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称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叫什么?】
明清两代称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人为会元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以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一宗朱子之学”,非孔孟之书不读,非濂关洛闽之学不讲(都是理学派别,它们是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程颢和程颐的洛学,朱熹的闽学),程朱理学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专门抵毁朱子学的儒士朱友季遭到皇帝的痛打。这时的国子监乃至地方儒学极力尊奉程朱之学,力推性理精义。
明代地方儒学的主要类型是府、州、县学。洪武初年,常州府学重拾残址,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招府学廪膳生员(有伙食津贴)40人,温习学业。洪武5年,常州知府孙用开始建造大成殿,塑先圣像,四配像(孟子、颜由、曾子、孔汲),十哲像。六年,建造戟门、两庑、祀各位贤者。七年,造明伦堂及两序,四斋,命名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旁设置“射圃”,供师生习射。永乐七年,庙学倒塌,教授金原向上级请示,知府黄弘上奏请修建,建成后规模很大。宣德二年,推官杨谊又拓宽了府学规模,内部装修极为考究。十年,知府莫愚在射圃旁建“观德亭”,亭子东西两面共盖庐舍四十楹。成化二年,知府卓天锡重建明伦堂,增盖庐舍到八十楹。五年,知府谢庭桂又增建四斋,刻朱文公(朱熹)所书“晦庵”二字以及《同安县学四斋铭》于其内。是年六月,堂毁、乐器、祭器以及朝廷钦赐的书籍悉被焚毁。知府卓天赐再向上汇报,获准重新建造。巡托都御史刑宥具体负责这件事。这年九月,明伦堂建成,器物也依次添置齐备,皇上写来诰命书,鼓励兴学。这年十一月,在明伦堂的北面增建尊经阁,供学生阅读研习。宏治十四年,郡守连盛建素王宫坊于棂星门外。正德七年,知府李嵩增建号舍,立泮宫坊。嘉靖初年,增建启圣词,后又建“敬一亭”。万历四十五年,知府刘广生重修。崇祯十六年,学谕汪会海重修学宫,改建“天下文明坊”,“春风桃李坊”,“宫墙璧水坊”。这时,常州府学内舍宇成片,宏伟亮丽,建筑十分完美。
明代常州府学学生由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三类构成。学生由地方官挑选。学校按“礼、乐、射、律、书、数”设科分教,由教授、训导负责讲授。学校由按察司这一机构进行管理。史载常州府学内曾立有《卧碑》一块。原来洪武15年(1382年),朝廷颁禁令12条,命各学校镌刻在石碑上,作为全国地方儒学办学的指导方针。《卧碑》是当时集权政治在地方教育上的反映。
由于明朝施行严格的科举选士制度,地方官吏、府学教师和府学生都面临着考核的巨大压力。洪武五年(1372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今后对地方官进行政绩考核,必须包括“农桑、学校”方面的成绩,不遵此令的,削职为民。因而常州各任知府都积极干预府学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说这为府学的办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府学教师而言学生中举的数量对教师的考核具有实际意义,因而儒学的教学成了科举的附庸。而府学学生三年内要参加两次考试(称为岁考)。分六等区分学生成绩并予以相应赏罚,其中:名列一等前列者,如果学校中的廪膳生名额不足,则依次补为廪膳生;二等则补为增广生。一、二等给予奖赏。三等照旧;四等挞责;五等则廪膳生降为增广生;增广生降为附学生,附学生降为青衣(打杂活);六等黜放回家。象全国许多地方的府学一样,常州府学也用岁考手段强化教育教学的管理。岁考制度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学习。
附表:
洪熙元年北直隶诸学教师考核称职所需举人数
教师总人数
9年内需中举总人数
每届需中举总人数
教授
8
72
24
学正
16
96
32
教谕
101
303
101
训导
286
858
286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种量化考核给教师的教学以很大的压力。事关地方官吏的政绩。)
五
清代地方儒学的设置与明代相差无几,有府、州、县、乡学。朝廷在地方设提学官管理地方儒学。
顺治十四年,邑人杨廷鉴(明代科举最后一个状元,原为常州府学生员)呼吁乡民捐资重修府学。康熙六年,教授郭士璟重建尊经阁。康熙二十四年知府祖进朝重新修建常州府学。大成殿完工后,圣祖仁皇帝(康熙)赐御书“万世师表”龙匾,府学将它高高悬起,激励师生。康熙三十三年知府于重修戟门。接着世宗宪皇帝(雍正)赐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四十二年至五十二年常州一府八县修缮府学,高宗纯皇帝(乾隆)赐御书“与天地参”,常州今文经学派大师庄存与撰《重修常州府学碑记》,后来仁宗睿皇帝(嘉庆)赐御书“圣集大成”。道光8年,常州知府程锺龄倡议重新修建。常州贤达苏品三,刘弼全,赵廷俊、余怀清、丁煦、余保纯、刘遵义、董其事共花费11000多两银子,将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等全都修缮一新,道光皇帝亲赐御书“圣协时中”。这时的常州府学建筑众多,规模空前(见府学文庙布局图)。大成殿共五楹,大成殿后面是明伦堂,堂后面是尊经阁,堂左是训导署(训导办公之所)。尊经阁东20余步远处是崇圣祠,祠前有方池,祠右为射圃(练习射箭的地方)。射圃的南面是号舍,号舍旁边有兴文井,射圃的东面是土地祠。戟门往西是文昌祠,棂星门往东是府学署头门,门的左边有名宦祠,右边有乡贤祠,乡贤祠的后面是教授署(教授是府学的总负责人)。棂星门前面是文庙坊,坊前西面是状元坊,东西向。坊前有状元桥,桥东是会元坊(明清两代称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人为会元),东西向。西面是榜眼坊(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再往东,东面是解元坊,东西向。西面是探花坊(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第一等第三名的人为探花),前面有传胪坊(明清两代称殿试第二等第一名为传胪),南北向。南面是会魁坊,前面有座进贤桥。可惜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部分建筑被毁。光绪元年(1875年)知府谭钧培督群绅恽光业,盛康,刘翊宸,陈荣邦重新修建,至光绪二年大成门等相继完工,费钱56420千文。今二中校园内的大成门,明伦堂,尊经阁即为这一时期建筑。那时常州境内还有武进县学,龙城书院以及义塾、私塾。府学学生来自常州,武进,阳湖,宜兴,荆溪,无锡,金匮,江阴,靖江等一府八县。整个清代常州府学涌现了赵翼、庄存与、张惠言等一批文化名人。他们是府学的骄傲。
【求明清时代的风流人物简介】
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1400年)罗贯中(约1330—1400年),名本,号别有用心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施耐庵的《水浒》
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吴承恩的《西游记》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人,后徙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而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曾任浙江余姚县学训导,祖父吴贞曾任浙江仁和县学教谕,官都不显。其父吴锐,因家境穷困,仅在社学学习,后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却喜欢研读群籍,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他为人正派,富于正义感,读史籍,至屈原、伍子胥、诸葛亮、檀道济、岳飞等人事迹,每每感慨流泪。又"好谈时政,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先府君墓志铭》)。
曹雪芹的《红楼梦》。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管理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即雪芹曾祖父)开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之父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次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家道逐渐败落。曹雪芹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明末清初名人名将简介追分10-40】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明清时期的文学才子有哪些?】
明清时期是湖北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众多的鄂籍文学才子脱颖而出。其中,“公安派”是晚明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主要创始人是“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皆为万历朝进士,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
《瓶史》一书是1599年春天袁宏道在北京写成的。袁宏道在《瓶史引》中写道:“夫幽人韵士,屏绝声色,其嗜好不得不钟于山水花竹。”
他还说,高人隐士们住深山,濯清泉,与世无争,并以把世间一切让人为乐。他们的生活恬淡、安逸,绝无大祸临头之恐。这正是我生平极为羡慕的事。
在谈到自己喜欢插花的理由时。他说由于“邸居湫隘,迁徙无常,不得已乃以瓶贮花,随时插换”,况且,京城里种植有各种名花,取之方便,于是就成了“余案头物”了。
在长期的插花实践中,袁宏道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宝贵经验,如他自己所说,写《瓶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与诸好事而贫者共焉。”
《瓶史》问世后,对我国后人影响之大自不必说,东邻日本也在1808年出过一本《瓶史国字解》,书中附有插花图谱280余幅。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明代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纮、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反对抄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
竟陵派是与“公安派”同时出现的文学流派,创始人是竟陵,即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
该派的文学见解与“公安派”基本相同,反对摹古,主张抒写灵性,不过竟陵派认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但他们所宣扬的“性灵”和公安派不同,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
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明清有名的人叫什么相关文章: