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的人物形象刻画】
《左传》是我国史传文学的第一部杰作。它叙事详明,生动传神,文辞优美,简炼富艳,成功地刻画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它叙述典型事件,注重矛盾冲突,留意细节描写,突出心理活动,记载富有个性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感人的艺术魅力。一、《左传》的人物叙述方法《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人物叙述具有流动性。但《左传》的叙述者因事写人,把人物融合在事件中,从记事中写人物,随不同时间内所发生的许多不同事件,以不同方式,分别揭示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孙绿怡在《<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中将人物形象分为两种模式——“累积型”和“闪现”型。许多大国国君和卿士大夫都属于“累积型”,因为他们的事迹分散在《左传》各年的叙事中,只有将若干年中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绝大多数人物只是通过一件事来表现性格,笔法极为灵活,一时一事,一人一事,或一人数事,文字简练而鲜明。这些人物形象的出现虽然转瞬即逝,一闪而过,却留下非常鲜明的印象。王靖宇在《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中说:“在中国叙事作品尤其是《左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静止的人物,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静止人物在整个故事中其性格都保持不变。在《左传》中,似乎只要人物一旦被固定在某个模子里,通常他就保持不变,而且极少能有所突破。根据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品质,我们在《左传》中找到下面的类型:善良而能干的统治者;恶劣而愚蠢的统治者;明智而忠诚的大臣;有权有势有野心而且还邪恶的大臣;为执着理念的表面义所害的可怜虫‘大公无私和有远见卓识的妇女;祸国殃民的女子;乐于牺牲自己生命去保护坏而无用的主人。”因此,《左传》的人物叙述具有类型化、扁平和静止的特点。《左传》的叙述者是在叙述历史的基础上兼述人物的。譬如郑庄公:1、不友不孝、不臣不忠“郑伯克段与鄢”是《左传》的第一件大事。此时,郑庄公继位没多久,他的弟弟与他争夺君位。他听之任之,听任他的弟弟扩大地盘以养其罪恶,待时机成熟,既而灭之。他表面上是容忍等待,实则蓄意斩草除根,用心险恶见其不友。庄公对母亲极为愤恨,但后来为了显示自己虚伪的孝道,用在“黄泉路上”挖地道的方法与母亲见面,由此见其不孝。隐公三年,周平王不想让郑庄公做王室左卿士,郑庄公心怀不满,周平王心怀担心,于是双方互换太子作为保证。后来,周平王未履行诺言,郑庄公便派人去劫掠周王室的麦;秋天,又取其禾,由此见其对周天子的跋扈与不忠。郑庄公对周王室既跋扈又利用。在“周郑交质”不久,隐公六年,郑庄公亲自去朝见天子,隐公八年再去,直至周王室谅解。2、贪婪虚伪、奸诈多谋隐公十一年,郑庄公联合齐鲁伐许。他虽然很有野心,却有所顾忌,不敢直接取许。他让许大夫百里丰许叔以居东偏,作为傀儡政权,又叫郑大夫公孙荻居许西偏位监督。他跟许大夫讲话,起初安慰和恭维许国,拐弯抹角,最后一句“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也。”表面上希望许国保护郑国,实际上是希望许国永远成为其保护国。这段话既抚恤了许国,有体现了郑伯的“仁至义尽”。其贪婪和虚伪由此可见一斑。桓公五年,郑庄公打败王师。天子本人也被箭射伤。郑庄公不但没有追击王师,反而犒慰王师,假装慈悲,其奸雄性格此时发展到了顶峰。二、《左传》的人物叙述技巧1、在细节中展现人物个性在历史事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诸侯卿相及其追随者和破坏者,在春秋那个动乱的时代,政治和军事纷争不断,《左传》人物多在重大的政治和军事纷争中展示个性特征,作为叙事散文。《左传》重在叙事,人物性格的种种,包括生活细节便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例如,郑庄公在与其母亲、弟弟的矛盾表现在争夺权位的斗争,而非家庭琐事。《左传》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示主要人物的个性和感情的变化,逐步深化人物形象。郑庄公将幽禁母亲,并发誓不及黄泉,不得相见。但后来“良心”发现,于是取颍考叔隧道相见之计,与母亲见面。这里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孝道孝行的虚假,丰富了郑庄公的形象。2、融补叙和插叙等艺术手法与细节当中《左传》的叙事用了多种叙事技法,补叙、插叙、追叙等等,其中在表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亦不乏这些细节的描写技巧。这些叙事手法的运用,使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例如;写重耳逃亡一篇,便是从19年前写起;《郑伯克段与鄢》开头从“庄公寤生,惊姜氏”写起,郑庄公与母亲的弟弟的矛盾便由此埋下伏笔,为后文表现庄公的性格作了铺垫。3、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极少人物的外貌和心理等主观因素的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行动和对话展现人物形象。例如:《鞍之战》中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郄克、张侯和郑丘三人同仇敌忾,在对话和行动中再现了他们视死如归的气概。三、《左传》的人物评价《左传》中叙述者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形式,即在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孔子曰”或其他某名人“曰”的形式,来对历史人物作出评价。作者自己不说话,而是假借他人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表现郑庄公的不友和不孝,不忠和不敬时,叙述者是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来表现人物,而极少作直接的主观评价。同时作者善于通过对比的方式刻画人物,譬如:郑庄公在有意冒犯周天子之后,又去慰问周天子,这里既嘲笑了周襄王的无能,揭示了周王朝的衰败,也讽刺了郑庄公的城府和虚伪。实际上这篇作品为《左传》开宗明义,是整个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缩影。作品中的颍考叔是个小人物,作用却不可低估。文末作者假借“君子曰”介入评论,表彰颍考叔的孝道,表明了作者维护礼乐制度的态度和用心。多数情况下,《左传》叙述者假借社会舆论家的身份进行评议,不直接判断是非,也没有改变对人物的批判原则。如: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薀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藨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该段没有从正面说明周、郑谁对谁错,而是说双方不该背弃礼仪,不忠不信。对于郑庄公的不取许,认为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来说,有其难能可贵的一面。作者用一句“失正刑矣”,批评郑庄公对“组颕”一事的处理,可见作者对事不对人,原则性很强。
【祖姓的起源百家姓中祖姓的由来是什么?】
祖姓出自子姓,起源于商朝。黄帝的后裔。始祖为祖已。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四十九位。名人辈出,有祖逖、祖冲之等。
姓氏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王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商王朝的开国君王叫“汤”,所以后史中提到商王朝的时候也多称商汤。
汤的六代孙开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都曾是商王朝君王的庙号,其中的祖乙,名字叫子滕,是这些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当时已经衰落下去的商王朝中兴起来。
关于祖已的世系,一般认为是:
少典→轩辕→玄嚣→蟜极→夋[夔]→契[卨]→昭明[王吴]→相土[土]→昌若[羔]→曹圉[根圉]→冥[季]→核[王亥]→微[上甲]→报丁[报乙]→报乙[报丙]→报丙[报丁]→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履(天乙、成汤)[太乙、唐、成]→[太丁]→至[太甲]→辨[太庚]→密[太戊]→整(河亶甲)[戋甲]→滕[祖乙]→旦[祖辛]→新[祖丁]→敛[小乙]→昭[武丁]→曜[祖庚]→载[祖甲]→孝己[祖己(祖伊)]。
商王之名出自史籍《竹书纪年》中的记载,“[]”内的名号是甲古文字记载的君王庙号。
在商王朝开国君主商汤执政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左相仲虺,在仲虺的后代中,有人名叫祖己(祖伊),为仲虺之后的商王朝宰相。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谱》等书记载:“子姓,殷后,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汉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阳。”
姓氏学界一般认为,祖氏得姓始祖应当从祖已起算。在殷商武丁的时间,从古籍上已经发现了最早姓祖者的史实记载,那便是当时以“道训谏王”的贤臣祖已,这在典籍《书经·高宗彤日》中有明确记载:“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训诸王,作高宗彤日之训。”
商高宗,就是武丁子昭(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祖己时为商王朝的国相,他借用商高宗在祭祀成汤的重大典礼上,献祭品野雉飞到了国鼎之上的现象,引道训谏商高宗及其王子们要“仁政治国”。
按此记载,祖氏家族的得姓历史至少在三千三百年以上。
在祖己(祖伊)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祖氏,世代相传至今,祖氏最初是发祥于涿郡,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各根义召日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姓氏群体,就是世代的“守陵者”。
蒙语“各各召”是“祖坟”之意,延伸的“各根义召日”表明为更崇高的“祖陵”,多用于对蒙古民族历史商功勋卓著的先祖、王爷、可汗、大汗等陵寝的尊称,后有专职世袭的守陵人取之为家族姓氏,即称各根义召日氏。
在明朝时期,有蒙古族各根义召日氏族人取姓氏的汉义改冠汉姓为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本称巴雅拉氏,后改以地名为氏,满语为SakdaHala,满语“苍老、老祖宗”,是一个庞大的满族氏族部落,有诸多分支,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部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两岸)、黑龙江两岸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祖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满族组佳氏,满语为Jugiya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后多冠汉姓为祖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东乡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祖姓始祖
祖氏是河北省的名门著姓,他们是殷商王室的子孙后裔,就是受千秋万世敬仰的上古圣君商汤的子孙。祖氏的来源,《元和姓纂》和《姓谱》等书记载说:“子姓,殷后,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汉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阳。”在殷商有天下的645年之中,前后28个君主,以祖为名的君主不在少数,有第十一代的祖乙、第十二代的祖辛、第十四代的祖丁、第二十一代的祖庚等等。后世祖姓中国人的始祖,究竟是哪一位呢?一般人认为应该算是祖已,因为在殷商武丁的时间,从古籍上已经发现了了姓祖的人,那便是当时以道训谏王的贤臣祖已。《书经》上的“高宗彤日”指出:“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雒;祖已训诸王,作高宗彤日之训。”根据这个记载,中国祖氏家族的得姓历史至少在3300年以上。由此可见,祖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最初是发祥于涿郡。古代的涿郡,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这个地方便是祖氏的老家所在,他跟中华民族的渊源十分深远。5000年前,黄帝与尤战于涿鹿之野,奠定中华民族繁衍成长的地盘,就是这个地方。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涿县)。故祖氏后人多奉祖已为祖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祖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四十九位。
今山东省的寿光县、夏津县,北京市的海淀区,湖北省的英山县,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的藁城市、乐亭县、福宁县、献县、深县、新乐县、抚宁县、定兴县、衡水市、易县、秦皇岛市、保定市、涿州市、涞水县,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枫桥支英村,徐州市铜山县、淮安市、盱眙县侍涧村、宿迁市泗洪县、南通市海门县、昆山市、阜宁县,河南省的濮阳市范县、南阳市南召县、开封市、商丘市柘城县、卫辉县、固始县、新乡市,安徽省的池州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望江县、萧县、枞阳县、巢湖市庐江县(不仅仅是庐江县,本人姓祖,是居巢区的)、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四川省的广元县,吉林省的吉林市永吉县、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的抚松县,宁夏***自治区,重庆市的长寿县,湖南省的浏阳市,福建省的德化县、浦城县、顺昌县,贵州省的贵阳市、威宁县、毕节市,广东省的东莞市东城区,甘肃省的张掖市,辽宁省的沈阳市、盘锦市兴隆台区、北镇县,新疆***尔自治区农六师红旗农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美国、英国等地,均有祖氏族人分布。
历史名人
祖逖
字士稚。晋朝范阳遒县人。著名北伐大将,勤奋好学,留有闻鸡起舞的佳话。当时晋室大乱,巡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元帝时,为豫州刺史,自请统兵北伐,征为奋威将军,连战连胜,最后攻破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全为晋土。在豫州刺史任内,勤政爱民,死时,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丧父母。
祖约
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人,祖逖之弟,为成皋令,字士少。随逖过江南来。晋元帝太兴三年(321年)祖逖死,祖约以侍中出代逖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继统其部曲。(咸和三年(328年)与苏峻起兵反晋,失败后投奔后赵石勒,为其所杀。祖约既是朝廷命官,又是各自所统流民之帅。
祖咏
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馀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等,其中以《终南望馀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祖冲之
字文远,南朝宋范阳蓟人,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精研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还提出密率值的计算,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均失传。他根据数理,研究天文历法,制订出一部比较准确的《大明历》。他制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车。
祖孝孙
唐朝幽州范阳人。博学,精通历算。参定雅乐、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后受命与秘书监窦班修定雅乐,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乐合32曲84调,作为大唐雅乐。时旋宫之义,亡绝已久,一朝复古,自孝孙始。
祖大寿
字复宇,辽东(辽宁省辽阳)人。明末为前锋总兵持将军印,隶袁崇焕,守锦州。因崇焕入狱,率部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后督兵守大凌河,为清军久围,粮弹尽,乞降。后屡负约,再败而降。任总兵,致书招降甥吴三桂,从入关灭明。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
祖晨
(1901-1933.8.18)原名祖茂林,又名李春亭。安徽省宣城县(现宣州市)人。1908年入私塾读书。1922年毕业于安徽芜湖省立第五中学。1924年考入厦门大学。1925年秋赴日留学,在长崎加入中国***。1926年回国,次年到武汉参加北伐军。1928年初,回宣城开展党的工作。1929年初到上海工作。1931年调山东省委工作,后任济南市委书记。1932年1月来青岛任市委书记,5月底因叛徒出卖被捕,1933年8月18日在济南泺口英勇就义牺牲,时年32岁。
印氏的历史名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