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控制,是放手和成全】
??
????我们真的不懂儿童心理和行为学。我们以为的真的不是我们以为的。家长无知的爱成为了孩子成长的阻力。
????初为人父母,判断孩子的真实需要是一项需要修炼的本领。在顺手将球递给孩子的瞬间,以为,拿给他,便是孩子的需要。
???《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是一本温柔的书,也是一本有用的书,可以帮助你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关系。
????作者武志红,出生于河北,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导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
????
????溺爱=过度地阻碍
>>相比拿到这个球,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独立完成这个过程。
>>他会感觉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运动,是他在感受……
>>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的过程,顺利地拿到了球,他会喜悦,他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
>>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大人很强大,而我很弱小;有了问题,自动会有人帮我解决;我很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断了。
>>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他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那个球,还必须要自己完成
>>“我来……我来……”的时候,他的真实需要就是这种自主行动的愿望。
想起张德芬说,臣服比控制更难
>耐心地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便是真爱,并且这的确比帮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这时,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要先在这个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而后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证明自己。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对妈妈的那种暴力倾向,就像是想撕碎妈妈那层僵硬的壳,看一看是不是有一个活生生的真爱自己的事物存在。
>>溺爱不是孩子的答案,狼爸虎妈更不是孩子的答案,答案在于心,在于灵魂。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通过自我牺牲来勒索孩子的服从,我都把自己摆到这么低的位置了,你看看我多么可怜啊,还不顺从,你这个不孝子!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做父母的,首先要自尊自信自爱,孩子才会懂得自尊自信自爱!
>我都把自己摆到这么低的位置了,你看看我多么可怜啊
悲剧!
>总之,不管儿女怎么样,做妈妈的都能找到问题。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希望有独立空间,特别希望自己为自己做主,做父母的只有给儿子设定一个正常的底线——好好学习不做坏事——就可以了,没必要非得知道孩子想什么
>>而“妈妈对我的爱太过了,常让我觉得透不过气来”。
>>在我看来,那些永远能发现儿女的“成长问题”并为之深深焦虑的妈妈,其实置换了焦虑的内容。
>>儿女的这种意愿让这些妈妈感到焦虑,而“了解儿女的想法”“发现儿女的问题”则成了她们控制儿女的常用方法。
>>他们不是非得要与父母过不去,而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自己为自己做主,从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果做妈妈的不理会孩子的这一特点,而是用密不透风的爱为孩子的“所有问题”操心,那么孩子常会发展出一种极端的叛逆:我什么都不做了。意思
>>就是:我什么事情你都要操心,我怎么做你都能找到问题,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
>>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乏善可陈。
>>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孩子守住了“好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二、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假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的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改善你与丈夫的关系,把你的情感重心从你与儿女的关系转移到你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来填补你的情感空洞。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第四,不要对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第五,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要再把“乖”“很听话”还当作优点来看
>>第六,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应该让他们独立成长,让他们自己去体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并最终成为他自己。
>>没有语言,人能通心,从而可以建立真正的链接,于是齐心协力,但有了语言,就隔断了心,人们都以为自己的语言是正确的,因而起了争执。
>>不强调感情的中国人,既缺乏心灵层面的链接能力,也不习惯身体的碰触,而只是追求干巴巴的语言链接。
>>若有情感方面的链接,我们就会觉得,听话不重要,因为不管你是否听话,我都能感觉到和你在一起,我知道你爱我我爱你就可以了,你走你自己的路,我祝福你。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感觉到你在我心中。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老生常谈的理论,但现实中,无论是成人之间还是亲密关系之间,能真正认识并做到这一点的,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做自己或他人的旁观者、倾听者。
>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
我们自己在生活里也时常有此感受,换位思考,当孩子面对我们时,感受也是一样的。
>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要做孩子的拉拉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应该也是像这位妈妈一样,认为老师就是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理应无条件尊重!殊不知,这样局限的思维模式严重伤害到了孩子有时在校应有的尊重和权益。老师,只是一个职业,并不代表每个人个人修养和德行都是值得尊敬的!
>“你有没有对儿子说,老师训你是为了你好。”
>>他自以为可以用当众训斥的方法给这个孩子施加压力,从而逼他努力学习,但实际上他这种做法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最终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
>>成熟的父母先了解孩子的感受
有一句话叫“妈妈,请闭嘴!”当不能完全理解孩子,又不能为孩子赋能时,闭嘴不说话,只默默关注和支持,或许比深度不认可,表面指责抱怨要好!
>假如家长理解他的这种感受,并帮他分辨真正的是非,而不是发表“大人永远是为了你好”这种言论,那么当他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放弃自己那些极端的行为。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
>>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
>>她们看似是为孩子,但内心中,她们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她们说,这是爱,但不客气地说,她们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
>>她发现工人妈妈们对孩子的发展很满足,她们说,我儿子学习不错,要考大学;女儿成绩不怎么好,但她有梦想,将来一定有出息。但“知识妈妈”们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这是一种“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可能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但“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但在很多方面,工人家庭和知识家庭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有优势,但却承受了父母更大的压力。
>>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当成“债主”,甚至逼孩子“还债”,从而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亲情关系也变得像“债主”和“债务人”般紧张,这样的家庭环境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无论目标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视为对象或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他以后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那可怎么办?
>>“我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警惕!做父母的,貌似经常在上演自己的虚荣心!
>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让儿子穿上名鞋,看似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满足的是做父亲的虚荣心。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绪
>>因为孩子们在乎的其实不是学习,而是爱。
>>,“我只有取得好成绩,父母才会夸我”,或是“只有我学习好,父母才会给我好脸色”。
>>相对于成年的父母,孩子们更像是一个敏感的心理学家,父母只考虑他们的生存,他们却特别在乎父母的情绪,对父母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他们很容易围绕着父母的情绪转,而父母也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父母们不是当事人,他们并不能真正地体会到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所以在向孩子施加压力时容易失去控制。
>>令孩子形成外在评价系统。小时候,孩子太在乎父母的评价。长大后,他就容易在乎同学、老师、老板、同事等人的评价,整日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徐博士说,有内在评价系统的孩子,他会享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这成了激励他努力学习的最大动机。但被外在评价系统控制的孩子,“天生爱学习的动机”被“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动机”所取代,他们的学习会过于在乎别人的赞誉,过于在乎考试成绩,也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一、给孩子空间。
>>二、自我成长。
>>要想孩子得到改变,整个家庭系统都应该发生改变。
>>三、进化爱的方式。
>>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应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我考虑的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到底是谁在焦虑?”
>>一个人的精神生命或灵魂,安放何处
>>不能将你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你们觉得放手会成全他人,是真爱吗?】
真心喜欢一个人当然会选择放手。真正爱一个人,并不是不顾一切不在乎任何别的因素,强迫对方和自己在一起。而真正的爱一个人是能够实事求是,适当的放手给予另一方最好的归宿和最好的保护,而这有时候最好的喜欢方式就是选择放手,让对方自由。放手是爱的成全在情感的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遗憾。求而不得便是其中之一。有的时候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对方同样的爱。爱情讲究的是你情我愿,强迫得到的爱情不会太甜,也走不长远。爱上一个求而不得的人会放手去成全对方的幸福,看到心爱的人过的好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种爱才是伟大的才是真挚的。那种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不顾一切拿到手的爱,其实是很幼稚的,就像小孩子对自己心爱的玩具是同样的道理,这并不是爱,这是让人毁灭的窒息感。
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中金岳霖。非常花心,他很喜欢林徽因为对方收了心,可惜尽管金岳霖十分的优秀。但他不足以走入林徽因的生命中权衡之下林徽因听从了自己的内心,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作为自己的丈夫,金岳霖非常痛苦,但他却尊重了林徽因的选择。并没有依靠自己的势力和能力去强迫林徽因和他在一起,他在亲密的关系中退而求其次,成为了林徽因夫妇最亲密的朋友。他多次帮助林徽因处理棘手的事务。连夫妻两个人有矛盾都会被请去做和事佬。金岳霖的放手是对林徽因的成全他放下了,对林徽因的爱而退而求其次,做了好朋友,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和得到真正爱一个人,并不在于对方,同样爱自己,而是看到有人能够代表自己给心爱的人幸福。爱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是情感中最高的境界,这也是一个人豁达的涵养。
所以人的一生中不是所有自己的爱情感情经历都会一帆风顺。当阻碍重生如果勉为其难的得到了,让两个人最终都很痛苦,还不如试着放手,将痛苦留给自己成就他人的幸福。最终你能够从别人的幸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
爱是放手和成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