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的汉字释义】
红hóng或gōng形声。字从糸从工,工亦声。“糸”指彩虹的色条系列。“工”为“虹”省。“糸”与“工”联合起来表示“彩虹的最外层(表层)色条”。
本义:彩虹外层色条。
引申义:彩虹最外层色条的颜色。
说明:
“红”与“虹”是一对关系字,是同时被造出来的字,这一点表现在两者发音相同,意思关联:“红”中之“工”来源于“虹”字;“糸”是指彩虹的色条系列(彩虹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非指“丝线”、“丝帛”。“红”是彩虹最外层的颜色,即表层颜色,所以字形里面不必专设表示色条位置的字符。而“紫”字则不同:所含有的“此”是指彩虹内层色条的位置。
1.颜色的名称。古代指浅红色。《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战国·屈原《楚辞·招魂》:“红壁沙版,玄玉梁些。”王逸注:“红,赤白也。”
2.多指赤色。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红杳渺以眩愍兮,猋风涌而云浮。”司马贞索隐:“红,赤色貌。”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苍蝇红紫’。”李轨注:“苍蝇间於白黑红紫,似朱而非朱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於红紫。”
3.泛指各种红色。唐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茅盾《子夜》一:“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
4.呈现红色;变红。《汉书·贾捐之传》:“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楼梦》第九一回:“寳蟾把脸红着,并不答言。”叶君健《桃子熟了》:“这只桃子忽然在一个阳光充足的上午全部红了,眼看它随时都要落下来。”
5.借指红色的花。唐韩愈《花源》诗:“叮咛红与紫,慎莫一时开。”宋欧阳修《蝶恋花》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清曹寅《苍翠庵看梅》诗:“閴户无尘迹,繁红太寂寥。”
6.借指红色的布帛之类。唐韩愈《元和圣德》诗:“万牛脔炙,万瓮行酒,以锦缠股,以红帕首。”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周舍云:]待我买红去。[正旦云:]休买红,我箱子里有一对大红罗。”巴金《秋》二一:“那几个护轿过去的仆人周贵、袁成等挂着红,押着花轿进了中门。”
7.指用红色布帛或红纸包着的礼物。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那其间才受你说媒红,方吃你谢亲酒。”
8.血的婉辞。《医宗金鉴·八脉交会八穴歌七任脉·列缺穴主治歌》:“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溺血嗽咳痰。”《红楼梦》第五五回:“谁知服药调养,直到三月间,才渐渐的起复过来,下红也渐渐止了。”
9.喜庆的事。参见“红白”。
10.象征革命、进步。陈毅《三十五岁生日寄怀》诗:“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八:“萧队长笑着点头。他知道中国农村的特点,一家出了一个革命的,那一家子,就多少染红,甚至于全家革命。”曹靖华《飞花集·风雨六十年》:“各色人等,是红是白,无从识别。”
11.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老残游记》第二十回:“这陶三爷是历城县里的都头,在本县红的了不得,本官面前说一不二的,没人惹得起他。”曹禺《日出》第二幕:“[顾八奶奶:]嗯,他当明星,准红!”骆宾基《乡亲--康天刚》一:“那都是心高望远的人走独门,掷骰子想一把掷出三个六点来,全得凭运气、手红。”老舍《女店员》第三幕:“[余志芳:]管谁是经理,谁当组长呢,咱们得铆足了劲儿,叫妇女商店一开幕就红!”
12.红利的省称。老舍《老字号》:“东家不管别的,只求年底下多分红。”赵树理《传家宝》三:“咱还该分两三万块钱红,等分了红以后你好跟他清算吧!”
13.草名。参见“红草”。
14.姓。汉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曾封于红,后裔以地为姓。见词条“红姓”。
15.gōng音,古“红”、“工”通用。《汉纪》:“红女下机。”红即古“工”字。”(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红花埠村的红花埠村历史】
红花埠立村于晋朝。据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侗县(今江苏省沭阳)人张高等,凿渠引沭水,灌田二百余顷,俗称红花水埔,该村明清两朝达到鼎盛时期,,历史上曾是重要驿站,郯南最大商埠,乾隆下江南路径此处,并于此驻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莲香》写的就是红花埠的故事。
后简为今名。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设营官镇守。三年设驿站。有粮食加工、农机等厂。是县东南物资集散地。京沪高速经村北.205国道经村西.205国道与京沪高速交叉.有红花埠高速出口。
1992年以来,该村响应党委政府号召,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水产和畜牧养殖业,1995年该村又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建温室大棚300多个,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其中,又利用地理、人才优势,大力发展了民营私营企业,服装业、餐饮业等,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
红花埠的传说
位于鲁南苏北交界处的郯城县红花埠村,近依沭河远傍马陵山,历史悠久。是贯通南北的重要水路码头、陆路商埠,一度十分繁华。
红花埠村驻地原为马陵山下沭河岸边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旷野,遍地盛开着鲜花,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一年,因战乱落荒的两户人家逃难途中路过此处,偶见该处红花遍野,风景秀丽,且依山傍水,甚适人居,又远离城邑,宜避烦扰。于是便止步于此,筑巢而居。为逃避追杀,隐姓埋名。受遍地红花启示,取“红”“花”二字各为姓氏。于是红姓和花姓家族和谐相处,世代相传,渐成村落,繁衍至今。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红花埠村人丁兴旺,生意兴隆,百业繁荣。
沭河东岸与红花埠村隔水相望有个小谢庄,村里皆是谢姓,无一异姓。
红花埠村与小谢庄虽一水相隔,近在咫尺,却素不往来,从无交往,隔水而居也相安无事。
又年,河东小谢庄的一对谢姓男女分别与红花埠村的红姓之男、花姓女联姻,皆从谢姓。从此,灾难使降临于红花埠村民。年景一年不如一年,不是洪水泛滥,就是瘟疫肆疟。红姓和花姓两大家族生活每况愈下,户族日渐败落,而谢氏家族却人丁兴旺。
不足百年,红花埠村的红姓和花姓村民败落到仅各剩一户,也奄奄一息。全村皆是谢姓居民。眼看要族氏灭绝的红姓与花姓族长认为,是谢姓的“谢”字与红姓与花姓的“红花”二字相克所致。为保其族氏脉根,不得已搬出红花埠村,在村西围墙之外落荒定居。姓红的改为姓王,姓花的改为姓马。从此红姓与花姓家族便在红花埠村围墙内消失,而搬出红花埠村围墙外改为王姓和马姓的红姓和花姓族人后翌,亦日渐兴旺发达,自成巷落,繁衍至今。
这一传说真伪无考,但而今的红花埠村民姓氏结构状况,正如以上传说中的那样,围内几乎都是谢姓居民,而围西集中居住着王姓和马姓两大家族,分别称王巷和马巷,三大姓氏虽鼎足而居,但亦和睦相处、共建繁荣。
红姓的来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