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经史指什么】
文言文中经史指什么
经史jīngshǐ
我国传统图书分类一般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其中经部包括儒家的经典和小学(文字学)方面的书。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经史”一般特指这两类书。
另外,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总集、专集。
文言文中经理啥意思
1、常理。《荀子·正名》:“道也者,治之经理也。”杨倞注:“经,常也;理,条贯也。言道为理国之常法条贯也。”宋沈括《杭州新作州学记》:“仰而观其上,则宫庙室庐,莫非先王之法象也;俯而履其下,则彊井径术,莫非先王之经理也。”
2、经书的义理。《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贱妾是凡庸辈,诗四句不知深意。只唤做先生解经理,解的文义差,争知快打诗谜。”
3、治理。《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唐吴兢《贞观政要·杜谗邪》:“及朕居兹宝位,经理天下,虽不及尧舜之明,庶免乎孙皓、高纬之暴。”《元史·耶律楚材传》:“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钜万,而官无储偫。”《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二:“天启三年十二月(初七)壬辰,督理军务大学士孙承宗言:‘伏乞皇上敕该部分部两镇汛地,酌给登镇(沈有容)兵丁,敕登莱抚臣(袁可立)用心料理,仍令节制两镇,凡一应兵马钱粮、征收调遣、防剿功罪尽归经理。’”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只有俺恩帅侯公,智勇双全,尽能经理中原。”
4、经营管理;处理。宋朱熹《答高国楹书》:“若经理世务,商略古今,窃恐今日力量未易遽及。”《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施还﹞自此遍赎田产,又得支翁代为经理,重为富室。”清黄轩祖《游梁琐记·张勤果轶事》:“请同乡某刑幕,经理案牍。”
5、照料。《后汉书·曹褒传》:“时有疾疫,襃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饘粥,多蒙济活。”宋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公笃于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覆、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之朝廷,官其子弟。”清昭梿《啸亭杂录·顾总河》:“吾辈共事君父,即与昆仲无异,安有兄病而弟不为之经理者乎?”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惟经理孺子,首是要事,不知将何以善其后耶?”
文言文中的諡指什么?
拼音
shì
1.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号。~法。~宝(帝王陵墓中,刻有帝后諡号的印玺)。
2.叫作,称为:“身死无名,~为至愚”。
文言文中“水火”指什么?
1直译为水与火。
《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东观汉记·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2借指烹饪。
《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梁何逊《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姜,剂水火而和调。”
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
《魏书·山伟传》:“﹝山伟﹞与綦儁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
《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群臣水火甚,令盟于太庙。”
4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
《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
《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苏轼《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5中医学指心与肾。
《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
6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
《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汉马援《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
文言文中吏部指什么
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指文职官员,多是"官吏"齐称,相等于现代的文职公务员。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类似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受中国文化影响,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也设有吏部,其首长为吏部尚书。至朝鲜王朝时期,改称吏曹,首长改称吏曹判书。越南古代亦设有吏部的机构。
敝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①<形>破败;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
②<形>衰败;衰弱。《战国策·虞卿阻割六城与秦》:“乘赵之敝而瓜分之。”
③<形>疲劳;困乏。《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自称谦词。《肴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幸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形〉
幸,吉而免凶也。——《说文》
幸而至于旦。——《礼记·檀弓》
不幸短命死矣。——《论语》。皇疏:“凡应死而生曰幸。应生而死曰不幸。”
幸甚。——曹操《步出夏门行》
生固幸而遇予。——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知幸与不幸。
幸获名成。——清·周容《芋老人传》
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三生有幸;荣幸(光荣而幸运);万幸(非常幸运);得此幸,不幸中的大幸;庆幸;天幸;不幸;万幸
〈副〉
通“幸”。侥幸[luckily]
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朝无幸位。——《荀子·富国》。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侥幸也。”
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皆杀之。——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三国演义》
又如:幸心(侥幸心理);幸生(侥幸偷生);幸民(侥幸于万一之民);幸位(侥幸得位);幸得(幸而);幸诡(侥幸和诡诈);幸赏(侥幸得赏)
幸亏[fortunately]
幸大雪逾岭。——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诚门未有烧。——《广东军务记》
幸彼苍默佦
又如:幸为(幸而);幸然(幸亏);幸赖(幸亏依靠);幸得(幸亏);幸偶(幸运而偶然遇合)
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belucky]
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幸见取。——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君子书叙。——唐·李朝威《柳毅传》
官入幸顾我。——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幸叨(有幸得到他人的好处);幸蒙(有幸承蒙);请不吝赐教为幸
〈动〉
使…欢乐、愉快或欣喜;庆幸[rejoiceoverone’shappinessorgoodfortune]
愿大王以幸天下。——《汉书·高帝纪下》
宠爱[favor]
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瞧瞧,把他幸的这个样儿,我劝你收著些儿好。——《红楼梦》
又如:幸私(古谓帝王对人宠爱);幸暱(宠爱亲近);幸待(宠爱优待);幸媚(亲近宠幸);幸近(宠幸亲近);幸嬖(宠爱狎暱)
感受到怜悯之心[sympathize]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吕氏春秋·至忠》
希望[Ihope;Itrust]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吾子幸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蒙其赏。——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幸宁吾心。——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幸为(希望);幸存照鉴(希望留存查照);幸来(希望前来);幸愿(希望);幸勉(望其勉力);幸望,幸翼(希望)
旧指皇帝亲临,后也泛指皇族亲临[(ofemperor)visit]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忽然有个诏书下来,说御驾亲幸泰山,要修汉武帝封禅的故事。——《醒世恒言》
又如:幸顾(帝王临幸垂顾);幸听(皇帝亲临听讲);幸学(皇帝巡视学校);幸御(帝王巡游时驻跸)
特指帝王与女子同房[(ofemperor’)sexualintercourse]
妇女无所幸。——《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得幸;御幸;王因幸之
遇[meet]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使…活命[save***.’slife]
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吕氏春秋》
〈名〉
幸福[happiness]
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三国演义》
受宠的人[favourite]
妾媵盈宫,非无爱幸也。——《申鉴》
姓
殆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形〉
(形声。从歹(è),台声。本义:危险)
同本义[danger]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又如:殆危(危险)
困乏;疲惫[tired]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假借为“怠”。懒惰[lazy;idle]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nearly]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only]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ofcourse]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辛弃疾《美芹十论》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should;woul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豳风·七月》
文言文中孺人指什么
1、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迎接了孺人唐氏一同到任。——《喻世明言》
2、妇人
小娘叫对你说,明日老太太同孺人们下园来看花。——《梼杌闲评——明珠缘》
愠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生气。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资治通鉴中的文言文】
1.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书摘1)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
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
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
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
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
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后赵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
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
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
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
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
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陶侃复追龚登还。
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
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
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胡。
2.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书摘1)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
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
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
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
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
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后赵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
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
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
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
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
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陶侃复追龚登还。
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
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
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
3.求翻译《资治通鉴》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诏决定:“江海所以成为百川的首领。企业决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资治通鉴》,是由于其地势低下。汉朝略受委屈,君臣的名分已确定。……现命令度辽将军兼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价格赎买南匈奴所抢夺的俘虏和牲畜,又有什么危害?何况如今汉朝与北匈奴,一如惯例。”
《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归还给北匈奴。而南匈奴曾杀敌擒虏,应当论功行赏,就是精讲《资治通鉴》的!武汉大学近期有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如果企业高管没有时间去精读这本书,那么选择报这样的一个班去进修也是明智之选
4.求翻译《资治通鉴》里的一段文言文
章帝便下诏决定:“江海所以成为百川的首领,是由于其地势低下。
汉朝略受委屈,又有什么危害?何况如今汉朝与北匈奴,君臣的名分已确定。……现命令度辽将军兼中郎将庞奋,用加倍的价格赎买南匈奴所抢夺的俘虏和牲畜,归还给北匈奴。
而南匈奴曾杀敌擒虏,应当论功行赏,一如惯例。”《资治通鉴》在总结历代兴亡实践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
企业决策者很有必要研究《资治通鉴》!武汉大学近期有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就是精讲《资治通鉴》的。如果企业高管没有时间去精读这本书,那么选择报这样的一个班去进修也是明智之选。
5.文言文《资治通鉴》翻译
文言文是外语吗?。
郑文贞公魏征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问,赏赐药品,往来不绝。又派了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家,以便随时将病况上报。
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将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氏说:“魏征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她婉言推托没有接受,而用布蓬车载运棺柩去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皇上亲自撰写了碑文,并亲笔往石碑上写。
皇上对魏征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到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魏征去世了,我丢掉了一面镜子啦!”。
6.文言文翻译中的一小段
陈敬在邛州张贴告示,所有阡能等人的亲朋党羽都不问罪。不久,邛州刺史申报抓获阡能的叔父阡行全家三十五人,囚在狱中,请求正法。陈敬就此征求掌管文书的吏员唐溪的意见,唐溪说:“您已经张贴告示,下令对阡能的亲友不再问罪,可是邛州刺史还是把阡行全一家逮捕,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现在若是把阡行全一家杀掉,不但会使您失信于民,我还担心会导致阡能的党羽再次纷纷起兵谋反!”陈敬听从了唐溪的话,派遣押牙将牛晕前往,在邛州的州门口召集众人,打开阡行全一家人的刑具而释放他们,并顺便询问他们为什么被刺史抓起来,果然是阡行全家里有肥沃的田地,刺史想要收买,阡行全不同意,刺史便因此怀恨在心。陈敬叫来邛州刺史,要对他治罪,邛州刺史忧惧而死。后来,阡行全听说他们全家是由于唐溪的一番话而免于治罪,暗地里给唐溪送去蚀箔金一百两。唐溪怒气冲冲地说:“这都是太师陈敬仁慈开明,哪里有我什么事,你是在向我送祸呀!”他把阡行全送来的金子全都退回,斥责并赶走了派来的人。
有点难~但是应该还准确吧
7.求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文言文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哪有“一篇文言”之说呢,如果您找的是字数比较少的一段故事,那么聂政的故事也许符合要求
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嫈闻而往哭之,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
公笃是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