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守诚信,一定是最底层的人(远离满嘴火车的垃圾人)】
记得从某一本书里看到,老子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翻遍典籍也没找到老子在哪里说过这句话。也有人说是孔子说的,在《论语·颜渊》里有:“民无信不立”,意指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后人由此引申,指出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十分深刻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到底谁说的我们不必争论,暂且都归为古人的智慧吧。古人是很注重诚信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老子的《道德经》里也有多处和诚信相关的名句。《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就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我亦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老子的境界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惜一般人很难做到。生活中很多人,你信任他,他不会感恩,也不会悔改,觉得你很好糊弄,直到有一天被揭穿才后悔莫及。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但是更需要真诚。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有:“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老子还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先贤的谆谆教诲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都不乏诚信之人。古代关于诚信的故事有很多,正面典型的有“曾子杀猪教子”。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还有晏殊的“信誉树立”和商鞅的“立木为信”等。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反面的典型也不少,最有名的当属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立木取信”使得变法成功,国强势壮;“烽火戏诸侯”则是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诚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世之本。
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不守,永远不会有成就。
没有诚信的人叫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