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耳不闻窗外事”真的不好吗】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两句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死读书,读死书,对个人琐事和社会时事不听不问,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然而事实上,这两句出自明朝的《增广贤文》,其本来的含义是读书人要潜下心来钻研学问,不要将精力花费在没有任何意义的世俗纷扰当中。
《增广贤文》是明朝民间自编的蒙学读物,其性质和功能类似于清朝的《弟子规》,都是对启蒙时期的孩童进行三观教育的著作。与《弟子规》教育孩童知礼仪,懂进退不同,《增广贤文》则是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用冷峻的目光来发现和揭露人性,洞察社会人生。
读过《增广贤文》的人,可能会觉得内容太过消极,比如“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里,这样的内容对于人性的识别,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就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两句来说,在当前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现实条件下,其对于人们,尤其是做学问的人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闻的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加上网络发达,信息资讯爆炸,使人心变得浮躁起来,追名逐利,做什么事情都是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样的结果就是陷入一个焦虑且狂躁的氛围不能自拔,不能专心致志,久久为功。这对于读书做学问搞科研的人来说是大忌。真正读书求学,做学问搞科研的人,是需要潜下心来,耐住寂寞,拿出“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勇气和毅力来。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对物质的不断追求与索取中脱离出来,静下心来多读一些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境界、改善自身气质的圣贤之书,不也是提升“个人幸福感”的良方吗?
“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闻的是家长里短,闲言碎语。现代社会享乐主义,金钱至上,带来的是无休止的欲望和相互攀比,谁家升职当了领导,谁家年薪百万,谁家的座驾昨天换了...如果每天纠缠于这些琐碎当中,又如何能够安心读书,静心治学,潜心科研?所以,对于读书、治学、科研的人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把自己从权力争斗、利益纠葛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职当中,未尝不是好的方法。而对于其他普通人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拒绝内卷,闲暇时光“一心只读圣贤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平静,让我们的灵魂
在纷乱喧嚣的现代社会,当人们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钱钟书、杨绛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始终保持大家学者谦逊低调的风骨,家里甚至没有电视,书籍却汗牛充栋,闲暇之余“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埋首书海,专心治学,成为一代文学巨匠。而在鱼龙混杂的演艺圈,当戏子们忙着刷流量,编人设,博上镜,搞代言、搞商演的时候,也有像陈道明、李保田、王志文、张颂文、富大龙这样的清流,他们不拍戏的时候“两耳不闻窗外事”,从不代言产品,不参加应酬和商演,也鲜少接受媒体采访,闲暇时光就宅家读书,写书法,陪家人,不断钻研提升演技,成为了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有口皆碑的老戏骨,成就了“收视保障”“票房收割机”的美誉。
所以,“两耳不闻窗外事”并非不好,尤其在现代社会环境下。
金钱至上的下一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