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多人给出7.8分!《风起陇西》口碑逆转,马伯庸则说自己没天分】
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开评分了,截止到目前有3万多人在豆瓣打分,得分7.8分!这个评分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
这部剧刚开播时得到的评论两极分化,一种声音是画面暗淡、人物线过于复杂,让人晕头转向;另一种声音则是对三国经典的重塑,故事流畅,有电影质感。
如今剧集临近收官,比起最初的争议不断,现在则是更多的好评声,豆瓣和微博评分都不低,口碑实现逆转。
总体来说,导演路阳执导的《风起陇西》,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故事线紧凑,信息量庞大,人物角色丰满,画面构图讲究,镜头语言情感丰富,音乐、服化道、布景考究,具备电影级的质感。
风格独特的动作戏导演路阳,加上知识面广博、手法细腻的悬疑小说家马伯庸,还有十几位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绎,《风起陇西》值得反复观看和慢慢品味。
一些大IP小说被影视化后,有些制作方会对原著进行“魔改”,造成国产剧注水严重。这种圈内乱象,让原著作者愤懑不已。
而这次《风起陇西》的改编和拍摄,让原著作者马伯庸十分满意。他在剧集开播4集的时候,就给出了“高赞”评价:“拍出了我心目中那种肃杀、压迫而略带忧郁的谍战气质。”
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风起陇西》究竟拍得好不好,观众们有不同的答案。但不可否认,像马伯庸所说的,这部剧真的拍出了不一般的谍战气质,肃杀、烧脑、悬疑又不失人文情怀。
《风起陇西》开启三国谍战新视角,打破常规谍战模式,构建了一个复杂严密的三国情报系统。关于间谍“烛龙”的真实身份,是反转又反转,不到最后结局你绝对猜不出是哪个人。
同时,该剧在惊心动魄的谍战戏中,又融入了权谋斗争、家国大义、儿女情长,戳中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情感共鸣。
它聚焦谍者“小人物”,注重人物形象塑造,脱离假大空的“个人英雄主义”式描写,展现英雄更接近于普通人的一面。一群“小人物”在动荡的时代下,勇敢对抗不公的命运和世道,守家卫国,不忘初心。
这部剧里的每个人物,从主角到配角都显露出了鲜明的性格特点,人设各异没有重复。就连出场只有几个镜头的小配角,都刻画得十分生动。
《风起陇西》的热播让80后“文学鬼才”马伯庸,又一次火了。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马伯庸小说IP的影视化蓝图再次扩容。
马伯庸出名后,他的每部作品被影视化后上映,他本人都会被拉出来作为一个宣传点。
但有趣的是,马伯庸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编剧工作。他说:“会写小说的,不一定会写剧本,反之亦然。”比如影视剧本中会涉及的男女感情戏,马伯庸就坦言这块是自己的短板。
虽然不擅长描绘男女感情线,但马伯庸笔下的女性角色都有着独立人格和自己的独立立场,同时有独立追求,有智慧、有想法,从不依附于男性存在。每一位女性,都是独立自强的个体。
像《长安十二时辰》的檀棋、《风起陇西》的柳莹,女性角色都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刻画,突出了她们的坚定信念与顽强意志,让女性力量闪光。
别看马伯庸现在这么火,他其实是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在真正火出圈之前,他出版的作品,已经超过30部了。
在这么多作品中,《风起陇西》于他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
《风起陇西》是马伯庸在200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真正属于马伯庸“个人风格”的开山之作。
马伯庸坦言,自己不是天赋型的作家,而是靠“勤奋和积累”一步步闯出自己的天地。
很多读者惊叹于马伯庸作品里极具细节性和历史画面感的文字,“历史可能性写作”风格特别突出,这些都要归功于马伯庸的平时日积月累起来的巨大阅读量和笔耕不辍坚持创作。光是马伯庸的阅读量,就达到了一年里2000多万字。
他说,“写作靠天分,同时也靠积累。前者只能乞求老天爷赏饭吃,后者却是可以自己做主。”
马伯庸其实是笔名,他的真名叫马力。为什么会取“伯庸”这个笔名呢?
“伯庸”二字里,伯代表老大,庸意指平庸,组合起来给人一种稳重厚道的感觉。马伯庸觉得这个笔名很符合自己的气质和状态,就那么定下来了。
马伯庸每天都保持着一定的阅读量和写作量,而且是拿到什么就看什么,想到什么就要随手写下什么,这是身为作家的“倔强”。
除了写作,马伯庸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风起洛阳》里,马伯庸就在其中描写了很多古代美食。他是个十足的吃货,可是不擅长做菜。
导演路阳和马伯庸的缘分,从2014年就开始了。那个时候,路阳就看了马伯庸所写的《风起陇西》原著小说。2020年,制片方新丽传媒找到路阳,开始投入《风起陇西》的影视改编工作。
《风起陇西》被拍成电视剧,是路阳建议的。比起电影,电视剧有足够长的篇幅。这样一来,就能够保留原著小说里的精神核心以及丰厚的信息量。
可以说,路阳和马伯庸的这次合作,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为什么马伯庸要以道家知识贯穿《长安十二时辰》?】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先秦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及两汉黄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东汉顺帝时(126-144年),由张道陵创立于四川鹤鸣山(一作鹄鸣山,在今四川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因要求入道者出信米五斗,故时称“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信仰太上老君之“道”。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和主宰的。道教的教理教义便是由“道”演绎而来。道教中人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返本还原,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成仙的境界。
当时唐代的主流道教为上清派一系,代表人物为从武则天到玄宗都颇为尊敬的司马承祯和目送金仙、玉真二位公主入道的张万福。在古代,神和仙都是道教的信仰体系,二者是不一样的。“神”的由来不必是人,天地自然万物皆能为“神”,仙在最初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人”。在《道德经》中,圣人是老子笔下理想统治者的化身,称唐玄宗为“圣人”,即体现了对于道家道教、《道德经》的尊崇,又是对于唐玄宗恰到好处的赞美。
充分体现了“领导想听什么,我们就说什么”的马屁风格。
此外,开元十三年,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从东都紫微城出发,至泰山封禅。封禅代表了一位帝王在政治事业上的辉煌成就,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泰山封禅。封禅之后,唐玄宗自以为就可以和他们比肩。
称“圣人”,则区别于一般的皇帝,希望受到千秋万代的敬仰。
【马伯庸作品有哪些马伯庸个人简介】
1、马伯庸的作代表作品有《显微镜下的大明》,长篇小说《古董局中局》《风起陇西》《三国机密》《龙与地下铁》《长安十二时辰》,中篇小说《末日焚书》、《街亭杀人事件》、散文《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宛城惊变》等。
2、作品《寂静之城》2005年获国内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破案:孔雀东南飞》等短篇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古董局中局》入选第四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年度十大好书。
3、伯庸,本名马力,1980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
4、马伯庸(笔名),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成长在桂林,上海上学,父母是高级工程师,但据说,马伯庸数学考试未及格过。曾经留学新西兰数年,也曾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
5、马伯庸发表过大量评论、杂文、历史普及、幽默小品文以及一些短、中篇小说,范围涵盖科幻、奇幻、历史、灵异、推理、动漫等多个领域,其中一些作品如《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残酷本质》、《寂静之城》、《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葫芦兄弟人物赏析》、《陌生人的情人节》、《奇幻金庸》等在网上广为流传,并被各大论坛及平面媒体转载。其文无不奇思妙想,亦庄亦谐,庄而不致严肃,谐而不致油滑。作品的情节轻松有趣,甚至有点恶搞,但背后往往有详实的资料作为支撑。
【《长安十二时辰》原著作者是哪国人?】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作品涵盖历史、悬疑、文化等领域。于多家主流媒体开设历史文化专栏,被誉为“文字鬼才”。马伯庸擅长以推理对真实史料进行解构和猜想,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
2010年前后,新浪微博兴起,无数人自此走上“网红”、“段子手”的道路,这其中就有作家马伯庸。他创作的恶搞小短文和脑洞设定在这个独特的平台得到了爆炸式的传播,这也为他带来了远超一般作家的粉丝基础。
但实际上,早在马伯庸成为一名杰出的微博段子手之前,他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创作经验,也收获过不少荣誉。2005年,马伯庸曾凭借作品《寂静之城》获得了国内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银河奖”,2010年,他又凭《风雨<洛神赋>》摘得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的桂冠。
早年的互联网论坛到后来的微博段子,马伯庸在虚拟社群中一直很活跃。不过和其他网络作家不同,他与互联网和文艺作品的商业化始终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一方面,他通过互联网建立人设、吸纳粉丝、招徕社群,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仍然能够保持鲜明的个人色彩,被人们称为文学界的“鬼才”。
归根结底,就像马伯庸自己所说的一样,走哪条路,无非都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后又写出《长安士二时辰》,故事讲述的是在上元节前夕,突厥狼卫想要推毁长安域,李必联合张小敬在十二个时辰内粉碎其阴谋的故事。马伯庸被网友称为祥瑞亲王,因为他是满人。与他有接触的人常会遇到委运,而他却是多次堂发无伤,所以便有了这个称号。不过,亲王只是一个网络的幽默绰号,马伯庸则为笔名,他的真实名字为马力。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要更紧凑,从故事开始到结束时间上只有12个时辰,也就是一天的时间,空间上是一座长安城。电视剧是被拍成了25集,所以天家都比较好奇,小说中的故事在电视剧中会有怎样的呈现。
【“御免”是什么意思?】
读音:yùmiǎn,日语:ごめん,日语中的对不起。还有就是"祥瑞御免"的意思。这个词由来于一个叫马伯庸的作者,据说和他接触的人都会有厄运,他的口头禅“祥瑞”就渐渐演变成厄运的代名词;马伯庸被戏称为后清皇帝或者亲王,故为“御”,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陛下你不要降厄运给我啊~
对于自己的好朋友同辈和晚辈的比较随便的道歉说法。
【显微镜下的大明评价】
《显微镜下的大明》可以用六个字形容:有趣、好奇、可读。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有“文字鬼才”之誉作家马伯庸的作品。作者以采样式的历史纪实方式,讲述了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此书有趣,作者依据详实史料及研究成果,展示出一幅幅平民化的历史画面,读来不乏历史的亲和感。
好奇,一定程度能让读者了解基层政治是如何点滴映射于朝代背景下的历史脉络上的,也能或多或少地满足读者对古代基层政治史的好奇心。
可读,此书被认为是“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作传”,拉伸了历史的展示幅度,降低了读史书的门槛,“让多数人能读(过去)多数人的历史”,各取所需地领悟历史的当代意义和时代价值。
马伯庸简介
马伯庸(笔名),原名马力,出生于1980年,满族,内蒙古赤峰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4年毕业于新西兰怀卡多大学经管系,2005年开始发表作品,201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大医》等。曾获2010年人民文学散文奖、2011年朱自清散文奖、2020年茅盾新人奖等。
马伯庸笔名由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