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为啥唐玄宗要把他当作为官标准?】
唐朝开元期间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到达了三百年统治期间的最高峰,引领着整个东亚的时代潮流。而宰相张九龄在那个时代,更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奇男子,唐玄宗李隆基平日里也特别看重张九龄,但最终张九龄还是被唐玄宗给贬出京城。只因为张九龄天天和他过不去,但每次官员推荐人才时,总要问此人和张九龄相比如何。
张九龄早年丧父,衔哀自立,本就聪明伶俐他更是发奋读书,九岁时就能够撰写文章,十三岁时更是能写出好文章,附近十里八村的都知道张九龄是个才子,当时就连广州刺史王方庆也说张九龄日后必然大有所为。
在弱冠之年,张九龄作为乡贡赴京赶考,果然是一举中第,成为了秘书省校书郎,这种整天和文章打交道的工作,正符合张九龄的心意。但几年过去后,依旧还是个校书郎,因此便萌生了回家的想法。
适逢当时还是太子的李隆基,正在选举天下文章写得好的人,并且亲自对策选拔。于是张九龄就去了,一番问答下来轻松获得高第,就此升任右拾遗,负责提醒皇上的失误,当李隆基即位皇帝后,张九龄又改任为左拾遗。
虽然张九龄的官阶只是从八品,在面对当时身居高位的姚崇时,依然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缺点,从此两人间便结下了梁子。但姚崇也敢于面对事实,回信说会采用他的建议,摒弃了过去优先选拔亲信的错误。
但很快张九龄就再一次因不合时宜的直言不讳,遭到了重臣姚崇的不满,便决定回岭南休养一段时期。这一段时间张九龄也没闲着,刚到家里便向朝廷请求在大庾岭梅关开路,“要想富,先修路”一点都没错。
当时岭南虽有沿海之利,但南北来往却极其困难,朝廷便批准张九龄的请求,于是他摇身一变就成了开路工程的包工头,在农闲时就征集岭南农民们开凿梅关古道,这一工程不仅有利于国家,更造福无数子孙后代。
回家一年多以后,张九龄就被朝廷再度召回京城,这一次他因修大庚岭路,打开南北通道有功,被提拔为左补阙,负责为朝廷选拔人才。张九龄四次奉命选拔,每一次的评价都公允服人,很快就再度升迁为礼部员外郎。
到张说成为宰相的时候,因为两人同姓,而张说又特别看重那些文采好的人,因此十分赏识张九龄,数次提拔于他。但张九龄也并没有因为张说的赏识就全都附和于他,在看到不公允的事情时依旧还是直言劝说。
这是张九龄天生高风亮节的本质,在泰山封禅大典即将举办时,张九龄就曾劝过张说,让他一定要选那些平时德高望重之人随行,不然必会遭人非议吗,但张说明显没有将张九龄的好言相劝放在心上。
随行人员大多都是一些官职低微,又亲近张说的人员,而且封禅事后的进阶封赏,也全都让张说送给了那些自己人。至于其余人也就是给了个口头表扬,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因此其他官员都对张说是十分不满。
此时张九龄又提醒张说要小心防备御史中丞宇文融,张说仗着自己身份高还是不肯放在心上。没多久张说就丢掉了相位,被迫暂时下台了,而张九龄也因此受到了牵连,被贬为地方官。
不过张说好歹也算是唐玄宗的老师,李隆基也一直念及旧情,张说也因此重拜相位,这一番折腾之后,也让张说知道张九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大力向唐玄宗推荐他来做集贤院学士。
在张说去世后不久,张九龄就被唐玄宗召回京城,擢秘书少监,平日里专门负责给玄宗写诏书。此时五十五岁的张九龄想要回家侍奉老母,玄宗不肯放他回去,但是把张九龄的两个弟弟安排在家乡附近为官。
后来张九龄官至宰相,这个时候刚好安禄山犯了事情,本来应当处以死罪,张九龄就极力劝说唐玄宗不能放过此贼,并断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其日后必反,但唐玄宗还是心怀仁慈的放过了安禄山。
张九龄被唐玄宗赏识,遭到了李林甫的嫉妒,随着他不断以谗言媚上,专门向唐玄宗提一些张九龄不会同意的建议,从而挑拨张九龄和唐玄宗君臣之间的关系。
忠言逆耳,张九龄可以说是成也正直,败也正直。几年下来,唐玄宗就觉得张九龄一直在和自己抬杠,于是烦不胜烦的他罢免了张九龄的相位。
而张九龄也在不久后回乡扫墓之时不幸病逝,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此时的唐玄宗想起当时张九龄断言安禄山日后必反,而自己却不以为意没听劝阻。自此大唐盛世一去不再走向衰落,如今悔之晚矣,只能派人前去祭祀张九龄,并追赠其为司徒。
参考文献:
《旧唐书·张九龄传》
《岭南名相张九龄》
《唐朝最有风度的宰相》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笔尽中华五千年。
日后必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