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教育】
普职教育,顾名思义,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在我们那一般初三下学期职业高中招生老师从县里下到各乡镇初中,一周之内通过演讲、拉学生去学校参观、班主任劝说三合一方式招生,报志愿的时候大家基本都填普通高中,即使部分学校声誉很差,也据我所知,考不上高中的基本上都随家人走上外出务工的路了,不知道有没有中考落榜后去职业高中的。
当年就读初中的时候,因为考不上重点高中,人家来宣传,讲得天花乱坠的,加上班主任劝说,还真差点脑子一热就过去了,不过后来被老妈死命拦着,没去。
这几年,老妹也初中了,因她成绩不太好,一直关注中考政策,先是生物、地理自2020年新入学学生初二考试算中考成绩,后来陆续普职比5:5,低于当地最低录取分数线不予办理学籍,不得复读等等等等,让我有点着急。
网上查询过往五年当地高中录取分数线,县重点高中一直570~580,甚至更高,连我当年的高中也一路水涨船高,最多有年540,真是不看不知道,这摆明着让部分学生无路可走嘛。
可能当年我的成绩也不是太差,所以没怎么担心,分数出来通知书下来就去就读了,今年之所以担心也只是因为老妹升学所以才关注中考招生政策,而且其实家里也只有我一个人担心而已,老爸老妈压根不懂这些事,怎么说呢,我这也许就是教育的作用吧,无论用得上用不上,最起码家里有一张睁开的眼睛了,还是要感谢父母的辛劳付出,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看得更远,甚至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回过头来关注老妹的求学,也算乌鸦反哺吧。
看网上新闻江苏深圳有地方普职比更达到4:5,部分家长学生更是愁苦地不行,为什么会有这种政策呢?
为了学生好,成绩不好说明不适合普通高中死学硬背的模式,职高更遵循学生发展状况,是尊重孩子天赋?显然不是,要不我们宣传职业高中是相对普通高中知识学习更注重就业技能培养,感情是为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的就业人员?还有说是减少高中就读适龄学生,从而降低大学生就业难?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这么说,教育学专业学生是无论如何绕不过的一个人,这让我有一种感觉,这里的教育是把学生首先当做一个人,尊重他,并且通过教育唤醒他的灵魂,让他有作为人的自尊,充满了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有一颗对美敏感的心灵,充满了对一切的好奇,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饱满的生命。
教育从来不应该含有目的的,如果有,请克制。一位本来也打算就业的朋友突然说要考研,圆一个高校梦,昨天聊天他说了原因,小学一个同学孩子要上学了,三岁就给报了网课,同学已经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了,他为什么不能继续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呢?以及他的弟弟,也在初中,成绩也不太好,同学假期没少给弟弟补课,操碎了心,但弟弟成绩就是上不去,同学说弟弟前一阶段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没做到就把这份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怎么想的。确实我听了也挺受触动。
当我充满了愤怒和另一位朋友吐槽普职5:5政策时,问朋友是没钱建学校,是没地,还是没老师、没学生,十几岁的小孩不让他们上学让干嘛去?职高吗,办的好为什么招生难,一到寒暑假美名其曰实习给学生拉到工厂流水线,白班夜班两班倒,一干十个小时,和一线普工没什么区别,一个成人身体还吃不消呢,更何况一个孩子,况且不乏无德老师克扣学生工资,或者收取人头费的,学生成了“老师”免费的敛财工具!高考虽然有种种不是,残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也是当下普遍认为能改变命运最公平的一条路了,就这还有冒名顶替的,去年疫情那么严重的时候依然闹得沸沸扬扬,现在的关键是一半孩子压根没有参与这么一场残酷的比赛的机会!
有一个问题不太敢问,教育在一些人眼里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人知道吗?现在除了沦落为找工作的学历,相亲的鄙视链?
关注的一个本校教师公众号,他就职业教育发表了数十篇文章,看了几篇,从“职业教育”到“技术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这几个名词概念,到教育理念,结合历年的政策法规,那写的是一个条分缕析,解了我不少困惑,也得了不少安慰。
最醒目的三个问题,也是一组问题,老师在文章里问到: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公平是什么?2、对孩子最大的尊重是什么?3、为什么要实行选修制?
说实话,第一个问题我也回答是相貌、家庭财富、性别等,这是我们从未说出但一致认为的答案;第二个我想是像一个成人一样看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三个当时我没有回答,继续阅读下午就有了答案。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公平是先天(禀赋)的不公平,或者更明确地说是智力的差异。2、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就是尊重他的先天禀赋,更明确地说就是尊重他的智力。3、之所以要实行选修制,就是要适合孩子不同的先天禀赋,用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讲,就是因材施教。”老师这样说。
第一眼看到这些答案,一瞬间,心情经历了惊讶、震惊、释然,像坐过山车一样,关于第一则,曾经对教育的思考略微接近这一点,如老师揭示的另一个真相,“不少人宁愿承认自己懒也不能说自己笨”,由于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我暂停了向真理再进一步的思考。如今我再次看到,希望自己不要在为了所谓的虚荣心,继续在不喜欢的路上浪费时间,能下定决心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再难为自己,人无完人,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不行,但换来内心平和,以及未来的某种可能,为什么不呢?
再回过头看普职比的争议,其实很没有必要,只要端正教育的出发点,有些悲剧会发生的少很多。
2019年周轶君拍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火了一阵子,对比芬兰、以色列、英国、日本、印度、中国六国的教育,具体内容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优酷可看,一个很深的感受是觉得其他国家的孩子上学比我们上的要开心得多,快乐得很。
回望我的十七年学校生活,我真心希望曾经的他能更开心点,不要在乎成绩,不要拿满分,不要太懂事,淘气点也无所谓……
【孩子小时候背不背古诗,20年后的区别竟然这么大】
最近,一个孩子同学家长的小群里,有个妈妈抱怨道:
“怎么老师每周都让孩子背古诗,我家娃可抗拒了,每次抓他背,我都好辛苦。”
紧接着,也有人跳出来一起吐槽:
“就是,现在人工智能时代都来了,还背这些几千年前的东西干嘛?”
我没有吭声,因为觉得背古诗的好处,三言两语真说不清楚。
的确,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得很快,以后很多东西和岗位都会被机器人取代。
但仔细想一下,哪些学科的学生是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娇妈认为是文学艺术类的,因为他们跟感性相关,和感情相关,不管人工智能多发达,都无法取代人去表达感情、抒写文化。
所以,背古诗,还真不会因为人工智能发展起来了,就不需要了。
古诗词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多重要,从它在语文课本中的占比就能看出来了。
在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语文课程逐步加大古诗文比重。
小学语文教材有古诗文129篇,约占所有选篇的36%,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古诗文132篇,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8%。
可见,古诗词的分量有多重。
自古,人们就说,读史使人聪慧,读诗使人灵秀。
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节奏美、语言美,让孩子背古诗词,好处可不止是能搞定语文考试那么简单。
★培养语感和韵律感
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诗,倒不至于不会说话,但可能不会雅致地表达。
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
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大量吸收这些民族语言的精华,孩子的语言表达会更准确、更美、更形象。
哪怕不明白诗里意思,光是音韵,让孩子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那些粗鄙词句要好。
不少孩子上小学后,分辨病句总是很厉害。
他们虽然说不清句子错在哪里,但是总能选对答案,原因只有一个——“读着顺嘴”。
这个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增强审美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诗词的画面感和美感,是其它语言的诗词难以企及的。
诗里的很多感情他们虽然不懂,但对于景物的描写他们还是能理解的。
从小让孩子背古诗,就在孩子心里埋下了对美的正确认识。
那些字句铿锵、音韵和谐、优雅美好的语言,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了根,日后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芽、开花,甚至结出硕果。
幼年时接触的东西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接触越多真正的美,他长大后被庸俗丑恶的东西腐蚀的可能性就越小。
★提高文化修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从诗经到乐府,到唐诗宋词......
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就是中华民族的体温,透过古诗,孩子可以感知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到明清的气息和脉络。
吟诵古诗词,咀嚼传统,就是在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就是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精气神。
它会成为孩子走向远方的从容底气,成为孩子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
★更爱学语文
语文,玩的就是文字和语感。
背诗的孩子,语感好了,不仅阅读理解题做得更好,还会积累很多优美词句,作文也写得更好。
等念初中了,开始有诗词赏析和古文阅读了,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过:
“一辈子的道路很可能取决于语文。”
在各个学科里边,我们所形成的语文素养,是最有可能陪伴我们每个人终生的。
语文学习,不仅能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我们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让孩子从小背古诗,孩子不仅语文能学好,也会拥有一个比同龄人更加丰富充盈的精神世界。
其实,按理说,现在很多家长都清楚古诗的重要性,也都巴不得自己的孩子3岁就能熟读古诗300首。
可关键娃们不干啊!
有的孩子,一提古诗就头大,背了之后没两天就忘了。
如何让孩子轻轻松松地,把背古诗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
1、先听,后背
跟英语一样,古诗也需要磨耳朵。
孩子1、2岁左右,就可以开始给孩子播放古诗的音频,磨磨耳朵了。
喜马拉雅、微信上有各种形式的古诗音频,有朗读的,有先唱后读的,随孩子喜欢去播放。
我的另一个号「娇娇妈伴读」里头,每天就有穆青老师给孩子们朗读的古诗词和赏析哦~
在孩子玩的时候,给孩子放着古诗词的音频,权当背景音乐,长期播放下来,这些古诗词反复在孩子的脑子里过;
等孩子大点了,你再正式教他背一背,孩子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背起来也轻松和积极很多。
2、带孩子去看,去感受
孩子上小学之后,古诗词的背诵量会呈几何式增长,像娇娇的学校,一个学期就要背诵七八十首。
背诵的量大了,时间紧了,孩子一般都是先把诗词死记硬背啃下来,先完成任务,对于诗词里的意思和意境,理解是不深的。
如果可以,家长在平时外出时,或正好遇到相似的场景时,多结合当下的场景给孩子讲解古诗词里描述的画面和意境,多引导孩子通过亲自感受,去体会诗词里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这么做,孩子会对古诗词更有共鸣,进而更加喜欢古诗词。
3、一家人一起背
现在不少家庭,背古诗词都是一家人一起背,有的还会举办背诵竞赛,学习氛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这样一来孩子不会觉得背古诗是个任务,反而觉得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二来爸妈一起参与,孩子就不会觉得孤单,更有学习的氛围。
4、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开始,没有限期,只要孩子开始跟着咿咿呀呀地吟诵这些韵律,就可以慢慢引导孩子读背古诗了。
但一定要注意,上小学前,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让孩子爱上古诗词才是关键,孩子能背下来多少首不重要。
上小学后,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就可以了。
每个学期,老师起码都会让孩子背下几十首诗,只要孩子认真记住,而且真正理解诗中的含义、感受到诗词的美,绝对够中高考用的。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几岁之前就能背下几百首古诗,给孩子定时定量,让孩子把背古诗当成任务,对古诗产生抗拒心理,这样就非常得不偿失。
背过诗的人,是不一样的。
也许他会忘记背过的诗词,但那些曾经体会过的韵律、词语和意境,会在他的心中埋下诗意的种子。
那些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和韵律,会埋藏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当某一天某一个细节触发时,这些声音、韵律就会在他的世界里回响,在不同的年龄,给他不同的感受。
正如《他乡的童年》里,导演周轶君说的:
小时候我们背诵古诗会得到大人的表扬,但当时自己可能并不能理解每一个词的意思。
但当我们有一天看到了美景,能够把这句古诗背诵出来,才发现,语言永远在给我们做一个桥梁,让我们走的更远。
它变成了我们感受世界的一个容器。
诗歌,就是这样言简意丰,充满无尽的想象空间,更是我们感受世界的容器。
周轶君感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