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中华姓氏文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中国,一般每个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由此可见,姓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氏和现代一样,是人们交往中用来表达个人符号的。全世界的华人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一种对同一种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与寻姓的统一。因此,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辨贵贱,随时更移,是功勋和地位的标志。
对姓氏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姓氏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源和发展史,那么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又是怎么的呢?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中国的姓氏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中。无论是古代文献资料还是现代少数民族中留存的图腾信仰,均已证明了这一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姬、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记载“我姬民出自天鼋”。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唐代宗时有人写了一本《氏族志》,记录了民间的“姓”。宋代时流行《百家姓》。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关专家最新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其中包括历代属于中国版图上的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有3500个左右。中国人的姓氏错综复杂,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何止百家姓,就是仅仅汉族也不止这个数,有据可查的姓氏可达1万个之多。《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71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通常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具体意义是:
对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家族的中坚力量。
中国几千年来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中国的姓氏起到“凝聚血亲”“强宗睦族”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同姓三分亲”。遇到是自家姓的人,一般都会自热而然产生一种亲和感,认为是自家的兄弟姐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和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姓氏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我们中国人的姓氏是由祖宗所传承下来的,每一个人相对于自己的姓氏都会有一种很尊严的表现,因为尊重姓氏就是尊重自己的祖宗,故在江湖上有很多有血性的男儿都会把一句‘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放在自报家门的前面。姓氏更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根源。正所谓,“叶高千丈,落叶归根”。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华侨对中国都有归属感,那是因为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他们回到祖国,纷纷慷慨解囊,投资建设祖国,促进祖国发展的热情就证明了这样点。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姓氏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和“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表现出的一种民族自强意识和团结精神。比如屈原再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奉献出自己的青春。鲁迅誓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的权力的贪官污吏,对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对待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作“牛”作“马”。中国姓氏文化激发了我们强烈的勇于牺牲自我,保卫爱国的大无畏之情。
中国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里熠熠生辉。无论中国姓氏文化的形成还是发展,都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我认为,作为中国人,研究和推动弘扬中国姓氏文化发展,把姓氏文化的积极意义用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走向繁荣强大,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中华民族姓氏现实意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