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瀚辞语文言文答案】
1.《子罕辞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子罕辞玉》,回答4~6题.(10分)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诸:故:5.说说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6.你认为子罕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参考答案:4.诸:相当于“之于”.故:所以.5.我把不贪(钱财)看作宝物,你把玉看作宝物.如果你把玉给了我,咱们两人就都丧失了自己的宝,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6.子罕是一个廉洁、不贪钱财、十分珍视自己良好品德的人.。
2.《乐云鹤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
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
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欣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
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
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夫谴;不可说也。
“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
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
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
“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
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检视货财,并无亡失。
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
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
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
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
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
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
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纪尽情倾注。
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
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
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士大大益贤乐贤:贤能B。
乐又益以兼人之馔益:增加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婴:遭受D。
乐苦留之,遂与共济济:渡江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乐以时恤诸其家皆好辞而以赋见称B。始果腹而谢曰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
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D。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于其身世,则耻师焉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⑤以器掬水,遍洒云间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⑤D·②③⑥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云鹤谦虚好学,加上好友的帮助,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夏平子染病而死,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后来因生活日渐困难,于是他弃文经商。B。
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C。
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D。
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海,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役,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3分)(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3分)(3)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4分)。
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也因王勃的原因,被贬交趾县令.坐:因为.(2)D“乃矍然曰”中“矍然”修饰“曰”不可断开,排除C;“辄报一再报”表述报的过程,中间要停顿,前面也要停顿,排除AB.译文为:都督很生气,起身换衣服去休息,派下属等候了的文章写好(一句)就向自己报告.报告几次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惊奇,于是惊讶地说:“真是一位天才啊!”(3)C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与《滕王阁序》无关.(4)①“陵藉”,***怠慢;“倚才陵藉”省略句,“为”被动句,文意.译文为:他倚仗自己的才华,***怠慢他人,被他们共同嫉恨.②“秘术”,秘传的医术;“游”,学习;“要”,精要;文意.译文为:勃曾经说过作为儿子不可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传的医术,王勃跟随他学习,完全掌握其中的精要.答案:(1)B(2)D(3)C(4)①他倚仗自己的才华,***怠慢他人,被他们共同嫉恨.②勃曾经说过作为儿子不可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传的医术,王勃跟随他学习,完全掌握其中的精要.参考译文: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时就擅长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作注的《汉书》,读后便写了《指瑕》一文来指摘其中的错误.麟德初年,刘祥道巡察关内,王勃上书自荐,刘祥道(极为欣赏)便向朝廷上表,(王勃)在对策中成绩优异.未及成年,便被授予朝散郎,屡次向朝廷进献颂文.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便征召他担任自己的署府修撰,评定编次《平台秘》一书.书完成后,沛王非常爱惜器重他.当时,诸王都喜爱斗鸡,王勃便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高宗看到后大怒:“这是想要挑拨诸王们的关系.”把他斥退出府.王勃被废黜后,客居剑南一带,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叹息不已,怀想诸葛亮的功业,赋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听说虢州多药草,就请求补任虢州参军.因恃才傲物,被同僚们嫉恨.官奴曹达犯罪,躲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掉了曹达.事情后来被发觉,按律当诛,恰逢遇赦仅免除了官职.勃父福畤,担任雍州司功参军,也因王勃的原因,被贬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视,渡海溺水,惊悸过度,回来后不久死去,终年二十九岁.当初(省亲时),王勃取道经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摆宴席,提前就让其女婿写好了序文准备在宴席上向宾客们夸耀,于是拿出纸笔一一邀请在座的客人们写序,没人敢当,到了王勃面前,他爽快应允而没有推辞.都督很生气,起身换衣服去休息,派下属等候了的文章写好(一句)就向自己报告.报告几次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惊奇,于是惊讶地说:“真是一位天才啊!”便请他完整地写成,最后非常高兴地结束宴席.王勃写文章,并非开始时就进行精心构思深思熟虑,先磨上数升墨,然后酣畅地饮酒,拉过被子盖上脸就睡,睡醒了,拿过笔一挥而就,一个字也不需要改动,当时的人们都认为王勃是打了“腹稿”.他尤其喜欢著书.当初,王勃祖父王通,就是隋朝末斯白牛溪的一位教授,其门人众多.曾经从汉历魏到晋作书一百二十篇,来续写古《尚书》,后来丢失了序文,仅留下名录而没有书(内容)的有十篇,王勃补写了缺失亡逸的,最后定稿二十五篇.常说(会医术的)人的子女不可能不懂医术,当时长安曹安有秘术,王勃跟他学与他交往,完全学到他的精髓.曾经读《易经》,晚上做梦仿佛有人告诉说:“《易经》中有太极,你认真思考一下吧.”醒后就写下了《易发挥》数篇,写到《晋卦》时,恰逢生病就停止了.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借文章齐名,天下人称他们为“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论王勃等人时说:“王勃的文章气势宏大奔入,不是一般人所能赶得上的,杨炯、卢照邻还尚可以企及.”。
4.请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白话文
管辂的别传中说:管辂被何晏请去,讨论易理中的九个问题,九个问题都说明白了.何晏说:“先生谈起阴阳来,此世无双.”当时邓飏和何晏坐在一起,邓飏说:“先生的见的可称得上了解易理,可是所说的却和易经一点都不相干,这是为何?”辂寻声答道:“明白易理的人是不谈易经的.”何晏含笑称赞说“先生可谓要言不烦啊.”于是请管辂起卦占卜.管辂占卜并给予劝戒,完了后,何晏感激地说:“知道事情征兆的人是神啊!古人以此为难得.交情不深但说话真诚.今人以此为难得.现在先生以一人,而达到了这两个让人称难的境界,可以称得上明德惟馨.诗经里不是说了吗,‘此情藏在心中,没有哪一天可以忘记’!”管辂回到家后,把前后的话详细地对他舅父讲了.他舅父责怪他说话太恳切直率,管辂说:“和要死的人说话,有什么好怕的?”舅父大怒,说管辂真是狂妄无理.正月初一,西北起大风,尘埃蔽天,十几日后,听说何晏、邓飏都被杀了,然后舅父这才服了管辂.。
5.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
(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4分)22、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注释}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
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
⑦大学:大学问家。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门人弟子填其室B弗之怠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邻舍有烛而不逮D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分)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内容:感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3353831情: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四、(05安徽省)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以:(3)腰白玉之环腰:18.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甲:余幼时即嗜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
2、辄:就。沃:浇。
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1)余幼时即嗜学()(2)录毕,走送之()(3)益慕圣贤之道()(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24、翻译句子(6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六、(2008年怀化市)阅读文言文答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
云鹤教授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