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后知后觉,永远比别人慢一拍呢?】
嘿嘿我帮你仔细查过哦看看吧一是由于幼儿先天气质所致。在心理学中,“气质”专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动力特征是人的气质特征的本质,具体来讲是指人的心理反应的快慢和是否灵活,也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和稳定的程度等。一般来说,气质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根据国内外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气质四种类型之间无好坏之分,但气质可影响人的活动特点、方式和效率。例如,粘液质类型的幼儿安静沉稳、自制忍耐,但反应缓慢,朝气不足;抑郁质类型的幼儿细腻深刻、踏实细致,但多愁善感、孤僻迟缓。“慢一拍”是粘液质和抑郁质孩子常见的行为反应方式。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有动作迟缓、沉默少语、缺乏生气等倾向。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本应该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却动手代劳。也就是说,在孩子要求“自己来做”的时期,父母出于爱孩子的心理或担心孩子“做不好”、“太费时间”等种种理由而没有让孩子做。孩子不用亲自动手,甚至不要开口说话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例如两岁的小辉用手一指玩具柜,妈妈马上为他拿出积木;小辉摇摇头,奶奶拿出摇铃;小辉还是摇头,最后爸爸猜出儿子的心思——想玩电动火车,于是赶紧拿出全套玩具,马上给儿子拼装好火车轨道。孩子没说一句话,大人们已忙得不亦乐乎!好心的大人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和动手的权利,日久天长,使孩子对自己的行动缺乏紧迫感和预构性,他知道如果一件事情自己不做的话,最后爸妈一定会帮他做。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孩子自我服务的技能,如自己用餐、自己洗手、自己穿脱衣服等得不到锻炼。而进入幼儿园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关怀和照顾,会感到一种压力和挑战。这种不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立能力的孩子在群体中会相形见绌,从而更想乞求别人的帮助,其结果是依赖性越来越强,动作也越来越慢。三是幼儿缺乏自信。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往往在参与各种活动中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这样的孩子常常有胆怯,遇见事情退缩,害怕困难,不敢去尝试等表现。缺乏自信的孩子在群体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怕自己出错,怕被骂、被嘲笑,所以行动上就慢慢的,畏畏缩缩的。如果大人这时再过多指责,就会对幼儿产生很强的暗示作用,他反而会“破罐破摔”,变得更加“慢吞吞”了。四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行动上也会“慢一拍”。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刚刚离开亲人,步入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孩子。由于情绪上正经历着分离焦虑,这类孩子会担心父母不再爱他或不要他了,由此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除了表现为哭泣、叫喊、沉默不语外,也表现为动作上的迟钝:慢慢地穿衣、慢慢地进食……早上出门前,孩子希望和爸妈多呆一会儿,不要去学校或幼儿园,他的动作就变得特别慢,而如果他知道等一下不会和父母分离,动作就会恢复正常。
后知后觉是好是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