。
准备考试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意味着成绩不理想,再努力,下次有希望。
创业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代表经营事业不怕挫折,成功必属于你。
怀有身孕的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预示生女,冬占生男。慎防动土动胎气。
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的吉凶
成功顺利伸展,希望圆满达成,基础安定,得能向上发展,家门昌隆,身心健全,保得长寿幸福,若巧遇(连珠局)者更加三倍以上之福力,但此为参天巨木大森林之象,须知树大招风,须提防他人之妒贤而多招风波之中伤。【大吉昌】
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的宜忌
「宜」宜迟到早退,宜彩排,宜扶老奶奶过马路。
「忌」忌分享旅游攻略,忌猜疑,忌摄影。
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的相关梦境
梦见玉米煮猪肉:运势不佳,本来好好的心情,因为某个事件的触动,让你想起许多事情来,心情也随之低落。
梦见煮猪肉熟了:预示最近将会有一段悠闲宅在家的时光,能享受到家的宁静和温馨,建议梦者可以趁此机会多关心家人并一起出游,增进家庭感情。
梦见馄饨祭神:运势不错,工作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同事就会主动帮助自己。
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的心理学解析
已婚女人梦见吃馄饨,说明梦者近期的婚姻生活较为平淡,梦者希望能和自己的伴侣一起经历一些新鲜的事情。
【春节的故事】
饺子的由来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的艺高的感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意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年年高”的传说
“年年高”的传说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爆竹是竹子做的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门神是谁?
门神是谁?
每逢除夕,张贴年画,也是我国古来的民俗之一。
年画来源程序于巾门神.据东汉蔡邕所著<<独断>>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年画题才是门神画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茶郁垒.还有的画古勇士成庆的像于殿门,画虎于门.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暮途穷,绘二神巾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宝即秦琼,及尉迟恭即敬德和钟馗形象有门神.大都画在桃木板上,挂在门墙,用意是消灾纳神,镇妖避祸.明.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继日里做梦听见鬼叫,无法安寝.第二天告诉群臣后,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就全副披挂,仗剑执锏,在宫门把守了一通宵.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没有梦见鬼.唐太宗为了以后睡觉都能安宁,又是不忍心叫两位老将夜夜守在宫门侍立,就命画师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的像,悬挂在宫门两边,久而久之,上行下效,两人就成了门神.这是年画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门画。
到了宋代,随着木板雕刻技术的发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画,并分为着色套色两种,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省东潍县的年画,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版画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后传入日本和英,德等国.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画,畅销南洋,深受欢迎.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为内容,后来,上海郑曼陀把月历和年画合二而一,制成月历牌年画和挂历年画,至今风靡全国。
你会拜年吗?
你会拜年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拜年源于怪兽?
拜年源于怪兽?
柴萼在他著述的《〈梵天庐丛录〉》中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由此可见,在我国城乡的汉族同胞中,很早就沿袭下来了传统的拜年习俗: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一起床,洗过脸,就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贺有的人家是同族长者带领后辈逐户祝贺。到现在就发展为同一单位几个人一齐前去贺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总之。拜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人们相互走访,视贺春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利用年节假日,交流思想,不断增强团结的一种手段,同时蕴含着亲友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
那么,拜年这一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孽,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孽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绵相传下来。
年到底有多长
年到底有多长?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联对,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头儿,
初三初四耍球儿,
初五初六跳猴儿,
…………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
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著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年里有多少小节?
年里有多少小节?
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进入正式的年节,从初一到十五,都算过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时。开门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历写着今年喜神的方向,迎着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过来让仆人送飞贴,有点贺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癸辛杂识》中沈公子派人投飞帖,投到吴四丈家,吴叫其仆人喝酒,换贴。最早的春联是蜀后主孟昶发明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写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联开始流行。
初二,继续拜年,媳妇回娘家,叫归宁,北方祭财神,吃元宝汤即混饨。
初三,老鼠娶亲因此不能熬夜,还要在地上撒些盐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照例还要吃饺子,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到此主要节日过完。
初七,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河南省淮阳人祖庙有盛大庙会(人祖是伏羲)祖庙会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认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顺星,从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院子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老北京一般到白云观的六神殿顺星。
初九,玉帝诞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十三在厨下点灯,一连点五夜,过十七,十八收灯,十三试灯,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的正日子,举行盛大的灯会,正月十五还是道教的上元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这一天还有很多祈子的习俗,江苏有打妇求子的习俗,广东有偷生菜的习俗,北京可到正阳门摸门钉。
正月十八收灯,年就过完了,一切活动恢复正常。
什么时候长一岁?
什么时候长一岁?
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寝,围坐炕头,叙旧迎新,互相鼓励,以待天明。
俗话说,除夕守岁,自古有之,古往今来,年年如此。守岁源于何时?据晋周处《〈周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唐诗中对守岁习俗也有不少描写。大诗人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地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摧画烛,守岁接长宴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于城乡。北宋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也描述了守岁的情景。由此可见,守岁由来已久了。
上世记的春节怎么过?
五零年春节——喜
◎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
50年前的那个春节人们没齿难忘。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解放军接管了北平,北平解放了。老百姓伸出头来起先看到的还是国民党兵,刚想缩回去,发现这是正在换防,看着挂着“平警”袖标的解放军,这才挺胸抬头迈出了大门。人们拜年不再磕头,不再说过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来了”,这个年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
人们在街上尽情唱着解放区的歌,包括那些从不允许出家门的妇女,《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感觉总也唱不够。随着解放,一些陈规陋习废除了,妇女们走街串巷说着“解放了”!
刚被国民党兵席卷一空的老百姓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因为解放而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精神上的愉悦却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在过年,孩子要是闹着嫌年夜饭不好,大人会说:“明年就好了,因为已经解放了。”
每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过这个“解放年”,尽情地欢乐是大家共同的主题。50年前的那个春节,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
◎五零年吃什么?
炸面充肉包饺子
孩子嫌“菜不好”,大人说:“别闹了,要解放了,明年肯定能吃上好的。”
“打一千,骂一万,别忘了三十晚上那顿饭。”那时一顿年夜饭能让孩子们盼上一年。
1949年的春节特殊。在北平城里苟延残喘的国民党兵临走之前把老百姓家扫荡一空,但即将解放的消息却让大家想方设法借米借钱的脚步轻快起来。有时能听到孩子闹着嫌“菜不好”,家里大人就会这样说:“别闹了,这是最后一次这样了,要解放了,咱们明年肯定就能吃上好的了,而且肯定一年比一年好了。”“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已让大家忽视了物质上的匮乏。
年夜饭后的那个柿子和水萝卜是非吃不可的,借喻着事事平安和能熬夜不困。因那时没有什么娱乐,所以年夜饭大家吃过后,接着还是吃。
瓜子、铁蚕豆、黄豆让全家聚在一起一边磨牙说话,一边盼着子时的来到。这时吃的瓜子皮都要扔在地上,撒上芝麻秸,大家一起踩碎,取意“岁岁平安”,“芝麻开花节节高”。那年春节人们对踩芝麻秸尤为钟情,因为解放,日子会真的“节节高”。
三十晚上包饺子是重头,大街小巷听的都是“咚咚”的剁馅声,其实那年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鸽子盒儿,绿豆面摊个饼,上面撒上香菜、胡萝卜丝、水疙瘩丝,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馅里全充肉了。
这顿年夜饭可能让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失望了,但“解放”的临近,却让人们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过得最好的年。
◎五零年过年说什么?
新喜换成大喜
妇女们都走上大街,一边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
“大喜大喜,好日子来了。”1949年,人们把平时拜年的“新喜”,换成了“大喜”。
初一清早,按照老规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拜年,必须穿着长袍,否则让人笑话。街坊邻居离着老远就说:“大喜了,解放了”,嗓门大了,底气足了,“这回可好了,好日子来了”。
按照以前的老理儿,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可是解放了,这个清规戒律被破了,妇女们也都走上大街,一边彼此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问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时还不兴握手。“大喜,好日子终于来了”是人们不停地说着的一句话。
那时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要用“穷”来形容,越是这样,就越讲究个吉祥话,讲究个理儿。倒水要胳膊往里弯着,否则说把财泼出去了,一地的瓜子皮不能往屋外扫,只能扫到屋里最里面的牛奇角堆着,否则说把财扫走了,说话中的忌讳就更多了。三十晚上会有邻居家的孩子挨家敲门,喊着“送财神了”,这时无论怎样也要给孩子一些钱,“财神来了哪能不接呀”。
1949年的春节,人们没能按着这样的习俗过:“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子,廿五炸豆腐,廿六炖大肉,廿七宰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贴对联,三十晚上扭一扭。”但是一句“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物质上的贫困,日子越来越好的祝愿让人们对这个有着转折意义的春节充满了美好回忆。
◎五零年过年买什么?
扭秧歌的红绸带
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是庆祝解放。
1949年初才卷着老百姓的东西仓惶逃窜的国民党,让大家已没有足够的条件再一一购置年货了。
但毕竟是过年了,穿不起新衣服,从箱子底下翻出一件看上去最完整的,用染料煮一下,使衣服上的补丁尽量不那么显眼。拜年不穿上长袍让人笑话。
妇女头上戴的红翠花是不能少的,往年可以去庙会买,这一年庙会没办,但也得在走街串巷的翠花挑子上挑两朵。
扫房的鸡毛掸子、糊窗户的纸都是必买的,春联、窗花大多数家里都是自己写、自己剪,再穷也得挤出点儿钱买红纸。
那一年鞭炮卖得特别好,用这个欢迎进城的解放军,欢庆胜利,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不少都拎着二踢脚、挂鞭的。
年糕也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物件,有黄米、红米、白米的,“往年老盼着吃个年糕能年年高,现在解放了,大家都高了。”
扭秧歌的红绸带那一年也成了年货,可以不买吃,不买穿,但欢迎解放军不能马虎,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庆祝是为解放。
◎五零年过年的最大乐子
自编自演活报剧
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上街欢迎解放军进城,是过这个年人们最大的乐事。
男女老少纷纷涌到街上,欢迎那看不见首尾的军队入城。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拼命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湾》,一遍遍,好像总也唱不够。
欢庆解放,人们自发放起了焰火,朝外大街牌楼就是一个燃放点,那会儿放的叫盒子。人们好像都在家里待不住,一定要到街上,融入那巨大的欢乐海洋。“解放”使人们在心中积蓄多年的激情迸发出来,平时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街上大声唱歌,大声欢笑。
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有些家里的女孩子从未放过鞭炮,这一年家里也破天荒地给买两挂,“解放,换了天地了,乐吧,从没过过这么高兴的年。”
街上随处都可看到人们自编自演的活报剧。扮演蒋介石的脸上贴块膏药,弯腰90度耷拉着胳膊,旁边一人扮美军,戴着有星条旗花样的帽子,穿件大西服,肚子里还塞些东西,在旁边用打气筒给“蒋介石”打气,终于直起些腰了,这时解放军来了,把“蒋介石”和“美国佬”一起打倒。这样的活报剧街上到处都能看到,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让大家知道过年还能这么高兴呢。
六十年代——乱
◎六十年代哪里过年?
广阔天地过春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从1962年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东北、陕北和内蒙古草原,年复一年地体味着远离亲人的春节滋味。无论冰天雪地还是穷山恶水,都无法阻止他们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细微欢乐。
◎六十年代过年吃什么?
过节好处是解馋
春节菜谱里,主妇们用大白菜变出的花样差不多能摆一个白
【阴历七月半的鬼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节日内容
[编辑本段]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饺子宴的历史冷知识】
饺子宴的历史发展
饺子是我国北方的一种面皮包馅的名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都城长安(今西安)就盛行食饺子。不过那时俗称角子,南北朝改称“偃月形馄饨”。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撰《广雅》一书中,做了有关馄饨的记载。北齐时的颜子推也曾著书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就是现在饺子的形状。到了唐代,饺子更为流行,称之为“扁食”。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的唐代墓葬中,发现盛在碗里的饺子,和现在的饺子一样。宋代时称“角角”。明刘若愚编的《明宫吏·火集》记载过年吃饺子的情况时说:“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卜一岁之吉”。清代的《燕京岁时记》里,也有类似记载。到了明、清时代,才改称“饺子”,并一直延续至今。
说到饺子宴的诞生,颇有一段艰难的经历。西安饺子宴饭店(原解放路饺子馆)位于西安市解放路北段,有着近50多年的历史。他们制作的饺子一向出名,玲珑剔透,形似元宝,软嫩可口,味道鲜美,常使食客久别而不忘其味,买卖颇盛。
80年代初,西安旅游业陡然升温,解放路饺子馆的员工看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突发奇想,“咱陕西没有海鲜,却有饺子,饺子成了席,一样可以上档次“。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该店从1984年起,着手研制饺子宴。他们派出名厨师走遍京、津、沪、杭以及沈阳、青岛等南北大城市,认真学习各地饺子的式样、特点、制作工艺和各地群众的口味。还深入省内一些市县了解民间饺子的做法。其中,仅为学习一种丁香饺子,光虢镇就去了三次。又研究古代唐宋宫廷饺子的制作工艺。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有一天想吃一种带馅的食品,而且要蒸的。聪明的厨师知道她爱吃鸡翅肉,就用鸡翅肉给她做成蒸饺。杨贵妃吃了很高兴,所以“贵妃蒸饺”便成为宫廷佳肴而留传下来。清朝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想吃一种水饺,要当面煮熟吃。厨师们就把鸡脯肉包成小巧玲珑的珍珠饺,火锅里盛着鸡汤,端到太后面前,随吃随煮。这种饺子,后人就叫“太后火锅”。
经过反复试验,上百次地试制,终于研制出色、香、味、形令人耳目一新、口味特异的饺子宴。一时间,南方、北方同时掀起了饺子宴热,连日本人也凑热闹,频频邀请饺子馆的职工去日本表演,其国内颇有影响的报纸《读卖新闻》大副刊出了饺子宴照片,配的文字为“中国国家秘密”。
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到台北的美食节,千千万万个形如果木花卉、动物、吉祥物的饺子,像大旱中降下的甘露一样,解了无数人的口谗,但同时可苦了员工,以至于有的女员工一听出国演出就发怵。为啥?顾客太热情了,职工的手指头到晚上都伸不直了!
西安的饺子宴,让很多外地人在大块朵颐时有了感性认识。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到西安来品尝饺子宴,于是解放路饺子馆和德发长饺子馆,一个在火车站,一个在钟鼓楼广场,就像古代的红脸大将军一样,把守着古城的要津。所不同的是他们手中拿的不是青龙偃月刀,而是那又好吃又漂亮的饺子宴。
到现在为止,西安饺子已有几百个不同花色的饺子。分为百花宴、牡丹宴、龙凤宴、宫廷宴、八珍宴等几个档次。解放路饺子馆因而名扬天下,近几年平均每天接待海内外顾客四五千多人。坐落在西安钟楼侧的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德发长饺子馆急起直迫,在文学界早有“宴文宴友饺子宴,长忆长安德发长”之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饺子宴而享誉四方。还有一些饭店、宾馆,也都兼营饺子宴,有的还挂出“正宗饺子宴”的招牌。饺子宴成了西安名吃的一绝,有人说也是“神州一绝”。有人说:到西安,不看秦始皇兵马俑,不算真到,不吃饺子宴,也不算真到。
西安饺子宴的突破
一、打破了一般只用猪牛羊肉和蔬菜作馅的传统,鸡、鸭、鱼肉、蛋、海味、山珍、鲜蔬、干菜、果品等等,凡好吃而又富营养的材料,都可以作馅。
二、打破了一般以生皮生馅进行制作然后煮熟的传统,有生馅,更多的采用了熟馅;馅的制作不只是调味,还采用了烹、炒、煸、爆、炸、溜等方法;有煮饺,更多的采用了蒸、煎、烤、炸等方式。
三、打破了单纯咸鲜口味的传统,增添了酸、甜、麻、辣、鱼香、怪味等多种昧型。
四、打破了单一月牙形、角儿形的传统,溶烹调技术与造型艺术于一体,制作出花草鱼虫等多种多样美好逼真的造型。
五、打破了吃饺子就单纯吃饺子的传统,以饺子为主,也上冷菜,也上热菜,也上饮料,并且进行巧妙有机的组合搭配,给不同原料、形状、颜色、口味的饺子以不同的美好名字,大大提高了宴席的文化色彩和欢庆气氛。
饺子宴特色
饺子馅的种类更是扩大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山中长的,无所不包;其烹饪方法几乎采用了中国烹饪的全部工艺。可以说,咬开一个饺子,人们的口舌对中国菜点美妙的期待就全部实现了,难怪有客留言“一席饺子宴,吃尽天下鲜”。
品尝饺子宴,常能给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这是因为造型好看,味道好吃,又内涵丰富,很有点说头。不少花色,以民间传说或历史典故为依托。如“八宝蒸饺”,取“打金技”故事中的一段,相传郭子仪曾以海参等八味制饺,庆祝这一事端的解决。“宝钏蒸饺”,以芥菜、猪肉为馅,取王宝钏在长安城南挖芥菜的传说。“黑米蒸饺”,以洋县黑米为馅,取汉张骞梦见文曲,发现黑米出使西域的传说。不少饺子,都是精美的工艺品。有的看上去仿佛蝴蝶,有的酷似企鹅,有的伊然一片绿叶,还有的像金鱼,像飞天,像云朵,像珍珠,那名字也富有诗情画意:彩蝶飞舞、鱼跳龙门、乌龙卧雪、群龙闹海、绿茵王兔、雪中送炭、一路顺风,等等,等等。个个赏心悦目,令人既垂诞欲滴,又不忍下著。品完了数十道花色饺子后,无论是在解放路饺子馆还是在德发长饺子馆,都可以享受到一个很奇妙的奇妙形式,那就是珍珠火锅饺子。
人们杯箸交替时,突然灯灭了,正诧异间,桌中央一只硕雕着云龙瑞草图案的黄铜大火锅被点燃了。蓝蓝的火焰使每个突然有一种回到古代的感觉。接下来有小如珍珠的饺子被盛到人们面前的小碗,从1到10,甚至到每一个饺子都有一种吉祥美好的说法,一个,是一帆风顺;两个,双喜临门;三个,三六九,往上走;四个,四季发财;五个,五子登科;六个,六六顺;七个,七星高照……使每位客人尽欢而散。
这珍珠火锅饺子的说法,目前西安的美食家们和一些雅好烹调之道的'政府官员们,在此方面分为“唐说”和“清说”两大阵营。前者考证珍珠火锅饺子是杨贵妃时发明的;后着则坚持是1900年西太后避难西安时出现的贡品。至今两派争执不下,专家们的争论未件分晓,而两个饺子馆的生意却日见兴隆。同西安许多是事情一样,由于西安的历史悠久,很多事情一时还真说不明白,但是西安饺子宴已成为旅游观光者到西安后必定品尝的一道特色名吃。
饺子宴饺子的种类
煮饺
水晶饺子;状元水饺;淡记水饺;海肠水饺;蟹肉水饺;京东素馅水饺;猪肉藕馅水饺;温江水饺;江毛水饺;酸辣水饺;花素水饺;鸡汤子孙饺;虾菇榨菜水饺;三鲜高汤水饺;鸳鸯水饺;白记水饺;虾仁水饺;蛋贝水饺;白菜海蛎水饺;虾蛋韭菜水饺。
蒸饺
灌汤蒸饺;牛肉蒸饺;煸馅蒸饺;切馅蒸饺;雪笋蒸饺;一品蒸饺(咸馅);牟平蒸饺;西安蒸饺;圆笼蒸饺;羊肉蒸饺;刹馅蒸饺;三鲜蒸饺;干菜蒸饺;一品蒸饺(素馅);江城蒸饺;杭州蒸饺;猪肉蒸饺;烫面蒸饺;攒馅蒸饺;火腿蒸饺;三丁蒸饺;一品蒸饺(甜馅);淮扬蒸饺。
煎饺
京味锅贴;鸡油煎饺;咖哩煎饺;发面煎饺;鸡蛋锅贴;南味生煎;鲜虾蛋饺;什锦锅贴;天津锅贴;丘二锅贴;猪肉白菜锅贴;猪肉蛋韭锅贴;牛肉青椒锅贴;虾仁豆腐锅贴;鸡汁锅贴;保定锅贴;清素锅贴;虾皮韭菜锅贴;牛肉白菜锅贴;羊肉大葱锅贴;河南锅贴;鲜肉锅贴;猪肉茄子锅贴;清真牛肉锅贴;羊肉冬瓜锅贴。
炸饺
炸肉饺;酥皮饺;炸回头饺;酥皮葱饺;炸酥饺;太极酥饺;咸酥饺;酥雪蛋饺;羊肉炸饺;烫面炸饺;洋芋炸饺;元宝炸饺;广东炸饺;芋蓉炸饺;香芋炸饺;煸馅炸饺;多味炸饺;牛肉炸饺;马蹄炸饺;米粉炸饺。
烤酥饺
咖啡饺;樟茶鸭粒饺;咖哩饺;酥皮椰丝饺;鸳鸯烤饺;清素酥饺;鲜肉酥饺;果味酥饺;京糕酥饺;桂花松酥饺;咖哩酥饺;什锦酥饺;豆馅酥饺;五仁酥饺;枣泥松酥饺;镇江酥饺;叉烧酥饺;枣泥酥饺;双味酥饺;豆沙松酥饺。
风味各异的饺子宴
饺子宴,是以饺子为主的宴席。一般有100多种馅料,根据食客多少,如果一桌人有七位,每碟只上七个饺子,一碟吃完上第二碟不同馅的饺子,直到吃不进为止,一顿饭决不会有相同馅的饺子。下面介绍的是不同的饺子宴席。
1、二龙戏珠宴
它的主笼是用若干饺子组成中国传统的二龙戏珠图案,并配以虾球蒸饺、玉龙出宫、群龙闹海、彩蝶飞舞等24种艺术饺。所有的馅料以鱼虾为主,突出海味。
2、金龙迎宾宴
用若干个饺子组成的金龙腾空图案,并配以鲤鱼跳龙门、乌龙卧雪、多磨彩苔、金针银条、叉烧银耳等22种艺术饺子,是一种迎客和款待亲朋好友的上等筵席。
3、鸳鸯宴
是以鸳鸯戏水蒸饺为主组成的筵席。它包括彩蝶迎春、玉龙出宫、凤凰归巢、一品饺、四喜饺、元宝蒸饺等22种艺术饺,是为喜庆婚宴而制作的筵宴。
4、海鲜宴
以海产品为馅料制作成多花样式艺术饺的饺子宴,共有18种艺术饺。
5、鸡鸭宴
用鸡鸭肉馅料制成的一席筵宴。有18道精细的艺术饺,风味浓郁而独特。
6、贵妃宴
是参照唐代韦巨源《食谱》中“二十四气馄饨”所研制的一席饺子宴。主要有贵妃鸡饺、玉龙出宫、贵妃红酥、仙菇蒸饺、群龙闹海、荷花香鸡、糖酥饺等22道艺术饺,口味多样,形态各异。
7、如意宴
是以“恭喜发财”为主笼的筵宴。恭喜发财是取发菜的谐音而研制的一道艺术蒸饺。
8、三鲜宴
选用猪、牛和鱼肉馅制成的一席饺子宴。此宴席以三鲜饺为主笼,并配以青椒肉米、果肉蒸饺、什锦蒸饺、芹菜蒸饺、怪味牛肉等20种艺术饺。此桌宴席在保持了传统风味饺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创新,是一种风味浓郁的宴种。
9、罗汉斋宴
是为嗜素顾客研制的一席素食饺宴,以罗汉斋为主笼,配以茄汁锅巴、素马蹄饺、苹果蒸饺、五仁蒸饺、银丝蒸饺等20种艺术饺而构成。具有鲜香味美、清淡利口、营养丰富的特点。
千年饺子宴
1959年,阿斯塔纳唐墓中发现的馄饨和饺子。
饺子与馄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深受人们的喜爱。饺子和馄饨也是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食品,在维吾尔语中分别被称为“居娃娃”与“曲曲儿”。每到周末,很多维吾尔族家庭里都会出现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情景,当一盘热腾腾的饺子呈上来时,几次礼让之后大家才拿起筷子,这样的氛围充满了浓郁的家庭生活气息。饺子在新疆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从吐鲁番古墓中出土的饺子食物来看,1000多年前的唐代,饺子已成为新疆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
饺子是汉族人民的传统美食
饺子原本是汉族人民的传统美食,之所以能被各族人民接受,是因为饺子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吃起来也十分可口,北方地区流传这样一句话:“好吃不过饺子。”有一句民谣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现在汉族人民一直保持着除夕晚上吃饺子的习俗,远方的人们为了在这个晚上吃到家里的饺子,都会不远千里,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过一个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的新年。在汉族新年的民俗中,除夕守岁时吃“饺子”是大餐,是任何美食都无法替代的。
人们认为饺子起源于北方黄河流域一带,数千年来流传至今。饺子在我国古代称谓很多,有“牢丸”、“角子”、“饺儿”、“扁食”、“水包子”、“水煮饽饽”、“水点心”等多种名称。在北朝时期称之为“馄饨”。北齐人颜之推曰:“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偃月形的馄饨,应该就是饺子。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曰:“笼上牢丸,汤中牢丸。”这里的“汤中牢丸”就是饺子。“饺儿”这个词出现在明代,明代万历年间的举人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提到“椿树饺儿”。到了清代才称为“饺子”。
学者们认为,“饺子”这个词有新旧交替之意。除夕晚上,正是过去的一年即将结束,面临新一年的开始,即所谓的“辞旧迎新”。这时正是农历正月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传说中,“夕”是一个很厉害的怪物,会在一年新旧交替时出现,贻害人间。人们相信,为除掉一年的晦气,必须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在除夕的交子时分,人吃了饺子后,会增添不少的力气,在与“夕”的斗争中,会变得勇猛有力。然后,男女老幼齐鸣鞭炮,帮助天神除去怪物,这一年就会风调雨顺,人们也能过上幸福生活。
饺子的另外一个称呼为“扁食”,据说这个词在宋代时已出现了,明代时依然称饺子为“匾食”。明代万历年间有个太监叫刘若愚,因受宦官魏忠贤死党的牵连,被处斩监侯。在囚禁期间,为了给自己辩护,证明自己不是魏忠贤一党,撰写了《酌中志》一书,书中提到了宫廷饮食方面的许多事情:
初一日正旦日,五更即起,焚香发炮。饮食椒柏酒,吃水点心——扁食。扁食中有时暗中包有银钱一、二枚,谁吃了这个扁食,就意味着新一年他会大吉大利。
“扁食”这个词流一直传至今,现在生活在喀什、和田等地的维吾尔族人都称饺子为“居娃娃”,而吐鲁番、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人依然称其为“扁食”。
阿斯塔那墓曾发现饺子
饺子历史悠久,有些传说认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发明了饺子。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看到许多百姓穷困潦倒,在寒冷的天气下,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到此景,心里非常难过,由此发名了一味药叫做“祛寒娇耳汤”。就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包在面皮里,包成人的耳朵状,放进锅里煮熟,再发给穷困的病人,病人吃了之后,冻烂耳朵的病都被治好了。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称为医圣,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张仲景非常有爱心,直到大年三十还在为百姓看病,为患者送医送药。人们都无法忘记张仲景的恩德,每逢大年初一,人们在庆祝新年的同时,就按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一大早起来就吃这种食物。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后来民间流传了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用来纪念张仲景给穷苦百姓治愈耳朵的日子。
饺子作为一种汉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食品,在历史文献和传说故事中都有很多记录,在新疆的考古发现中也找到了这一流传多年的食品。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里曾发掘出土包括饺子在内的不少食品,饺子长约5厘米,宽1.5厘米,保存比较完好,而且这里发现的饺子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形状相同,虽然体积小了一些,但其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更对研究新疆古代饮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的吐鲁番人已吃到馄饨
馄饨是我国古老味小吃,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汤类食物。维吾尔族人称馄饨为“曲曲儿”,里面的馅以羊肉和洋葱为主,此外还有苜蓿馅和红苋菜馅等,都非常好吃。
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馄饨与饺子相比历史更为悠久。最初的饺子叫馄饨,饺子可能是从馄饨分离出来的食品,《食物志》记载:“馄饨,或作浑沌”。晋代葛洪写的《字苑》一书作“馄饨”。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浑屯”,依据造字的规则,“混沌”是食物类,后来改换了偏旁就成了“馄饨”。古代并没有馄饨和饺子之分。到了唐朝,才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馄饨成了考究的饺子。
《庄子》里有一篇寓言故事说:世界开天辟地之前,有一个混沌的大神,他的相貌和人不一样,脸部没有七窍,整个人就是一团肉球。后来有两位代表时间和空间的神给混沌凿开了七窍,虽然混沌死了,但世界万物却出现了,并且变得丰富多彩。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认为,吃馄饨的礼俗与道家的创世神话密切相关。
唐朝的时候,新疆的吐鲁番人已经吃上了香喷喷的馄饨,这方面在考古发现中也得到了证实。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同时也出土了几个馄饨,质地为小麦面,长约3厘米,宽1.9厘米,虽然出土时已经很不新鲜了,而且显得比较陈旧,但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馄饨实物了,一千多年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梦见扁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