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居住姓柯的人最多?】
1柯氏祖籍及迁徙路线图柯氏祖籍及迁徙路线图柯氏祖籍及迁徙路线图一、姓源柯姓始祖,为周文王大伯父泰伯的后裔,吴公子柯卢的子孙。「史记」有载:吴国传自周文王大伯父泰伯。「广韵」指出:柯氏,吴国公子柯卢之后。另外「路史」述称:齐太公其后有柯氏。「姓氏考略」有谓:羌及鲜卑俱有柯姓。「魏书」记叙:柯拔氏改为柯姓。据上所说,柯姓除泰伯一系外,尚有异族加入。柯姓寻源从古公起,古公(即太王),源出后稷,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后尊为虞仲,三季历,后尊为王季。王季生昌(即王文),昌生来有圣瑞,泰伯和虞仲体会古公之意要立王季,然后传昌,于是乘古公病,借口采药,奔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这便是孔夫子所赞的「三让高风」。泰伯兄弟奔到荆蛮,自号句吴,(据后世考证,是在今江苏省无锡的梅里),荆蛮感念他们的义行,从而归附者有一千多家,因此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仲雍立,是为虞仲。虞仲卒,子简季立,简季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这时周武王克殷,分封功臣宗室,搜寻太伯虞仲后裔,得到周章,此时周章已是句吴国君,照样封他。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疆鸠夷立。疆鸠夷卒,子余桥疑吾立。余桥疑吾卒,子柯卢立,其后始以名为姓,这就是柯姓的始祖。柯姓堂号「济阳」,晋置郡,在今山东省荷泽、定陶、濮县、城武、曹县、钜野各县。二、播迁源自三千年前吴国公族的柯氏,初期蕃衍于故国所在地的江浙一带,然后,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向四面八方发展,尤其在地利优越条件下,向南播迁的最多,所以成为南方各地,特别是福建省境内的一个名门望族。按「漳州府志」:陈元光开漳,入闽之偏将,亦有柯姓。故知柯氏之南迁,当始于唐初。在唐昭宗天复年间(公元九O一年),就有一位籍贯福建的柯崇,以卓越的才华被封为太子校书,扬名当世。本省近篇:「柯蔡氏族谱」,「有南塘派亭」,指出:「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八八六年),祖自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入闽,而居泉之元如观西水沟巷,今呼柯厝巷即是。石晋天福元年(公元九四二年),祖讳宝公,自水沟巷分居莆阳,其仍居泉之观西者,历五世,及北宋至庆文公为泉之望族。及南渡后,家道中微,始分散播迁。」据闽省济阳谱系谓:南宋时,有兄弟三人由河南济阳府,相率入闽,初居福州下大路风陈张勤乡,嗣后分姓分居,辟地开族,长兄入辛姓,三弟入蔡姓,各分居惠安、泉州一带,次弟则入柯姓,分支泉州东门外,后再分永春诗山一带。又台北新庄镇「柯氏族谱」有谓:先世居广信府贵溪县(江西境),始祖柯某为潮州太守,当北宋金人之乱,乃隐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都良村,支派蕃衍,遍于闽南。三、入台台湾的柯姓,据省文献会所查悉者,是从干隆初年开始,陆续播迁分衍于台。清干隆年间有福建安溪二十八都士林乡人,入垦今台北县泰山乡大嵙村的柯厝坑。干隆十六年有柯干梁、柯献瑞居麻豆保捐北极殿斋房。干隆卅三年有柯廷第系页生,捐修凤山县北门石路。干隆三十八年闽人柯步生在今高雄县燕巢乡兴建龙角寺。干隆卅九年柯正寿,重修楠梓坑桥。嘉庆三年,有柯有成与何绩,赵良盛二八随吴沙进垦今宜兰县头城镇。道光年间,又有柯姓漳州人,到现在台北县万里乡大埤村冷水掘开垦,道光二十七年有柯福隆,入居今台南县盐水镇。
柯姓的来源与历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