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正阳楼的发展历史】
正阳楼自1910年创业以来,以生产风干香肠、松仁小肚而着称,七十多年来历经坎坷,而今又重整旗鼓,不断革新,不断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正阳楼的创始人王孝庭,字秉先,是传统风味肉制品技师。1878年他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西由镇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随家人种地,因家境贫寒,由大哥介绍,到了北京东南牌楼的福星斋(酱肉铺)学徒。
年满18岁的王孝庭,进福星斋后就被派干零活。每天去四里外的市场挑运猪肉,去冰窖往回挑冰,去豆腐房挑豆浆,摘肘子,刮肉皮,架火,煮肉。。。。。。起早贪黑,又脏又累。王孝庭少言寡语,朴实憨厚,活计干得很出色,掌柜和师傅都很满意,第二年就让他到案子上千活。他处处留心观察,刻苦钻研,虚心请教,很快掌握了肉制品的全套加工技术。五年满徒后,王孝庭又到北京天宝楼肘子铺吃劳金,一千就是八年,但工资低,攒不下钱,就决心闯“关东”,碰碰运气,此时他已满30岁了。
宣统元年(1909年),王孝庭到了哈尔滨,并遇到北京旧友宋文治(字焕臣),他比王孝庭早二年到哈尔滨,一个人以摆摊卖猪肉为生,当时王孝庭便住在宋家,帮宋文治卖肉。后来他们发现哈尔滨没有搞肉制品的,仅有几家屠户捎带煮点下水卖卖,两人一商量,便想开一个酱肉铺。经过多处奔走,终于在道外傅家甸租得一栋门市楼房。店名是仿北京正阳楼起的,所以匾额“正阳楼”三个大字上面,还有“京都”两个小字。店内前屋是营业室,后屋是作坊;二楼是宿舍,还设有客厅和雅座。经过一番筹备,宣统二年三月初四,“京都正阳楼”正式开业了。宋文治为经理。民国4年,王孝庭、宋文治买下北三道街街口路东一处楼房,正阳楼迁入新址。乔迁之后,清末秀才出身的老顾客徐鼎臣毛遂自荐为正阳楼题写了牌匾,金字黑地“正阳楼”,上边还有“京都”两个小字。横匾下又配挂“风干香肠”、“松仁小肚”、“五香熏鱼”、“虾籽火腿”,“炉肉丸子”、“青酱腊肉”、“熏鸡酱鸡”、“五香酱肉”四块小竖匾。从此正阳楼以其独特风味肉制品立足于哈尔滨食品行业,日产量二三十斤,以销定产,宁少勿多。后宋文治回山东,王孝庭任经理。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哈尔滨后,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正阳楼带来祸患。伪满苛捐杂税沉重,军警宪特也经常来敲诈勒索,使正阳楼不易经营。日伪当局的经济统制加剧,“七。二五”物价停止令又给正阳楼戴上枷锁,“暴利”、“经济犯”的帽子满天飞。加上市场物价猛涨,正阳楼按限定价格售货无利可图,无法经营,遂于1943年8月申报停业,工人纷纷离去,只剩下王孝庭和会计、技工及徒弟4人留守在店。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不得不在后院偷着加工少量的肉制品,按黑市价格卖给老主顾,就这样又坚持了一年多。1944年6月警察发现了他们的“非法”加工,王孝庭背着经济犯的罪名进了监狱,后来经多方托人求情,才以罚款了结此案。至此,正阳楼彻底停业。
哈尔滨解放后,宋文治的儿子宋俊峰、老股东尹环,从山东回哈尔滨,与王孝庭重开正阳楼。1953年正阳楼改为以宋俊峰为经理、王孝庭为副经理、八人股东制的正阳楼合记。1956年3月正阳楼合记实行公私合营,先后将肉制品行业的正阳斋、正云斋等7家并入,仍称“正阳楼”。文化大革命期间,撤消了门市部,调离了技术人员,大众产品取代了风味产品,并改名为“立新肉制品厂”。直至1978年以后,正阳楼才得以重放光彩。
门市部店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