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姓的起源】
司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神农属下专事占卜的司怪,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元命苞》记载:“神农为上古部落酋时,有司怪。”司怪,就是专职从事占卜祸福、解释当今、预测未来的祭司,是古代荒朦时期人类解释自然与社会现象的一种职能行为。在司怪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怪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怪氏(圣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成,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据史籍《左传》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为司成,其后以先为姓。”司成,即大司成,为商末周初即设有的官位,为专职教导世子(王族子弟)之官,职如先秦乃至两汉时期的祭酒。在典籍《礼记·文王世子》中记载:“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朱彬在典籍《礼记训纂》中也注解:“大乐正、小乐正所教者仪文器数,别设大司成一官专讲说义理。”唐朝时期,唐高宗李治曾一度改国子监为古称“司成馆”,改祭酒称为大司成,不久又恢复原称。从此,司成便成为祭酒的别称。在司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成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成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臣,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臣,是春秋时期晋国始设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外事,即负责晋国对其他诸侯国的涉外事务,如同当今的外交官。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以祖官为姓,称司臣氏。”其后,各诸侯国皆有仿设,司臣遂成两周时期各诸侯下属之官称常例。在司臣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臣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臣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马,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马,为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一种官位,负责掌管军政、庶赋(后勤)、战争,一如当今军制中的司令员,最高长官称大司马。据史籍《尚友录》的记载,西周时有伯爵程国,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周天子赐为官族。不过,楚国称司马之官为令尹,后称柱国,大司马称上柱国。在秦朝、汉朝时期,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时期的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职掌兵事,或为贬谪及闲散官员之位。司马一称,一直沿用至两宋时期。在司马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马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马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王朝官吏司寇,属于以官职称谓省文简化为氏。司寇,亦称司隶,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设置的一种官位,先为中央王朝政府专制,是负责掌管司法和治安的行政长官,甚至可以据法诛戮大臣,如同当今的司法部、公安部。后来伯爵以上诸侯国亦设司寇之官,职能相同。据史籍《世本》记载:“春秋时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司寇。”后来著名的司寇亥就是公子郢的后裔。到了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周王室孱弱,因此各诸侯国多逾周礼。到了战国时期,连子爵小国、甚至无爵方邑也仿周制官位,是谓“雀小脏全”,许多方圆仅五十里的小方国也都设置了全套司官,周王室毫无办法,“作假未知”,就是假装不知道。从此,历朝历代陋习沿滥,官制重叠,机构庞臃,并一直波及至今且愈演愈甚。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政权下著名骈文家、政治家徐陵(公元507~583年)早就尖锐提出了“精兵简政”之说,然而至今渺无其效。司寇一称,在西汉朝时期曾改称司隶,官秩两千石,东汉朝时期称司隶校尉,且一直沿用至宋、元之际。在司寇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寇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司氏、寇氏者,亦有维系复姓者,世代相传至今。
姓司的名人有哪些?司姓有什么来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