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和美术馆怎样发挥教育职能】
博物馆和美术馆怎样发挥教育职能
1、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提升陈展水平
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走向大千世界,并最终服务大千世界,正是博物馆核心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博物馆要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基本立足点,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独特的馆藏资源优势,通过举办或者引进高水平的陈列展览,使观众能够了解祖国和本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教育和良好的精神享受。目前各大博物馆已充分认识到提升展陈水平的重要性,通过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来吸引观众。以山东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为例,自新馆开馆以来,山东博物馆不断创新陈列理念,丰富展陈内容,调整优化基本陈列,推出特点鲜明的各类展览,其中《山东考古展》荣获“山东省十大精品陈列”奖。山东博物馆还相继推出《瀚海珍衣——西域服饰的记忆》、《考古中华》、《彩虹——西班牙艺术大师胡安·里波列斯的世界》、《斯文在兹——孔府旧藏服饰展》、《山口县的瑰宝——萩烧陶艺展》等8个精品临展,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2、综合采取多种展陈手段,提高展陈效果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都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无法满足观众难以全面了解展品的需要;另外单一的展陈手段很容易让观众感觉单调乏味,兴趣缺缺。20世纪初,动态陈列理念有了发展,动态陈列就是使展品在运动中向观众演示,这需要观众参与进来,自己触摸,自己操作,亲身实验。随着近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引入,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型博物馆开始注重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兴趣。以山东博物馆为例,山东博物馆的《考古山东》展览作为国内博物馆中为数不多的以考古知识和考古成果为展示内容的展览,在设计手法上大胆创新,设计了田野考古模拟体验场地,让观众和考古面对面,近距离的感受考古;在展陈手法上灵活多样,除了常规手段外,更加注意视频、多媒体等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将景观复原和半景画技术有机结合使用,辅之计算机虚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营造了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氛围。2013年,山东博物馆的《考古山东》展览荣获“2012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3、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设施
在提升展陈水平的基础上,博物馆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博物馆的研究、展览、教育等活动都要以公众为中心,为观众服务。博物馆的服务表现在观众参观展览过程的始终。比如,要注重提高安全保卫人员、票务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让观众能够感觉舒服安心。其次,在服务讲解方面,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打造出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高超的讲解艺术和富有人文情怀的讲解导览团队。另外,在服务硬件设施方面,要真正从观众需求出发,为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为观众休息提供餐饮或休息场所等等。总之,博物馆提供的服务范围不仅仅是展品的展览、信息的传递,更应该在强化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让观众进入博物馆之后,获得的是身心的双重满足。
4、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搭建社会教育广阔平台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文物、标本和模型等各种展品都是信息的载体,如何让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说话,这就成为博物馆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现代的博物馆,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充分利用有利的历史实物资源深入展开专业研究;另一方面,博物馆还要主动创造合适的时机,采取多样的方式,打造社会教育的平台,比如通过学术讲坛、结合相关的展览举办公开的学术讲座等等方式,提升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历史和文物的研究兴趣,增强社会教育的效果。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博物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单纯的课本学习乏味无趣,但如果能将历史课搬到博物馆,结合丰富多彩的展陈,特别要注重引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认识,自觉地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人文气息的熏陶,那么效果无疑是事半功倍。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山东博物馆也独辟蹊径,自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山东博物馆便创新“馆校合作”新模式,针对青少年推出了“山东博物馆四位一体青少年培养模式”,让孩子们回归博物馆展览,带动更多孩子的加入,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对于大中院校的学生,山东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又结合大中院校的资源优势,推出了馆校共赢的发展模式:共建德育教育基地。广大的大中院校学生来到博物馆既提升了自身的文化修养,也为山东博物馆传承齐鲁文化做了一份贡献。
【用孩子的语言讲孩子的故事,“朋朋哥哥”带你逛博物馆】
“小朋友们,大家知道皇帝是怎么祭天的吗?”在天坛公园,七八个孩子正围着绘声绘色讲历史的领队老师,“为了跟神仙对话,皇帝提前4个月就要做准备了……”细致耐心的讲解,生动趣味的故事,儿童化的语言表达,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的脑袋瓜儿不停地随着领队老师的指引转动着,还拿着小本子边走边记。
“朋朋哥哥”正在给孩子们讲解
今春,户外课堂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研学营搬进了公园、动物园、博物馆,随着这些场所的教育服务职能日渐凸显,针对儿童听众群体特点“因材施教”的讲解员纷纷上线,陪伴孩子边玩边学迎接新学期。
量身定制
“孩子玩进去了也学进去了”
刚上一年级的子睿是北京天文馆的常客。上小学前,子睿的父母就没少带他到天文馆,可是要说天文馆里最吸引他的却是一座滑梯。“天文馆前前后后去了五六次了,孩子每次都赖着要玩滑梯,对天文馆里的科普影片却提不起兴趣。”子睿的妈妈王女士无奈地说,“家长对天文知识也不太了解,那些科普影片虽然看着生动,但是细究起内容还是太专业了,孩子听不懂,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上周六,因为一个新角色的出现,子睿从天文馆回来嘴里念叨的不再是滑梯,而是“穿梭宇宙”的见闻。“谁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我!我!”在研学营讲解员的引领下,孩子们举起手,你争我抢地说着他们眼中的太阳。
肖老师领着孩子们在天文馆太阳厅的太阳投影像、太阳屏幕、太阳光谱投影和光谱成因展台前一一停留,引导着孩子们解开太阳颜色的谜团。在太阳投影像前,孩子们看到了不同观测方式下的太阳,有蓝色的、绿色的……另一边,孩子一边听着肖老师讲着太阳的故事,一边通过棱镜,看到太阳光被分解出了七种色彩的光芒。“以前只觉得看到好多颜色很好玩,原来这是太阳光的颜色呀。”子睿这一次透过棱镜看到七色光,却有了跟以往不同的理解。
看着孩子一会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一会在笔记本上涂涂画画,王女士欣慰地说:“大半天了都没问我要手机,玩进去了,也学进去了。”
专业引领
“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
《博物馆条例》将教育职能放在博物馆功能的首位,青少年群体无疑是教育功能的重要受众。可是,深奥的科学原理、遥远的传统文化、厚重的历史事件如何才能跟孩子更贴近一些?这也是从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张鹏一直探索的问题。
从2003年的春天开始,张鹏就在国家博物馆给孩子讲中国文明、世界文明相关的展览。他说:“让孩子爱上博物馆,首先要从儿童的视角去解读。”多年来,张鹏经常以蹲着的姿态、平视的视角为孩子们讲解,成为了孩子们之间口口相传的“朋朋哥哥”。后来,张鹏创立了“耳朵里的博物馆”品牌,专职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讲解,青少年的群体内部也需要细致分级。”在张鹏看来,3至6岁的孩子是不需要讲解的,应该用游戏和体验的方式,帮助他养成走进博物馆的习惯。“比如,在中国清代瓷器艺术展上,从颜色釉,釉上彩,釉下彩的瓷器发展的历史讲起,这些更适合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当然,这些知识也可以融入到孩子制作瓷碗的课程中,做一个瓷碗需要什么原料,具有哪些步骤,在孩子动手的过程中自然就学到了知识,有的孩子则更适合这种形式的讲解。”张鹏说。
面向孩子讲好一场展览或是一堂研学课程其实并不容易,“每一个讲解员身上都承担着教育者的职责。”张鹏认为,作为一名讲解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讲武侯祠就一定要知道三国的历史,讲汉阳陵就要了解汉代的生活,然而一个专业的历史学家却不一定能给孩子做好讲解,那是因为我们还必须要有孩子的视角和教育的意识。”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览里,后母戊鼎是张鹏每次给孩子讲解的重点,可光是如何讲解“后母戊鼎重达832.84公斤”这一点,都要琢磨好几遍。“我意识到需要找一个参照,在现场他的体重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我可以让小朋友们算一算这个重量相当于多少个自己。”张鹏接着说,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到孩子的认知水平,他和团队老师都将小学语文、数学课本全部学习了一遍。“如果是给三年级的孩子讲解,我不会告诉他832.84公斤这个数字,因为他还没有学过小数点。我只能告诉他,这个后母戊鼎加上浪费掉的材料,可能需要1000公斤,再让大家算一算能分出多少个自己。”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背后却凝结了讲解员的苦心,同时也让孩子真正走进了博物馆,走进了历史。
专家观点
“博物馆应满足儿童差异化需求”
如今,博物馆、天文馆等承担公共教育功能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喜爱,课堂之外的“体验式”教育深入人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爽教授说:“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个表现。教育原本就不光是学校的事情,应该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和特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重视体验、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全方位成长。张爽表示,只有有“用整个城市的资源办教育”的气魄和胸怀,才能构建一个丰富、灵活的育人体系。
提到博物馆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张爽提到,其实博物馆近些年来的发展很快,转型的趋势也很明显。“我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切实感受到了变化。原来可能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只是展示在那里,贴个标签,人们到博物馆更多是走马观花,只有专业人员才能看出‘门道’,展品和人缺乏‘对话’。但近十几年来,博物馆增加了互动体验空间、增加线上课程、创设多种形式宣讲,尽可能讲好展品的故事,与参观者实现对话。”
对于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群体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张爽表示:“虽然北京的博物馆不少,但与常住人口相比,人均资源还是有限,个性化的服务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张爽建议,博物馆也需要不断“转型升级”,将自身定位于公众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加强研究,创新形式,多出内涵丰富的产品,利用好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此外,也需要定期培训讲解员,开发培训课程,讲好故事,尽可能创造与公众对话的平台和空间,为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张鹏也提到,博物馆、美术馆、自然馆这样的教育空间要发挥主体责任,既然未成年人是观展的主要人群之一,就需要配备相应的服务,提供儿童或亲子版的导览。
作为从事多年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张爽认为,博物馆现有人员配备很难满足所有参展者的个性化观展和差异化的成长需求,运用市场机制购买优质服务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私立机构结合儿童年龄特点、结合博物馆展品特色能够研发出相应的课程,满足更多元、个性化的需求,是互利共赢的事。
张爽也提醒家长朋友们,为孩子选取此类私立机构的课程时应当擦亮双眼,注意辨识领队老师的专业性和机构相关资质。家长应该承担起帮助孩子甄辨课程的责任,为孩子选取适当的、适合的课程,切忌盲目冲动。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